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根據臺灣衛生署國民健康局與國家衛生研究院針對2003年臺灣地區中 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調查之成果報告(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

2006),與2005年國民健康訪問暨藥物濫用調查(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2007)中顯示,臺灣地區六十五歲以上高齡人口過去一年之跌倒盛行率,

2003年與2005年之調查皆高達20%;此外,2005年高齡跌倒者當中高達 59.0%跌倒一次,17.7%跌倒兩次,19.3%跌倒三次以上,且將近一半的跌倒 意外發生於住家之中。依據行政院主計處2005年社會發展趨勢調查顯示:

65歲以上高齡人口最近三個月內的事故傷害類型,跌倒所佔的比例高達 72.8%。在國外對於高齡者跌倒盛行率之研究調查亦有相似之結果,每年有 將近30%之高齡者曾經跌倒,而有15%為經常性之高齡跌倒者(O'Loughlin, Robitaille et al., 1993; Tromp, Smit et al., 1998; Stel, Smit et al., 2003)。

跌倒對於青壯年族群造成的傷害或許並非嚴重的問題,然而對於高齡族 群卻可能會帶來嚴重的肢體創傷與後遺症,例如:造成行動力下降、需要 輔助器具輔助高齡跌倒者行動。更嚴重的情況甚至可能造成高齡跌倒者癱 瘓,無法自由行動,必須額外聘請照護人員看護,增加社會資源的消耗(Nyan, M. N., Tay, F. E. H. et al., 2006)。除此之外,跌倒的發生不僅有可能造成高齡

族群生理上的傷害,也有可能帶來心理上的後遺症,使高齡跌倒者傾向於 減少日常活動或避免與外界交流以降低跌倒再次發生的風險(Scheffer, A. C., Schuurmans, M. J. et al., 2008),長久下來將會對高齡跌倒者的身心造成不良 影響。根據臺灣衛生署調查,1999 年至 2005 年中,經歷跌倒意外後害怕再

度跌倒的受訪者中,有將近六成藉由減少活動的頻率減低未來再次跌倒的 風險。這些資料顯示跌倒對於高齡族群是一不可輕易忽視的威脅(蔡益堅等.

2007)。2008 年內政統計通報的資料顯示,至 2007 年底止,我國 65 歲以上 之高齡人口計234 萬 3 千人,占總人口比例 10%以上,且呈現逐年上升之 現象,與國際間眾多高度工業化國家相似。臺灣此一高齡人口比例雖較歐 美及日本等已開發國家低,但較亞洲之其他國家為高(臺灣內政部統計處.

2008)。隨著臺灣社會高齡化的普及和人口的增長,醫療照護的資源將會越 來越難以應付日趨龐大的需求。於此高齡化以及醫療資源壓力日漸攀升的 背景下,致使本研究開始關注兩個深切相關的主要目標:

從積極避免跌倒的觀點出發,希望營造出合適的環境以積極減少高齡人口 跌倒的發生(Yang, Bing-Shiang and Hu, Hsin-Yun. 2008; Yang, Bing-Shiang, Hu, Hsin-Yun et al., 2009)。然而跌倒的風險因素尚有許多與年齡增長導致身 體機能退化的相關因素,無法完全藉由改善環境克服(Sheldon, J. H., 1960;

Campbell, A. J., Reinken, J. et al., 1981; Blake, A. J., Morgan, K. et al., 1988;

Wickham, C., Cooper, C. et al., 1989; Pluijm, S. M., Smit, J. H. et al., 2006)。因 此,希望減少跌倒對高齡人口造成的傷害,並不能完全仰賴環境的改善。

而與積極改善生活環境以防範跌倒相呼應的另一重要目標,即是在高齡人 口跌倒發生後,跌倒傷害發生前,關鍵時間內判斷跌倒的發生並且藉由其 他輔助防護裝置,例如:安全氣囊(Wu, G and Xue, S; Fukaya, K. 2002; Shi, G, Chan, CS et al., 2006; Fukaya, K and Uchida, M. 2008),於使用者發生跌倒時 充氣,使髖關節(hip joint)等重要部位得到適當的防護。而達成此重要目標

─「及時防護」的首要步驟即是建構一迅速且可靠的跌倒辨識系統。

因此,本研究希望能夠經由研究人體運動學及肌肉特性,增進感測系統 對於跌倒的辨識能力與感測速度,提升「及時防護」目標之可行性,降低 高齡者跌倒傷害的嚴重性與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