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第肆章 資料分析與呈現

本章藉著所蒐集的資料嘗試回應研究問題,在進行資料收集時,我多次來 到位於中山足球場內的台北創新中心,除了以訪客的身份,隨著受訪者的腳步 與介紹,慢慢了解這個有趣的空間,也曾實際以一般民眾的身份,購買單日票 券在共享工作桌上坐上一個下午,體驗了共同工作的氛圍。

此次的受訪者中,除了主動接觸到台北創新中心的創辦人及經營者,以及 透過介紹認識的一位空間使用者,其他接受訪談的空間使用者,皆是我透過直 接參與在台北創新中心的工作空間,隨機詢問在空間中的工作者訪談意願,有 幸獲得這些受訪者熱情且直接的幫助。

透過受訪者的分享,將蒐集到的資料整理,以共享經濟及品牌建構的概念 為基礎,並以研究問題將訪談資料歸納、分類為空間營運、功能性、品牌建構 及未來發展四個部分,透過四大類別的受訪者重點意見進行資料分析,整理訪 談內容及脈絡,嘗試回應研究問題。

第一節 空間營運

台北創新中心所在的特殊位址,讓人不自覺認為是一個由政府單位執行及 控管的空間單位,實際上透過創辦人Justin 說明,在當初,國家發展委員會曾 想使用台北創新中心位在的這塊基地,作為新創發展園區的基地,而後不清楚 發生了其他變動,原計畫沒有合作成功,因此產業發展局另外找尋願意承租此 空間的單位,而Justin 因為有經營共同工作空間的經驗,在產業發展局的邀請 下,承租下中山足球場的空間進行改造,成為現今的台北創新中心。

台北創新中心雖是台北市政府的土地,但在營運上,台北市政府只扮演了 房東的角色,內部的相關營運皆是由創辦人及營運團隊自主進行規劃,談到對 此空間的期待,Justin 的說明似乎也對共同工作空間進行了初次的定位:

對我們來說,這裡不是育成中心,也不是加速器,它就是一個工 作空間,很多人一直把coworking space 誤會就是育成中心或加速器,

我覺得大家可能因為育成中心或加速器,常常會擁有coworking space

的空間,因此容易產生誤解,但其實coworking space 就是 coworking space,它就是純粹的一個辦公空間的形式。(Justin,2018/3/23 面訪)

共同工作空間的概念從國外帶至台灣後,在2012 年興起一波高峰,一間間

另外,Justin 跟 Evan 也曾與德國的指標性共同工作空間 Betahaus 進行過討 論,他們也認同這樣的標準,可以看出Justin 跟 Evan 對於共同工作空間標準抱 持著嚴謹的態度。

在台北創新中心的經營上, Justin 及 Evan 提到會去參考幾個國外的共同工 作空間,而參考時的兩大重點,第一是會參考硬體空間如何規劃,第二是看空 間內是否有交流機制在進行。透過其他案例,除了可以觀察到現在的趨勢及發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展,也能對台北創新中心的經營做為對照及方向參考。

雖參考國外案例,但也不是能夠照單全收,Justin 提到了「使用者體 驗」,Evan 提到了「在地性問題」,都在闡述當看到其他好的規劃或創意時,

是否實際符合台灣工作者的需求,在台北創新中心的空間中是否能被完整實 踐。「使用者體驗」的好壞,來自於觀察共同工作空間設計的交流機制,是否 真的適合使用者,並產生功能。「在地性問題」則是來自於各國的民情習慣差 異,台灣人比較喜歡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習慣的安全距離相較也較遠,因此 在共同工作空間中,有許多需要共用一張大桌的座位,在國外可以坐得很滿,

但在台灣因為大家習慣保持一定距離,因此相較之下,空間的使用率就較低,

或是台灣的工作者會更希望擁有有隔間的座位。

不管是共同工作空間發展的脈絡或是型態,相較一般的辦公空間就有非常 大的差異,不僅是由不同的組織或單位構成,從最明顯的空間設計來看,經營 者也努力打造一個可以激發創意的地方,提到共同工作空間與一般辦公空間的 差異,空間使用者也提到了半開放式、空間設計與氛圍等元素,使用者提出的 差異中,多認為共同工作空間因半開放式的設計與活動,交流性多,公共空間 多,在自己的座位覺得疲乏時,也可以到別的空間自由走動,空間上也較傳統 辦公空間有趣、好玩,對傳統辦公空間有死板、嚴肅的印象。

我之前在出版社工作時,是坐有隔板的那種辦公室,以前那種辦 公室感覺比較疏離,因為會遇到其他人的地方,就是茶水間等微波便 當的地方,如果有什麼事情,一定要走去別人的小框框,大家也沒有 很活絡,就是大家各自做各自的事,每個部門也是一個區域一個區域 劃分,滿死板的。(Chang,2018/4/26 面訪)

在訪談中也發現,除了因為相較傳統辦公空間,共同工作空間相對有趣、

輕鬆的空間氛圍外,實際上使用者評估的因素,還包含團隊人數與空間大小及 空間舒適度的考量。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