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結果建議與結論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105-110)

5-1 前言

921 集集地震部份地區如南投日月潭及名間所測得之水平加速度為 989gal 及 921gal,已遠超過當時建築物設計所能抵抗之水平加速度,因此理論上建築物遭 受倒塌、破壞應屬難以避免。然而在遠離災區的部分,卻仍是震災頻傳(例如 台北市東星大樓)。根據黃科銘【2】調查結果,921 大地震中受震損的樓房屬於 民國 71 年以前建造者約佔 60 %,因早期由於缺乏建築物耐震設計的知識與技 術,相關的設計施工規範遠不及目前的技術水準,造成大地震時,因缺乏韌性 又無足夠的耐震強度而毀損。

本文第三、四章針對深梁、短柱兩種地震時常見的剪力破壞模式進行實例分析,

證實即使是使用簡化的、簡單的壓拉桿模式,用來預測深梁及短梁破壞時的力 學行為仍是可靠的,用來進行結構設計也是可行的,然而一個簡單的、現場能 筆算的壓拉桿模型,是否適宜用在其他力學行為更複雜的構件上呢?由文獻【2】

的歸納與整理,不難發現這些震損都屬於「剪力型破壞」,這些破壞點與圖 2-1 進行比較後,發現「震損破壞點多位於 D 區域」,其相符性之高實在令人訝異,

921 地震不過距今 9 年多,當年對於 D 區域的研究分析也都有經驗公式可以參 考(例如深梁、拖架、剪力牆、梁柱接頭、剪力摩擦公式在 ACI 318-95 版的規 範中早已沛然成熟),為何規範的設計、施工的品質仍然無法預測 D 區域的力學 行為,致使工程人員錯估此區的設計,造成脆性剪力型破壞,瞬間奪走巨大的 生命呢?在 921 地震後,壓拉桿模式的提出與列入 ACI 規範中,正可以彌補前 述我們對於 D 區域的不瞭解,之前透過第 3、4 章的研究,證明了壓拉桿模型可 有效的預測「深梁、短柱」的破壞模式,透過研究的經驗我們提出一套簡易的 評估法,希望能幫助現場工程師透過「筆算」立刻評估 D 區域構件的設計成果。

5-2 建議

用。(圖 5-1 壓拉桿模式流程簡介)

(1) 將結構界定且分離成 D 區域與 B 區域(如圖 2-1),壓拉桿模式比較適用 於 D 區域。

(2) 決定在欲分析結構上的作用力大小,可以參考原設計書查出桿件的設計載 重,若無相關資料,可以用查反應譜或擬靜力法求得。

(3) 根據作用在 D 區域邊界上的合力、反力,界定 D 區域的邊界條件。上述 的反力或合力,可以透過結構分析取得,或由 B 區域反推。邊界條件的選 取必須合理,例如輥支承僅能承受一個反力,鉸支承可以承受兩個反力,

固定端可以承受三個反力,通常固定端的彎矩另以一個桿件取代之。

(4) 設計壓桿、拉桿時,若桿件已經配好鋼筋,必須以鋼筋的位置為最優先考 量,接著才考量桿件特性配以常見的拉壓桿模型(如圖 2-5 所示),該桿件 四周若有其他桿件提供束制,可考慮之,亦可先不考慮之。先以鋼筋的配 置作為拉、壓桿所在,有方形隔間,則連接對角當作壓桿,配置模擬桁架。

一開始的設計越簡單越好。

(5) 配好拉、壓桿後,用平面桁架的穩定公式加以檢討,該公式如下

N=b+r-2j,

0 0 N N

 ≥

 <

, 為穩定的桁架模式

,為不穩定的桁架模式(5.2-1)

b=桿件數,r=反力數,j=節點數,不穩定桁架需調整到穩定為止,接著計算模擬 桁架之內力值。

(6) 依規範計算壓桿、節點的強度(如圖 2-3、圖 2-4 所示),在此要特別注意 壓桿或節點尺寸的假設值。支承處常採用支承的尺寸來檢討,若是自由 緣,可以考慮混凝土保護層的大小,來檢核該處的節點強度。

(7) 計算結果,若計算值大於設計值,則桿件設計可能有問題,此時應再檢討 模型的合理性,例如用稍微複雜些的模型來模擬之,或用結構軟體分析 之,確定設計可能有問題時,該桿件需重新檢討設計。

5-3 結論

921 地震是國人心裡永遠的傷痛,除了奪去許多同胞的性命,也一口氣震出 許多結構設計缺失、施工不良的大問題,但也從此讓國人對結構系統設計與震 害預防評估開始重視,本文透過對「深梁」、「短柱」兩種地震時常見的剪力型 破壞模式之研究,一方面呼籲大家重視最基本結構系統設計,一方面也透過一 系列計算、程式模擬與實驗結果交叉比對,證實簡化的壓拉桿模型的實用性與 可行性,解決了目前壓拉桿模式之應用最困難之處,借助「工程師經驗」依邊 界關係將桿件受力情況簡化成一「簡單的」幾何桁架形式,不需依靠有限元素 法或專業結構軟體,現場工程師僅需紙、筆、工程師手冊與簡易計算機,只需 用到基本的材料力學、結構學觀念(靜定或靜不定桁架的力平衡),用紙、筆、

計算機便可在 20 到 30 分鐘內完成運算,堪稱方便。

希望本文提出的這套「簡易評估法」,能對國內的現場工程師的檢核作業盡 棉薄之力。因為目前國內並無結構補強的相關設計及施工規範,部份未經詳細 耐震評估及結構分析的補強方式,仍廣被採用,結果並不能達到真正的效果。

在「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下,如何依據每一個建案進行安全評估、檢測、分 析、設計及施工,乃一結構補強作業計劃基本內涵。在這方面,相信「壓拉桿 模式」可以滿足需求,因為「壓拉桿模式」既可針對每一案件借重工程師經驗 得到良好的桁架模型,針對既有橋樑、房屋結構進行全面檢測、耐震評估與補 強工作,本身又是一套極為保守的分析、設計方法,可以提昇結構耐震能力。

唯因目前對於「簡易的壓拉桿模型」尚未有標準圖說,為避免檢測結果受到質 疑,因此建議未來應針對常見的受力情況與受力桿件的組合,研擬出一套標準 圖說,其提高其公正性。

圖 5.1 壓拉桿模式流程簡介

參考文獻

1. 曾長智,土木技師、結構技師,現代營建 323 期,『自我養成工程師之

「FEELING」-經驗法則』,(2005)。

2. 黃科銘,『鋼筋混凝土結構物破壞原因與模式之研究探討』,碩士論文,中華 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張奇偉教授指導,(2000)。

3. Timshenko, S. P., and Goodier, J. N., Theory of Elasticity, 3rd ed., McGraw Hill, New York(1970)

4. Dr. C.C.Fu ,and Ph.D.P.E , The strut-and-tie model of concrete structures ,University of Marland ,August(2001)

5. 蕭乃維,『無腹筋 RC 梁利用壓拉桿模式預測剪力強度之研究』,碩士論文,

中央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王勇智教授指導,(2005)。

6. 梁玉璋,『短柱效應分析與碳纖維包覆補強探討』,博士論文,台灣大學土木 工程研究所,張國鎮教授指導,(1999)。

7. Shyh-Jiann Hwang and Hung-Jen Lee, “Strength Prediction for Discontinuity Regions by Softened Strut-and-Tie Model,” 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December, pp. 1519-1526(2002)

8. Michael Collins and Denis Mitchell, Prestressed Concrete Structure, Prentice Hall, New Jersey,766pp.(1991)

9. 李宏仁、黃世建「鋼筋混凝土結構不連續區域之剪力強度評估─ 軟化壓拉 桿模型簡算法之實例應用」,結構工程,第十七卷,第四期,第53〜70 頁(2002)。

10. 『混凝土工程設計規範與解說(土木 401-93)』,中國土木水利協會,科技圖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頁 105-11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