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p<.001,表示不同霸凌行為方式所感受困擾的程度確有不同。單就平均

數來看,感受困擾程度從高到低排列,前五項依次是:「5、同學惡意取 笑」(M=.564),「7、同學取不喜歡的綽號」(M=.561),「10、被其他同學 排擠孤立」(M=.560),「6、同學用髒話辱罵」(M=.541),「2、抓、扭、拉 扯、腳踢等徒手毆打」(M=.493)。

表4-3-2 不同霸凌行為方式感受困擾程度的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間 21.177 6.129 3.455 24.737***

組內

受試者間 843.242 245 3.442

殘差 209.743 1501.508 .140 全體(Total) 1074.162 1752.637

***p<.001

貳、國中資優生所知覺不同霸凌類型之困擾程度及其差異情形

若就五種霸凌類型感受困擾程度進行差異比較,描述統計結果摘要 如表4-3-3 所示。

表4-3-3 不同霸凌類型感受困擾程度之描述統計摘要表

人數 平均數 標準差

肢體霸凌 246 .470 .49

言語霸凌 246 .493 .50

關係霸凌 246 .560 .60

性霸凌 246 .412 .52

涉及犯罪之霸凌 246 .335 .47

以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考驗不同霸凌類型感受困擾程度的差異情形

,結果如表4-3-4 所示。球面檢定結果 Mauchly’s W 係數為.264 (χ2 =324.182,

p<.001),因此需採用矯正方法所得之數據。不同霸凌類型的平均數差異

達到顯著水準,組間效果 F(2.422,593.373)=39.311,p<.001,表示不同霸 凌類型所感受困擾的程度確有不同。單就平均數而言,困擾程度由高至

低依次是:(1)關係霸凌(M=.560),(2)言語霸凌(M=.493),(3)肢體霸凌 (M=.470),(4)性霸凌(M=.412),(5)涉及犯罪之霸凌(M=.335)。從事後比 較看來,除「關係霸凌」與「言語霸凌」之間無顯著差異外,其餘霸凌 類型之間均達顯著差異。

表4-3-4 不同霸凌類型感受困擾程度的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摘要表

變異來源 SS df MS F

組間 7.109 2.422 2.935 39.311***

組內

受試者間 286.354 245 1.169

殘差 44.304 593.373 .075 全體(Total) 337.767 804.795

***p<.001

參、國中資優生所知覺不同霸凌類型之困擾程度及其在性別上的差異 以獨立樣本平均數 t 檢定,分析五種霸凌類型感受困擾程度在性別 上之差異情形,由表 4-3-5 所示。其中不同性別在「關係霸凌」、「涉及犯 罪之霸凌」兩種霸凌類別上之獨立樣本 t 檢定達顯著差異(p<.05),兩者 均呈現女生感受困擾程度顯著高於男生的情形。其他霸凌類別雖未達顯 著差異,但亦均呈現女生感受困擾程度高於男的情形。

表4-3-5 不同霸凌類型感受困擾程度及其在性別上的差異分析摘要表

至於,國中資優生判斷該事件屬於校園霸凌的原因有:(1)被害人感

以相依樣本變異數分析考驗不同霸凌類型感受困擾程度的差異情形

屬於主動性攻擊,在演化上常見雄性動物為了在社會階層中佔有主導地 1992)。對此 Kochenderfer-Ladd 與 Skinner(2002)提出以因應策略作為霸 凌受害經驗與心理社會適應不良的中介變項。

Folkman、Lazarus、Dunkel-Schetter、DeLongis 與 Gruen(1986)的研 究指出,個體評估所面對的壓力情境若仍具有可改變性,通常較多採用 面對問題為主的因應方式;反之,則會改用調節情緒為主,選擇接受現

實平靜以對。此外,若以堅持立場、表達憤怒、奮戰到底等方式來因應,

似乎不滿意的感受相關頗高,這可能是因為採取反擊讓情況惡化而非改 善。因此,因應策略是否能夠獲得好的結果,涉及了「判斷」人與環境 互動歷程中有哪些資源或限制,才能據以擬定適當的因應作為。

Clarke(2006)以後設分析法統合了 40 份相關實徵研究的結果,以探 究主動積極因應與社會心理健康的關聯性,結果發現關聯性並不明顯(相 關 係 數 介 於.02-.12 之 間 ) , 其 中 關 鍵 的 變 項 是 對 壓 力 可 控 性 (stress controllability)的判斷。在 Clarke 的研究中兩個核心概念分別是:(1)主動 積極因應(active coping),代表無懼壓力情境並勇於承擔隨著壓力而來的 內在情緒,有意識地透過認知或行為來達成對壓力源的個人掌控;(2)壓 力可控制性,指判斷可運用能力、資源或行動來預防或消除壓力情境之 客觀狀況的程度。結果發現:承擔壓力勇於面對可改變的壓力情境,跟 面對不可改變的壓力情境相較之下,外顯行為問題較低,而社會知能則 較高。因此,如何協助學生判斷壓力源是否具有可改變性,如何在複雜 的社會脈絡與情境中通權達變以降低人際衝突,便成為預防教育或介入 方案的關鍵之一。

本研究亦發現國中資優生對同儕互動有不同的觀察、理解與判斷,

所衍生而來的情緒感受也大不相同。國中資優生如何善用其知能在因應 人際衝突或霸凌事件,十分值得後續研究深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