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臺北地區高職導師工作,本章內容主要闡釋研究動機與 目的,陳述研究問題,定義本研究的主要名詞,並對研究範圍與限制等部分加 以說明。本章共分為四節,第一節為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為研究目的與問 題,第三節為重要名詞解釋,第四節為研究範圍與限制,茲分述於後。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壹、研究背景

從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頒布,到「高級中等教育法」公布以來,

國中畢業的學生,以進入普通高中為升學主流的時代,正式宣告結束。本研究 背景包括目前國中階段,銜接高級中等教育的情形,高中升大學不再是唯一選 擇,高職畢業也不等於就業,多元的生涯取向,也揭示適性輔導的重要。

一、十二年國教上路,技職體系嶄露頭角

自教育部於 2013 年 7 月 10 日公布「高級中等教育法」以來,技職教育的 發展越來越完整,向下紮根的情形也越來越明顯,如國民中學階段,國中三年 級的技藝教育,提供具有技藝學習性向、興趣的學生提早接觸職業類科的機 會,並協助學生銜接未來的求學生涯,可優先選讀高級職業學校實用技能學 程,也可經由多元入學管道升學高級職業學校及普通高中附設職業類科,或綜 合高中專門學程,幫助對技職體系有興趣的學生們提早站穩腳步。

此外為鼓勵適性就學,並保障就學安全,教育部自 2011 年實施「高級中 等學校免學費方案」,讓學生能夠不因家庭經濟因素、學費負擔考量,而限制 選讀公立或私立學校。此方案的實施,不僅使公私立學校間的學費差距縮小,

私立學校的競爭力得以提升,打破以往公立學校優於私立學校的觀念,並能有 效協助經濟弱勢的學生就學,減少中途離校的機率。在就學機會均等的立足點 上,學生能夠真正依照自己的志向和興趣選擇未來要就讀的高級中等學校,對 於有技術天賦或實務興趣的國中學生來說,更強化了他們選讀高職的動機。

而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的催化下,高職不再是考不上高中的候補清單,反 而成為許多學生的第一志願。根據教育部統計資料,2013 年全國共有 284,579 位國中畢業生,其中選擇就讀高職,並於當年度入學者僅 40,423 人,佔應屆畢 業生的 14.20%,顯示在末代基測的時代裡,分數的迷思仍未消除。然而 2014 年全國第一次免試入學放榜後,將高職列為第一志願的學生,就有 83.30%(3 9,834 人)錄取報到,而報到後放棄錄取資格的,也只有 843 人,是其中的 1.48%,可見來就讀高職的學生,大部分都是根據自己的性向、興趣做出抉 擇,並且珍惜自己的選擇,不輕易改變志向(李菁菁,2014)。

二、青少年生涯探索,適性輔導最重要

根據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2014 年 1 月發佈之「高中職導師生涯輔導手冊」,

高級中等學校學生適性輔導歷程可以分成「適性輔導與適性揚才」、「適性入 學」、「適性揚才」三大階段(教育部青年發展署,2015)。

在「適性輔導與適性揚才」階段,就讀高職、五專,即技術型、單科型高 中的學生,已經開始專業知能的訓練,屬於「適性揚才」的階段,普通型及綜 合型高中仍需要在多元的生涯進路中進行生涯抉擇,屬於「適性輔導」階段。

在「適性輔導與適性揚才」階段中,學生進行自我與生涯的覺察與探索,並在 整體的評估與統整下做決定,銜接「適性入學」階段,選擇繼續升學或就業,

並因選擇的不同,於學業完成後繼續進入學術研究領域,或是進行職涯發展,

以完成「適性揚才」階段,建構完整的生涯規劃歷程。

高中職階段是生涯發展從準備到探索的關鍵期。不論是選擇哪一種高級中 等學校,國中階段的學生往往因為身心尚未成熟,升學後才發現自己無法適應 校園生活,或是所學並非自己所想,原有的生涯規劃,再次發生轉變,需要相 關的資源協助。選擇普通型、綜合型高中的學生,能夠利用三年的就學期間,

有較長的時間探索自己的興趣及志向所在,並於畢業時進行生涯的再次抉擇。

然而高職階段的學生處於「適性輔導、適性揚才」的階段,一方面要進行 專業知能的訓練及成長,另一方面又有生涯試探的需求,且生涯決定的時程,

較選擇普通型、綜合型高中的學生,更來得緊迫,因為高職所學的技術,多與 職場銜接,一旦發現志不在此,必須趕快調整,並儘速轉換到合適的場域,否 則不僅越學越沒有興趣,期間耗費的資源與時間更是難以估計,對於未來銜接

「適性入學」階段或是「適性揚才」階段,也會發生困難,需要花更多的時間 來準備。因此高職學生的生涯發展,所需要的協助,較高中學生來得更多,適 性輔導的需求,也更為強烈。

貳、研究動機

在「高中職導師生涯輔導手冊」(教育部青年發展署,2015)中提及,學 生面臨生涯困惑時,經常是第一個向導師尋求協助,可謂是學生生涯發展歷程 中的重要他人。導師作為適性輔導人力,除了鼓勵學生參加校內外各項活動,

更要在過程中持續與學生對話,增加學生的反思機會發現自我,幫助學生進行 個人特質的發現,並且提供相關學校與職場資訊,為自己做出選擇。學校的生 活、同儕關係、課業學習、社團活動、才藝競賽等,足以成為學生生涯發展歷 程的重要事件;而學生在學校的適應情形,在為未來進入社會做準備,在學校 的成功經驗能增加學生自信,為未來進入職場奠定良好的基礎。而學校生活的 豐富貧乏與否,除了學生本身參與的積極程度以外,導師能否從旁給予指導引 領,也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因此,本研究的動機如下:

一、高職學生身處探索期,導師扮演角色與功能,值得深入探討。

生涯發展理論大師 Super 指出 15 歲至 24 歲之間為「探索期」,主要的發 展任務是在學校、休閒活動及各種工作經驗中,進行自我檢視、角色試探及職 業探索(吳芝儀,2000)。尤其,高職階段的學生正處於其中的「試探期」,他 們會考慮個人的需要、興趣、能力及機會,做出暫時性的決定,並在想像、討 論、課業及工作中加以嘗試,思考可能的職業領域和工作層級。

根據 Lewin「場地理論」(field theory)的觀點,青少年期的生活空間是扭 曲的(黃德祥,2004)。一方面因為脫離了兒童期,不再被允許孩子氣;另一 方面又因為尚未成年,無法真正像大人一樣擁有相對的權利,因此心理常處於 不安全及矛盾的狀態,衝突和壓力往往無可避免,此時重要他人(如父母、師 長及同儕)的協助引導就勢在必行,否則將會無所適從。高職學生經歷了國中 階段,對高職生活充滿各種想像和期待,導師利用班級經營技巧,塑造優質的 學習環境,並善用專業知能,輔導學生、教育學生,在親師生良好的溝通下,

可以有效的引導高職學生發現自我、肯定自我,以穩健的腳步逐漸邁向成人。

另外在 Ausubel 的「衛星理論」當中也提到,青少年發展階段,親子間的 衛星關係逐漸地由「脫離衛星化」(desatellization)取代了原先的依從關係。

青少年日復一日的追求自主,希望脫離父母的軌道,渴望充分自主,以便進入

「脫離衛星化」的階段。然而「脫離衛星化」的過程常常不容易立即達成,可 能只是「重新衛星化」(resatellization)而已,這時青少年的依賴對象常從父母 轉向為師長、同儕或異性友伴(黃文三,2003;黃德祥,2004)。

青少年日常生活,有絕大部分的時間在校園裡,不僅受同儕影響,也扮演 影響別人的角色,導師在教育現場成為與學生接觸的第一線,不僅是課程進 行,其他非正式課程的時間,也有極高的頻率與學生朝夕相處,因此師生關係

對學生產生的影響,絕對不可忽視。陳金定(2013)也提到,師生關係的民主 化有利於青少年的自我認定、獨立思想之建立,但也可能會擴大師生衝突,且 導師往往同時肩負教學工作,業務內容繁重,若無暇顧及對青少年的照顧,又 會對青少年發展不利。

綜合上述,高職學生處於青少年發展階段,亟欲從依附關係邁向自主,但 僅靠本身的身心發展,顯然是不足以完成兒童期至成年期的過渡。身為在校期 間的重要他人,高職導師如何協助學生順利完成青少年發展階段,使學生在高 職階段能順利銜接成人,其重要性實是不可或缺。高職導師究竟該如何引導學 生,在學生身旁扮演角色為何,值得深入探討,此為本研究動機之一。

二、導師是高職生成長的推手,工作職責有待探究

根據 Berzonsky 對 Ausubel 論點的闡釋,青少年追求獨立自主的第一步,

是脫離父母的管轄與照顧;第二步是尋求外在團體的認同,努力追求及贏得個 人的地位,並嘗試新的角色;最後則以工作表現為導向,以完成工作所獲得的 成就感與自我實現,來證明自我、完成自我(馬向青,2011)。高職學生身處 青少年期,畢業後可以選擇繼續升學或就業,不論如何抉擇,適才適性是最重 要的,如何協助學生為未來做好準備,是每一位師長的重要責任。

基於上述觀點,馬向青(2011)對於父母和師長有以下建議:一、根據青 少年發展的狀況,釐清其應有的角色分際,避免單以兒童或成人的觀點來衡量 其行為。二、協助青少年建立適當的角色規範,以資遵循,並增加對其表現負 責任行為之期待。三、對於青少年表現出來的若干矛盾行為,應予容忍和指 導,容許其擁有「犯錯的權利」和「改過自新的機會」;青少年若有犯錯和失 敗的經驗,對其人格的發展和未來的成功具有相當的助益,過度的保護或究責 反而有害無益。

高職學生常因為不清楚自己的興趣、性向而對學習失去興趣,若要使學生

高職學生常因為不清楚自己的興趣、性向而對學習失去興趣,若要使學生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