•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究學前威廉氏症兒童的早期溝通能力,及其與普 通兒童間的差異。本章依據研究目的,分別針對研究設計與架構、研究步 驟、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及資料處理與分析說明如后。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架構

本研究之主要研究對象為威廉氏症,此乃屬於罕見疾病,個案數少,

無法以一般研究的抽樣方法選取大量樣本,學齡前的威廉氏症兒童更是少 數個案中的少數,每個個案的溝通發展資料都應該是關鍵性的資料,所以 本研究欲採取個案研究的方式,針對每一位學齡前期威廉氏症兒童的溝通 能力進行深入的探討。本研究將依所蒐集之資料,分析探討學齡前威廉氏 症兒童樣本間是否有共同的溝通能力表現,進一步比較學齡前威廉氏症兒 童樣本組和與其發展年齡相配對的普通兒童樣本組間溝通能力之差異。故 本研究之設計為個案研究中以「原樣複現」及「理論複現」為目的的「多 重個案整體性設計」(尚榮安譯,2001)。

根據上述研究設計,本研究收集學齡前威廉氏症兒童樣本及與其發展 年齡相配對之普通兒童樣本溝通能力的詳細資料,因研究樣本為年齡較小 之幼兒,不論正式或非正式的測驗均有其限制,故採用多種方法來收集資 料,其中包括早期社會溝通量表的測驗和溝通能力家長問卷等方法,對其 溝通行為進行資料的蒐集,利用所蒐集之資料進行威廉氏症兒童組內的差 異性分析,以及威廉氏症兒童與普通兒童的組間差異性分析,進而探討學 齡前威廉氏症早期的非口語溝通能力表現及其與普通兒童間的差異。本研

究之研究架構如圖 3.1:

普通兒童(配對組) 威廉氏症兒童

資料收集:

1.溝通能力測驗 2.家長問卷

1.測驗分數統計 2.質性資料統整

威廉氏症兒童 溝通能力之質 性分析

學齡前威廉氏症兒童 與普通兒童早期溝通 能力之差異(理論複 現)

圖 3-1-1 研究架構圖

學齡前威廉氏症兒童 早期溝通能力表現之 共同性(原樣複現) 普通兒童組

在溝通評估 的得分

威廉氏症兒 童組在溝通 評估的得分

第二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目的為瞭解學前威廉氏症兒童的早期溝通能力之特質及其與正 常兒童之差異。主要的研究對象為學齡前之威廉氏症兒童組,並選取與其 發展年齡相配對之普通兒童作為對照組別,茲將研究對象來源分述如下:

壹、威廉氏症兒童

本研究對象為以研究者在台灣本島地區,透過威廉氏症病友會、醫師、

治療師、療育機構、各縣市早期療育個案管理中心等來源查訪所得之個案。

確定其有經過螢光原位雜交法基因檢測診斷為威廉氏症患者、生理年齡為 六歲以下,且經家長同意之個案作為研究對象。合計有拾貳名威廉氏症兒 童參與本研究。其詳細基本資料如表 4-1-1。

貳、普通兒童

本研究採取立意取樣的方法,在研究者方便到達的褓姆、親友、托兒 所、托育中心等地方,選取無腦傷、發展遲緩及其他特殊疾患之普通兒童,

生理年齡在六歲以下、經家長同意,並經嬰幼兒發展測驗評估後發展年齡 與威廉氏症兒童組可相配對者,作為本研究對照組之普通兒童樣本。

第三節 研究工具

依據前述研究目的,本研究所採用之研究工具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 分為由研究者施測,進行研究樣本發展年齡及一般發展狀況的嬰幼兒綜合 發展測驗;第二部分為由研究者施測,評估研究樣本溝通能力之早期社會 溝通能力量表;第三部分為由研究樣本之家長觀察填寫的兒童溝通能力家 長問卷。

壹、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al Inventory for Infants and Toddlers,簡稱 CDIIT)

此測驗由王天苗教授(2002)編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發 行,為一具有國內常模、評估嬰幼兒發展狀況的標準化測驗,適用實足年 齡三至七十一個月大的一般幼兒或發展遲緩嬰幼兒。本研究採用嬰幼兒綜 合發展測驗中的診斷測驗,包括評量嬰幼兒認知能力、語言能力、動作能 力、社會能力及自理能力等五個分測驗,合計共三百四十三題發展能力評 估項目,和評量十項行為特徵的「嬰幼兒行為紀錄表」,評量嬰幼兒接受評 量當時的行為特徵(王天苗,2002)。本研究之研究者於九十五年取得本測 驗之研習合格證書,為此測驗之合格施測者。本研究依此測驗所得結果作 為個案發展年齡之依據,以進行相同發展年齡之威廉氏症兒童和普通兒童 配對。另依其各分測驗的結果,以質性分析方法,來探究威廉氏症兒童研 究樣本之發展輪廓的情形。

貳、早期社會溝通能力量表(ESCS)

由 Mundy, Delgado, Block, Hogan 和 Seibert(2003)所修訂,是一份 具有信、效度但未具有常模的正式測驗,完成測驗所需時間約為十五至二

十五分鐘。測驗過程以錄影方式紀錄,並於測驗後以錄影內容進行評分。

其目的是用來測量兒童之早期非口語溝通能力,包含社會互動能力、要求 能力及相互協調能力,適用於八至三十個月大的兒童。其測驗內容簡述如 下:

一、 施測房間設計:實施為在一結構化的房間內進行,施測者和受試兒童 面對面坐在桌子的兩側,兒童的父母可以坐在兒童身旁陪伴,但必須 事先被告知施測流程並避免干預兒童表現(如圖附錄 1)。施測同時在 兒童的對面架設一攝影機,以能清楚拍攝兒童臉部表情和上半身動 作,以及施測者上半身動作為原則。

二、 施測的作業內容:包括物品呈現、輪替遊戲、社會互動、眼光跟隨、

閱讀、打開塑膠蓋作業等七個半結構化的設計情境。

三、 施測過程:

(一)施測者依序呈現三樣發條玩具及三樣手操作玩具,以每樣玩具呈 現三次、桌面上同時只能有一項玩具為原則進行,來誘發孩子和測試 者之間的互動。

(二)以球或車子在施測者和兒童間進行維持輪替的遊戲。

(三)給予兒童帽子、眼鏡和梳子,邀請他能和施測者一起玩並將物品 放至施者者頭上。

(四)給兒童內含發條玩具並已鎖緊的塑膠罐,誘發他能要求施測者幫 忙打開。

(五)施測者指示兒童背後及左右邊方向牆面上的海報和書本上的圖 案,觀察兒童是否能理解施測者的指示並注視指示的方向。

施測過程中,施測者以簡易口語“把它給我!”及手勢要求兒童將物 品還回,以觀察兒童遵從指令的能力,除此以外,施測者需保持最少 的口語溝通。

本研究進行此測驗前,以其原文指導手冊之說明加上參考國內中正大 學姜忠信教授(2000)所翻譯的版本加以轉譯,並經三位具臨床兒童語言治 療領域經驗之專家(詳見附錄三)進行內容專家效度檢測後,再依內容進行 施測,其測驗內容、記分方式詳見附錄一。研究者於正式進行樣本的評估 前,先以三位一般發展八至三十個月大之間的嬰幼兒(非對照組樣本)進行 練習,熟練後再進行對研究樣本的評估。為考量錄影帶紀錄內容分析的信 度,由研究者及一位具幼教經驗的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早期療育研究所研究 生,於不同的時間,各自觀看、分析及計分。

此外,因本研究之研究樣本居住地區為分散於台灣本島各地,且考量 受試兒童家庭時間與交通的便利性,無法如標準測驗中在一結構化的實驗 房間中進行,實際施測將在各受試兒童的家中、安排佈置接近標準實驗房 間的情境進行施測。本測驗結果將作為威廉氏症兒童的早期溝通能力質性 描述、威廉氏症兒童組內共同性分析以及威廉氏症兒童和普通兒童組間差 異量性統計分析的依據。

參、溝通能力家長問卷

本研究之溝通能力家長問卷為研究者自編,其內容及計分方式詳見附 錄二,內容主要參考 Fenson 等人(1992)所設計的 MacArthur Communicative Development Inventory/ Words and Gestures。原始問卷為具有信、效度 與常模的幼兒溝通發展家長問卷,適用於分析八至十六個月大的兒童對口 語的理解、口語產生及使用手勢的情形。家長完成約需二十至四十分鐘。

問卷內容分為對口語的理解和產生以及溝通的動作/手勢兩大部分,簡述如 下:

一、對口語的理解和產生部分,包含四大題:

(一)第一大題要確認兒童是否開始對語言有反應。

(二)第二大題為觀察兒童對二十八個日常慣用語的理解。

(三)第三大題為觀察兒童出現模仿詞彙及為物件命名行為的頻率。

(四)第四大題為兒童對十九類、共三百九十六個詞彙的理解與使用情形 其中十類為與常識性的詞彙(動物、交通工具、玩具、食物和飲料、衣物、

身體部位、傢俱及房間、小型屋內物品、屋外物品和地點、人物),其他 還有特殊聲音和動物聲音、遊戲和日常生活、動作、時間、形容詞、代 名詞、疑問詞、介詞和位置、以及量詞等九類詞彙。

二、動作/手勢部分,包含基礎的動作/手勢和進階的動作/手勢:

(一)基礎的動作/手勢:是問卷中第二部分第一、二項二大題的合計得 分。第一大題為較基礎的溝通手勢,代表意圖性溝通開始發展的訊息,

也是語言發展的重要先備能力。這些手勢包括給予、展示、指示、伸手 拿,以及會話性的姿勢(例如搖頭表示“不”) 。第二大題為遊戲和日常 生活,是溝通發展的早期社會互動基礎。一般兒童約在一歲以前已可完 成此二大題的內容。

(二)進階的手勢/和動作:是問卷中第二部分第三、四、五,三大題的合

(二)進階的手勢/和動作:是問卷中第二部分第三、四、五,三大題的合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