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三節 研究的嚴謹度

找出整個資料中的主旨與趨勢,用命題的形式呈現此主旨或趨勢。此命題即是暫時 的研究假設,有待進一步去驗證。

(四) 圖表化

圖表是經過整理的一種具有條理的東西,可凸顯清晰的焦點,讓研究者仔細 比對,找出相同與相異處,進一步指出疏漏、類型、主旨,看出趨勢等,有助於提 取文字中的精華,發揮輔助思考的功能。圖表必須搭配分析性文字解說圖表,從而 形塑出意義。本研究階段就資料中的重要命題繪為圖表,以圖表繼續分析資料,尋 找資料裡的關係、重點、或疏漏之處。

總之,資料分析是一個繁複的過程,研究者必須不斷反覆檢核、交相驗證所蒐 集的資料,穿越文字叢林,從中探析意義,考驗研究者的思辨能力。

第三節 研究的嚴謹度

質性研究的信度(reliability)和效度(validity)問題,是長久以來被質疑的議 題(王文科、王智弘,2010)。量化研究重視研究結果的信、效度,量化研究者認為 質性研究不夠嚴謹(rigor)、不夠客觀(objective),無法對研究現象產生精確、無 偏誤的測量,無法產生研究測量工具的信度考量與測量結果效度的考量(潘淑滿,

2006)。然質性研究目的不在於搜尋證據以檢驗或證明理論,而是對研究的現象進行 深刻的理解或探討(Strauss & Corbin, 1998),強調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交互關 係,著重於研究對象經驗的重要性,不少質性研究者因而忽略信、效度問題。站在 研究的立場,質性研究仍需強調研究的信、效度,才能獲致理想的結果(高淑清,

2002)。

質性研究採取與量化研究不同的術語來探討信、效度問題,兩種研究典範信賴 程度之對應關係,如圖 3-4。Lincoln 和 Guba(1985)主張用「可信賴性」(trustworthiness)

來描述質性研究的效度問題,包括四個標準:可信性(credibility)、可轉換性/可

- 128 -

遷移性(transferability)、可靠性/可依賴性(dependability),和可確認性

(confirmability)(王文科、王智弘,2010;胡幼慧、姚美華,1996;Lincoln & Guba, 1985)。王文科和王智弘(2010)援引其他學者的不同觀點,認為可靠性應屬於信度 的範疇,可確認性則與客觀性較有關聯。

綜合上述,本研究參照王文科和王智弘(2010)的觀點,採用適當方法進行研 究過程與結果的可信性、可轉換性、可靠性、及可確認性等之檢核,代替量化研究 的信、效度分析,以達成研究的嚴謹度。

圖 3-4. 質性與量化研究信賴程度對應關係圖 資料來源:引自潘淑滿(2006,頁 85)

壹、 研究的效度與信度

質性研究者真正感興趣的並非量化研究所指的「客觀現實」的「真實性」本身,

而是研究對象眼中所看到的「真實」、看事物的角度和方式、以及研究者和研究對象 之間的互動關係對理解研究對象眼中的「真實」所發揮的作用。質性研究的效度指 的是一種關係,即研究結果與研究其他部分,包括研究者、研究問題、目的、對象、

方法和情境之間的一種一致性(王文科、王智弘,2010;陳向明,2002)。質性研究 多以可信性(credibility)代表內在效度(internal validity),以可轉換性(transferability)

代表外在效度(external validity)。以下說明本研究對於提高效度與信度的做法。

質性研究 信賴程度 量化研究

可信性 真實性 內在效度

可轉換性 應用性 外在效度

可靠性 一致性 信 度

可確認性 中立性 客觀性

- 129 -

一、 可信性

可信性是指研究資料的真實程度,研究者能否觀察到所希望觀察的部分,以及 研究者是否充分而適當地呈現研究對象對實務的多元觀點。為確保可信性,本研究 採取如下策略(王文科、王智弘,2010;胡幼慧、姚美華,1996):

(一) 長期涉入:研究者進入研究場域蒐集資料將近二年時間,且觀察兩位個案教師 完整的一個學期的課堂教學,得以克服對情境的偏見或曲解,亦可對情境豐厚 描述與洞察。

(二) 參與觀察︰研究者以「觀察者即參與者」的局內人身分進入研究課堂,真實而 完整地記錄個案教師的教學實務,獲致真實性的證據。

(三) 田野日誌:田野日誌除研究心得外,主要為研究中逐步成形的理念,或理論關 聯的一些反思性的深度思考。研究者在觀察及訪談過程中,將遇到的疑惑、問 題、發現、感想及省思等隨時記錄,以協助研究者多方檢證蒐集的資料。

(四) 研究對象回饋:訪談逐字稿請個案教師確認內容的真實性之後,才進行資料分 析。研究結論摘要亦請個案教師表達意見,持續調控研究者的觀點和偏見,以 獲得指涉或詮釋適當性的證據。

(五) 專業性協同:向國教院專家學者請益諮詢、請質性研究者檢核資料編碼,協助 研究者澄清概念、發現問題,透過專業性協同,提高研究的可信性。

(六) 三角檢證:本研究採 Denzine(1978)建議的三角檢證模式:方法三角檢證

(methodological triangulation)、資料三角檢證(data triangulation)、研究者三 角檢證(investigator triangulation)、以及理論三角檢證(theory triangulation)

等四種類型,如圖 3-5(引自 David Hales ,2010: 32)。

- 130 -

圖 3-5. 研究資料三角檢證圖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

1. 方法三角檢證:使用多種資料蒐集的方法,包括參與觀察法、深度訪談法、

文件分析法等,藉以交相檢證資料的真實性。

2. 資料三角檢證:在同一種蒐集資料的方法中,檢證不同資料來源的真實性。

例如參與觀察法的資料來源,包含個案教師的課堂觀察紀錄、研究者的觀 察筆記;深度訪談法的資料來源,以個案教師的訪談逐字稿為主。文件分 析法的資料來源,有個案教師的教學活動設計和學生的學習成果。

3. 研究者三角檢證:由不同研究者角度的檢證,增強研究結果的可信度。例 如透過研究對象檢核訪談逐字稿,以獲得指涉或詮釋適當性的證據;透過 國教院專家與研究同儕的專業性協同,協助研究者獲致真實性的證據。

4. 理論三角檢證:本研究的實施過程並非呈現直線性,各步驟階段乃是持續 與文獻對話的相互印證,針對研究問題的情況/現象進行實務與理論的辯

研究資料 三角檢證

方法三角檢證 資料三角檢證

理論三角檢證 研究者三角檢證

觀察紀錄/觀察筆記 訪談逐字稿 教學檔案/學習檔案 參與觀察法

深度訪談法 文件分析法

專家學者 個案教師 研究者同儕

文獻對話 理論印證 理論/實務辯證

- 131 -

證關係,獲致學理適當性的證據。

二、 可轉換性

本研究提高研究結果可轉換性的策略如下:

(一) 詳細的描述性資料:訪談錄音資料採用逐字稿轉譯繕打,轉換為文字化可分析 文本,忠實而詳盡的描述研究對象的經驗與感受,有助於研究結果的自然類推。

此外,透過文件資料分析,亦有助於類似情境的應用。

(二) 跨個案研究:採取兩位個案教師的跨個案研究,透過跨個案的綜合討論,增加 研究結果在類似自然情境或脈絡的可轉換性。

(三) 多元資料來源:本研究以跨個案、多重資料來源、多種資料蒐集方法,提高研 究結果在類似情境或脈絡的可轉換性。

貳、 研究的客觀性

質性研究則強調研究者和研究參與者的互動影響,因此並不堅持研究者的中立,

而是強調資料是否為可驗證的,意即研究對象內部的一致性(intra-subjective agreement)。質性研究關注的是蒐集的資料和從中所獲致的結論,是否為探究相同 情境的其他研究者的可確認性(confirmability)。本研究提升可確認性的方法,包括 專家審核、三角檢證、研究者反思等,以排除研究者的個人偏見、評斷或過度詮釋,

追求研究結果的客觀性。

- 132 -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