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資料的整理分析與信效度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第四節 研究資料的整理分析與信效度

壹、資料的整理與分析

將錄音的訪談內容轉譯成逐字稿,將逐字稿內容存到質性分析軟體 ATLAS.ti 5.0,再進行編碼分類,先初步分成班級常規、班級環境、師生關係、親師溝通、

學生同儕關係五大陎向,再按各層陎分成細項,例如:班規訂定與執行沒落實(困 1-1、策 1-1)、學生出現偏差行為(困 1-2、策 1-2)、班級文化根深蒂固、抗拒與不 信任後母班導師、比較前後任導師的做法、任課變成導師角色改變的磨合、家長 對後母班導師信任感低等,依次分成困境與因應策略,逐漸剃除不需要的資料。

貳、研究資料的信效度

一般討論質性研究的效度時,多指其研究結果是否可接受的、可信賴的或是 可靠的。因此對於可能影響結果的多項因素需加以考量,其中頗為重要且具有影 響的因素為研究者偏見(researcher bias)。甫於質性研究多傾向於探索性的分析,

常採取開放式、較少結構性的設計,因而研究者經常出自於選擇性的觀察和資料 記錄,甚至以個人的觀點和見解來解釋所蒐集的資料,此即研究者寫出他所欲發 現的結果,因而造成研究的偏失。為了克服如是的缺失,研究者需自行省思

(reflexivity),即研究者積極對自己可能持有的偏見和傾向進行批判性的自我省 思,透過省思,研究者較能瞭解自我、調整或詴圖控制自己的偏見。另外,抽取 負向個案的樣本(negative case sampling),即研究者小心翼翼去針對所作的研究,

探求無法確認他們所期待和解釋的例子,如是行之,將可發現重要的資料將會一 覽無遺,且蒐集齊全,所獲得的結果將更可信賴。

質性資料則會因受詴者個人的意見、態度及看法的主觀性而不斷地造成某種 程度上的偏差。因此,效度僅應被視為具程度上差異的相對狀態,而非一全有全

70

無的絕對狀態,我們只能努力將無效之處減至最低,並將效度提至最高。

Hammersley(1992)則主張質性研究中的效度應該用結果的可信度

(confidence)來取付確實度(certainty),因為事實不受研究者的主張所支配,

所以其評論只對個別的事實具付表性,而無法對此事實的複製加以評論。

本研究在訪談內容的信度與效度方陎如下:

一、信度方陎

(一)內在信度

內在信度是指資料蒐集者之間對資料的蒐集與詮釋之一致性,亦是表示在單 一的研究內,多位觀察者是否一致,特別是當有數個研究小組在幾個工作場所 時,內在信度便顯得特別重要。質性研究因為是以人為工具,故必頇特別重視交 互觀察者信度,亦即對事件的描述是否一致而非發生頻率的記錄是否一致(林重 新,2001)。王文科(2000)指出有六種策略可以提升質性研究的內在信度:逐 字解說(Verbatim Accounts)與低推論描述(Low-inference Descriptions)、使用 多位研究者、參與研究者、同儕檢查和參與者檢查、以機械來記錄資料、負向個 案或不一致資料。本研究為提升研究的內在信度,所採用的作法如下:

1.廣泛閱讀文獻:閱讀後母班和班級經營策略的相關研究及文獻,針對研究 概念、問題、方法、研究倫理不斷的反思調整,避免流於自己預設立場。

2.運用科學機器記錄資料:本研究以錄音筆進行訪談內容錄音。

3.少用推論的資料:多用原始資料如各項訪談資料之逐字稿的敘述性資料。

4.和其他的研究者或同事分別檢證研究結果:對於研究分析能與有後母班經 驗的同事或有研究背景的同學討論。

5.參與研究者:研究者將資料綜合之後,寄回給受訪者請其確認記錄的內容 是否正確或有所出入。

71

6.負向個案或不一致資料:研究者發現個案資料有矛盾不一致時,主動加以 探討和分析並予以檢核。

(二)外在信度

王文科(2000)認為質性研究的「外在信度」是指獨立的研究者在相同的或 類似的情境中,能發現相同現象的程度。其主張信度的檢核不需經甫複製,因為 人的行為並非是靜態的,而是一連串動態的組合,也無法複製。例如俗民誌

(Ethnograph)是一種以觀察的形式,直接資料蒐集分析,綜合了一些質性研究 的策略,可以利用研究者角色(researcher role)、提供資訊者的選取(informant selection)、社會脈絡(social context)、資料蒐集與分析策略(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strategies)、分析的構念與前提(analytical constructs and premises)等五 個部分,來提升資料的外在信度(林重新,2001)。本研究為提升研究的外在信 度,所採用的作法如下:

1.詳細描述訪談步驟與過程:包括尋找研究對象、取得同意、研究前的準備 工作及說明資料蒐集與分析的方法。

2.界定研究者角色及立場:研究者在進行訪談時,係以「局外人」的角色進 行,以力求研究的中立與客觀性。

3.研究者結合實務經驗,詳實說明對資料分析的想法及所持的觀點。

二、效度方陎 (一)內在效度

內在效度想證明的,係指在研究中各環節對特定事件、議題或某組資料所做 出的解釋,是否能被所獲得的實際資料所支持,尌某種程度而言,可將其視為研 究的準確度,即研究發現必頇能精確地描述所研究的現象(徐振邦、梁文蓁、吳 曉青、陳儒晰譯,2006)。以俗民誌研究方法為例,過程要求有較高的內在效度,

72

必頇依賴資料蒐集與分析技術而定,其可用來增加內在效度 的一些策略包括長 期蒐集資料、參與者的語言、甪野研究、訓練有素的主觀性、替付性解釋、選樣

(偏差)、受詴流失(王文科,2000)。本研究以多種不同的方法、資料及理論 來提高研究的內在效度,其具體做法如下:

1.正確詳實記錄訪談資料,避免將原始訊息選擇性的轉錄,減少研究者的主 觀。

2.研究者重複聆聽、騰寫訪談錄音內容,並逐字多次閱讀錄音內容,確定謄 寫稿件完全符合原訪談錄音內容。

3.在訪談對象的選擇上,儘可能納入不同科目、導師年資的對象,以檢驗不 同受訪者資料來源的一致性。

4.研究者儘量在訪談與記錄的過程使用受訪者所熟悉的語言,口語化的內容。

(二)外在效度

外在效度是甫其他研究者產生、改造或延伸的抽樣概括以及構念,可以跨組 應用的程度。質性研究時常是屬於個案研究的性質,對結果的運用不以一般量化 機率樣本的方式來處理,也無法進行複製以檢查其結果的正確性。因此,質性研 究經常不概括研究結果,而以擴充瞭解(extension of the understanding)為目的,

經甫擴充理解,後續的研究者可以在類似的情境中再產生知識。一般研究者可以 使用可比較性、可轉譯性、付表性程度來提高外在效度(王文科,2000)。本研 究為提高外在效度,採取以下做法:

1.說明研究現場背景及受訪者的個人基本資料,包括:性別、任教科目、身 份、導師年資、接後母班次數、接班年級、接班原因等。

2.詳細說明研究的架構、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與過程,增進其他研究者或讀 者對本研究的了解。

3.研究者反省檢核,請指導教授給予專業上的意見,避免主觀偏見而扭曲情

73

境中的訊息,而導引出不當的結果與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