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歷程省思

本章第一、二節在於對本研究結果進行分析,第三節就研究假設的考驗結 果,以及視覺文化教學四概念在藝術創作教學上的實踐價值,做進一步的探究與 討論,本節則回顧整個研究歷程,根據研究過程中的觀察以及學生的回饋反應,

提出在實驗研究中所發現的問題省思,期望能提供藝術教育工作者在未來從事相 關研究的實踐參考。

一、編擬評量工具的客觀性

能否確切地衡量學生在課程的學習成效,顯示出兩組整體的學習差異,評量 工具的設計扮演著極重要的角色。本研究的所有評量工具皆請專家進行評鑑,具 有良好的內容效度;且為求客觀,另商請一位評分者(5 號專家)參與評分複閱 的工作,也獲得了極高的評分者一致信度,但是在評量工具編擬方面,依然存有 一些問題與限制,也可能間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成效是否顯著,研究者在此提出 供作參考。

(一)命題技巧

根據本研究結果顯示,「後測評量單」中關於認知能力的知識、應用層次,

兩組未有顯著差異;甚至在理解層次的認知,對照組較優於實驗組,推究其最大 的原因,或許是研究者不諳出題技巧,雖經專家進行評鑑,然而對選擇題的命題 尚待改進。Bloom(1956)等人提出認知領域的六個層次,雖然「綜合與評價」

屬於較高思考的層次,但是在選擇題部分也可以嘗試將高層次的思維納入出題考 量,才更能辨別出認知能力的高低,不至於淪為傳統命題偏重於知識記憶的背 誦;另外選擇題皆由講義二、講義三為出題內容範圍,僅偏向便利商店與雜貨店 的社會背景,可能過於常識性而容易被猜對,因而尚可擴張更具文化意識的內容 判斷;而在出題的題數上,僅有與便利商店和雜貨店相關的背景知識各三題,在 題數上可能較少,還可以再增加題數,納入更高思考層次的命題。

(二)評分限制

在「後測評量單」與「觀看能力評量單」的評分工作部份,本研究除了研究 者自己評閱,為求客觀尚請另一位專家(5 號專家)參與評分,對開放式問答的 閱卷,除編擬詳細的評分系統,也兼顧學生答案的「量」與「質」給予彈性加分,

在最後評定學生的得分上確實能拉出個別的差距,而有能力上的辨別。然而,雖 運用統計軟體排除國文(文字思考)、數學(邏輯思考)、美術(創作天賦)三個 學科的影響,但是研究者認為在評分上可能發生的限制,提出來供藝術教育者參 考:(1)對於學生的文字詮釋能力,例如文筆不通順、錯別字、情溢於詞或詞溢 於情等,屬於國語文老師專業的判斷,可能是身為藝術教育領域的研究者需要釐 清與學習的地方;(2)又兩組學生過去在視覺藝術課的創作練習中,並沒有將圖 像轉化為文字撰寫的經驗,也就是說雖有機會讓學生去分析自己的作品,然而在 創作理念撰寫上,對少數在創作圖像表現中很優秀的學生,未必有良好的文筆能 力能將想法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反之,文筆思考流暢的學生,即使未有情感投 入而草率地完成作品,但優於文筆表達,看圖編造故事的例子也未必沒有;(3)

學生對於創作圖像背後的想法,有可能會隨著時間不同而有相異的體驗,例如在 作品完成後的想法,與隔一週後再看作品可能又有另一番的詮釋,雖然研究者在 學生創作過程中即鼓勵將想法馬上記錄在圖畫紙背後,但是還是有部分學生並沒 有紀錄,隔週在「後測評量單」的填寫,可能又與一週前作品剛完成的心境有所 不同。因此,欲瞭解學生的創作理念,是否僅採取文字書寫的方式,可否有其他 取代的方式值得商榷。

二、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教學區隔

本研究在「學生自我評量回饋單」中,發現兩組學生對研究假設 2-1「教材 教法」與假設 2-2「課程的滿意程度」,並未獲得研究結果的支持,探究背後的原 因,研究者認為影響因素有以下兩點。

(一)嚴格控制視覺文化教學四概念的介入與排除

原則上,實驗組課程介入了視覺文化教學四概念,所以比對照組多了六個具

體目標,也就是說,實驗組在課堂上的活動比對照組多,而對照組的活動少時間 較為彈性,可以複習上課所學的知識,但是學習比較被動,不像實驗組有多張學 習單來激盪思考。為使實驗能順利進行而真正區別出兩組學生的學習成效差異,

研究者謹慎遵守具體目標的擬定進行,並請兩班原美術教師陳老師在一旁觀察給 予建議。但從正式教學反省日誌中的附錄 7-3 編碼 B1、B3 與附錄 7-4 編碼 B1 中記錄中發現,對照組少部分學生已有批判思考與情感關懷,只是研究者沒有給 予強化,例如:B7 號同學,非常有發言的慾望,也常常講得頭頭是道,但是研 究者僅採點頭聆聽。雖然在兩組的上課方式是有差別的,但是在「學生自我評量 回饋單」中,兩組在「教材教法」與「對課程的滿意度」這兩個面向並沒有顯著 差異,推測可能是對照組習慣了傳統被動式學習的上課方式,他們覺得抽離教學 四概念的上課方式,與平常的學習無異,因此沒有特別感到不滿意的地方。

(二)班級學習風氣的差異

從正式教學反省日誌中可以觀察到兩組學生的學習風氣有所不同。整體上實 驗組比較活潑,人人搶著發言,上課秩序也比較難控制,而智育學科成績的表現 並沒有對照組好(參見附錄 7-1 編碼 A2、附錄 7-4 編碼 A1);對照組上課秩序 較好,對教師的要求較為服從,學科成績表現也較好,是屬於會唸書、重視成績 表現的類型,但是上課也較沒反應,僅有少數同學發言(參見附錄 7-1 編碼 B1、

附錄 7-7 編碼 B1)。但是相同的情況,兩組都是男同學比較踴躍發言,而女同學 較為害羞服從性高,繳交作業也比較準時(參見附錄 7-2 編碼 B1、附錄 7-3 編碼 A2)。兩組班級的學習風氣差異,也為實驗帶來許多不可測的變因,畢竟教學對 象是有情感意識的「人」,而非冷冰冰的器物,班級學習風氣的良窳,不但可能 影響最後的學習成效,對課程的反應也會有所不同。

三、課程進行時間的安排與控制

「時間」問題,是從事本研究過程中所面臨最大的考驗,因為在研究者的教 學經驗中首次嘗試統整式的課程,以及融合視覺文化的範疇在創作教學上,在時

間的安排拿捏也處於「實驗」的狀態,所幸在試探性教學中即摸索到教學改進之 道,但是在正式教學實驗的進行時,時間的控制還是決定研究是否可以更臻完善 的關鍵因素。

(一)整體性的安排

在決定編擬研究課程「叮咚!歡迎光臨」為驗證實驗的媒介時,考量視覺文 化教學四概念極重視教學互動以及思考力的培養,並非短暫教學時數即可以看得 見成效,又教學時數若是安排太多,在因應九年一貫藝術與人文領域的實施下,

視覺藝術課在國中階段各年級皆縮減為一週一堂課,假設安排 10〜12 堂課,研 究教學則需歷時三個月之久,不但對研究者在有限的時間、人力、物力(試探性 教學三個月、正式教學實驗三個月)是個考驗,對學生的學習恐有彈性疲乏、失 去新鮮度的副作用,因此在整體教學時間安排的兩難之下,將課程折衷為 8 堂(八 週)的課程進行,雖然有收到學習成效,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研究者本身即面臨 到單元教學時間不充裕的問題,且學生在「學生自我評量回饋單」的建議皆有反 應時間不夠的困擾。

(二)教學細節的時間掌控 1.小組討論的時間

實驗組有多次小組討論的機會,但是有很多時候並沒辦法在上課時間內討論 完,縱使學習單填寫完整,也未必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各組意見交流,從正式教學 反省日誌即可看出端倪(參見附錄 7-2 編碼 A1、附錄 7-3 編碼 A4)。

2.創作課圖片資料蒐集的時間

由於課程採後現代藝術的「圖像拼貼」方式,因此需要很多時間來蒐集相關 的圖片,最方便的圖片來源即是舊報紙、雜誌,雖然研究者極力鼓吹學生先在家 裡準備好,但是多數學生還是來學校才進行剪輯,且報紙多采多姿的報導非常吸 引學生的注意力,有些學生常常看報紙看到忘我,因而拖延了完成的時間(參見 附錄 7-5 編碼 A1、B1),縱使認真創作的學生,在圖片的尋找上,勢必得耗費相 當的時間才得以完成。

3.創作進行時間的不足

在「學生自我回饋評量單」上兩組皆有學生反應創作時間的不足,例如:實 驗組 A29 號同學建議「希望可以有再多一點時間做作品」;對照組 B31 號「希望 能早一點開始讓我們動手創作」,顯示出單元六所安排三堂課的創作時間是不夠 的。此外在創作實務進行中,令美術教師頭痛的問題,諸如:學生不帶圖畫紙、

剪貼用具和舊報紙的問題也層出不窮(參見附錄 7-7 編碼 A1、附錄 7-8 編碼 A1、

B1),這個問題實驗組的情況反倒比對照組嚴重,甚至作品遲交的問題也讓研究 者深感困擾。雖然最後研究者敦請原美術教師陳老師和兩組班級導師幫忙催繳,

才完成這個研究任務,但是創作課程充滿許多拖延教學進度的變數,也不容以忽 視。

四、結語

從以上研究相關問題的省思可以發現,在教學實驗上關於「評量編擬的客觀 性」與「研究課程時間的安排與控制」這兩方面,雖然在本研究中不至於左右整

從以上研究相關問題的省思可以發現,在教學實驗上關於「評量編擬的客觀 性」與「研究課程時間的安排與控制」這兩方面,雖然在本研究中不至於左右整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