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1.2. 研究目的與貢獻

Jonassen & Grabowski(1993)提出的認知風格,以心像能力高低將認知偏 好區分為 Visualizers 與 Verbalizers,以及 Kozhevnikov(2006)將

擅於繪畫者

Verbalizers 細分為空間型與物件型能力,根據此認知分類架構進行繪畫認 知能力的相關探討,認知分類的架構如下:

圖1-6 Kozhevnikov 對於人類認知類型的劃分

由繪畫相關認知能力與繪畫手法的兩大分類架構進行本研究所關注 的問題,主要探討議題為:

「A 型畫者」、「B 型畫者」與物件心像能力或空間心像能力的相 關性。

繪畫與認知的研究過去就已受到學界重視,如 Piaget 的認知發展理論 在兒童繪畫表現的議題,Lowenfeld 對於兒童心理發展與繪畫特徵的探討 等, 主要在與繪畫相關的心理發展階段之探討 ,而教育界也以此作為藝 術相關課程設計的依據,因此本研究的貢獻在別於以往探討繪畫與個體心 理、生理發展階段之關連的取向,而將心理層面的因素拓展至相關繪畫認 知能力研究,期望在繪畫與認知能力的相關探討上發現新的可能,讓藝術 教育領域有更多元發展。也因此,在本研究中所要研究的對象為具有繪畫 能力的一般大眾,而非頂尖的藝術家,在這個前提下進行相關研究作業。

擅於繪畫者

Verbalizer Visualizer

物件心像導向 空間心像導向

1.3. 研究限制

本次研究以團體施測為主,受試者人數眾多,受限於時間上的限制,

在認知作業上無法以Vandenberg-Kuse 的心像旋轉作業等這類需要大量電 腦設備進行的作業模式。此外性別差異在本研究中也不加以討論,男女數 目差距甚大,因為取樣對象以美術相關學生為對象,班級之中男性人數非 常稀少,以致無法收集到相當的男性數目。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基於本研究目的主在探討繪畫與認知相關議題,因此就繪畫行為進行 時所牽涉到的認知歷程加以探討,包括個體知覺刺激形成心像的歷程,及 心像儲存、提取等相關概念;此外進行個體認知風格差異的探討,並就認 知風格的能力差異做說明。

2.1. 雙碼論(dual-code theory)

個體透過外界刺激而獲得資訊,之後在記憶中儲存下來 ,作為往後的 運用。而這個記憶的過程 ,包含三個階段:

(1)編碼(encoding):這是個體接收到的訊息所進行最初的加工,之 後建構成心理表徵。

(2)儲存(storage):儲存編碼後的訊息。

(3)提取(retrieval):從記憶系統中使用已儲存的訊息或是重新再利 用。

關於訊息儲存的論點認知心裡學界有諸多探討,以下就與本研究相關 性較高之 Paivio(1971) 提出的雙碼論(dual-code theory)做說明。

訊息表徵的形式有「語文」與「影像」兩種,而刺激的呈現時的知覺 形式大致上決定了它的表徵形式(Paivio, 1971),他將語文與影像視為平 行和聯繫的兩個認知系統。圖像的刺激形式可以直接激發產生影像碼

(image code),但由於念名(naming)經常伴隨出現,所以又可以產生 內在的語文碼(verbal code);相對的當語文材料產生心像後,語文材料 也激發出影像碼的情形未必會出現。圖像系統對具體的客觀或事件的資訊 進行編碼、儲存、轉換和提取,其表徵與知覺非常相似。而雙碼論的預期 是具體文字(如飛機、房子)的記憶應該比抽象文字(如氣質、想法)來

2.2. 記憶

Atkinson & Shinffrin(1986, 引自李素卿, 2003)提出記憶系統的基本結 構,將記憶分為三個在質上不同的類別:感覺記憶、短期記憶、長期記憶

(見圖 2-1)。

圖 2-1 Atkinson & Shinffrin 的記憶系統的基本結構

感覺記憶可以快速的儲存個體當下所感覺到的訊息,其角色是擔任介 於感官與短期記憶之間的暫存器,但其暫存的感覺訊息都會很快的消逝,

而 Sperling 於 1960 年提出的 iconic memory 是有關於視覺訊息的感覺記 憶,大約持續半秒鐘,此種訊息是將視覺知覺完全的印刻在腦海中,不像 心像可以任意的旋轉或改變比例;而聽覺訊息的感覺記憶稱作 echoic memory,大約持續五~十秒鐘(陳烜之, 2007)。

透過感覺記憶某部份的訊息可以進入短期記憶,而訊息儲存的時間也 比感覺記憶長,但是短期記憶的記憶仍然很薄弱,除非持續複述,否則大 約三十秒之內便會從記憶中消失。

長期記憶的的容量非常大,這類型的記憶存在的時間是最長的,與感 覺記憶和短期記憶相比,長期記憶消失的可能性較小。

本研究中的實驗一的進行方式便是以圖像的短期記憶為主,要求受試 者盡力記憶圖片後,之後移除圖片請受試者畫出方才的圖片,繪畫的來源 就是短期記憶中儲存的心像。

感覺記憶 注意 短期記憶 複誦 長期記憶

消退 取代 干擾

2.3. 表徵(representation) 具體,以下要說明的心像(mental imagery)便是屬於此類。

2.4. 心像(mental imagery)

心像是圖像的內在表徵形式,是一種具體而微的主觀經驗,當外在環境 中沒有所謂的物理刺激存在時,仍可產生的類知覺經驗,柏拉圖就曾經如 此形容心像-在心靈上繪畫的內在藝術家。每個人都會產生心像,而心像 可幫助我們思考、記憶等。在神經科學的證據下也顯示心像在腦部運作的 區域與視覺知覺是相同的(Kosslyn et al., 1993)。而心像與實際的感覺經 驗又有些許差異,例如大小效應等,在以下文本將會介紹支持心像存在的 實驗。

2.4.1. 心理旋轉 (mental rotation)

Shepard 與 Metzler(1971)在研究作業中,要求受試者在心中旋轉右邊

實物體被旋轉時是相仿的,也就是說物體的內在表徵保留了真實物體的漸 進性與空間性的特點。

圖 2-2 心理旋轉實驗中使用的圖形

2.4.2. 字符旋轉實驗

Cooper & Shepard(1973)把一些字母數字混合編制,以正常或是鏡像 的形式呈現給受試者(見圖 2-3),實驗中會以幾種不同的方位呈現這些

2.4.3. 視覺掃描(visual scanning)

Kosslyn認為心理表徵也同樣具有大小、方位、位置等空間特性,也 是可以被掃描的,他設計的實驗主要涉及距離效應和大小效應。

(1) 距離效應︰

Kosslyn(1973)在實驗中要求受試者熟記一張假想島嶼地圖上所有物 件的精確位置(見圖2-4),之後實驗者會給他們一個地圖中物件名稱,

要求他們想像那張地圖並且專注那個物件,接下來再給受試者第二個物件 名稱,要求他們想像有個小黑點從第一個物件到第二個物件並且跟著小黑 點移動,並記錄下受試者掃描反應時間。實驗結果也發現掃描時間跟兩點 間的距離呈成比例增加,這個實驗結果支持了心像具有特殊的空間屬性,

與真實物件與活動的屬性相似。

圖2-4 視覺掃描實驗中使用的假想島嶼圖形(引自周元琪, 2007)

(2) 大小效應︰

Kosslyn(1974)要求受試者先想像一個動物(如兔子)靠在另一個 體型較大的動物(如大象)或是較小的動物(如蒼蠅)旁,大多數的受試 者反應在大象旁的兔子比在蒼蠅旁的兔子大許多(見圖2-5),也發現心 像中較小的一方難於形成精準的特徵。由此反映出心像可以任意改變大 小,也與實際物體的大小、形狀不同。

圖2-5 產生心像時所有的大小效應。(引自周元琪, 2007)

2.5. 認知風格(cognitive style)

「認知風格」(cognitive style)是個人如何獲得、處理訊息的協調能 力(Ausburn & Ausburn, 1978; Messick, 1984)。雖然在過去文獻中對於認知風 格的面向有多方的分類、探討,本研究依循 Jonassen & Grabowski(1993)

所提出,人可以區分為Visualizers和Verbalizers作為探討的主軸。Visualizer

(視覺導向)在認知作業中主要依賴圖像,而Verbalizers(語言導向)主 要依靠語言邏輯。

認知風格的區分是以個體處理資訊的偏好模式來分類,也就是說,當 個體在解決問題時,不管是使用語文或是視覺再現的方法,許多個體傾向 經常使用其中一種模式,即使這個模式的效率並不是最高的。個體在解決 問題時偏好使用一個固定的方法或策略,這個偏好不受另一種方式的能力 高低影響,舉例來說,也許個體的語文處理能力較高,但卻偏好使用視覺

能力。然而,個體的認知風格偏好多少會與能力較高是正相關的。

2.6. 視覺認知風格的再細分:物件與空間導向

「認知風格」的再細分,便是將Visualizers進一步分為物件心像能力 及空間心像能力。Kozhevnikov(2005)研究顯示Visualizer如果在空間能力 作業表現較優異的人,物件圖像作業的表現得分就會低於平均值(見圖2-6),反之亦然,如果空間作業分數低,他的圖像作業得分就會高於平均 值, 但Verbalizer並沒有這種明顯差異性存在。由這兩極化的現象

Kozhevnikov又將Visualizer中空間能力優異者分為空間心像能力,物件圖像 能力優異者分為物件心像能力。物件導向的人容易產生清晰生動並且細膩 的心像,如顏色、材質、明暗等物件的屬性,而空間導向的人容易掌握物 件的空間關係和心像轉化的心像。

圖2-6 不同物件心像能力的Visualizer 和Verbalizer 於空間心像能力的表現 (Kozhevnikov, Hegarty & Mayer, 2002)

關係編排和分析構成物件要素,因為他們可以詳細地建立物件各部份的結 構,空間圖像也許比較富有變通性和轉化的特性,推論這是空間導向的人 為何擅於動態圖像轉化的原因。相反的,物件導向的人傾向全面性的將圖 像解碼成單一的知覺單位,這是個困難的轉化過程,但物件導向的人能產 生栩栩如生的圖像,所需的時間並不取決於圖像的複雜度,推論這是為何 物件導向在視認和記憶作業中能夠較快速、正確(Kozhevnikov, 2005)。

在Kosslyn和Anderson ( 1994, chap. 9)研究發現,越是複雜的圖像,就需要 越多的時間來使用空間導向的心像能力來形成心像。除了複雜的圖像需要 動用到空間能力來建構心像,一項實驗比對OSIQ中的空間能力得分高低 與「visuo-spatial memory task」的相關性,發現空間心像能力越高者對於視 認物體空間屬性有較精準的記憶(Vannucci et al., 2006)。

在Kosslyn和Anderson ( 1994, chap. 9)研究發現,越是複雜的圖像,就需要 越多的時間來使用空間導向的心像能力來形成心像。除了複雜的圖像需要 動用到空間能力來建構心像,一項實驗比對OSIQ中的空間能力得分高低 與「visuo-spatial memory task」的相關性,發現空間心像能力越高者對於視 認物體空間屬性有較精準的記憶(Vannucci et al., 200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