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個案分析與研究發現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個案分析與研究發現

本章分成二節。根據第四章的研究個案,針對我國三大創業競賽 TiC100 創 新競賽、We Win 創業大賽與 YEF 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畫進行基本的分析比較,進 而對此三大創業競賽之間的相同與相異處有基本的瞭解;爾後,根據本研究的 研究架構分析比較此三大創業競賽的「競賽目的」、「守門流程」、「競賽成果」

與「競賽回饋」,期望能在研究發現上推論出創業競賽的基本模式,並亦期望最 終能對於競賽的守門機制之運作有通盤的了解。

因此,本章第一節「研究發現」,根據本研究所提出的研究問題,透過本 研 究的研究架構進行個案分析比較後,從中尋找有意義的關聯,最後歸納總結 出 諸像本研究的研究發現。第二節「研究問題與研究發現」,統整研究問題所 對 應之研究發現,透過表格呈現方式清楚闡述,以便讀者清楚瞭解其中之關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綜合第四章之個案分析比較,與本研究之研究架構切入我國三大創 業競賽個案探討,從中整理出以下各項重要發現,並針對本研究之研究 問題提出適切回答。

一、創業競賽的競賽目的有何不同?不同的競賽目的如何影響守門流 程設計?(研究問題一)

研究發現一

創業競賽的「競賽目的」主要分為「選作品」、「選人才」或欲追求「兩者得兼」。

【說明與個案驗證】

競賽目的闡述創業競賽舉辦的宗旨、核心價值理念與欲求之守門成 果;本研究將創業競賽舉辦的目的分為「選作品」、「選人才」、「獎勵與 推廣風氣」;其中,「選作品」乃是協助主辦單位成為創意匯流的中心,

並提升組織創新的能力;再者,「選人才」乃是主辦單位透過舉辦創業競 賽,發掘並以資源投注於人才,以期提升其競爭力並在長期對組織本身 有所回饋;最後,「獎勵與推廣風氣」乃是主辦單位本於推廣創業精神,

鼓勵個人發揮創意、創造附加價值並回饋群體。

具體而言,依照競賽目的不同將塑造相異的守門流程與成果,創業 競賽可分為三種模式:選人才、選作品或欲求兩者得兼。

表 5-1 創業競賽基本模式-競賽目的設定

選人才 選作品 兩者得兼

研究個案 YEF 國際青年

創業領袖計畫 We Win 創業大賽 TiC100 創新競賽 競賽目的 時 代 基 金 會 舉 辦 國

際 青 年 創 業 領 袖 計 畫,目的在於為社會

We Win創業大賽以 鼓勵青年朋友發揮 創意,追求創業夢

TiC100創新競賽主 體以「創新學習」

為目的,「產學合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導致守門成果的另一產出作品,營運計劃書,其品質缺乏適度加值與 把關,引致雖名為創業競賽,但倉促成軍的創業團隊與創業構想,其所撰 寫營運計劃書多缺乏可行性與市場實證,不具創業可能性,更可能淪為參 賽者眼中的另一份「期中報告」,2009年參與「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劃─國 際交流參訪」活動的代表翁鵬翔即表示: 「說真的,現在回頭看當初寫的 創業計劃書,真的覺得有很多地方可以再想仔細一點,其實我們的創業 idea(全觸控螢幕自動販賣機)很好,後來日本也真的做出來了,為甚麼我 們當初競賽結束後不敢真的砸下去做? 」;未來YEF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畫 與校園合作,共同開設課程並承認學分後,此一現象可能變本加厲;此外,

雖然YEF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畫設定競賽目的為選人才、培養人才,但過分 強調組員互評制度,參賽團隊內部成員根本不敢有重大衝突,更遑論成為 衝突引爆者,但平心而論,新事業發展過程中,團隊遇到關鍵性問題難道 不會引起內部激烈討論?若制度設計讓團隊成員避免衝突,那不禁會讓人懷 疑,是否間接導致事業計劃書所提出的營運模式不具前瞻性,多為沿襲舊 有模式,略加更新罷了?例如,2005年YEF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畫參賽者林 秉毅表示:「什麼?學弟你沒有被選為代表喔?這樣我們(政大科管所)的傳統 不就斷了?那個真的很簡單,你就是不要得罪人就好了,第一階段事業計畫 不要太在意可行性,有困難啦~」,同樣的,2008年參賽者黃鉦堯表示:「其 實第一階段是有技巧的,就是千萬不要成為引起衝突的、發表異議的人,

第一階段重點是存活與人和,第二階段再力求表現」,誠然對於參賽學員的 社會化歷練似有協助,但主辦單位的競賽目的是如此設定的嗎? 林秉毅談 到這段時表示:「不知道怎麼說,我們那一屆(2005)還好,後來(幾屆)的怎 麼說,就是太急吧?每個人都想出國,那團隊組成的目的就很奇怪,可能同 隊的都會想太多,沒有好好寫好事業計畫,其實那個(事業計畫)真的會學 很多」。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We Win 創業大賽設定「選作品」為競賽目的,強調參賽者需發揮創意、

追求創業夢想,同時也提供參賽者「創業體驗平台」,透過最接近真實的「模 擬創業活動」,激發參賽者明瞭理論與真實間的差異,並培養創業精神;參 賽者透過此競賽目的闡述,明確瞭解We Win 創業大賽是「玩真的」的競賽,

團隊的投入程度與營運計劃書的可行性、真實性,將決定團隊是否能受到 台灣工業銀行創投團隊的青睞,並順利取得創業基金與後續輔導。

然而,強調真實「模擬創業活動」,則參賽者多需自行摸索創業過程中 所需具備能力,由於台灣工業銀行教育基金會並不介入參賽者的學習過 程,引致參賽者參與 We Win 創業大賽後,立刻面對先天條件上的差異,

例如缺乏具市場可行性、驗證過的技術,或是撰寫營運計畫書的能力,雖 然參賽者可透過異系、異校結盟降低此一差異性,然台灣工業銀行教育基 金會並沒有提供此一媒合平台,參賽者必須自行積極尋求合作團隊。第十 屆參賽者黃洛維即表示:「主辦單位(台灣工業銀行)常常都沒有說清楚要做 甚麼,只叫我們時間到東西要繳出來,阿誰知道要寫甚麼鬼阿?都嘛是參考 之前學長的範本」。

TiC100 創新競賽設定「兩者得兼」為競賽目的,強調創主體以「創新 學習」為目的,「產學合作」為方法,「創新商業模式應用」為競賽主軸,

一方面提供參賽者學習商業邏輯、建構商業模式並體驗真實市場運作情境 的機會,一方面提供企業合作平台,媒合優良人才與企業;參賽者與企業 透過此競賽目的闡述,明確瞭解 TiC100 創新競賽主要為搭建一企業與人 才間合作平台,透過此一平台,讓雙方在合作上有一基礎共識,並追求合 理成果。然而,同時強調「選人才」與「選作品」,導致 TiC100 創新競賽 必須整合相當龐大的資源才得以舉辦此競賽,雖然參賽者在參賽過程中獲 益良多,但礙於競賽作品多半無法加以落實,培養人才又需龐大活動經費 支撐,並非單一民間企業可勝任,因此 TiC100 創新競賽轉型為人才與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損許多,由於 YEF 國際青年創業領袖計畫並不強調創意發想的範疇,多少 導致其投資選秀會上,出現不少缺乏縝密思考與規劃或缺乏實證資料佐 證 的營運計畫簡報與創業題材。

「選作品」的 We Win 創業大賽對於「競賽主題」設定相當嚴格,題 目須以政府鼓勵的策略性工業相關為主,包含精密機械、資訊、軟體、網 通、數位內容、能源、光電、生化、環保及民生與商業服務,泰半與科技 產業以及數位內容產業相關,參賽者發揮創意的範疇相當程度受到限制,

但也因此讓創意發想不至於天馬行空,營運計劃書也較具可行性;此外,「參 賽對象」只限定成員1/2須為全職學生以及隊長需為學生擔任,因此參賽者 可邀請具有工作資歷者、業界代表或教授擔任隊成員,對於團隊運作、創 意商品化、營運計畫書撰寫等皆有相當程度助益;「獎勵機制」部分包 含 優勝獎金、創業基金與創業輔導,皆是針對在 We Win 創業大賽中獲勝的 團隊,為其後續營運計劃書落實為實際運營的企業提供協助所設計。然而,

根據台灣工業銀行教育基金會執行長王莉所說:”過去真正創立企業的19 個參賽團隊,沒有一隊是拿著我們這邊(台灣工業銀行)申請到的獎金(創業 基金)去創業的,更別提創業輔導,一隊都沒有”,此外,高額的優勝獎金 雖然吸引不少參賽者提出頗具水準的營運計畫書,然而,卻有更多團隊”

拿了獎金就一哄而散”王莉說道,”大家(參賽隊伍的成員)拿了獎金就分 一分,也不會真的去創業”,對於以鼓勵創業精神為競賽目的的 We Win 創 業大賽而言,似乎有些諷刺。

「兩者得兼」的 TiC100 創新競賽對於「競賽主題」設定同樣相當嚴 格,所提出之智能生活、綠色節能、文化創意與網路經濟等四領域,除了 相當程度篩選合作的企業範疇與議題,也規範了參賽學生的創意發想方 向,參賽者與企業間緊密的合作,除了落實企業創新活動的執行,也讓參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賽者的創意發揮「有所本」,不僅需要考慮現實層現的資源限制,也需關注 守門成果將直接影響企業的活動與其對新事業、新產品所造成的評價;「參 賽對象」限制參賽隊伍成員至少一名需為商管背景碩士生,參賽者也可邀 請產、學、研學者專家成為指導業師,對團隊的運作與營運計畫書撰寫相 當有幫助;「獎勵機制」部分,由於 TiC100 創新競賽不僅需要「選人才」

同時也「選作品」,因此提供包含「創新模式商業獎項」、「團隊精神獎項」、

「學習認證獎項」與參與公視錄影機會等多種形式的獎項,不僅針對參賽 者本身,也針對其所屬競賽團隊提供獎勵;然而,多元化的獎勵,想吸引 值得培育的參賽者同時,也想吸引優良的團隊產出高水準的作品,誠然,

「學習認證獎項」與參與公視錄影機會等多種形式的獎項,不僅針對參賽 者本身,也針對其所屬競賽團隊提供獎勵;然而,多元化的獎勵,想吸引 值得培育的參賽者同時,也想吸引優良的團隊產出高水準的作品,誠然,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