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架構與方法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方法將透過各種資料蒐集的方式,如:各式電池研討會、電動 車發展研討會、網路搜尋、電池廠主管訪談…等方式將資料集中整理。然 後經由電動車實際需求分析、外在驅動力量分析(如:政府法規、新車購 買補助計畫、碳排放標準制定、充電站的增設)、電池特性分析(安全性、

電池單價、充電時間、電池續航力、電池使用時間、電池瞬間放電能力、

環保問題…)等綜合因素歸納整理。最後以情境分析法的六大步驟將眾多 資料逐一分析過濾,推演出適當的情境,然後給以建議與結論。

情境分析法

(一)各種預測方法與定位

本研究所採行的情境分析法是屬於預測分析法之一類,係使用一 套有條理的分析架構及程序,有系統的考慮預測內容本身,及其所有背 景環境因素,甚至於所有在時間空間軸面上的各種因素下的一種預測方 法。基本上,在做預測時,模型若十分精確(precise),但不夠準確 (accurate),則可能只是詳細描述現象中的某一層面,或某一局部點,但 預測結果能偏離真正的事實,如同專注在某一個焦點,而沒有考量到整 個面,如同見樹不見林,變成以偏蓋全的報告,失去預測的意義。

要讓預測達到最佳化的效果,必須全面考量到精度、深度和廣度 上的配合,方有其實際意義。以圖 3.2 加以說明之,橫軸代表對事件 相關知識的了解深度,即指在因果關係下,對各個個別因素的深入瞭解 程度。基本上,趨勢外插方法的了解深度最低,專家判斷、類比方法次 之,而經濟計畫與系統動態等因果模型及工程模型的深度較高,至於物 理模型則為深度程度最高者。至於縱軸則表示對於背景環境的描述的整 體廣泛程度,係指是否包括各個層面的背景環境因素,又可區分為高廣

度的社會性描述及低廣度的技術性描述兩個極端。在此一分析構面下,

明顯地趨勢外插、物理與工程模型為極端技術性描述的模式,類比方 法、專家判斷與因果分析方法則稍偏向技術性描述,至於輪廓架構分析 法,如層級性影響追蹤系統、技術道路圖及層級分析程序等則不偏向任 何一方;整體分析法的實質內容分析,如情境分析法,則明顯偏向社會 性描述。(余序江等,1998)。

圖:3.2 各種預測方法的定位 資料來源:余序江等 (1998 )

由圖3.2 來看,對相關知識了解越高的主題及敘述技術性高的主題,

較適合工程模型的分析,反之,則較適合專家判定與情境分析法。當然 如果在精度、深度及廣度若能面面俱到,實為一最為理想的預測方法。

然而,本研究是探討電動車產業與電池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所需考量 的層面非常廣泛,包含許多社會性問題探討,廠商與製造業者的行為及 一部份技術性分析,因此,本研究依據研究動機及目的,認為廣度應高 於深度。理由是在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必須涉及多種層面的探討,因此,

唯有對廣泛的背景環境因素,做充分描述後,方能做出較準確的產業未 來發展之預測,故廣度當居最優先考慮地位,其次方為知識瞭解的深 度,因此選用情境分析法,做為本研究的分析工具。

(二)情境分析法的步驟與內含

本研究是探討電動車電池產業在未來的發展趨勢,所涉及的內容相當 廣泛,因此在分析方法的選取上,主要依據余序江等(1998)所著的「科技 管理導論:科技預測與規劃」中所介紹的情境發展步驟,來建構本研究情 境分析的流程及步驟,圖 3.3 是主要分析的六大步驟與流程。

圖 3.3 情境分析的六大步驟 資料來源:修改自余序江等 (1998)

本研究之情境分析流程及步驟分述如下:

1.認定決策焦點(decision focus)

即確定所要進行的決策內容項目,以凝聚情境發展焦點。以本研究而 言,根據本研究之目的,決策焦點為,未來電動車電池的發展趨勢,並 依據電動車的需求條件與電池產業發展的狀況,依序列出決策焦點,提

出關鍵性決策問題。

2.認定關鍵決策因素(key decision factor, KDF)

即認定所有會影響決策的各項關鍵因素,如市場需求、企業生產能量 與政府管制能力等。在本研究中,即根據電池的基本特性、電動車的動 力需求來分析,然後藉由第四章的專家訪談結果予以歸納,再加上實際 電池的特性分析與探討,來決定會影響決策的各項關鍵因素。

3.分析外在驅動力量(external forces/drivers)

即認定重要的外在驅動力量,在本研究中,主要依據第二章中產業演 化的相關文獻探討,將之對應到產業分析的部分,涵括產業環境、技術、

政府獎勵與補助、市場結構以及廠商行為與利益考量…等各個層面,藉 以決定關鍵決策因素的未來狀態。並藉由專家意見法,將各方專家對於 影響產業的外在驅動力量進行劃分,以建立外在驅動力量的影響。

4.發展情境邏輯 (選擇不確定軸面)

依據對產業未來具有高衝擊以及高不確定性的外部驅力,選出二至三 個情境主軸面,以作為情境內容的主體架構,進而發展出情境邏輯 (scenario logics)。以顯現出整體產業未來可能發生變動的程度與方向,

有了合理的假設範圍之後,接下來的是逐一分析各假設與關鍵因素變化 的關係,以得知各假設對未來產業之影響,瞭解未來情境。

5.選擇並增修情境內容

淘汰有所矛盾、不合理的情境組合,選定二至四個情境,繼而進行各 情境情節的描繪,對情境本身賦予實質內容。

6.分析決策涵義

最後再回到決策主體上,分析情境內容,以認定其在管理決策上的涵

義。為各種情境之產業與結構做最佳化與合理化的歸納,以提出台灣廠商 策略發展上的建議。(余序江等,1998)

(三)分析驅動力量

在情境發展的步驟當中,分析驅動力量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在此一 步驟中,包含兩個重點:第一個重點是界定驅動力量,及尋找哪些會影響 事件發展結果的力量。第二個重點則是驅動力量的評估,及評估驅動力量 未來變化的不確定程度及對決策的衝擊影響水平。為了有效決定驅動力 量,我們可採用五個構面的檢核表,即社會力量、政治力量、經濟力量、

科技力量與環保力量來分析,分別序述如下:

1.社會力量:消費者價值與生活型態,包括

舒適性及個人自覺式生活、鬆弛壓力的需求、方便性的考量、安全與環 境價值取向、獨特性與流行風潮、人口組成。

2.政治力量:政府政策與管制體制,包括

基本政治局勢、政府支持程度(獎勵投資、產業升級)及產業政策、環 境與安全管制(防治污染、工業安全)、國際貿易政策、國際智慧財產 權政策。企業遊說力量、管制體系運作。

3.經濟力量:國際經濟與國內市場供需,包括

(1)國際經濟方面

國際貿易收支平衡、歐洲共同市場演化、貿易障礙、美日貿易談判、來 自低工資國家的競爭、貿易自由化。

(2) 國內經濟方面

國內經濟情勢與所得成長、競爭者的合併與策略聯盟、大型競爭者財務

狀況、 新興競爭者、都市化發展、用戶需求與服務需要、參與者獲利 性、資金市場。

4.科技力量,包括:

科技發展與擴散情況、下游科技重點走向、大規模製造商動向、生產 成本與能源消耗、製程工程與自動化、產品應用技術、專利權趨勢與障 礙、標準化趨勢、大型研發計畫的整合、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

5.環保力量,包括:

全球環保運動、環保與消費者保護組織發展動向、環保科技突破、意 外環境事故、建康與安全議題、政府環保政策、國際形象、全球溫暖化 現象。(余序江等,1998)

以上所列為情境發展步驟中,有關於驅動力量的考量重點,其中有許 多項目與電動車輛的發展趨勢息息相關,將於第四章將相關的部分提出分 析與歸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