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方法

在文檔中 第一章 緒論 (頁 59-75)

本研究旨在探討幼兒園教師以校外行動教學進行幼兒園中環境教育,

基本上是從校外教學與環境教育研究的角度出發,採以質性研究的取向,

主要以觀察、訪談、幼兒作品方式收集資料。以下分別以四小節來說明 本章內容:第一節研究對象與研究情境。第二節實施流程與研究架構。

第三節研究工具與課程設計。第四節資料蒐集分析與研究信度與效度。

3-1 研究對象與研究情境 一、研究對象

本研究參與的研究對象為屏東縣一所立案一班公立幼兒園之幼兒為 主,此幼兒園以幼兒教育及照顧法和立案證書上之規定,每學年招收年 齡層為 3-6 歲共 15 名幼兒,本研究實施的年度其招收對象幼兒年齡剛好 為 4-6 歲的大班生與中班生兩階段之幼兒,並無 3 歲小班生,又實施的年 度為跨學年之時期,故將對象分成三組,一組為大班畢業生稱為 A 組、

共有 6 人;另一組為大班生稱為 B 組、共有 9 人;最後一組為新生大、

中班生稱為 C 組、共有 6 人,其代號以 A、B、C 分辨之。研究者將研究 進行時間、主題與研究對象統整如表 3-1,研究對象幼兒的個人基本資料 至於附錄二:

表 3-1 研究進行時間、主題與對象統整表:

主題教學研究進行時間 教學主題名稱 對象組別人數 年齡 1.民國 104 年 2 月 24 日起

至 104 年 5 月 22 日止 一起愛地球 A 組大班 6 人 5-6 歲 B 組中班 9 人 4-5 歲 2.民國 104 年 9 月 29 日起

至 104 年 12 月 11 日止 地球我的家 B 組大班 9 人 5-6 歲 C 組大.中班 6 人 4-6 歲

60

二、研究情境

本研究對象為屏東縣一所國民小學附設幼兒園為主,為公立幼兒園,

民國 87 年立案時名稱為幼稚園,立案班級數為 1 班,編制正式幼教教師 1 名,招生人數為 15 人,101 學年度幼托整合後名稱統一改制為「幼兒 園」,立案班級數與招生人數不變,人員編制變更為:正式幼教教師 1 名 (兼主任)、教保員 1 名(兩人統稱:教保服務人員)、幼兒園廚工 1 名。室 內活動空間為兩間教室大,其中一間鋪設地板,另外一間教室內有獨立 幼兒園的小廁所,教室內有單槍投影機、電腦等設備供教學使用,教室 前面有大展示板可布置教學主題情境,教室後面櫥櫃面板及教室天花板 下方,設有幼兒作品展示區及懸掛區,室外有一座專屬幼兒園大肌肉活 動的遊樂設施、跑道和一大片草地。

此校國小班級數 103 學年度有 11 班;104 學年度有 10 班,此校曾獲 教育部永續校園補助計畫,因進行校園環境生態教育成為縣內學校教師 們參訪學校之一,新校舍亦榮獲綠建築四項指標,達成永續校園綠建築 的精神,近幾年校長們推動綠色學校曾獲頒綠色學校銅牌獎與銀牌獎二 項掛牌,目前校園中尚存有生態池、水撲滿蓄水沉砂池、親水走廊教學 區的人工河水道、幫浦、水車、水舞噴泉…等。

幼兒們曾經因為觀察校園內的生態池,然後跟老師們互動討論:認 識了水中植物、動物、水面上的昆蟲;也曾進行校外附近社區的在地文 化主題,認識在地的農作物與養蝦池,師生們還真正一起體驗進行開心 農場的開墾、親手種植、採收蔬菜和水果去販賣;還有真的在幼兒園的 後走廊,餵食養殖了一大缸泰國蝦約 200 隻近 2 個月,這許多的主題探 索體驗活動課程,讓幼兒、老師及具專長的家長都參與協同教學,學習 過程是非常好玩又令人印象深刻,孩子們的好奇心、觀察力與反應都是 非常敏銳而踴躍的!

從認識校園內的生態環境到社區環境,再進行校外教學至屏東縣的 8 大森林遊樂區去體驗探索。接著遇到要討論決定下學期的主題教學內容,

老師把仿間參考教材拿出來跟幼兒們討論,其中一本就是「一起愛地球」,

61

幼兒們七嘴八舌的表達並投票多數選擇了這個主題。於是,老師在開學 後就拋出問題問幼兒,確定要進行這個主題,就要先了解什麼是「地球」?

(摘錄自 104 年 3 月 6 日課室討論記錄裡的對話如下:) 老師問:「什麼是地球啊?」

有特殊幼兒 B8 說:「就是皮球啊!」(大家都哈哈大笑),

老師說:「不是喔!沒關係!再想想看。」;

開始有幼兒 A5 舉手說:「是有住人的地方!」,老師說:「很好!還有嗎?」;B5 說:

「有動物和植物!」,老師說:「嗯!有喔!很好!」;

A6 說:「有空氣!」,老師說:「是!有!厲害!」;

B1 說:「有海!」,老師說:「對!有!讚!」;

老師再問:「地球到底是什麼?」A1 說:「是星球!」,

老師就說:「對!太厲害啦!」開始以地球儀來進行教學!

就在這樣的情境下開啟了課室裡的討論,也釐清了許多認知部分的 概念,但是要如何愛地球呢?地球有哪些地方需要我們去愛它?地球生 了那些病?…因為學校每學期都有校外教學要舉辦,老師會盡量以主題 教學搭配校外教學的地點,讓校外教學真的具有教育意義且能結合主題 教學內容,就跟幼兒討論、著手規劃安排地點、申請補助經費或預算審 核計畫、家長支援人力的調查、辦理保險等相關事宜。

因為幼兒們的好反應加上家長的全力配合,又結合了主題教學,於 是幼兒與老師進行互動討論,擬出了許多的課程活動,老師發現這次的 主題內容搭配校外教學是很好的學習方式,幼兒們也非常喜歡,就這樣 將本來是例行性一學期一次的校外教學,變成了這次主題教學的課程活 動方式之一,此學期共進行了 3 次的校外教學,看了 9 個不同的地點,

而後新學年亦延續幼兒選擇的另一個主題「地球我的家」,也進行了 3 次 校外教學,看了 6 個不同的地點,主題與校外教學的學習場域:從學校 附近的社區到屏東縣市,也擴大到隔壁的高雄市。

62

3-2 實施流程與研究架構 一、實施流程

針對各階段的研究工作做說明,本研究流程如下圖 3-1 所示:

確認研究目的與問題

蒐集統整相關文獻

擬定研究方法

實施校外教學探索環境課程

討論.觀察.紀錄.作品

資料分析與統整

撰寫研究報告

依據研究結果提出結論與建議

圖 3-1 研究流程圖

63

二、研究架構

本研究主要是依據研究目的,將主題教學透過校外教學的方式,提 供學習者進行環境的探索,進而對環境教育有認知、培養良好態度與技 能,亦能為教師教學反省與改進之依據,本研究架構如下圖 3-2:

達 成 環 境 教 育 目 標

提 升 教 學 內 容 能 力

教 學 反 省 及 提 升 教 師 專 業 能 力 環 境 覺 知 及 環 境 參 與

環境知識

環境態度 環境技能 選

定 教 學 主 題

環 境 教 育 議 題 融 入

校 外 教 學 活 動 校 內 教 學 活 動

討論發表 生活行動

繪畫

閱讀與聆聽繪本 資訊教學

戲劇演出

探索

方式 時間 地點 課程內容

支援 資源

圖 3-2 研究架構

64

3-3 研究工具與課程設計

本研究是採以質性研究中的行動研究方式來探討,質性研究的研究 者必須採開放的態度進行研究,進入被研究者所處的生活情境之中,以 被研究者的立場與觀點出發,充分了解被研究者主觀的感受、知覺與想 法,進而理解這些研究現象之外顯或內含的意義(林郁雅,2009)。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用的研究工具有下列數項,分述功用如下:

1.數位照相機:由數位的方式拍照及錄影,包括:校內教學討論與 校外參觀時的談論內容、地點影像及過程,將資料存檔作真實的 保存,留至日後檢正與回顧之用,而照片、影像與語音檔已取得 當事者之同意與引用之權利。

2.智慧型手機:因應數位照相機臨時不便的狀況,例如:電池消耗

沒電、備用電池沒帶、記憶卡已滿…等,智慧型手機作為支援使用。

3.錄音筆:將訪談內容錄製下來並存檔,為日後逐字稿及檢視回顧 之用,語音檔皆取得當事人同意可引用。

4.白板及白板筆:為教學活動進行時,方便老師用簡便快速的方式,

將幼兒們討論的話語及重點記錄下來。

5.紙筆及其他文件資料:各項資料如日誌、觀察紀錄表、訪談內容 紀錄等都是使用的研究工具。

二、課程設計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即是教學者,課程活動上盡量與全班幼兒一起 互動討論而來,當幼兒們的經驗不足時,老師即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另 外,在幼兒園裡還有編制一位「教保員」老師,她扮演著協同教學的角 色,多負責錄影、拍照、紀錄討論內容和少部分幼兒的訪談。

然而「教師即研究者」是教育行動研究的最大特色之一,表示教師 同時是教育行動中的主體與客體。另外,協同行動研究是行動研究方法

65

中,與同儕教師或學生之間獲得一種共同成長精進的研究方式。透過協 同教師的專業批判與建議,可從中獲得客觀的訊息與嚴謹的資料;且經 由同儕間高密度的接觸研究,進而提昇教學者與觀察者兩者專業能力的 成長,建構出最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模式,這是一種專業的展現,也是 一種教學的創新(劉文勝,2006)。

本研究的教學與課程設計,是以主題式教學及依據 101 年公布課程

「幼兒園教保活動課程暫行大綱」,進行統整性教學的方式,以教學活動 計畫表(將置於附錄三、五)及網絡圖(置於附錄四、六)的方式跟家長呈現 說明,而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隨時可以依據幼兒的興趣、喜好來彈性調 整課程活動的學習方向和內容,坊間教材只是供幼兒閱讀及參考用。

最早這批 A1 至 B9 的幼兒,自從 103 年 11 月 11 日(二)幼兒園搭乘 遊覽車,至屏東的八大森林遊樂園參觀,認識了水生植物、森林樹木植 物、園區內的各種動物、蝴蝶園、昆蟲區、欣賞園區內的表演與體驗遊 樂設施。幼兒們對校外教學充滿著無限歡喜與期待,當幼兒選定下學期 的主題教學「一起愛地球」後,師生們就共同討論想去參觀的校外教學 地點,原因是有孩子分享假日和家長親子出遊去農場的狀況,老師發現 全班幼兒們甚是熱切回應,在徵得全班幼兒同意之後,就開始先尋找適 合幼兒及進行環境教育的生態農場地點,於是選定了「中原世紀教學農 場」。

第一學期的校外教學實施共有三次,地點的選定原因有:依據幼兒 們的興趣、學校年級行政的安排、幼師得知環境教育計畫,成行與否都 是經過全班幼兒們多數決定要去體驗,而老師進行聯繫、規畫與安排而 成行,參訪日期、時間型態、地點、交通方式及活動課程內容簡介如下:

(一)104 年 4 月 15 日(三)全日型,搭乘家長與老師開的小汽車 參觀地點:中原世紀教學農場-解說者:李媽媽(農場女主人)。

教學體驗:1.認識乳羊、外觀、性別、腸子與羊便便;種植的蔬果。

2.品嘗羊乳、羊乳饅頭、喝鳳梨酵素飲品、午餐蔬食。

在文檔中 第一章 緒論 (頁 59-7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