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旨在探討組織內部社會網絡形成的原因,及其所造成的影響,亦即組 織內部社會網絡之因果模式。然而隨著討論的社會關係類別不同,所產生的社會 網絡及因果模式變項亦將隨之改變。為同時兼具社會網絡的微觀層次(micro-level) 及鉅觀層次(macro-level)的觀點,本研究將分析層次分為三種:首先是社會網絡 中最基本單位的對偶層次(dyadic level)分析,第二種為本研究的核心,以個人層 次(individual level)探討個人於組織內部社會網絡位置的影響因素及造成的影 響。第三種則為以個案公司為分析對象的網絡層次(network level)分析。

社會網絡分析(social networks analysis)主要可分為兩大觀點,包括屬微觀 (micro-level)的自我中心觀點(ego-centric),即以個體(individual)為中心,探討其 對外的關係連結,所建立起來的社會網絡,此觀點以Bourdieu(1985)為代表,強 調個體可視其所處的關係網絡位置,而能獲得不同質與量的資源,意謂「個人的 社 會 資 本(social capital)」,會受到其所處網絡位置的影響;另一則為鉅觀 (macro-level)的社會中心觀點(socio-centric),以社會、社區、組織、群體的集體 概念為中心,探討其內部成員間互動關係所形成的社會網絡,對整體組織所產生 的影響,此觀點以Putnam(1993, 1995, 2000)為代表,強調群體內部成員之間的互 動、互助、互信及行為規範,以有助於整體的發展及績效表現。

個人層次(individual level)分析屬於自我中心(ego-centric)的微觀觀點,探討個 人於社會網絡中的「位置」,將為個人帶來多少社會資本,且會如何影響其態度 及行為,另外亦探討影響個人所處網絡位置的各種主客觀因素。網絡層次 (network level)分析則屬社會中心(socio-centric)的鉅觀觀點,探討某組織內部成員 間的各種互動關係網絡結構,以及個人所處的相對位置,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

及可能對整體帶來的影響。

有別於以社會網絡結構為分析主體的個人及網絡層次分析,對偶層次(dyadic level)分析係以社會網絡結構中最基本的單位:兩個個體(或稱之為節點 nodes)間 的「關係(或稱之為套繫[ties])」,為分析單位,探討不同類型對偶關係之間的因 果模式。對偶層次分析的主要目的在驗証兩個個體之間的「同質性(homophyly)」

或「相似性(similarity)」,例如性別、學歷或年齡相近,是否確實對其關係品質有 正面的影響。對偶層次分析有助吾人能更深入地探討個人為何處於所在的網絡結 構位置,以及整體網絡構形(configuration)的形成原因。

根據本研究的研究目的、問題及文獻探討,本章的第一節將針對對偶層次分 析提出實証研究架構,亦同時提出研究假設;第二節則為微觀的個人層次,提出 實 証 研 究 架 構 , 同 時 提 出 研 究 假 設 ; 第 三 節 則 分 別 為 對 偶(dyadic) 及 個 人 (individual)兩分析層次說明研究變項的操作性定義及衡量;第四節為資料蒐集與 樣本結構分析;第五節為資料分析工具及方法;第六節為量表的信效度分析。第 七節則針對鉅觀的網絡結構分析進行說明。

第一節 對偶層次的研究架構及假設

一、對偶層次的研究架構

對偶層次分析的目的,在驗証兩人之間某些特性的同質或相似,是否有助其 關係的建立與發展。對偶層次(dyadic level)的分析係以每對(pair)受訪者之間的

「關係」為分析的單位,而非僅從單一個人取得分析資料,並以對偶認知基礎信 任(cognition-based trust)及情感基礎信任(affect-based trust)為核心變項,分析其與 前因變項及後果變項之間的因果關係。以下為第二章文獻探討中第一節及第二節 中經文獻整理及理論推導後,所提出的四個命題。

命題一:「兩人彼此間的信任,有助於知識分享及同儕公民行為」

命題二:「兩人於人口統計背景的相似性,有助於彼此的信任」

命題三:「兩人的主觀價值觀契合度,有助於提昇對偶關係品質及產生良好 的互動行為」

命題四:「兩人接觸與互動機會,有助於提昇對偶關係品質及產生良好 的互動行為」

命題一中的兩人彼此間信任,即為對偶關係品質中的兩種信任:「認知基礎 信任」及「情感基礎信任」,而知識分享與同儕公民行為即兩人之間的互動行為 部份。因此,當套用於而命題二的內容時,人口統計背景的相似性有助於彼此認 知及情感基礎的信任;命題三的內容,兩人的主觀價值觀契合度會影響認知及情 感基礎的信任,亦會影響同儕公民與知識分享行為。命題四所談的是接觸及互動 的機會,本研究將於網絡層次的同質/相似分析中進行驗証,於對偶層次中則不 予討論。圖 3-1-1 為修改自圖 2-2-2 的對偶層次的研究架構圖,其中不同之處為

「對偶相似與契合」此部份,增加了「主觀認知友誼關係」一項,目的在確認兩 人除認知到價值觀契合外,是否亦認定彼此的友誼關係。而人口統計背景的相似 性,本研究亦認為其會影響兩人彼此間的價值觀契合及友誼關係的主觀認知。

3-1-1 對偶層次分析的研究架構圖

二、對偶層次分析的研究假設

依據圖3-1-1 的研究架構圖及命題一,本研究以每對受訪者間的認知基礎信 任及情感基礎信任為核心變數,探討其前因及後果變項。所謂認知基礎信任,仍 指某個人對另一個人於完成工作的專業能力、經驗及負責任的態度,所給予的信 任程度;而情感基礎的信任,係指友誼關係、交心、互相關心、協助的程度而言。

情感基礎及認知基礎的信任是組織中人際互助合作的重要基礎,而其能於兩人之 間的互動行為產生正面影響效果(McAllister, 1995)。同儕公民行為及知識分享行 為兩變項為後果變項,本研究認為兩人之間的情感及認知基礎的信任程度愈高,

彼此產生同儕公民行知識分享行為的機會便愈高,若信任程度愈低,則兩人之間 較不易產生同儕公民及知識分享行為。由此,本研究提出下列假設:

假設1-1-1:認知基礎信任對同儕公民行為有正向影響 假設1-1-2:認知基礎信任對知識分享行為有正向影響 假設1-2-1:情感基礎信任對同儕公民行為有正向影響 假設1-2-2:情感基礎信任對知識分享行為有正向影響 主觀價值觀契合度

主觀認知友誼關係

認知基礎信任

情感基礎信任

同儕公民行為

知識分享行為 對偶關係品質 對偶互動行為 人口統計背景相似性

對偶相似或契合

另外,依據研究架構圖及命題二,本研究假設兩人之間的人口統計背景愈相 似,其主觀價值觀契合度、主觀認知友誼關係、認知基礎信任、情感基礎信任、

兩人間的知識分享行為、同儕公民行為的程度皆會較高。本研究擬以「性別」、「學 歷」、「年齡」、「年資」作為人口統計背景的變項。承上所述,提出研究假設如下:

假設2-1-1:同性別將比不同性別,有較高的主觀價值觀契合度 假設2-1-2:同性別將比不同性別,有較高的主觀認知友誼關係 假設2-1-3:同性別將比不同性別,有較高的認知基礎信任 假設2-1-4:同性別將比不同性別,有較高的情感基礎信任 假設2-1-5:同性別將比不同性別,有較高的知識分享行為 假設2-1-6:同性別將比不同性別,有較高的同儕公民行為

假設2-2-1:兩人的學歷愈相似,主觀價值觀契合度愈高 假設2-2-2:兩人的學歷愈相似,主觀認知友誼關係愈高 假設2-2-3:兩人的學歷愈相似,認知基礎信任愈高 假設2-2-4:兩人的學歷愈相似,情感基礎信任愈高 假設2-2-5:兩人的學歷愈相似,知識分享行為愈高 假設2-2-6:兩人的學歷愈相似,同儕公民行為愈高

假設2-3-1:兩人的年齡愈相似,主觀價值觀契合度愈高 假設2-3-2:兩人的年齡愈相似,主觀認知友誼關係愈高 假設2-3-3:兩人的年齡愈相似,認知基礎信任愈高 假設2-3-4:兩人的年齡愈相似,情感基礎信任愈高 假設2-3-5:兩人的年齡愈相似,知識分享行為愈高 假設2-3-6:兩人的年齡愈相似,同儕公民行為愈高

假設2-4-1:兩人的年資愈相似,主觀價值觀契合度愈高 假設2-4-2:兩人的年資愈相似,主觀認知友誼關係愈高 假設2-4-3:兩人的年資愈相似,認知基礎信任愈高 假設2-4-4:兩人的年資愈相似,情感基礎信任愈高 假設2-4-5:兩人的年資愈相似,知識分享行為愈高 假設2-4-6:兩人的年資愈相似,同儕公民行為愈高

依據研究架構圖及命題二,本研究以主觀價值觀契合度與主觀認知友誼關係 為前因變項,假設各別對兩人之間的「情感基礎信任」有正向影響,而對於「認 知基礎信任」,由於其定義為個人對受評者於負責任態度及專業能力上的信任,

故雙方並不必要是熟識的朋友方有認知基礎的信任,但若在看事情的角度上、價 值觀上相似的話,較易欣賞對方的優點及能力,自然有助於提昇個人對受評者的 認知基礎信任。因此,主觀價值觀契合度對認知基礎信任有正向影響,而主觀認 知友誼關係則無。此外,依據Uhlbien et al. (2000)的角色賦予(role-taking)及角色 締結(role-making)觀點,兩人的關係品質是隨著時間重複地互動後,經挑選篩後 而提昇,當兩人之間的價值觀愈契合,朋友關係愈密切,兩人間互相產生同儕公 民及知識分享等「角色外行為」的意願愈高。綜合上述,本研究提出下列假設:

假設3-1-1:主觀價值觀契合度對認知基礎信任有正向影響 假設3-1-2:主觀價值觀契合度對情感基礎信任有正向影響 假設3-1-3:主觀價值觀契合度對知識分享行為有正向影響 假設3-1-4:主觀價值觀契合度對同儕公民行為有正向影響 假設3-2-1:主觀認知友誼關係對情感基礎信任有正向影響 假設3-2-2:主觀認知友誼關係對知識分享行為有正向影響 假設3-2-3:主觀認知友誼關係對同儕公民行為有正向影響

第二節 個人層次分析的研究架構及假設

一、個人層次分析的研究架構

第一節為對偶層次的分析,即以對偶的方式呈現資料及進行統計分析,旨在 探討兩個個體之間的相似性(或歧異性),會如何影響雙方的關係品質。本節則是 個人層次分析,旨在探討個人於團體/部門/團隊中的正式與非正式網絡結構中將 佔據何種位置。個人層次的分析係以社會網絡中的自我中心(ego-centric)觀點,

以個人為分析單位,藉由各種主客觀因素,以預測個人在其所屬組織內正式與非 正式關係網絡結構中的位置,同時亦探討因個人所處的網絡位置,對個人行為會 造成何種影響。個人於組織內部的社會網絡,會隨不同的「關係類型」,而形成 不同的網絡構形,個人於每個社會網絡中的位置皆不盡相同,因此欲探討組織內 部社會網絡的形成及影響之前,必須先清楚說明所談的是何種關係類型。

本研究主要探討的為組織內部的「非正式社會網絡」,其又可區分為「工具 性網絡(instrumental networks)」及「情感性網絡(affect networks)」兩種。工具性 網絡為正式組織架構下,為了工作執行上的需求,所建立的社會網絡關係,如:

工作諮詢網絡(advice network);情感性網絡係組織成員間私底下的人際互動關 係,如:友誼關係(friendship network)。本研究即以個人於此兩類組織內部社會 網絡的位置為核心變項,並提出前因(antecedents)變項以預測個人於網絡結構中 的位置,亦分析其位置對後果變項(outcome variables) (例如個人的工作態度及行 為)所可能造成的影響;另外,亦加入了「個人社會資本」,作為社會網絡與個人 行為之間的中介變項,欲驗証其是否具中介效果。圖3-2-1 為個人層次研究架構 圖 , 其 主 要 可 分 為 四 大 部 份 , 即 前 因 變 項(antecedents) 、 社 會 網 絡 (social networks) 、 個 人 社 會 資 本 (personal social capital) 及 個 人 行 為 變 項 (personal behavior),本研究擬將個人行為變項,稱之為:個人脈絡績效(personal contextual performance)。以下將針對個人層次的研究架構圖進行說明。

3-2-1 個人層次分析的研究架構圖 工具性網絡

工作諮詢網絡

情感性網絡

友誼關係網絡 正式組織結構

工作流網絡 職階

人格特質 自我監控 負責任 外向性 團體主義

職務特性 任務相依性 工作負荷性

個人脈絡績效 知識分享行為 同儕公民行為 個人社會資本

被分享資訊及知識 取得工作相關情報 被傳授經驗及智慧 被選為團隊合作夥伴 前因變項

(antecedents)

社會網絡變項 (social networks)

個人行為變項 (personal behavior) 個人社會資本

(personal social capital)

二、社會網絡變項

社會網絡變項主要分為兩大類關係類型,分別為「工具性網絡(instrumental networks)」及「情感性網絡(affect networks)」,分別說明如下:

(一)工具性網絡

工具性網絡乃是指個人因執行工作上的需求,而與他人形成的互動關係,

屬於一種有目的性的關係網絡,本研究以工作諮詢網絡(advice networks)代表 之。工作諮詢網絡是當個人於工作上遇到困難時,諮詢者與被諮詢者之間所形 成的關係網絡。能被他諮詢者,必然有其特殊之處,例如經驗豐富、專業能力 強、擁有決策權、資源分配權等,因此個人於工作諮詢網絡中的位置,常被用 來代表被諮詢者個人所掌握的知識、資源及權力。位置愈中心,表示其於組織 中的重要性愈高。工具性網絡較易受到正式組織架構的影響,例如垂直的上司 下屬關係,或者代表其能力及經驗的年資、學歷、職階等等。雖然被諮詢屬於 一種權力及資源的流失,但樂於協助他人,亦較易獲得對方回饋,因此對其個 人社會資本的獲取亦有正向的影響。

(二)情感性網絡

情感性網絡乃屬組織成員間,自發性地於私底下建立非正式關係及產生互 動行為。本研究以友誼關係網絡(friendship networks)代表之,即組織成員之 間,除了正式的同事關係外,私底下亦是很要好的朋友;或者彼此間可以很放 心地向對方訴說自己的想法、私事及心事。情感性網絡的形成與工作相關的因 素較無關連,而是關乎個人的社交能力,對人際交往的處理態度及技巧,人格 特質即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另外,對偶的契合度亦是很重要的因素,此部份已 於對偶層次分析中有詳盡的說明,故於此不再加以贅述。個人擁有的友誼關係 連結愈多,其所能獲得的社會資本相對亦愈多,故有正向的影響。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