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高職學生發展之意涵與相關理論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高職學生發展之意涵與相關理論

本節將高職學生發展之意涵、相關理論及研究分述如下,並將各理論中高 職學生的需求,以「班務處理及班級經營」、「學生教育與輔導」、「親師生溝通 與需求協助」共三面向進行歸納,以瞭解導師工作對高職學生發展的重要性。

壹、高職學生發展之意涵

「發展」(development),是指個體在生命期間,因為年齡與經驗的累積增 加,使其身心特質產生系統性、持續性和規律性的行為變化過程(林翠湄,

2003)。學生發展則包含認知與心理社會互為影響的部分,以螺旋漸進的方式 成長,並在不斷地支持與挑戰間達到更高層次的統整(Evans, Fotney & Guido-DiBrito, 1998、2010)。

高職學生正處於青少年期,在其前端銜接了兒童期的後期,並在國中階段 獲得初期的發展;後端為成年期的前期,青少年在此階段中身體與生理快速成 長,個人的情緒起伏也比較多,如果青少年本身不能在其中取得平衡點,又無 法有效抒解情緒,則容易形成心理困擾、焦慮與不安的情形(黃德祥,

2004)。

儘管學生發展專家的派別不同,理論也各異,但他們對發展的本質或原理 卻有共同如下的看法(Lerner, 1986,取自黃德祥,2004):

一、發展是一個連續的、累積的過程,它發生在人的一生中。

二、發展是自然的過程,被環境、生理成熟和個人的價值與志向所影響。

三、發展和品質有關,個人的經歷,所受的挑戰,會導致品質的變化。

四、發展有一定的時期、階段或層級,在每一時期、階段或層級中各有不同的 發展任務,不同的認知,及不同的知識、技巧和行為。

我國的技職教育分流時間較早,因此學生必須在國中畢業的階段,就面對 第一次的生涯抉擇,雖然現在的升學制度相當多元,但能夠在懵懂的時期,就 深刻認知到自己未來的志向,實屬不易。一般選擇就讀高中的學生,先粗略的 選擇自然組或者社會組,畢業時再選擇未來想要就讀的校系,並據以決定未來 的志向。在這段期間裡,可以有較充裕的時間面對成長過程中發生的矛盾與變 化,並從中找尋自我,尋求自我肯定,順利蛻變為充滿自信的大人。

高職學生則不然,在目前就學機會均等的情形下,部分學生已清楚認知到 自己未來的志向,如對美容美髮有興趣的學生,選擇就讀高職時尚造型科,未 來可選擇畢業後先進入職場成為美容師,或是繼續升學,研讀整體造型等課 程,並進入業界從事該領域更專業的工作。這群學生因為已事先認知到要學習 的內容和方式,在面對成長過程中的挫折也較能從容應對,並以正向的心情面 對挑戰,此時如有導師及專業的教師從旁引導,在成長過程中適時給予鼓勵及 建議,也能建立學生的信心,幫助學生提早做好進入職場的準備,成為具有一 技之長,能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的成人。

也有部分學生對於高職,僅抱持著喜愛實作重於理論的心態,認為自己不 喜歡讀書,選擇就讀高職就可以了,但實作課往往相當費時,也有許多需要不 斷重複操作的部分,若不是真的對該領域有興趣,很容易失去熱情,萌生退 意,如果再於此時遭遇成長過程中必然的挫折與危機,勢必就需要導師及輔導 教師等專業人員從旁引導協助,否則學生很容易渾渾噩噩過完高職生活,仍不 知道未來的方向在哪裡。

高職學生身處青少年期,如何由兒童順利發展為成熟的成人,進入成人階 段的任務,除了自己的努力,身旁重要他人的協助亦至關重大。以下從發展相 關理論,探討高職學生的發展過程,及其發展需求,並探討導師的實務工作如 何協助高職學生各方面發展。

貳、高職學生發展相關理論

一、Erikson 心理社會發展論

美國心理學家 Erikson(1963)認為個體的自我發展,是在生命過程中,

個體不斷與周圍環境接觸,在經歷一連串的衝突危機(crisis)之後,人格統合 的結果。而個體所經歷的危機,可依年齡分為不同時期,如果人們能克服每一 時期的危機,人格就能健全順利發展,否則將會影響接下來的發展,形成不成 熟的人格,產生不適應的行為(引自張春興,1996)。Erikson(1963)提出

「心理社會發展論」,共分為八個階段:嬰兒期、兒童初期、學前期、就學 期、青春期、成年期、中年期與老年期。每個階段都有個體需達成的學習發展 任務,並且在每一個階段面對「轉機與危機」,在困難未解決之前,心理危機 將持續存在;如困難解決,則危機化解為轉機,個體就會順利繼續發展(張春 興,1996)。各階段危機及發展順利與否的心理特徵如表 2-1 所示。

Erikson 指出,第五階段青年期是發展階段當中最關鍵的時期,此階段的 主要任務是「自我統合」(self-identity),若發展順利,則青少年將會產生自我 觀念明確、人格健全與有明確追尋方向。反之,倘若發展不順利,那麼青少年 將會產生「角色混淆」(role-confusion),其特徵是生活缺乏目標、徬徨不安。

此理論正可用來解釋我國青少年自我統合任務發展不順利,對人生充滿迷惑。

表 2-1

資料來源:引自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頁 129)。

臺北:東華。

在此時期,個人必須建立一種個人身分認同感,如果個人對於自己有深刻 瞭解與未來努力的方向,將有助於面對困難情境的挑戰,繼續追求成功,避免 陷於角色混淆之危機(黃德祥,2004;張春興,1996;Rice & Dolgin,2004)。

因此,在輔導工作上,肯定青少年的價值與接納他們的角色,促使其建立身分 認同感與自信(黃德祥,2004),並協助其及早認識社會環境、體驗現實生活 與對社會事務多加接觸瞭解,應有利於青少年身心發展。

在導師業務中,青少年自我認同可以從「學生教育與輔導」、「親師生溝通 與需求協助」二個面向做起,此外在「班務處理及班級經營」面向,班級幹部 的任務分配能夠協助青少年對自我能力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在青少年面對角色 混淆時,透過學校辦理的各項活動找尋目標,是協助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良方。

二、Havighurst 發展任務論

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 Havighurst 在研究人類發展時,首先提出「發展任 務」(developmental tasks),並將之視為「發展成就標準」。Havighurst 指出,

所謂的「發展任務」係指個體成長,且是一連續的過程,每一階段都有相對應 需要去達成或發展的事項、工作或任務;不同人生階段,個體需要發展一套的 技能、知識、功能與態度,以符合社會的期望或要求。此外,每一階段之發展 任務部分基於個體的基本需要及成熟,部分基於社會文化對個體的要求,部分 則基於個人的價值體系與願望;因此,發展任務一方面源自於有機體本身發展 的要求,另一方面則是個人生活所依附的社會團體所加諸的責任與壓力。(王 煥琛,柯華葳,1999;黃德祥,2004)。

根據 Havighurst 的理論,青少年期共有九項發展任務(張春興、林清山,

1990):

(一)接納自己的身體和容貌,表現適宜的男性或女性的性別角色特徵。

(二)與同年齡的兩性友伴發展新的人際關係。

(三)情緒獨立,不再依附父母或其他成人。

(四)獲得經濟獨立的自信心與保證。

(五)選擇職業與準備就業。

(六)發展行使公民權責所需的知識、技能與概念。

(七)渴望並能表現出社會所認知的負責任行為。

(八)為婚姻和未來的家庭生活做準備。

(九)建立價值體系,以符合現實世界的圖像。

倘若將青少年依照發展進程分為前期和後期,根據學者指出(黃文三,

2003,取自黃德祥,2004),前期青少年由兒童期被保護的角色,逐漸轉移到 自立的決定時期,其發展任務主要包括:

(一)除去孩子氣的態度與行為模式。

(二)接受自己的體型與改善儀容。

(三)學習男性或女性的角色。

(四)追求情感的獨立與建立親密的友誼。

(五)選定職業與獨立的經濟生活。

(六)學習文明社會的知識與技能。

至於後期青少年由前期的學習過程,漸漸自立自主地發展成獨特的個體,

此時期的發展任務主要是:

(一)建立成熟的行為模式

(二)確立獨立自主的地位

(三)注意學習的機會與動機。

高職學生處於青少年發展期的後期,導師可以透過「班務處理及班級經 營」、「學生教育與輔導」的面向去協助學生達到上述發展任務,如建立班級常 規後,便逐漸交由班級自治;給予學生學習上的建議,但不規定對方要照著 做;鼓勵學生把握每一個學習的機會,並適時的表達支持,增加學生的動力,

學校就是社會的縮影,青少年在學校適應良好,也能幫助他們進入社會。

三、Kohlberg 道德認知發展論

Kohlberg(1976)提出「道德發展論」,共分為三個時期;而每一時期又 區分為兩階段;合稱之為「三期六段論」,將道德發展分為六個階段的序階,

每兩個序階組成一個層次,每一層次由個體的「社會道德觀點」來定義,即個 人對社會事件事實和社會道德價值的定義,因此每一層次代表自我和社會規範 與期望間的關係,如第一層次為「前成規期」(Preconventional level),此時期 個人尚不了解社會規範與期望,所以個人的觀點呈現自我及具體的特質。第二 層次為「成規期」(Conventional level),個人具社會成員觀點,個人認同於法 規與他人的期望,特別是服從「權威」的特色。第三層次為「後成規期」

(Postconventional level),此時期採優先於社會的觀點,個人從規範與他人期 望中分離,能以個人選擇的「原則」來做決定(引自張春興,1996)。

如表 2-2 所示,高職學生的道德發展,係指第二時期「習俗道德期」

(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此一時期的特徵是個人由瞭解與認識團體規 範進而接受並實踐規範。而此時期又分為兩個階段,即第三階段的「尋求認

(conventional level of morality)。此一時期的特徵是個人由瞭解與認識團體規 範進而接受並實踐規範。而此時期又分為兩個階段,即第三階段的「尋求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