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將針對本研究的問題,進行結果的呈現與討論。藉由分析學 生於「等號概念定義型態暨一元一次方程式試題」之解題過程策略的 填答,以了解國中一年級學生對於等號概念的理解與對一元一次方程 式的解題策略之使用情形。本章因應三個研究問題,分成三節加以呈 現結果並予以討論。第一節為等號概念理解型態,第二節為國中一年 級學生對一元一次方程式解題策略之使用情形,第三節為不同的等號 概念之下,國中一年級學生對於一元一次方程式的解題策略之使用情 形。

第一節 等號概念理解型態

本節主要探討國中生一年級學生對於等號概念理解之情形,藉以 等號概念定義型態之問題,參與學生對於等號名稱與等號所代表的意 義之描述與回答中,視其回答將分別進行歸類與分析,進而了解參與 的國中一年級學生階段對等號概念的理解情形。說明如下:

一、參與的國中生等號概念理解之分析

對於等號概念理解定義之型態,藉由「等號概念定義型態」問題 回答,再依據參與者所回答的內容加以分門別類成四個,一是「運算

型」定義,二是「關係型」定義,三為未明確定義,四為其他回應與 無反應者,以上四個分類向。將其分類結果加以統計並呈現,如下表:

表 4-1 等號概念理解之定義型態統計表

型態 人數 百分比(%)

第一種 運算型定義 52 25.62 第二種 關係型定義 92 45.32 第三種 未明確定義 29 14.29 第四種 其他/無反應 30 14.78 合計 203 100.00

依據上表所呈現的資料中顯示,參與學生當中屬於「運算型」定 義(表 4-1 中的第一種)的比率約兩成五,即表示有四分之一左右的 學生。這一型的學生將「=」符號所代表的意思解釋為「答案」、「算 出來的答案」、「數字與數字加起來的和」、「兩個數字的總和」、

「數字加減乘除數字所得到的數」等等類似且較具體明確與可分辨性 的敘述解釋。換句話說,有「運算型」定義的參與學生對等號的解釋 中蘊含有運算、執行或做的意思。

參與學生當中屬於「關係型」定義(表 4-1 中的第二種)的比率 約達四成五,即代表近五成的學生是有關係型定義的理解概念。此型 的學生將「=」符號所代表的意思解釋為「左右兩邊的數(值)相等、

一樣大」、「兩個數一樣大」、「左邊的數(值)等於右邊的數(值)」、

「等號兩邊會相等」、「前面的數(解)會和後面的數(解)相同」、

「左右數字是等量的」等等相似且較具有具體明確性與可區辨性的語 句敘述。依敘述內容的解釋,表示「關係型」定義的參與者對等號概 念的理解具備「關係性」的意思,即具有等號雙邊對等、平衡的概念。

屬於「未明確定義」(表 4-1 中的第三種)的參與學生約一成四,

這一型的學生將「=」符號的回答為「相等」、「等於」、「等號」,

並未針對「=」符號所代表的意思進一步做解釋說明,因此無法做明 確的歸屬分類,此皆歸類於第三種「未明確定義」類群。因概念分類 試題只有兩小題,若參與者無法將自己真正的概念理解付諸於紙筆與 文字說明,且本研究並無進行個案深入訪談,並無從探知其參與者真 正的理解。若欲探知此類群真正概念理解為何,則應進一步更深入的 調查訪談,以獲取真正理解概念屬性。

最後,類歸為「其他/無反應」者(表 4-1 中的第四種),其比 率約近一成五,與「未明確定義」類群之比率相近。參與者將「=」

符號解釋為其他非正確性答覆或無回應問題。其他非正確性解釋或回 答,如「比」、「是」、「方程式」、「一元一次方程式」等等的解 釋「=」符號所代表的意思。類似的解釋並不能真正回應「=」符號 的含意,因此,歸類成第四種類群型態。

二、不同的等號概念理解型態解題成效

由於本研究對於參與學生試題的解題策略分析,係針對正確解題 成功之試題進行分析,因此,將呈現參與者在不同的等號概念理解之 型態之下,各型態解題完全正確(全對)與完全錯誤(全錯)之次數 加以統計並說明。

(一)運算型定義者之正確解題比率相當低

以運算型定義來看,運算型定義人數(52 人)之中,完全解 題正確的人數只有 2 人,其比率有 3.85%,近百分之四的比例,

而完全解題錯誤之人數有 10 人,比率達 19.23%,約一成九左右。

從數據中可知,其說明完全解題錯誤(失敗)之比率高於完全解題 正確(成功)之比率。換言之,數據當中隱含著一個意思,即相對 於關係型定義而言,在運算型定義之下的錯誤機率比較高,而完全 成功解題的比率相當低。

(二)關係型定義者之正確解題比率高

在所有理解型態的分類之中,以第二種「關係型定義」全對的 人數最多,有 23 人,占關係型定義人數(92 人)之比率約 25%,

達兩成五,大約占四分之一,即代表著每四個關係型定義人數之 中,則會有一個人是達到完全解題成功者。以全體人數觀之,有

11.33%的比率,約一成一左右達完全解題正確,即代表著平均每 10 個人之中,關係型定義就有 1 人達完全解題正確者。從完全解 題錯誤(失敗)的角度來看,其全錯的人數是 0 人,即表示在所有 試題之中,至少有解 1 題是正確(成功),而無全部解題失敗者。

換句話說,關係型定義的完全成功正確解題之比率遠高於完全失敗

(錯過)解題之比率。

(三)「未明確定義」的解題失敗高於解題成功

在第三種未明確定義的型態中,其完全解題正確人數(2 人)

占未明確定義人數(29 人)之比率約 6.90%,不及一成;而完全 解題錯誤人數(4 人)占未明確定義總人數之比率達 13.79%,近 一成四,即代表著完全解題錯誤的比率高於完全解題正確的比率。

換言之,解題失敗的機率比解題成功的機率較為高。

(四)「其他/無反應」的解題正確率低於解題錯誤率

在第四種「其他/無反應」型態中,其完全解題錯誤人數(6 人)

占「其他/無反應」人數(30 人)之比率有 20%,約兩成,而完全 解題正確人數(1 人)占「其他/無反應」人數(30 人)的比率有 3.33%,遠低於一成的比率。相較之下,完全解題正確(成功)的人

數與比率皆低於完全解題錯誤(失敗)的人數與比率。即代表著在此 型態中解題失敗之比率高於解題成功之比率,亦隱含著解題失敗的機 會比較高。

三、等號概念理解型態之綜合討論

研究者於此依據上述兩小節(概念理解類型、解題成效)所呈現 的資料綜觀之。首先,參與的國中一年級學生當中較多數已發展至「關 係型」定義的等號概念,而「運算型」定義的等號概念之比率次之,

最後,「未明確定義」與「其他/無反應」等兩型態之比率最低且相 近。整體來看,完全解題成功之比率(全對人數/全體人數=28/203)

為 13.79%高於完全解題失敗之比率(全錯人數/全體人數=20/

203)為 9.85%。

第二,根據資料顯示,參與者當中有「關係型定義」的人數最多 之外,「關係型定義」相對其他另外三類群的完全解題成功之比率為 最高,即表示具有「關係型定義」的人相較於另三類群的人,其解題 成功的機率較大。並且,相對於其他三類群而言,「關係型定義」於 完全解題失敗之人數與比率為所有類群之中最低者,即表示「關係型 定義」者完成解題失敗的機率較為低。

第三,依據國外研究,McNeil 和 Alibali (2005b)研究當中發現七 年級生於等號概念理解上皆有分屬於「運算型定義」與「關係型定

義」,且「關係型定義」的比例佔多數,另同時亦代表著國中學生為 學習代數與等號概念理解的過渡期與關鍵期,其本研究結果與相關研 究具有一致性。在此中學階段的參與學生當中,其等號概念的發展會 出現兩種主要等號概念,且確實以「關係型定義」的等號概念為多數。

再者,依其 Knuth 等人(2006)研究 6~8 年級中學生對等號概念的 定義類型中,發現無論在何種年級或學習階段,有關係型定義的學生 於解題正確的比例皆比非關係型定義的學生解題正確之比例較為 高。而 Alibali 等人(2007)也有相關研究顯示,無論在哪個學習階 段,有關係型定義的學生於正確陳述一元一次方程式解題的表現比非 關係型定義的學生之表現較佳。再者,依據國內楊喻惟(2009)的研 究,國中生對等號概念認知之定義類型中,國中一年級學生的等號概 念認知屬於「關係型定義」的比例超過 50%,多於屬於「運算型定 義」的比例,並且在解題的平均得分上較高。

在本節中的報告結果呈現對參與參與的國中一年級學生調查其 等號概念理解,以及對一元一次方程式試題測驗的結果成效與上述國 內外的相關研究結果相符。符應在國中一年級(相當於七年級)階段 的學生,對等號概念的理解大多屬於「關係型定義」,且對於一元一 次方程式試題測驗解題之成效較佳。換言之,參與者當中具有「關係

效較佳。不僅說明這個階段是運算型概念與關係型概念的過渡階段,

也同時代表著具體與抽象的轉捩點、算術與代數之間的過渡時期,此 現像亦回應一開始研究動機中所提及,從算式填充到代數的過渡期,

應用有意義的方式學習代數,對於學生學習代數結構階段而言,這是 個重要的關鍵時刻(戴政吉譯,2004;戴政吉、侯美玲、詹勳國,2002)。 因此,更應該注意其理解概念與發展,尤其是非關係型定義者的概念 發展,其中,本研究歸屬「未明確定義」的參與者,因無法從文字之 中得知其概念理解屬性而無法歸屬明確定義之列,並非參與者真正本 意,對此,若要切確探知參與者本意,則應深入訪談,詳加了解。本 研究並未訪談進行深入探討,因此,不進行討論與深究。

為了使學習者增加信心,助其概念穩定發展,應於學習過程之中 多製造成功經驗,以利於學習。其另隱含著,在學生學習等號概念發 展時,應協助學生朝向穩定性概念的發展,有助於學習代數或其他的 表現與成效有良好的發展。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