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雖在研究過程中力求嚴謹,但仍有下列限制存在:

一、 抽樣框架的代表性

本研究在決定抽樣對象時,考量到現有許多航空貨運承攬業可能是同一個老闆,但

實際上有效運作之系統只有一套,因為很難釐清耗有效運作之實體,故才以同時有報關 及承攬執照之航空貨運承攬業為抽樣之對象。但是如果深入分析抽樣對象後,發現也有 部分名義上為兩家公司,實體運作只有一家。

二、 抽樣對象為單一回答者之偏誤

因為考慮到成對樣本抽樣的不易,故本研究問卷之寄發對象為抽樣對象之出口部門 主管。由於出口部門主管對於日常作業所使用之工具與方式較為熟悉,但對組織的營運 績效以及電子商務技術水準等問題之回答可能過於主觀,因而可能導致研究偏差。但因 考量到樣本回收率及有效樣本數,所以還是以抽樣單位的出口部門主管為抽樣調查對 象。

三、 作業流程涵蓋不全

由於本研究只針對航空貨運承攬業之出口作業流程探討其協同商務現況,著眼點在 於對於航空貨運承攬業者來說,出口作業流程之探討應可涵蓋所有流程之可能應用。不 同的航空貨運承攬業由於其業務範圍可能有所不同,如果要窮舉所有流程來探討,可能 會增加資料分析上之困擾,因此僅以重要出口作業流程來分別檢視其協同商務程度。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1. 王鼎欽,「航空貨運承攬業建構電子商務及其對經營績效影響之研究」,國立海洋大 學航運管理學系碩士論文,2001 年 6 月。

2. 交通部民用航空局,航空運輸專論,台北,交通部民用航空局,2005 年 12 月 14 日 (http://www.caa.gov.tw/big5/bulletin/model01/index.php?cid=249)。

3. 余千智,電子商務總論,第二版,台北,智勝文化,2002 年 10 月。

4. 李保成,「台灣地區企業採用網際網路之決策因素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 究所碩士論文,1996 年。

5. 周樹林,「2005 台灣中小企業電子商務應用分析」,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資訊市 場情報中心,2005 年 9 月。

6. 季善美,「航空貨運承攬業者選擇國外合作模式之評估」,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在 職專班運輸物流組碩士論文,2004 年 6 月。

7. 林東清、許孟祥,「資訊管理調查研究方法探討」,資訊管理學報資訊管理實證研究 方法研討會特刊,1997 年 6 月,第 21 至 40 頁。

8. 林進田,抽樣調查-理論與實務,台北,華泰書局印行,1993 年 7 月。

9. 范錚強,黃明達,黃思明,劉一強,示範性計畫辦公室,經濟部 ABCDE 計畫研究 成果彙編,台北,經濟部技術處,2005 年 9 月。

10. 張家維,「全球資訊服務市場趨勢前瞻」,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會資訊市場情報中 心,2006 年 4 月。

11. 郭弘道,「協同商務對企業全球運籌管理及經營績效影響之研究-以高科技產業為 例」,中華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6 月。

12. 陳至哲,「企業協同商務發展之瓶頸分析」,資訊工業透析,財團法人資訊工業策進 會,2001 年 7 月,頁 2-3。

13. 陳沛如,「組織因素、科技因素、協同能力、作業能力與供應鏈績效間之架構性關 係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4 年 6 月。

14. 陳昌裕,「中小企業對 ASP 需求之實證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與資訊管理學系碩 士班碩士論文,2004 年 6 月。

15. 陳建南,「電子商務、夥伴關係、供應鏈管理與競爭優勢關係之研究-以台灣高科技 產業為例」,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 年 6 月。

16. 陳曉屏,「企業電子化下協同作業發展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經營管理碩士 學程全球經營與貿易組碩士論文,2002 年 6 月。

17. 游象傳,「供應商夥伴關係與 e 化程度對供應商績效之影響」,元智大學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5 年 6 月。

18. 黃貝玲,「協同商務價值鏈管理」,電子化企業經理人報告,第 20 期,2001 年 4 月,

頁 12-23。

19. 黃俊英,企業研究方法,東華書局印行,1994 年 10 月。

20. 黃敏祐,「企業特質與網際網路應用狀況之關聯」,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班 碩士論文,1998 年 6 月。

21. 榮泰生,SPSS 與研究方法,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印行,2006 年 1 月。

22. 趙子仲,「跨組織資訊系統採用及擴展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 士班碩士論文,2004 年 6 月。

23. 劉沛郁,「資訊科技投資評估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 碩士論文,1996 年 6 月。

24. 盧建男,「國內企業導入電子商務之因素與其績效之研究」,文化大學經濟學研究所 碩士論文,2000 年 6 月。

25. 韓振華,「航空貨運承攬業概述」,對台北市航空貨運承攬商業同業公會簡報,2005 年 11 月 7 日。

26. 魏宗崙,「產業特性、組織因素及協同商務管理推動程度與組織績效關係之研究」, 南台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論文,2005 年 6 月。

英文部分:

1. Barratt, M.,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collaboration in the supply cha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Vol. 9 No. 1, 2004, pp. 30-42.

2. Cohen, S., and Roussel, J., Strategic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e Five Disciplines for Top Performance, McGraw-Hill, 2005.

3. Gibson, B. J., “Using the Internet to enhance the supply chain knowledge”, Distribution Business Management Journal, Vol. 2, No. 3, Summer, 2002, pp. 21-24.

4. Gillan, C., Graham, S., Levitt, M., McArthur, J., Murrary, S., Turner, V., Villars, R., and Whalen, M. M., “The APSs Impact on the IT industry: an IDC-wide opinion,”

Interantional Data Corporation, 1999 Bulletin, September, 1999.

5. Grover, V. and Goslar, M. D., “The initiation, adop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elecommunications technologies in U. S.,”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Vol. 10, No. 1, Summer, 1993, pp. 141-163.

6. Ibrahim A. B. and Goodwin, J. R., “Perceived causes of success in small business,”

American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Vol. 11, No. 2, 1986, pp. 41-50.

7. Kalakota, R. and Whinston, A.B., Electronic Commerce: A Manager’s Guide, Addison-Wesley, 1997.

8. Khan, K. B. and Mentzer, J. T., “Logistics and inter-departmental integr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Vol. 26 No. 8, 1996, pp. 6-19.

9. Lambert, D. M., Emmelhainz, M. A., and Gardner, J. T., “Developing and maintaining supply chain partnership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Vol. 7, No. 2, 1996, pp. 1-16.

10. Laudon, K. C. and Landon, J. P.,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Managing the Digital Firm, 8th Edition, Pearson Education, New Jersey, 2004.

11. Mariotti, J., “Plenty of technology,, but a shortage of trust,” Industry Week, Vol. 248, No.

11, 1999, pp. 128.

12. McBridge, N., “Business use of the Internet: Strategic decision or another bandwagon,”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Vol. 15, No. 1, February 1997, pp. 58-67.

13. Mentzer, J.T., Foggin, J. H. and Golicic, S.L.,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enablers, impediments, and benefit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 September-October, 2000, pp. 52-58.

14. Meta Group, “The four horsemen of collaboration”, 2001.

15. Min, H. and Galle, W. P., “E-purchasing: profiles of adopters and non-adopters,”

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 Vol. 32, No. 2, 2003, pp. 227-233.

16. Porter, M. and Millar, V. E., “How information gives you competitive advantag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 63, No. 4, 1985, pp. 149-160.

17. Premkumar, G., Ramamurthy, K., and Crum, M., “Determinants of EDI adoption in the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European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ystems, Vol. 6, No. 2, 1997, pp. 107-121.

18. Raymond, L.,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MIS success in the context of small business,” MIS Quarterly, Vol. 9, No. 1, March 1985, pp. 35-52.

19. Stank, T. P., Keller, S. B. and Daugherty, P. J., “Supply chain collaboration and logistical service performance”,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Vol. 22 No. 1, 2001, pp.29-48.

20. Stevens, G. C., “Successful supply-chain management”, Management Decision, Vol. 28 No.8, 1990, pp. 25-30.

21. Thong, J. Y. L. and Yap, C. S., “CEO characteristics,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doption in small business,” Omega, Vol. 23, No. 4, 1995, pp.

429-442.

22. UNCITRAL, UNCITRAL Model Law on Electronic Commerce with Guide to Enactment 1996, United Nations Publication, New York, 1999.

23. Yap, C. S., “Distinguishing characteristics of organizations using computers,”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Vol. 18, 1990, pp. 97-107.

24. Zwass, V., “Electronic Commerce: Structures and Issu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Vol. 1, No. 1, Fall, 1996, pp. 3-23.

附錄一:研究問卷

國立交通大學交通運輸研究所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敬啟者:

聯絡電話:+886-935090261 傳真:+886-2-23494965

電子郵件:nathan.my.huang@foxconn.com

第一部份:公司基本資料

3. 請問貴公司在台灣之資訊部門在貴公司之組織架構中隸屬於?(請單選)

註:B2Bi 就是 B2B Integration,也就是企業間的資訊整合。B2Bi 係指企業合作夥伴間,

結合彼此的流程作業、應用軟體、資料及 Web 功能,使參與的夥伴間皆能即時獲得相關資訊,

並據以回應,使企業充分協同作業(Collaboration),並達到企業延伸(Enterprise Extension),

目的在使企業社群整體皆能獲利(如 RosettaNet、ebXML 等解決方案)。

第二部份:組織特質與管理風格

註一:所謂資訊傳遞透過第三方資訊平台,乃是因客戶要求或本身意願曾透過諸如關貿、星動、航網、

泛宇等公司所提供的服務為中介,與客戶作資訊的交換與傳遞(強調非與客戶直接往來做資訊的交換)。

註二:所謂系統對系統乃是貴公司透過 EDI、FTP、RosettaNet 等傳輸協定或機制,與客戶的資訊系 統做資料的交換來轉出或轉入資料(強調非由人工處理資料的輸入或提供)。

~ 本問卷到此結束,非常感謝您的協助與支持 ~

本問卷附有回郵信封,便於問卷之寄回,亦歡迎利用上列傳真號碼或電子郵件傳 回,您的快速回應對於本研究之整體分析有莫大的助益,謝謝!

為了將本研究之研究成果回饋於實務界,尤其是您的辛苦填答,若您需要本研究 結果摘要,請惠示您的電子郵件信箱,將於研究完成後寄給您相關的研究結果,

請問您是否需要研究成果?

是的,我對研究結果有興趣,請寄給我。

姓名:

公司:

部門:

職稱:

電子郵件:

謝謝,我不需要。

附錄二:各項統計資料圖表

表 A- 1 KMO 評定標準表

KMO 值範圍 代表意義

KMO<0.5 不能使用

0.5≦KMO<0.6 不太適合 0.6≦KMO<0.7 普通 0.7≦KMO<0.8 還算適合 0.8≦KMO<0.9 適合

0.9≦KMO 非常適合

資料來源:榮泰生(2006)

表 A- 2 企業規模之因素分析表 變數名稱 共同性

(Communality)

因素 特徵值 預測解釋變異 百分比

累積預測解釋 變異百分比 員工人數 0.782 1 2.258 75.276% 75.276%

資本額 0.748

營業總額 0.728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自傳

姓名: 黃敏祐

學歷: 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運輸物流組 國立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班

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 台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經歷: 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星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專案經理 關貿網路股份有限公司專案經理 輔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專任助教 專長: 電子採購與運籌平台規劃與建置

網路安全交易平台規劃與建置

電子商務與供應鏈管理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