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特色與面臨爭議問題

在文檔中 壹、課程的涵義 (頁 50-66)

( Expectations of excellence:Curriculum standards for social

第四節 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特色與面臨爭議問題

壹、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的特色

針對本次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綱要,學者專家提出對社會學習領域 的特色綜合整理如下(王淑芬,2001;吳美嬌,2002;陳新轉,2000,

2002;陳黎珍,2001):

一、課程目標方面

(一)提出跨學科領域的九大主題軸中心課程架構

原有國民中學的社會科採分科的形式(包括:歷史、地理和公民 與道德),以歷史學、地理學和社會科學為主要的學習內容(葉煬彬,

1999)。而因應新時代需要所推出的社會學習領域課程,則有別於以 往,以提出九大主題軸來界定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的內涵。主題軸的功 能在於將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內涵加以歸類,並進一步將能力指標加 以歸類,但並不規範各類之比重,有關比重問題留給社會學習領域教 師很大的加權空間(黃炳煌,2002)。九大主題軸是這次社會學習領 域課程結構最大特色之一。綜觀此次社會領域課程是將生活中的概念 分成九個主題軸,這些主題軸之中可能包含若干個不同的學科領域,

把不同的主題軸嵌入其中。因此學生能看到最完整的部分,自然就能 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在實際的生活,課程的範圍和內容,比過去更為充

實、豐富和擴大了。新課程的學習內容,另外,還融入兩性、環境、

人權、資訊、生涯發展和家政教育等六大議題。換言之,新課程的內 容,涵蓋大部分「人文學」、「社會科學」和小部分「自然科學」的 知識內涵。社會學習領域的課程內容與範圍更擴大,也更為完整。

(二)訂定能力指標,取代過去的教材綱要

由於九大主題軸非常的抽象和概念化,研修小組於是進一步發展 出比較具體的能力指標,以作為教科書的編寫、審查及發展基本能力 測驗的依據。另外,強調基本能力的培養,改變以往以學科知識為主 的評量、代之以學生為本位的社會生活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認知、情 意與技能並重的能力。能力指標在內容與形式上,也和以往頒佈的課 程標準有所不同。

二、強調統整的功能:

「社會學習領域暫行綱要」強調統整的功能的重要性。新課程被 定義為一具統整性的領域,即「統整自我、人與人、人與環境間互動 關係所產生的知識領域。」另外,規劃國民教育階段三到九年級的學 生一律修習社會學習領域課程,以取代以往國民中學所必修的「歷 史」、「地理」與「公民與道德」及「認識台灣」等學科(陳新轉,

2001)。

貳、社會學習領域面臨爭議問題

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引起教育界廣泛的關心和爭論,其中領域 中引起較大質疑的屬「社會」與「藝術與人文」領域,課程暫行綱要 制訂後,批評的聲音亦不斷,玆分述如下:

一、分科合科之爭論

教育部於《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總綱綱要》(教育部,1998)

中載明學習領域之實施應以統整、合科教學為原則,引起分科與合科 之爭議。而此爭議在教育史上由來已久,從未間斷過。九年一貫課程 修訂委員兼分組召集人黃炳煌(1999)指出:「剛開始我們也曾試圖 邀請資深的學科專家參加我們的陣容,但是他們之中有些根本就不認 同『社會領域採合科教學』….」。

社會學習領域課程規劃採行合科方式,贊成與反對者各有其觀 點。茲將學者爭議內容歸納整理如下(周淑卿,1999;張秀雄,2000;

陳伯璋,1999a;陳新轉,2000;陳黎珍,2002;黃炳煌,2002;楊 思偉,2001;歐用生,1999):

(一)支持合科的論點:

九年一貫課程的特色之一是強調統整,並將過去分科課程統整為 學習領域,顯然分科課程是有其缺失的。學者將分科之缺失歸納如下:

度負擔。

2.課程成為特權階級的「象徵資本」,無法反映出多元的文化與 知識。

3.課程忽略真實生活的應用,學生無法獲得統整的經驗與問題解 決能力。

4.課程固定而僵化,剝奪教師課程設計與發展的權能。

5.統整課程亦能達成分科課程的目的。

6.若過度重視學科內部知識結構,容易造成由學科專家主導課程 結構,忽略個體發展的心理結構,不利學習效果。

7.科目的界限是人為的劃分,合科有助於學習者穿透領域界限來 進行知識統整,並進而有利知識內化與類化。

8.分科課程和學科知識都是學術人員因自身旨趣和目的所切割 的領域,當學術人員在學校中實施分科課程教學時,往往將「良 好的生活」狹隘的限定為學科領域之中的知性活動。

9.分科課程和所使用的教科書都是學科專家設計和編撰的,學校 教師缺少參與課程設計、課程發展的機會,不利於教師專業的 發展和成長。

10.分科課程科目林立,缺少縱的連貫和橫的連接,產生教材重 複、脫節或矛盾現象,學生獲得零碎知識。

11.科目分化過細,學習時間割裂,導致各科教學互不相關、學 習不能連續的現象,不利於發展運用知識以解決議題或問題的 能力,也不易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社會文化脈絡產生連結,無 益於民主價值、公民情操的涵養。

12.學科分立無法幫助學生深思學科知識間的關聯性。

(二)反對統整合科的論點:

針對統整合科之缺點,贊成分科的學者,亦提出下列觀點:

1.學科內容或連結被扭曲將降低學生學習能力-誤將統整視為 教育目的而非實現教育目標的手段,學習領域的整合使得學科 內容或連結被扭曲,不但無法益增學生能力,反而降低其學習 能力。

2.反映出「反智主義」-忽略每個學科有其處理重要個人或社會 問題的方式,導致課程中的技能與概念的安排順序缺乏系統。

3.課程統整合科的優點,良好的學科本位的課程也可達到。

4.分科才能維持學科知識的系統性,避免學科結構被割裂,合科 難以兼顧教材連續性與邏輯性,無法達到有效學習。

5.各學科的性質不同,差異性大於共同性,難以統整。

6.很少人能同時掌握各科基本概念,師資培育困難。

我國實施近八十年的分科傳統,學科界限根深蒂固,以國內目前 教育環境,不可能馬上將所有學科打破,必須循序漸進。徒有分化不 求統整,必亂;一味追求統整,難以脫離混同,勢必形成遲滯(林生 傳,2001)。

綜合上述,有關課程統整的引起分科合科意見分歧,至今仍無定 論,合科不等於統整,其統整取向是正確的,然而社會科統整課程的 發展是一個緩慢的發展過程,它必須透過教師間不斷的腦力激盪、溝 通、研究與磋商才能達成(林靜芳,2000)。

Roberts 和 Kellough(2000)從教學的觀點認為,課程統整是 一種教學方式,也是一種計畫與組織教學方案的方式,其目的在將零 散瑣碎分立的教材或活動加以關聯與整合,以便能符合學生之需求,

並且促使其所學與其過去和現在的經驗取得聯結,因而達到有意義的 學習。因而由此看來,分科與否不是關鍵,關鍵在於教師是否能將教 材或活動加以重新組合(單文經,2000b)。

由於教師過去的專業訓練都是分科教學、依據教科書教學,要讓 教師能將教材或活動加以重新組合,是較困難的。基於教師編製教材 時間有限且考量能力及可信度問題,面臨基本學力測驗,多數學校將 仍多採選用審定本教科書因應。因而目前課程統整採合科或分科最明 顯之趨勢,最後主要決定權在於出版社的市場導向,教師習慣模式則

會影響出版社編輯模式,相對影響市場,遑論合科或分科!

依照臺北市國民中學社會領域輔導團在九十一學年度調查分科 教學佔 80.3%,合科教學僅佔 19.7%,九十二學年度則發現分科教學 高達 87.5%,合科教學僅佔 3.1%,實施分科教學已顯而易見(黃素貞,

2004)。教育部於八十九年公佈的《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 要》中修正為「以統整、協同教學為原則」,最後九十二年的《國民 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正為「各學習領域之實施,應掌握統整 之精神,並視學習內容之性質,實施協同教學」,不再強調合科。統 整可以在課程層面進行,也可於教學層面實施,兩者並無衝突。與其 合科或分科引起爭辯不休,倒不如由教師在教學現場,針對教學目標 進行教學內容進行統整。宜由學校視學習內容性質、校內文化氣氛、

教師專長與意願和學習效果等因素而定,重點在於使新的學習經驗和 知識融為學習者既有的經驗體系,能活用新知識,擴展其能力與視 野。當課程與教學的實施,能讓新學習內涵與學習者舊經驗、日常生 活、社會脈動和其他知識體系作有意義之關聯,即已掌握其統整之精 神(黃榮村,2003)

二、課程目標的問題

(一)《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提到,國民教育階

所需的基本能力(教育部,2000a:7),強調「教育目的以培養人民 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 與創造能力,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的現代國民。」(教 育部,2000a:3)因此,可見九年一貫課程具有相當的理想性與前瞻 性,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目標延續九年一貫課程,其課程目標所要培養 學生的基本能力總計有十項,作為社會學習領域的目標與課程活動方 向。首先由課程目標分析,十項目標的理念如民主素養、人際互動、

自我了解、社會參與、國家認同與國際視野、批判思考與創造能力等 等,多屬價值中立的概念或能力。然公民教育常受各國政治價值或意 識形態之指導,價值性明顯而無法價值中立。而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目 標,似乎無意碰觸容易引發爭議的價值問題,有意淡化課程的價值

自我了解、社會參與、國家認同與國際視野、批判思考與創造能力等 等,多屬價值中立的概念或能力。然公民教育常受各國政治價值或意 識形態之指導,價值性明顯而無法價值中立。而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目 標,似乎無意碰觸容易引發爭議的價值問題,有意淡化課程的價值

在文檔中 壹、課程的涵義 (頁 50-6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