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

一、文獻分析法

文獻分析法(documentary analysis)又稱為資訊分析法(informational analysis)

(涂昶辰,2001),主要是蒐集與研究主題相關的國內外書籍、期刊、論文、研究報 告、政府出版品等文獻資料,進行分析、比較、整理與綜合,可以幫助研究者瞭解過 去、重建過去、解釋現在及掌握未來,為研究者廣泛使用的方法。經由文獻的探討與 分析,可幫助研究者主題的界定、樣本的選擇、觀察各變項彼此間的因果關係,可獲 得概括性的原理,以達到增加探索性研究領域的新知(邱秀宇,2009)。

二、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case study)屬質性研究,是想對一個人或對一群人的複雜問題或議題,

做進一步的研析探討,並深入個案所處的情境,以了解某事件對其所造成的影響,非 同時針對眾多個體所進行的一套研究程序的方法,無法經由統計分析得到的。亦即為 了瞭解導致個人或團體行為的因素,或瞭解這些因素之間的關係,而對此研究對象作 深入研究(吳參賢,2004)。其特色如下:

1. 研究的環境為天然的而非操縱的。

2. 可使用多種資料蒐集方法。

3. 研究對象可能為一個或多個對象(例如公司、公司次級單位、團體或個人)。

4. 對每個研究對象均須深入瞭解其複雜性。

5. 個案研究較適合運用在對問題仍屬探索性階段,尚未有許多前人研究可循之情況 下,或者是在假說衍生之階段,但亦可用在否定或確認假說之階段。

6. 研究中不能操控變數。

7. 研究重點為當前問題。

8. 個案研究對研究「為什麼」以及「如何做」的研究問題較有用,可作為追蹤未來 相關研究變數之基礎。

9. 研究結論與研究者整合能力有著極大的關係。

三、層級分析法

本研究採層級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由Thomas L. Saaty(1971 年)所提出,係將關決策的各個要素,以階層構造加以掌握,運用名義尺 度做成要素 間的成對比較,將原本無法計 量的人類感覺、偏好加以量化後,繼而建立成對比較矩 陣,求取特徵向量以代表要素的優先順序(吳政達,1999)。

層級分析法是一種結構性的技術,用以幫助人們處理複雜的決策,運用層級結構 概念,將複雜的多目標問題,經由高層次往低層次逐步分解,加以層級結構化,利用 系統內含有次系統的觀點,使決策者能脈絡分明得分析問題(嚴貞、許正妹,2007),

分析流程如圖 6 所示。

層級分析法的理論假設共有九項:(鄧振源、曾國雄,1989)

1. 一個系統可被分解成許多元素。系統、次級系統與元素之間的關係,是以一種複 雜度遞減的方式排列,具網路性之層級結構。

2. 每一層級的要素均假設彼此具獨立性。

3. 每一層級中的要素可以用上一層級內某些或所有素作為評準,以進行評估。

4. 可運用比例尺度進行判斷評估。

9. 任何要素只要出現在階層結構中,不論其優勢程度是如何小,均被認為與整個評 估結構有關。

圖 6 層級分析法流程圖

資料來源:「層級分析法(AHP)的內涵特性與應用(

上)」,鄧振源、曾國雄,1989,中國統計學 報,27(6),頁 5-22。

透過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 Ratio, C.R.)檢視各面向指標受訪者的一致性反 應,Saaty認為當C.R.值趨近於1,表示該次評比是隨機產生的;當C.R.值愈趨近於0,

則表示一致性愈高。原則上,C.R. ≤ 0.1是可接受的範圍;若C.R.> 0.1,則表示該評比 結果是不一致的,需要重新評比,直至各面向指標趨於一致性,即可得到各指標的權 重關係與重要性。

一致性的檢定

是 否

確定評估問題

影響要件分析

將問題建立層級 式的架構

建立成對比較矩 陣

計算最大特徵值 及特徵向量

整體權重的 計算

提供決策者參考 之資訊

本研究依據AHP的原理(榮泰生,2009),透過Excel軟體計算,得到各面向與 次級指標的權重關係與一致性比率(C.R.值)。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