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實證模型與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文實證所應用的計量方法,可分為三大部份:單根檢定、線性誤差修正模 型的檢定與估計、非線性模型的檢定與估計。

一、單根檢定

在古典假設之下,一般傳統的迴歸方程式是假設時間序列為恆定的,而且 誤差必須符合白噪音(white noise)。如果採用非恆定性的時間序列進行迴歸,

估計變數之間的因果關係,可能使不相關的變數之間產生因果關係的情形,這 是Granger and Newbold(1974)所發現的現象,稱之為「假性迴歸」(spurious regression)。即當互相獨立的非定態序列採用迴歸分析後,出現顯著的 t 統計 值及很高的判定係數,表示迴歸係數顯著異於零且變數之間高度相關,假性迴 歸估計結果將導致實證結論的誤判。另外,Nelson and Plosser(1982)的研究 發現,大多數的總體經濟變數都具有非定態的性質。若變數並非穩定序列,使 用 OLS 最小平方法迴歸,得到的檢定結果之可信度有待商榷。為了正確進行

時間序列的分析,檢定變數穩定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驟。因此,我們分別採 用Augmented Dickey-Fuller(ADF)檢定、Phillips and Perron (PP)檢定及 The Kwiatkowski, Phillips, Schmidt, and Shin(KPSS)檢定,檢定時間序列是否 存在單根。

(一) Augmented Dickey-Fuller(ADF)檢定

ADF 檢定是由 DF(Dickey-Fuller)檢定所擴充發展形成。若非定態 的時間序列並非AR(1) 的模式時,採用 DF 檢定單根,迴歸估計式的殘差 將不符合白噪音的假設,造成DF 檢定統計量不正確,檢定力不足。因此,

Dickey and Fuller(1979)提出 ADF 單根檢定,藉由選取時間序列適當的 落後期,推展迴歸式為AR(q) 模型,解決 DF 檢定估計式殘差自我相關的 定的臨界值需參閱MacKinnon(1991)提出的 MacKinnon critical values。

若檢定結果拒絕虛無假設,則表示時間序列不具單根,為一定態序列;若 檢定結果無法拒絕虛無假設,則表示時間序列存在單根,為非定態序列。

(二) Phillips and Perron (PP)檢定

Phillips and Perron(1988)提出的單根檢定,同時考量殘差項存在異

質性及序列自我相關情形,修正ADF 單根檢定僅考慮殘差項序列相關的 McKinnon(1996)提出的MacKinnon one side critical values。檢定統計量 拒絕虛無假設,表示時間序列非定態序列;反之,則為定態序列。

(三) The Kwiatkowski, Phillips, Schmidt, and Shin(KPSS)檢定

KPSS 檢定是由 Kwiatkowski et al.(1992)提出,KPSS 檢定的虛無假 設與以往的單根檢定剛好相反,其虛無假設是時間序列為恆定序列,而對

使用KPSS 檢定單根時所需要的臨界值,需另外參閱 Kwiatkowski et al.

(1992)提出的 Kwiatkowski, Phillips, Schmidt, and Shin critical values。

二、線性誤差修正模型的估計

根據上述的單根檢定結果判斷變數的定態或非定態性質之後,如果判定變 數不具有單根,可直接進行最小平方迴歸估計(OLS);假使各變數均具有單 根,且經過相同階次的差分後均為定態序列資料,則採用共整合檢定判斷變數 之間是否存在共整合關係。非定態的序列資料經由線性方式呈現定態資料,則

表示變數之間有長期的共整合關係。共整合檢定方法有二種,分別為Engle and Granger(1987)所提出二階段估計,以及 Johansen(1988)提出的共整合檢 定法。本文採用 Johansen 共整合檢定法估計,對一組一階整合變數建構一個 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tor Error Correction Model, VECM),藉由 VECM 模型 分析變數之間的長期均衡關係及短期的動態調整過程。由於 Johansen 共整合

必須使用向量自我迴歸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 Model, VAR(p))的方 式選取最適落後期數。我們採用的VAR 估計式(3.4)如下:

(

1 2

)

1

提出的跡檢定(Trace Test)及最大特徵根檢定(Maximum Eigenvalue Test)

進行最大概似估計檢定(Maximum Likelihood Ratio Test),確認變數之間 長期有幾組共整合關係。跡檢定及最大特徵根檢定的統計量簡要說明如

2. 最大特徵根檢定(Maximum Eigenvalue Test)

H0:r=q;q=0,1,2,…

(三) 弱外生變數檢定(Weak Exogenous Test)

弱外生變數檢定是由Johansen and Juselius(1990)提出,主要是針對 誤差修正項之係數進行概似比檢定,檢視變數之間是否存在長期關係,其 虛無假設為第i 個解釋變數誤差修正項係數為零(α=0),如果拒絕虛無 假設,表示解釋變數不具弱外生性,在長期會受到體系內其他變數的影 響,是體系內的內生變數。反之,若無法拒絕虛無假設,即誤差修正項的 係數為零,則表示長期均衡關係無法影響體系內其他變數,為一弱外生變 數。為了避免估計結果不具效率性,將具弱外生性的變數加入 VECM 模 型體系中估計。

(四) 線性誤差修正模型估計及診斷

本文仿Wu and Hu(2007)的模型設定方法,只探討 VECM 模型內 的其中一條方程式。由於我們討論赴大陸投資對台灣出口、進口及貿易總 額的影響,因此共有3 條方程式。實證分析上,如果 VECM 模型估計的 係數值無法全部顯著異於零時,我們將一一移除不顯著的係數,直到落後 12 期的 Q 統計量及 Q2統計量產生序列相關情形時停止,縱使係數不顯 著,仍然選擇將此變數留於 VECM 體系中。模型估計之殘差項如果存在 自我相關之情形,其模型設定可能有所偏誤,估計結果不足採信。因此,

以 Q 統計量及 Q2 統計量檢定殘差項是否存在線性的自我相關及異質變 異。另外,以 Jarque-Bera 統計量檢定殘差項是否符合常態分配,及利用 ARCH-LM 統計量檢視殘差變異數是否存有異質變異情形。

三、非線性模型的估計

為了探討赴中國投資對兩岸貿易影響可能呈現非線性共整合關係,本文選 定Teräsvirta and Aanderson(1992)提出的平滑轉換迴歸模型驗證,以避免非 線性的資料經由線性模型方式估計,而產生偏誤結果。STAR 模型主要是一個 允許調整過程為平滑且連續性的非線性模型,其模型的建構是在線性模型再加 上一個非線性的調整流程,以 p 階的平滑轉換迴歸模型(STAR)為基礎,所 建立的誤差修正模型可表示如下(3.5)式:

(

, ,

)

,

迴歸(STAR)的 ECM 模型,最主要的部分是 F(.),F(.)是指轉換函數(transition function),在邊界由0 到 1 之間轉換;其中

γ

是指在兩端區間轉換的速度,

γ

大表示轉換速度愈急遽;st d 是指轉換變數(transition variable),通常是z 中t 的變數,c 是指模型中動態調整的門檻值,d 是落後因子。STAR 模型中的轉 換函數有二種型態,一種是logistic function,另一種是 exponential function。

由轉換函數為logistic function 所建構的 STAR 模型,稱為 LSTAR 模型,表示 轉換的方式為非線性且不具對稱的調整;而由exponential function 建構的 STAR 模型,稱為ESTAR 模型,表示轉換的方式呈現非線性對稱的調整流程,我們 分別針對這二種函數及STAR 模型的特性,進一步說明其代表的意義。

(一) LSTAR 模型(Logistic Smooth Transition Autoregression Model)

LSTAR 模型的轉換函數是 logistic function,轉換函數以圖型描繪呈現 一S 型,隱含對中國投資與貿易之間具不對稱調整的特性。logistic function 屬於單調遞增函數(monotonically increasing function),函數的型式如下式 (3.6):

若轉換速度趨近於無窮大(

γ

→∞)且轉換變數小於門檻值(st d <c)時,

則轉換函數值F=0,此時,LSTAR 模型變成 TAR 模型。即靠近門檻值附 近,出現一個明顯的轉換,轉換函數值F 由 0 直接跳到 1,意指由一個區 間迅速地轉換到另一個區間。而且,當轉換函數值 F=1(upper regime)

時及F=0(lower regime)時,AR(p)模型是不同的。當轉換速度趨近於零

γ

→0),則轉換函數值 F=0.5,LSTAR 模型變成一般線性迴歸 AR(p) 模型。

一般較常討論的是一個及二個門檻的情形。當 K=1,係指轉換的門 檻只有一個,轉換函數如(3.7)式,此類平滑轉換迴歸模型稱為 LSTAR1,

其圖形如前所述的S 型(如圖二),應用於非對稱的調整流程。當 K=2,

係指轉換的門檻有二個,轉換函數如(3.8)式,此類平滑轉換迴歸模型稱為 LSTAR2,其圖形類似於一 U 型(如圖三),亦可使用於討論對稱的非線 性調整特性。

γ

值愈大,轉換函數愈陡,表示轉換速度愈快;

γ

值愈小,

轉換函數愈平緩,表示轉換速度較慢。

圖二 LSTAR1 模型轉換函數

-∞ C1 +∞

St-d

(

, , t d

)

F γ c s

圖三 LSTAR2 模型轉換函數

(二) ESTAR 模型(Exponential Smooth Transition Autoregression Model)

依 Teräsvirta and Aanderson(1992),ESTAR 模型的轉換函數是 exponential function,代表的是對稱的動態行為且繞過門檻值 c 成 V 型(如 圖四)。除了在轉換期間(middle regime)外,ESTAR 模型在兩區間具有 對稱的行為,意味著轉換變數在增加及減少時,產生相同的動態調整。函 數的型式如下:

(

, , t d

)

1 exp

{ (

t d 1*

)

2

}

, 0

F

γ

c s = − −

γ

sc

γ

> (3.9) c 代表的是轉換門檻,在兩端區間的中位點,代表底部區間的位置。

d 是指轉換變數的落後期,是未知的參數,須由 LSTAR 或 ESTAR 模型的 資料數據決定。當轉換速度趨近於無窮大(

γ

→∞)時,除了st d =c 外

轉換函數值F=1,ESTAR 模型退化成一線性 AR(p)模型;另外,當轉換 速度趨近於零(

γ

→0)時,轉換函數值 F=0,ESTAR 模型退化成另一型 式的AR(p)模型。

-∞ C1 (C1+C2)/2 C2 +∞

St-d

(

, , t d

)

F γ c s

-∞ C1 +∞

St-d

(

, , t d

)

F γ c s

圖四 ESTAR 模型轉換函數

本文採用 LSTAR1 模型描繪變數之間不對稱的調整特性,使用 LSTAR2 模型分析對稱的動態調整過程。關於建立非線性(STAR)誤差修正模型的程 序,首先是建立線性的誤差修正模型;第二步驟是線性檢定,檢定誤差修正模 型是否存有非線性關係;第三步驟是確認適合LSTAR1 模型或 LSTAR2 模型;

第四步驟是估計非線性誤差修正模型;最後是對非線性誤差修正模型診斷分 析。我們分別就各個步驟詳細說明如下:

(一) 估計線性誤差修正模型

STAR 模型可分為二個部分,一個是線性部分,另一個是非線性的調 整部分。由於非線性部分的解釋變數及最大落後期數與線性部分相同,因 此我們必須先估計一個適當的線性模型,以確定STAR 模型中的解釋變數 及最適落後期數。如前所述的線性誤差修正模型的建構步驟,首先以VAR 模型及AIC 準則決定最適落後期數,利用 Johansen 最大概似估計法確認 共整合關係,再加入弱外生變數,運用最小平方法(OLS)估計,刪除不 顯著的係數,並且以Q 統計量、Q2統計量、Jarque-Bera 統計量及 ARCH-LM 統計量,檢定模型之殘差項是否存在自我相關、常態分配及異質變異情 形。最後確認的最佳線性模型,即是非線性誤差修正模型各解釋變數最大

STAR 模型可分為二個部分,一個是線性部分,另一個是非線性的調 整部分。由於非線性部分的解釋變數及最大落後期數與線性部分相同,因 此我們必須先估計一個適當的線性模型,以確定STAR 模型中的解釋變數 及最適落後期數。如前所述的線性誤差修正模型的建構步驟,首先以VAR 模型及AIC 準則決定最適落後期數,利用 Johansen 最大概似估計法確認 共整合關係,再加入弱外生變數,運用最小平方法(OLS)估計,刪除不 顯著的係數,並且以Q 統計量、Q2統計量、Jarque-Bera 統計量及 ARCH-LM 統計量,檢定模型之殘差項是否存在自我相關、常態分配及異質變異情 形。最後確認的最佳線性模型,即是非線性誤差修正模型各解釋變數最大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