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訊」(Information)出現於人類社會的組成、群體生活,及相關於歷史記載與文字發 明。早期人類文明依賴文字的書寫、圖像的繪製、雕刻,在傳統媒材,如:龜殼、岩壁、

竹簡、獸皮、絹帛…等,留下以記錄為目的且不易廣泛流傳的靜態資料(Data),經過後 人整理後成為知識類資訊。之後,蔡倫造紙與畢昇活版印刷的發明,透過新媒材與新技 術的結合,使資訊具有大量複製與流通的條件,並造成資訊媒體的形成,加速資訊在溝 通交流中的使用頻率及效率。自 1980 年代開始,電腦通訊技術的急速發展,資訊革命 (Information Revolution)打破了傳統媒材在資訊傳輸上形體、空間、重量上的限制,資訊 科技也漸漸改變人們工作場所和工作方式、學習場所與學習方式,除此之外,也改變了 人們在購物、休閒、飲食、選舉、醫療服務、戰爭、交朋友…等生活型態(Rogerson and Bynum, 1996)。資訊革命使研究者對資訊研究的意識抬頭,資訊廣泛地存在於自然界與 人類社會活動中,不隨人的主觀意識而改變,但對人類社會行為擁有極大的潛在影響 力。

傳統的資訊定義所表達的資訊媒材與內容為實體化資訊(Physical Entity),實體資訊的目 的在於傳達知識、呈現環境中的資料、傳播通訊、及當作學習資源與貨物(Madden, 2000)。

而現今的數位資訊,使資訊定義顯示出了資訊應有實體與抽象兩種相對的屬性同時存在 (Raber and Budd, 2003)。抽象式資訊(Abstract Entity)為存在實體空間中的動態資訊,其 內容、形式、容量都會隨時間而改變,資訊的動態特性,也導致資訊的價值會隨著時間 的流逝而衰減。藉由現今新技術、新媒材的開發,抽象式資訊有了顯示在實體空間及場 所的可能性,資訊的變異特性能夠即時的展現在數位資訊的交流當中,並反映了事物的 形成、差異、和關連性。

第一章 緒論

動態資訊的利用衝擊以往人類對資訊的了解與掌控,也刺激人類在生活中對動態資訊的 需求,加強了「人類活動」與「環境中資訊元件」之間的互動,及顯示了其間的相關連 結。過去的科技發展在實體化資訊上已有相當程度的應用,如電腦系統、軟體設計,電 子月曆、天氣預報,特別是在網頁製作、電子書、搜尋引擎、和線上教學…等系統上。

然而,人機互動(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CI) 因應新發展、新趨勢,更有效地利用 數位資訊的動態特性,結合已有的科技設備,設計出更多樣化的應用系統、介面、以及 個人化裝置。嘗試藉由資訊的提供彌補人類在生活上的不足與對周遭環境掌控上的需求,

使空間環境更活性化、智慧化,也藉此在人於人之間建立起溝通的橋梁。例如透過 HCI 技術規劃後,建構的數位廚房,能因應人類需求顯示菜單、物品擺放位置、冰箱內容物…

等資訊(Bonanni et al., 2005)。因此,居住在智慧環境中的使用者被賦予察覺與構築環境 狀態的能力,依據以往的生活經驗擷取、吸收資訊,並與周遭環境產生互動(Chiu, 2005)。

資訊的應用配合人類活動需求與特性,結合 HCI 技術進一步建構出的智能空間,能在實 體空間內藉由資訊的顯示、傳遞,參與環境創造,針對空間中的生物、物件進行不斷的 追蹤和感測,並且給予回饋及幫助(Guallart and Cantarella, 2004)。在 HCI 應用的研究上,

新技術創造出了嶄新的使用模式介面,例如可觸式介面(Tangible Media),探索人類的空 間能力及在實體空間中活動的天性,讓使用者能直接觸碰實體目標物件進行操作,使操 作行為變得更簡單更直覺(Sharlin et al., 2004)。除此之外,研究者亦模擬了人類行為、活 動、知覺系統對照出在 HCI 領域上更活性化的電腦感測運算模式(Sharma et al., 1998)。

逐漸地,HCI 除了與資訊的使用、操作密不可分,不管是在研究或設計上,人類/使用者 亦成為設計上極大的影響因素之一。

運算裝置已與人們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Norman, 1998)。為有效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滿 足人們需求,達到服務人群的目的,HCI 開始融合過去各領域上的設計理論與經驗,發 展出人機互動設計(HCI Design)。以 HCI 理論、技術為基礎背景,配合不同的設計環境 與使用者需求,針對 HCI 中的系統、介面、產品、裝置、設備…等,在其互動性的設計 規劃上,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從早期 70 年代起,為了讓人們更輕易的使用產品,使用 者導向設計(User-centered Design)概念的出現指出產品在學習上的困難及其功能過於複 雜(Norman and Draper, 1986; Norman, 1988),於是產品在使用者接受度及使用性上有了 進一步的設計嘗試。當科技已然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HCI 的設計思考上有了重大改

變,開始強調不只是使用者,而是以人性為中心的設計(Human-centered Design),讓科 技以服務人類需求為目的。此設計變革藉由快速學習上手及減少使用上的錯誤,實質增 進了人類對於科技產品的使用性(Norman, 2005)。

然而,以人為中心的設計雖然方便人類,卻也因過於注重使用者的意見而縮減了原本人 類應有的活動、行為。所以,為了真正了解人類行為及需求,應先了解人類的活動內涵 及活動在社會情境、人際網路連結上的意義。以活動為導向的設計概念(Activity-centered Design)在工作內容(Tasks)與工具操作(Operation)中的取得了中介平衡,使工具操作能完 美的滿足工作內容中的使用,雖然設計較繁雜,但因其產品的成果美好,讓人願意花力 氣去學習(Gay and Hembrooke, 2004)。除此之外,個人應用裝置及無線裝置的普遍性發 展與遍佈,亦使得使用者導向設計、分析不再能完全概括複雜的系統使用規畫(Gay and Hembrooke, 2004),於是在 HCI 設計上,開始出現以資訊、情境為導向的輔助設計概念 (Context-based design)。情境設計從設計脈絡上著手,討論社會規範、歷史、文化…等,

透過連結不同空間中的資訊及不同裝置,形成人類溝通與互動。HCI 結合設計的成果整 合了不同的系統功能與空間構造元素,並透過設計行為的本質使結果具創意特色,不僅 提升生活品質,並能配合永續環境的發展應用(Chiu, 2005)。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為了能滿足多數人的需求,通用設計(Universal Design)法則、哲理 亦從 70 年代開始探討人們對於非傳統科技上的使用管道的接受性,考慮每個人、每種 情況,進而產生適用於各式各樣環境、情勢、現象之下的產品,其成果可以是裝置、環 境規劃、系統、或設計思考過程(Vanderheiden, 1996),在 HCI 應用上通用設計亦有效提 升科技產品的外觀及使用品質。近年來由於社會人口結構組成的變化,和合設計 (Inclusive Design)的概念開始從通用設計中獨立,讓設計者也注意到透過與環境中資訊 的互動結合,相對的特別有利於提供個人、家庭、甚至是社會中身心障礙人士的行動、

溝通與看護(Nicolle and Abascal, 2001),資訊介面能輔助其在視覺、聽覺、行動、及認知 上的基本能力,同時也使產品擁有更大的使用彈性、更容易被使用。科技介面成為人類 活動與情境資訊間的中介媒材(Nardi, 1996),並藉由探討資訊在其情境中的使用性,將 人類活動中的情境資訊需求涵括於設計之中。因此,人機互動設計根據人類活動的不同 而有了不同的設計目的,又因不同的設計目的而置入不同的情境資訊運算於其中。

第一章 緒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