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以早期社會溝通量表與溝通能力家長問卷所得資料,經由質性 與量化分析,獲得威廉氏症兒童早期溝通能力之表現,及其與普通兒童差 異之情形。本章將研究結果加以結論說明,並提出研究之限制及具體建議 以供參考,茲分述如後。

第一節 結論

壹、威廉氏症兒童早期溝通能力之表現

由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結果顯示,威廉氏症兒童在語言領域的表現,

有明顯遲緩的現象。而由溝通能力家長問卷結果顯示,威廉氏症兒童的早 期的溝通能力雖有遲緩,但仍會隨生理年齡之成長而發展。再由早期社會 溝通量表發現,威廉氏症兒童早期在以非口語的溝通技能進行社會互動行 為時,溝通能力的表現和發展年齡無明顯相關性,而且本研究中十二位威 廉氏症兒童使用各個非口語溝通技能的表現,並無一致性,顯示威廉氏症 兒童彼此間早期溝通能力的表現並不相同。

貳、威廉氏症兒童與普通兒童早期溝通能力之差異

由溝通能力家長問卷結果,威廉氏症兒童與相同發展年齡之普通兒童 早期的溝通能力並無差異。在整體早期社會溝通量表上的表現,威廉氏症 兒童與普通兒童亦無明顯差異,進一步分析社會溝通能力的主動性與被動 性比較,威廉氏症兒童與普通兒童無論是主動的社會溝通能力或是被動的 社會溝通能力均無差異。由本研究的此二份測驗結果資料分析顯示,平均

發展年齡為二十八點七個月大的威廉氏症兒童,與相同發展年齡的普通兒 童早期溝通能力是沒有差異的。這樣的結果和更年幼(十三點九個月大) (Laing, 2002)時的威廉氏症兒童較之普通兒童溝通技能的表現較少,青少 年和成年後的威廉症患者具有高社交性的溝通能力表現不同,因而本研究 推論,威廉氏症患者的社會溝通能力,會隨著發展年齡的增長而發展,但 其發展與常人不同,在發展過程中會有較之一般人過與不及的表現。

參、威廉氏症兒童早期社會溝通量表與經溝通能力家長問卷家長表現之相 關性

本研究中威廉氏症兒童由家長觀察記錄所得之溝通能力,和其在早期 社會溝通量表的表現,並未呈現明顯相關性。但進一歩的分析中可知威廉 氏症兒童的字彙理解與表達能力愈高時,對社會溝通的反應能力愈高;動 作/手勢溝通的能力愈高時,主動引起溝通對方共同性注意力的能力愈高。

且由此二份工具所得資料的顯示,威廉氏症兒童和普通兒童間無溝通能力 差異的結果是相同的。可知此二份評估工具可互相支持評估的結果,雖無 直接的相關性,仍可作為評估兒童早期溝通能力發展狀況時,需多項資料 收集來源的應用工具。

第二節 研究限制

壹、研究對象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為台灣地區六歲以下的學前威廉氏症兒童,以近年 來每年人口出生數平均約二十萬人、威廉氏症患者的發生率為二萬分之一 計算,目前台灣地區六歲以下的威廉氏症兒童估計約有六十名。而本研究 威廉氏症兒童樣本來源為透過威廉氏症病友會、醫師、治療師、療育機構、

各縣市個案管理中心所轉介,並經家長同意之個案。所以在選取樣本時,

先有母群體小及無法掌握全數母群體個案之困難,後因有威廉氏症早期發 現不易,患病幼兒多為距確定診斷時間不長,家長無法答應孩子接受進一 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有威廉氏症樣本取樣上的限制。此外,十二位對 照組普通兒童樣本,無法代表全體普通兒童之表現,且國內無專對兒童早 期溝通能力發展之常模,故本研究所得之對照組表現資料代表性有其限制。

貳、研究工具

本研究所使用之研究工具除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為國內學者編制具 有國內常模外,早期社會溝通量表為由研究者轉譯原文、溝通能力家長問 卷僅具專家內容效度,未經對台灣地區兒童施測的信效度檢測,在使用上 會受不同語言、文化習慣的限制。

參、研究地點

因考量家長交通之便利性,未免影響其參與意願,本研究早期社會溝 通量表所進行的地點為研究對象的家中,測試房間會因各家庭中的建築、

擺飾、人員、活動習慣等而不同,而對施測過程產生不同程度的干擾。

肆、研究時間

溝通能力發展為連續的過程,需長時間對兒童溝通能力作連貫性的資 料蒐集,本研究僅由對兒童進行一次的施測及家長二週的觀察結果做分 析,會有時間取樣的誤差。

第三節 建議

壹、研究對象

礙於選取樣本之困難,本研究僅選取十二位威廉氏症兒童作為研究樣 本,難以代表全台灣地區的威廉氏症兒童。故建議後續欲進行威廉氏症兒 童之相關研究者,儘可能取包括全部的樣本數兒童。

貳、研究工具

因目前國內缺乏評估嬰幼兒溝通能力之工具,故本研究所使用之早期社 會溝通量表及溝通能力家長問卷為轉譯及參考國外工具後使用,易受不同 語言、文化習慣的限制,評估結果亦無常模參照,造成解釋上的困難。國 內應發展本土化的嬰幼兒溝通能力評估工具,以早期發現兒童溝通能力的 問題。後續研究者如欲繼續使用本研究所使之相同工具,建議先建立此二 份工具的國內常模,使其更具適用性。

參、研究時間

本研究僅由對兒童進行一次的施測及家長二週的觀察結果做分析,會 有時間取樣的誤差。溝通能力發展為連續的過程,需長時間觀察兒童才可 獲得,建議後續研究兒童溝通能力發展者,針對研究樣本進行長時間的觀 察記錄,及不同發展年齡多次的測驗,以獲得更詳細的溝通能力發展資料。

肆、療育計畫之應用

一、本研究結果顯示威廉氏症兒童早期的語言的發展落後於相同生理年齡 的普通兒童,且有遲緩的現象,但其早期溝通能力和相同發展年齡的 普通兒童並無差異。建議療育相關人員在為學齡前威廉氏症兒童擬定

溝通能力的療育計畫時,可以其發展年齡相同之普通兒童的發展里程 碑作為參考目標。

二、成年及青少年期威廉氏症患者的鷄尾酒特質,並未出現在其發展的早 期,因此必須要在威廉症嬰幼兒時就強調早期介入的重要性,施行增 進合適溝通能力為目標的療育計畫,導正其過度社交性的溝通特質,

改善他們成熟後空洞而無內涵的溝通問題。

三、威廉氏症兒童早期的口語溝通發展為表達能力高於理解能力,而後為 理解能力高於表達能力,繼之青少年後又為表達能力高於理解能力,

他們溝通能力發展的過程,可能存在許多時期的變化。所以在訓練其 口語能力時,需隨時追蹤評估其實際的能力表現,強調口語理解與表 達並重的療育計畫。可以在兒童主動引發對話的時候,照顧者使用合 適的提示語及社交語言與其對話,來增進兒童語言內容的深度及廣 度;對話過程中照顧者可以有適時的延宕,讓兒童有時間思考對話的 主題,同時也讓照顧者確認兒童對對談內容的理解及語言表達的適切 性;最重要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就隨時提供許多訓練溝通能力的機會,

將溝通的主題與兒童的生活經驗、生活情境作聯結,可以幫助他們理 解、記憶,掌握對話的主題,讓語言能真正達溝通的功能。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大紀元網系(2005,3 月 26 日)。威廉氏症病友聯誼會成立,希望納入罕見 疾病。2006 年 9 月 23 日,取自http://www.genes-at-taiwan.com.tw/

genehelp/database/disease/Williams_new4.htm

王天苗(2002)。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 育系。

王天苗(2004)。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常模(修訂版)。台北市:國立台灣師 範大學特殊教育系。

王天苗(2004)。嬰幼兒綜合發展測驗指導手冊。台北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特殊教育中心.

王淑娟(2005)。台灣威廉氏症者空間認知與詞彙能力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 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博士論文。全國博碩士論文網,093NCUE5284060 台中市立復健醫院(1999)。語言障礙兒童病史調查表。

台灣大學遺傳諮詢中心(2006)。威廉氏症候群。2006 年 10 月 23 日,取自 http://ntuh.mc.ntu.edu.tw/gene/cytolab/new 5.html

行政院主計處(2005)。出生數、出生率、死亡數、死亡率。中華民國統計資 訊網。2006 年 12 月 23 日,取自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

m1-02.xls

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6)。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告國內罕見疾 病名單一覽表。2006 年 12 月 23 日,取自

http://www.tfrd.org.tw/rare/board_show.php?sid=23&kind_id=5&t itle=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告國內罕見疾病名單一覽表

吳永怡(2002)。威廉氏症候。國教之聲,34:1,11-14。

罕見疾病基金會(無日期)罕見疾病現況。2006 年 12 月 23 日,取自 http://www.tfrd.org.tw/cindex.php

周文麗(無日期)。美國早期介入服務的立法保障及早期介入服務的過去與未 來。2007 年 2 月 3 日,取自http://www.papmh.org.tw/book/

minutebook/89early/early-7.htm

尚榮安譯(2001)。Robert K. Yin 著。個案研究法(Case study research)。

台北市:弘智文化。

姜忠信(2000)。自閉症兒童意圖能力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博士 論文。

洪素卿(2005,3 月 28 日)。威廉寶寶 生來注定挨一刀。自由電子報。2006 年 12 月 23 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5/new/ mar/

28/today-life3.htm

洪蘭(1998)。威廉氏症候群的故事。科學月刊。29(8),634-639。

洪蘭(譯)(2002)。Carter, Rita著。大腦的秘密檔案(Mapping the Mind)。

台北:遠流。

徐澄清、蘇喜、蕭淑貞、林家青、宋維村與張玨。(1978)。學齡前兒童行 為發展量表之修訂及初步常模之建立。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雜誌,

徐澄清、蘇喜、蕭淑貞、林家青、宋維村與張玨。(1978)。學齡前兒童行 為發展量表之修訂及初步常模之建立。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雜誌,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