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共同工作空間品牌雛形建構可行性之研究—以台北創新中心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共同工作空間品牌雛形建構可行性之研究—以台北創新中心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8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傳播碩士學位學程 碩士學位論文. 共同工作空間品牌雛形建構可行性之研究—以 台北創新中心為例. ‧. ‧ 國. 學. 治 政 Study 大 The Co-working Space Brand Construction Feasibility on 立 of Center for Innovation Taipei.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n engchi U. iv. 指導教授:賴建都 博士 研究生:邱立雯 撰. 中華民國 107 年 07 月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2) 摘要 在網際網路發達的現在,許多工作者只需要一台電腦及網路,就不受空間 的限制,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但同時,這些獨立工作者或小型團隊,負擔不 起高額的辦公空間租金,只能屈就於家中或是咖啡廳等空間,若是希望使用一 般的辦公設備,就需要花更多費用購買或使用。而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提供了這些工作者一個解決方案,透過共享經濟「分享」的概念,讓工 作者可以相對便宜的價格,共同「承租」一個空間,而共同工作空間提供的不 僅是辦公空間,也提供了工作場合中所需的社群性,大多數共同工作空間設有 公共交誼空間,讓工作者可以互相交流,將資源共享。 本研究以台北創新中心(Center for Innovation Taipei,CIT)作為研究案例,以 共享經濟及品牌建構的概念,透過與經營者及空間使用者進行深度訪談,探討. 政 治 大 台北創新中心作為台灣共同工作空間的營運標準,以及共同工作空間的品牌建 立 ‧ 國. 學. 構意圖與可行性。. ‧. 本研究得出以下發現:第一,共同工作空間除了提供舒適的工作空間,也. sit. y. Nat. 必須兼顧半開放及交流的元素。第二,提供交流機會是共同工作空間重要的價. er. io. 值與功能。第三,若有擴點計畫,品牌對共同工作空間才能產生較大效益,若. n. a. v. l C 無,品牌對於共同空間的效益不高,台北創新中心目前也無經營品牌的企圖及 ni. hengchi U. 規劃,使用者評估共同工作空間時,有無品牌也非主要考量因素。第四,共同 工作空間在台灣受經濟環境的影響,發展頗具挑戰,須配合當代工作者需求進 行轉型。. 關鍵字:共享經濟、共同工作空間、品牌建構、台北創新中心. 2.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3)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s in technology, people can work by only a computer with internet in anywhere. At the mean time, most of these workers can’t afford the expensive rent of the traditional office. They work at home or a coffee shop. Base on the sharing economy concept. Coworking space provide a solution that workers can share a work space with lower price. Also, coworking space provide workers a communicate occasion to share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 This research take Center for Innovation Taipei as a study case. Base on the concept of sharing economy and brand construction, through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operators and users of Center for Innovation Taipei to explore the operational plan and strategy, attempt and feasibility of brand construction. This research draw some findings as below: First, the operators consider semi-. 政 治. 大 open space and community are most important to coworking space. And the users. 立. ‧ 國. 學. care space design cannot like traditional office and community. Second, operators and users consider the most important value of coworking space is it can provide chance. ‧. to communicate. Third, the benefit that brand brought to is low benefit to coworking. y. sit. al. er. io. situation.. Nat. space. Fourth, the development of coworking space in Taiwan in challenging. n. v ni U engchi Keywords: sharing economy, coworking space, brand construction, Center for. Ch. Innovation Taipei. 3.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4) 目錄 中文摘要....................................................................................................2 英文摘要....................................................................................................3 第壹章 緒論............................................................................................7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7 第二節 研究目的.................................................................................8 第三節. 研究流程.................................................................................9. 第貳章 文獻探討.................................................................................10 第一節 共享經濟.............................................................................10. 政 治 大 第二節 共同工作空間.....................................................................11 立. ‧ 國. 學. 第三節 社群.......................................................................................12 第四節 品牌建構...............................................................................13. ‧. sit. y. Nat. 第五節 小結.......................................................................................15 n. er. io. 第參章 研究方法..................................................................................16 al v ni Ch U 第一節 研究架構...............................................................................16 engchi 第二節 研究工具...............................................................................16 第肆章 資料分析與呈現.....................................................................21 第一節 空間營運...............................................................................21 第二節 功能性.................................................................................24 第三節 品牌建構..............................................................................27 第四節 未來發展...........................................................................28 第五節 資料重點彙整.......................................................................30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34 第一節 結論與建議.........................................................................34. 4.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5) 第二節 未來研究方向.......................................................................36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37 參考文獻..................................................................................................38 附錄一:訪談逐字稿.............................................................................39 附錄二:訪談同意書..............................................................................7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n engchi U. 5. iv.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6) 圖表目錄 圖 1-1 研究流程圖………………………………………………………9 圖 3-1 研究架構圖…………………………...…………………………16 表 3-1 訪談對象名單…………………….…..…………………………1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n engchi U. 6. iv.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7) 第壹章 緒論 本研究主要以共同工作空間為研究範疇,並以台北創新中心 (CIT,Center for Innovation Taipei)為研究案例,探討以共享經濟為基礎之共同工作空間特性 及品牌建構元素。本章節包括研究動機與背景因素、研究目的、方法等的說明。.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近年來「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 開始成為全球趨勢,伴隨著共享經 濟的運作體系,新的工作模式也慢慢的導入並建立,興起一波「共同工作空間」 (Coworking Space)的風潮。 在以前,一個好的辦公空間需付出相對高的成本,但對於自由接案的個人 工作者或是剛創業的小型團隊,並沒有足夠的資本可以負擔如此高額的空間成. 政 治 大 本,也不習慣於傳統制式的辦公空間。若在家的干擾因素過多,個人工作者希 立 ‧ 國. 學. 望擁有一個可以專心工作的場所,通常會選擇如咖啡廳等開放性商業空間,而 人數較少的小型團隊,也會需要一個合適的工作空間可以使用。. ‧. sit. y. Nat. 共同工作空間的概念,不僅是共享空間,也提供資源的共享。使用者可以. er. io. 以相對低且可負擔的成本使用空間,除了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也提供在同一. n. al v 空間中的工作者更多交流的機會,每天都可能遇見不同領域的人進行交流與資 ni. Ch. engchi U. 源的互換,進而達到跨領域的異業合作機會,激發更多的創新能量。 共同工作空間的工作型態在歐美地區流行後,於日本、中國等亞洲地區熱 絡起來,台灣也陸續開始有共同工作空間的場所,並於近年搭著共享經濟的風 潮快速的發展。在台灣,共同工作空間的營運單位大約可分為三類型:(1)學術 單位,如 2011 年國立政治大學建立的「創立方」共同工作空間;(2)政府單位, 如 2013 年台北市政府成立的 Taipei Co-Space 台北創新實驗室;或(3)民間單位, 如游適任創辦的「混 hun」共同工作空間。 而在 2016 年,政府出租花博公園中山足球場舊址西側,由 Plan b 第二計畫 公司承租營運,成立新型態辦公空間-台北創新中心,提供不同產業、領域的 各行業人士,一個新型態的辦公環境。. 7.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8) 因應各營運單位的目的性,每個共同工作空間皆有其特色及風格,吸引到 的進駐者類型也可能不盡相同。因此研究者思考,在台灣共同工作空間,是否 真的遵循共同工作空間相關標準,發揮共同工作空間提供工作者們的功能性? 在各有特色的狀況下,是否有成為品牌的可能?內、外部的角色又是如何看待? 本研究期望透過台北創新中心營運現況及經營者與使用者的深度訪談,試 圖了解共同工作空間在台灣的現況,並提供未來共同工作空間及工作模式發展 的一個參考標的。.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本研究期望透過研究台北創新中心的營運現況,提供未來共同工作空間發 展的參考。並將研究對象區分為兩類。. 政 治 大 第一類為營運者。對營運者來說,是否曾有相關空間經營的經驗做為基礎? 立. 經營台北創新中心是否遵循、參考國、內外共同工作空間相關標準進行規劃?. ‧ 國. 學. 而國內已經有許多有風格及特色的共同工作空間出現,是否期望透過台北創新. ‧. 中心的特色經營,讓此空間成為一品牌?如果是,目前的品牌建構目標及策略. er. io. sit. y. Nat. 為何?. n. 第二類為使用者。台北創新中心提供的共同工作空間環境,是否真的提供 a v. l C ni U h i e 了相關功能及資源,成為個人工作者或小型團隊所需之工作環境的解方?對使 ngch 用者來說,台北創新中心是否被視為一工作空間的品牌,是否有相關因素建立 使用者對台北創新中心的連結及印象? 綜上所述,本文期望透過綜合營運者及使用者兩種不同的觀看角度,嘗試 分析台北創新中心在空間營運、品牌建構上的現狀與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本研 究研究目的為以下各點: 一、嘗試了解台北創新中心的空間營運規劃及標準。 二、嘗試了解台北創新中心提供的功能與資源。 三、嘗試了解台北創新中心的品牌建構之意圖及策略。 四、嘗試了解台北創新中心未來發展的機會與挑戰。. 8.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9) 第三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以研究目的、文獻探討之內容作為基礎,設計訪談問題,並與研究 個案之經營者及使用者進行深度訪談並蒐集資料,並針對訪談資料,進行結果 歸納及分析,得出本研究之結論與建議。.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n. 1-1 研究流程圖 v a圖 i l C hengchi Un. 9.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10)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 分享(Sharing)是一個直覺的本能(Rinne, 2013),自古以來,人類已懂得透過 群聚方式進行打獵、設置小農舍群進行農耕,以及運用貿易網絡進行物物交換 (Burnham, 2011)。而現在,因網際網路的興起,資訊流通更加簡單且快速,人 們更容易使用各個平台,透過「分享」閒置的資產來獲取報酬,新的經濟模式 也因應而生。傳統時代中的各種社交、合作、集體、 交往等分享行為,正在經 歷一場變革,以一種全新、更有價值的社會合作群體形式呈現,而這股新的浪 潮即稱為共享經濟(Botsman & Rogers, 2010)。 共享經濟(Sharing Economy)一詞於 2008 年由 Lawrence Lessig 提出,認為經 濟活動可經由不具資產所有權的參與者,共同分擔成本、以交換與租用資源達. 政 治 大 到協同消費(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目的(Botsman & Rogers, 2010)。共享經濟 立 ‧ 國. 學. 其實就是個去中介化的過程,通過網絡打破空間地域的限制,並連接碎片化資. ‧. 源,有效進行整合,提升互動和交易的效率,將自己擁有的閒置資產、資源、. sit. y. Nat. 技術、甚至勞力,透過平台分享給有需求的人,從而獲得利益;接受分享者可. er. io. 以用更低的成本,更便捷的方式,獲得更有品質的服務(林子渝,2015)。. n. a. v. 共 享 經 濟 又 被 稱 作 P2P l 經 n i 或 協 同 經 濟 (Collaborative C 濟 (peer to peer). hengchi U. Economy)(Dillahunt & Malone, 2015)。共享經濟的概念主要是以租代買、以獲得 「使用權」來替代「擁有權」(樂嘉穎、賈凱傑,2016)。從供應方的角度來看, 人們可以將他們擁有的且閒置的資產提供短期的出租;從需求方的角度來看, 可以以相較傳統通路還低的成本,進行物品的租借(Zervas, Proserpio, & Byers, 2014)。 可以被分享的物品從閒置的車輛、家中多餘的房間甚至是時間,都可能被 進行交換或再利用。邱昰芳(2014)將共享經濟分為產品服務系統(Product-service systems) 、 再 流 通 市 場 (Redistribution markets) 、 協 同 生 活 型 態 (Collaborative lifestyles)等三類。 共同工作空間即屬於協同生活型態的其中一種,指有相同需 求或興趣的人聚集並共享一些無形資產,如時間、空間或金錢等。 工作者透過 共享同一空間,獲得工作場合中的社群性,進而與同一空間的其他工作者產生. 10.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11) 交流甚至合作。而共享經濟的核心是「共用」(Botsman & Rogers, 2010),這代 表共享經濟必須是一種集體合作,透過共同使用來滿足供需雙方需求的分享行 為(李欣,2015)。 本研究將以學者提及的協同生活型態類別,聚焦在共同工作空間提供的共 享資源,以及工作者透過共享同一工作空間的整體資源產生、整合及共享的過 程。. 第二節 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 「Coworking」一詞於 1999 年時由美國遊戲設計師 Bernie DeKoven 提出。 近幾年來,共同工作的熱潮已經不僅在歐洲及美國地區發酵,甚至以穩定成長 的速度擴張至日本等亞洲地區,並逐漸建立起支援系統(Tadashi, 2017)。根據一 個討論共同工作空間的美國線上網站 Deskmag 統計,2016 年全世界已經有超過. 政 治 13,800 間共同工作空間。共同工作的需求越來越多,也有越來越多的共同工作. 大 立 空間因應而生。共同工作空間被視為一個全新的概念,他們不同於舊有的分享 ‧ 國. 學. 辦公室模式,透過短期租借一個座位的空間,組成了一個高彈性、高流動性及. ‧. 不斷變動的社交狀態(Merkel, 2015)。. y. Nat. er. io. sit. 共同工作空間的概念,可追溯到歐洲的佔屋運動(Squatter Movement)。當時. n. 房價高漲,民眾買不起房,開始擅自佔領閒置房屋,作為住家或辦公空間。佔 a v. l C ni U h i e 屋者相信,空間應該在共享的概念之下才能做有效的資源分配,空間分享的雛 ngch 形也在此時出現,成員會在佔領的空屋內各自工作。2005 年,美國程式設計師 Brad Neuberg 成立一個共同工作網站 Hat Factory,並將美國舊金山家中倉庫提 供給其他工作者租借使用,成為全球第一家商業性共同工作空間。共同工作空 間(Coworking Space)一詞,也於 2008 年首度登上紐約時報專欄介紹。 透過現今的科技,工作者能夠與世界各地的工作夥伴聯繫,能夠更彈性的 安排並進行遠距離的 工作,允許工作者們選擇自己希望的工作時間及地點 (DeGuzman & Tang, 2011)。獨立工作帶來了方便、自由、自主的權利等好處, 也 相 對 著 表 示 獨 自 工 作 缺 少 了 人 際 互 動 、 資 源 及 體 系 (Jones, Sundsted, & Bacigalupo, 2009)。 因此,結合了獨立工作的高彈性與共同工作的社群性及資源分享需求,共 同工作的型態因應而生。Spinuzzi(2012)認為共同工作就像是「獨自與一群人工 11.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12) 作」,相較於傳統工作形式上的限制,共同工作形式對於工作者來說,成為了 一個可供個人狀況調整的選項,共同工作型態被當作是一種新的社會實踐,以 一種新的方式組織工作者並使他們相互合作(Merkel, 2015)。在共同工作空間工 作也被視為一個降低個人風險的策略,共同工作空間結合了靈活性的空間並可 顧及工作者的財務狀況,提供具體的資源去支持個人工作者在高競爭及變化性 高的市場中得以生存(Merkel & Oppen, 2013)。 Tadashi(2017)將共同工作型態定義為「獨立工作者在同一場所,透過有目 的性的交流或合作,分享資訊並創造價值的一種工作型態」。共同工作型態對 於獨立工作者或是剛起步的小型公司像是一個完美的設定,在一個共同的工作 場所進行合作及交流,不僅達到省錢的目的並可脫離孤軍奮鬥的低迷氣氛。一 個長時間的行為學研究也顯示,工作者透過同一工作場合的合作及交流,可以 促進創造力及創新的產生(DeGuzman & Tang, 治 2011)。共同工作的意義從此不再. 政. 大. 只是”幾個單獨的工作者一起工作“或是“工作者並肩相處”在一個彈性、可負擔 立. ‧ 國. 學. 得起的辦公室,共同工作型態支撐著一個文化模式架構,並提供了其五大價值:. ‧. (1)社群性;(2)合作性;(3)開放性;(4)多樣性;(5)可持續性(Merkel, 2015)。. sit. y. Nat. 共同工作型態將為我們的工作模式及社會帶來全新的概念,但自從共同工. n. al. er. io. 作型態的現象開始發酵後,對於共同工作產生的影響、對文化、經濟、政治及. iv. Ch 對社會轉變過程中的關聯等,卻只有少數的科學分析及研究(Merkel, 2015)。也 Un. engchi. 因此希望透過本研究,能夠對共同工作型態及空間進行多一層討論,並期望能 提供未來相關研究之參考價值。. 第三節 社群(Community) 獨自工作帶來了種種好處,像是可以自由選擇工作時間或地點,但相對的, 個人工作也代表著較少的人際互動與合作機會,且高度的自主權易使人類怠惰 並降低生產力。在一項工作者熱忱的研究中,工作者認為,共同工作空間提供 的社群性,對於建立制度及紀律是有幫助的,並能產生激勵的作用(Spreitzer, Garrett, & Bacevice, 2015)。 Seymour(1974)認為社群意識是:「對於其他人有類似的知覺、與其他人交 互相依、藉由給予或為其他人做所期望之事而有意願去維持關係,是一種可靠. 12.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13) 及穩定的情感結構」。Oldenburg(1989)觀察到人們不管在工作上或私人生活, 都在尋找著一個社群關係並成為其中之一。而這正是共同工作空間所提供的元 素之一。 Neuberg(2005)定義共同工作空間為「個人自由且獨立的與其他在同一社群 結構的工作者工作」;Reed(2007)指共同工作空間為「一種行為或原理,具有 四個共同特徵:合作性、開放性、社群性及永續性」;Leforestier(2009)則認為 共同工作空間是「一個有開放性社群資源的工作方式」。許多學者也都闡述了 社群性對於共同工作空間的重要性。 在共同工作空間的工作者們認為自己是社群的一份子,與其他人的連結是 他們願意為工作空間付費最主要的原因(Spreitzer et al., 2015)。在共同工作空間 尚未成熟時,個人工作者通常會在家或至咖啡廳工作,雖成本較低,卻須面對 孤獨作業的狀況。在共同工作空間中,工作者有機會與不同領域的工作者互動 治. 政. 大. 及交流,當需單獨的空間工作時,也可以找到一個合適的所在。就算有些工作 立. ‧ 國. 學. 者與其他工作者的交流較少,他們仍然認為自己是這個空間的一份子,這是因. sit. y. Nat. 2015)。. ‧. 為他們知道只要他們願意或需要時,就有與其他人互動的機會(Spreitzer et al.,. n. al. er. io. 這代表的意義已經不單單只是單純的人們去上班,而是成為了一個社會運. iv. Ch 動(Spreitzer et al., 2015)。簡單來說,共同工作被視為一個方式可以鼓勵獨立工 Un. engchi. 作者或團隊的創造力的空間,提供一個合作、激勵、自我反省及玩樂的空間, 並提供了一個與他人相遇並進行知識交換的機會(Spinuzzi, 2012)。共同工作空 間將志同道合的人們聚集起來,他們對於工作該是什麼樣子以及喜歡用什麼方 式工作有共同的理解(Moriset, 2013)。總結來說,共同工作空間提供了一隱形卻 可見的價值,讓所有同在共同工作空間工作的工作者們脫離單槍匹馬,自然的 產生合作並找到工作上的夥伴。. 第四節 品牌建構(Brand Construction) 「品牌(brand)」一詞來自於古挪威文字“brandr”,意思是「烙印」。早期的 人們利用這種方法來標記他們的家畜,後來也運用到手工藝中。原始意義上的 品牌起源於古代製作手工藝的人,他們在製作的手工藝品上打上某種標記,以 13.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14) 利於顧客識別產品的來源(余明陽, 朱紀達, & 肖俊崧,2005)。在商業環境中,不 管是企業或是消費者,對於「品牌」越來越重視。相同的物品,若是有品牌的 光環加持,也許就能賣出比別人高一倍的價格。美國營銷協會曾對品牌做出這 樣的定義:「品牌是一種名稱、術語、標記、符號或設計,或是它們的組合運 用,其目的是藉以辨認某個生產者或某個生產者的產品或服務,並使之與競爭 對手的產品和服務區別開來。」 現在科技發達,資訊流通快速,消費者更容易掌握對價格、品質、服務的 資訊,要如何在競爭者中建立差異性、獨特性,以及更重要的,在消費者心中 的不可取代性,就變成至關重要的關鍵。Arnold(1995)認為品牌就是一種類似成 見的偏見。而正如所有的偏見一樣,對於較佔下風的一方總是有些不公平,品 牌化,不僅僅是加強產品的特性而已,而且和顧客如何看待與購買這個產品有 關。Aaker(1996)也提到品牌就是產品、符號、人、企業與消費者之間的連結和 治. 政. 大. 溝通。也就是說,品牌是一個全方位的架構,牽涉到消費者與品牌溝通的方面, 立. ‧ 國. 學. 且品牌更被視為一種體驗,一種消費者能親身參與、更深層次的關係,一種與. ‧. 消費者進行理性和感性互動的總和,若不能與消費者產生親密連結,產品從根. sit. y. Nat. 本上喪失了被稱為品牌的資格。. n. al. er. io. 葉連祺(2007)定義品牌具三類觀點:(一)是品牌為有形物品,如術語、標幟、. iv. Ch 符號;(二)是無形的感受經驗,如顧客對產品的記憶、感受與信賴;(三)是顧客 Un. engchi. 與製造者的關係,製造者賦予產品的意念與價值及企業經營的策略與承諾。 Berry(2000)認為品牌效益可由四個因素加以說明: (一)關聯性:機構與顧客間應 建立關係──一種情感的聯結,來延續顧客對品牌的忠誠度;(二)知名度:如果 機構的存在只被少數人知曉,那麼品牌聲譽的建立將更加重要,因經由品牌的 知名度可有效傳達機構的形象;(三)定位與區別:機構在顧客眼中有其獨特性 與特殊性──勇敢的去做區別,以建立品牌的價值與個性。(四)一致性:品牌的 訊息、理念的傳遞與互動的一致性──品牌的內化,提升顧客所感受到品牌的品 質。 針對各學者對品牌的定義及說明,本研究將品牌建構元素歸納為三大類: (一)品牌資產:品牌提供的產品及功能性;(二)品牌識別:品牌可被消費者識別 的形象、標語或符號;(三)品牌願景:品牌理念、精神及核心價值。. 14.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15) 第五節 小結 在新的經濟模式下,以低成本分享資源已是趨勢。本文研究的共同工作空 間,結合環境趨勢及使用需求,提供工作者合適的辦公空間、辦公設備及社群 體系及資源。 本研究以共同工作空間相關標準與功能性,及品牌資產、品牌識別及品牌 願景三大品牌建構元素,邀請台北創新中心的經營者及使用者進行訪談,了解 台北創新中心作為一共同工作空間,是否符合相關標準並提供其功能性,也透 過訪談資料,了解台北創新中心是否嘗試及被視為一共同工作空間品牌,並透 過分析結果,期望提供台北創新中心及共同工作空間未來發展可能參考之資料。.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n engchi U. 15. iv.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1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係以台北創新中心(Center for Innovation Taipei, CIT)作為調查及研究 對象,研究架構如圖 3-1 所示。透過共享經濟及品牌建構的概念作為基礎,以 本研究之目的、文獻探討內容做為依據設計訪談問題,並針對台北創新中心經 營團隊、使用者進行深度訪談。最後,依據各部分所獲得的資料結果,進行歸 納及統整,撰寫成本研究之研究結論。. 立. 政 治 大. er. io. al. sit. y. ‧. ‧ 國. 學. Nat. 圖 3-1 研究架構圖. n. v ni U gchi 第二節 e n研究工具. Ch. 本研究之目的為分析台北創新中心的機會與挑戰,並藉以嘗試提供未來共 同工作空間發展的一個參考標的。共享經濟係因多種社會環境條件碰撞而逐漸 形成的複雜概念 (Owyang, Samuel, & Grenville, 2014) ,重視社會現象的詮釋。 因此,本研究將採質性研究,透過個案分析及深度訪談,就研究個案之現況進 行全面的理解。. 一、個案分析 個案是指許多相關事實的說明,提供問題的狀況,以待尋求解決問題的可 行方案 (陳萬淇,1995)。個案研究法則係指以一獨特的個人、家庭、團體、機 構、 部落、社區為研究對象,對已選定之個案進行廣泛的資料蒐集與分析,透. 16.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17) 過不同來源的證據徹底了解問題癥結所在,若資料具一致性,則可發展成理論 模型,提出適切的方法解決問題,並引導未來資料蒐集與分析(Yin, 2009)。此 外,個案分析法係以經驗為主的調查法,在社會現象(phenomenon)與社會脈絡 (context)難以區分時,更加適合透過個案調查法深入研究當前社會現象與真實 生活(Yin, 2009)。 由於個案研究係專注於對少數樣本全盤性的仔細討論,以用來作為決策和 判斷相類似事物的主要參考,故所研究之個案需具相當的代表性。本研究基於 以下 三點認為台北創新中心可代表台灣之共同工作空間作為關鍵性個案: (一) 、空間歷史性 台北創新中心位於台北市圓山的舊中山足球場西側。這座日治時期的體育 場,過去曾是綜合體育場、晉級甲子園競賽場、賽馬場、美援物資源集散地、 足球場、花博展覽會館等等,各類型跨國交流的空間使用型態。基地原址與建 治. 政. 大. 築本體在各個時期配合局勢所需,發展出相應的空間規劃。相較其他共同工作 立. ‧ 國. 學. 空間,台北創新中心更符合共同工作空間將「閒置空間」進行分享及利用的發. sit. y. Nat. (二)、入駐團隊組成. ‧. 展脈絡。. n. al. er. io. 目前有 40 個團隊入駐,其中有一半為外國團隊,且產業內容多元,從手機. iv. Ch App 設計、網頁操作介面,到都市規劃師、劇場設計師等各行業人士,甚至邀 Un. engchi. 請 One-Forty(社團法人台灣四十分之一移工教育文化協會)、樂施會等 NGO 非政府組織進駐。在共同工作空間提供的功能中,多元團隊的組成更能激發跨 領域的合作。 (三)、永續發展經營策略 台北創新中心的經營團隊 Plan b 第二計畫公司,主要業務並非經營辦公空 間,而是以永續發展為核心的企劃顧問公司。在台灣與誠品、富邦、華山園區 長期合作行銷活動或概念專案,在國外還有與 350.org、綠色和平組織等非營利 機構合作專案。 Plan b 第二計畫公司導入人權、平權的概念,也鼓勵二度就業婦女加入職 場等永續發展的概念。非單商業性的經營,台北創新中心更符合將閒置資源再 利用的概念。. 17.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18) 二、深度訪談法 訪談法又可稱為「談話法」、「面談法」或「交談法」,訪談法是一種蒐 集資訊所常用的方法。在現實生活中,透過與他人不同形式的互動蒐集資訊。 訪談法的優點為幫助蒐集深度資訊,可透過研究者言詞外的觀察補充資訊並解 釋問題。 (一)訪談對象說明 目前對於台北創新中心的相關資料甚少,為了對台北創心中心有更深入的 了解,計畫訪問台北創新中心的經營團隊 Plan b 第二計畫公司,深度了解台北 創新中心的創辦規劃、經營理念、營運現況等深度資訊,以及台北創新中心的 使用者,深度了解台北創新中心的使用經驗與期待,期望透過訪談與整理,帶 給本研究珍貴的參考資料。預計進行訪談的訪談對象如表 3-1 說明,除列表之. 政 治 大 訪談對象,原預計再與一至兩位主管機關人士進行訪談,但與台北創新經營者 立 ‧ 國. 學. 訪談後了解,在台北創新中心的創辦及經營上,皆無主管機關的意見介入,因. sit. y. Nat. (二)信度與效度說明. ‧. 此在本研究中並未訪談主管機關人士。. er. io. 因本研究希望實際了解台北創新中心的相關營運狀態、執行策略與使用經. n. a. v. l C 驗,期望能與重點對象進行訪談,以收集到具有信度與效度的訪談資料。在經 ni. hengchi U. 營者的方面,本研究者與主管級且為核心營運的重點人物進行訪談,分別為台 北創新中心的創辦人及營運總監,兩位受訪者除了擁有 6 年以上的共同工作空 間營運經驗,在台北創新中心也擔任實際營運決策的角色。在使用者的方面, 本研究者與實際使用台北創新中心空間的工作者進行訪談,四位受訪者皆有三 個月至兩年以上的共同工作空間使用經驗,且受訪者中,包含了使用過傳統辦 公空間、其他共創中心與其他共同工作空間的使用經驗,這些受訪者的想法及 經驗皆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在接受訪問前,本研究者先與受訪者進行初步的訪談意願探詢,並透過事 前說明,讓受訪者了解訪談目的、內容及問題,在受訪者完全自願分享的意願 下進行訪談,因此本文的受訪資料具一定的可信度。. 18.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19) 本研究在擬定訪談大綱時,以共享經濟的概念及文獻資料為基礎,將研究 目的發展為訪談大綱。訪問後,本研究者將訪問的錄音紀錄整理成逐字稿,除 了將口語贅字去除外,不另做修正,完整保留受訪者之想法與意見,並將受訪 者之重點意見整理為表,透過受訪者的意見互相比對,分析撰寫成本文結論。. 表 3-1 訪談對象名單 經營者 • •. 立. 對本研究之重要性 為台北創新中心創辦人,且同時經 營台北第一間民營共同工作空間, 於共同工作空間領域有豐富的經 驗。. 治為台北創新中心主要承接、企劃、 大 經營者。. 對本研究之重要性 創辦的 One-Forty 非營利組織,曾 使用過其他共同工作空間,目前入 駐於台北創新中心,入駐台北創新 中心至今近兩年。 al iv Buzzvil 平面設計師C 與就職的公司,曾使用過其他兩個 n U hengchi 台北創新中心使用者 共同工作空間,目前入駐於台北創 新中心,入駐台北創新中心至今近 兩年。 based.design 平面設計師 曾於 Maker space 實習過,並有使用 台北創新中心使用者 Maker space 的經驗,目前入駐於台 北創新中心,入駐台北創新中心至 今近三個月。 based.design 網站設計師 因有工作空間需求,曾看過至少十 台北創新中心使用者 家共同工作空間,目前入駐於台北 創新中心,入駐台北創新中心至今 近三個月。. 李○倫 Sandy. • •. 張○慈. • •. 林○閎. • •. ‧. 背景 • One-Forty 共同創辦人 • 台北創新中心使用者. y. Nat. 姓名 陳○翔 Kevin. 學. 使用者. ‧ 國. 陳○穎 Evan. • •. 背景 Plan b 第二計畫公司 共同 創辦人 混 hun 共同工作空間 共同 創辦人 台北創新中心創辦人 政 台北創新中心營運總監. n. er. io. sit. 姓名 游○任 Justin. 本研究針對研究目的,將訪談對象分為經營者角度及使用者角度進行訪談, 並以共享經濟的概念為基礎,佐以文獻資料的參考,初列訪談問題如下: (一)、經營者訪談問題. 19.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20) 1.. 經營共同工作空間的經驗為何?. 2.. 當初為何有意願承接營運台北創新中心?. 3.. 是否參考國、內外共同工作空間相關標準進行營運規劃?. 4.. 您認為台北創新中心是否符合共同工作空間相關標準?. 5.. 您認為台北創新中心提供了什麼資源與功能?. 6.. 在營運上是否遇到什麼困難與挑戰?. 7.. 在營運上是否有相關資源或機會?. 8.. 是否期望將台北創新中心經營成一空間品牌?. 9.. 台北創新中心的品牌建構目標為何?. 10. 台北創新中心的品牌建構策略為何? 11. 您認為共同工作空間在台灣的未來發展為何? (二)、使用者訪談問題. 政 治 大. 使用共同工作空間的經驗為何? 立. 2.. 當初為何選擇入駐台北創新中心?. 3.. 您認為台北創新中心與一般的辦公空間有何不同?. 4.. 您認為台北創新中心提供了什麼資源與功能?. 5.. 您認為台北創新中心的共享資源是否被有效運用?. 6.. Ch 在空間使用上是否認為有需改進之處? Un. 7.. 您認為台北創新中心是否為一空間品牌?. 8.. 承第 5 題,若是,您認為哪個因素讓您有如此感受?. 9.. 您認為共同工作空間在台灣的未來發展為何?. ‧. ‧ 國. 學. 1.. n. er. io. sit. y. Nat. al. engchi. 20. iv.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21) 第肆章 資料分析與呈現 本章藉著所蒐集的資料嘗試回應研究問題,在進行資料收集時,我多次來 到位於中山足球場內的台北創新中心,除了以訪客的身份,隨著受訪者的腳步 與介紹,慢慢了解這個有趣的空間,也曾實際以一般民眾的身份,購買單日票 券在共享工作桌上坐上一個下午,體驗了共同工作的氛圍。 此次的受訪者中,除了主動接觸到台北創新中心的創辦人及經營者,以及 透過介紹認識的一位空間使用者,其他接受訪談的空間使用者,皆是我透過直 接參與在台北創新中心的工作空間,隨機詢問在空間中的工作者訪談意願,有 幸獲得這些受訪者熱情且直接的幫助。 透過受訪者的分享,將蒐集到的資料整理,以共享經濟及品牌建構的概念 為基礎,並以研究問題將訪談資料歸納、分類為空間營運、功能性、品牌建構. 治. 政 及未來發展四個部分,透過四大類別的受訪者重點意見進行資料分析,整理訪 大 立. 第一節 空間營運. Nat. sit. y. ‧. ‧ 國. 學. 談內容及脈絡,嘗試回應研究問題。. er. io. 台北創新中心所在的特殊位址,讓人不自覺認為是一個由政府單位執行及. n. al v 控管的空間單位,實際上透過創辦人 Justin 說明,在當初,國家發展委員會曾 ni. Ch. engchi U. 想使用台北創新中心位在的這塊基地,作為新創發展園區的基地,而後不清楚 發生了其他變動,原計畫沒有合作成功,因此產業發展局另外找尋願意承租此 空間的單位,而 Justin 因為有經營共同工作空間的經驗,在產業發展局的邀請 下,承租下中山足球場的空間進行改造,成為現今的台北創新中心。 台北創新中心雖是台北市政府的土地,但在營運上,台北市政府只扮演了 房東的角色,內部的相關營運皆是由創辦人及營運團隊自主進行規劃,談到對 此空間的期待,Justin 的說明似乎也對共同工作空間進行了初次的定位:. 對我們來說,這裡不是育成中心,也不是加速器,它就是一個工 作空間,很多人一直把 coworking space 誤會就是育成中心或加速器, 我覺得大家可能因為育成中心或加速器,常常會擁有 coworking space 21.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22) 的空間,因此容易產生誤解,但其實 coworking space 就是 coworking space,它就是純粹的一個辦公空間的形式。(Justin,2018/3/23 面訪). 共同工作空間的概念從國外帶至台灣後,在 2012 年興起一波高峰,一間間 的共同工作空間成立,在我的觀察,共同工作空間的形式在國外已行之有年, 因此在這樣的概念基礎下,便會產生所謂的「準則」或「期待」,但各經營者 對於共同工作空間的解讀不見得相同,也因此本文探討,在各空間期望塑造自 我特色的狀況下,是否共同遵循了相關標準或原則。 在訪談時,創辦人 Justin 及營運總監 Evan 雖無法確認其他空間的營運是否 也遵循相關標準,但卻不約而同的提到對於共同工作空間的五個準則:半開放 式空間、交流連結機制、長駐型工作者、不過度干預進駐者及空間構造不能讓. 政 治 大 人想起傳統辦公室。而透過 Justin 及 Evan 說明,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原則 立 ‧ 國. 學. 是半開放式空間及交流連結機制,半開放式空間的設計,讓此空間中「人的組 成」是流動的,與一般的辦公空間不同,人們可以隨意透過購買小時、單日券. ‧. sit. y. Nat. 等不同形式的選擇介入在此空間中,因此可能今天是這些人們在空間中,明天. er. io. 又是不一樣的組合。交流連結機制則因應了共同工作空間的價值-提供資源交. n. al v 換的機會,因此台北創新中心皆會在空間設計靜態的交流機制,並舉辦固定的 ni C. hengchi U. 交流活動,讓進駐者有機會透過互相交流,產生資源的交換。另外,其他原則 其實也都環環相扣,如空間需有半年、一年以上長駐型工作者,若沒有長時間 的進駐者,無法維持穩定的社群交流;不過度干預進駐者則是希望讓進駐者們 透過交流機制自然產生交流,而非主動性提供資源或幫助;空間不能讓人想起 傳統辦公室,則是希望激發各種不同創意在各種不同角落出現。 另外,Justin 跟 Evan 也曾與德國的指標性共同工作空間 Betahaus 進行過討 論,他們也認同這樣的標準,可以看出 Justin 跟 Evan 對於共同工作空間標準抱 持著嚴謹的態度。 在台北創新中心的經營上, Justin 及 Evan 提到會去參考幾個國外的共同工 作空間,而參考時的兩大重點,第一是會參考硬體空間如何規劃,第二是看空 間內是否有交流機制在進行。透過其他案例,除了可以觀察到現在的趨勢及發. 22.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23) 展,也能對台北創新中心的經營做為對照及方向參考。 雖參考國外案例,但也不是能夠照單全收,Justin 提到了「使用者體 驗」,Evan 提到了「在地性問題」,都在闡述當看到其他好的規劃或創意時, 是否實際符合台灣工作者的需求,在台北創新中心的空間中是否能被完整實 踐。「使用者體驗」的好壞,來自於觀察共同工作空間設計的交流機制,是否 真的適合使用者,並產生功能。「在地性問題」則是來自於各國的民情習慣差 異,台灣人比較喜歡擁有屬於自己的空間,習慣的安全距離相較也較遠,因此 在共同工作空間中,有許多需要共用一張大桌的座位,在國外可以坐得很滿, 但在台灣因為大家習慣保持一定距離,因此相較之下,空間的使用率就較低, 或是台灣的工作者會更希望擁有有隔間的座位。 不管是共同工作空間發展的脈絡或是型態,相較一般的辦公空間就有非常 大的差異,不僅是由不同的組織或單位構成,從最明顯的空間設計來看,經營 治. 政. 大. 者也努力打造一個可以激發創意的地方,提到共同工作空間與一般辦公空間的 立. ‧ 國. 學. 差異,空間使用者也提到了半開放式、空間設計與氛圍等元素,使用者提出的. ‧. 差異中,多認為共同工作空間因半開放式的設計與活動,交流性多,公共空間. sit. y. Nat. 多,在自己的座位覺得疲乏時,也可以到別的空間自由走動,空間上也較傳統. n. al. er. io. 辦公空間有趣、好玩,對傳統辦公空間有死板、嚴肅的印象。. Ch. n engchi U. iv. 我之前在出版社工作時,是坐有隔板的那種辦公室,以前那種辦 公室感覺比較疏離,因為會遇到其他人的地方,就是茶水間等微波便 當的地方,如果有什麼事情,一定要走去別人的小框框,大家也沒有 很活絡,就是大家各自做各自的事,每個部門也是一個區域一個區域 劃分,滿死板的。(Chang,2018/4/26 面訪). 在訪談中也發現,除了因為相較傳統辦公空間,共同工作空間相對有趣、 輕鬆的空間氛圍外,實際上使用者評估的因素,還包含團隊人數與空間大小及 空間舒適度的考量。. 23.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24) 有趣的是,在詢問使用者為什麼選擇共同工作空間作為工作空間時,全部 的受訪者皆表示費用是考量的原因之一,但我猜測因為共同工作空間的費用, 相較台灣傳統辦公空間已低廉許多,因此費用反而不是空間使用者積極討論的 主要重點,經營者也未實際討論到費用制訂策略。. 第二節 功能性 從上一節共同工作空間的經營與使用者評估的因素中可以發現,除了在乎 硬體空間,另一大重點就是共同工作空間提供的價值與功能——交流機制,因 有著與其他人一起分享同一空間的型態,共同工作空間聚集了各種不同性質的 單位或組織,而產生了社群性與合作性的價值。 在訪談之前的想像,共同工作空間的功能是提供了合作的資源,但對經營 者來說,共同工作空間的功能並非直接提供「合作資源」,而是透過空間與交 政 治. 大 立 流機制規劃,提供「合作或資源發生的可能」,這樣的角度也呼應了 Justin 提 ‧ 國. 學. 到共同工作空間「不直接干涉入駐者狀態」的原則。在這樣的情況下,經營者. ‧. 要去思考的不是「資源在哪裡」,而是「資源交換在哪裡可以被發生」,例如. Nat. io. sit. y. 在硬體空間的規劃上,提高進駐者相遇的機會;在活動的規劃上,可以透過低. er. 門檻的方式,讓進駐者輕鬆認識彼此。對共同工作空間來說,重要的不是誘發. al. n. iv n C U hengchi 資源交換,而是誘發交流機制產生,透過交流機制,便有可能產生資源交換。 台北創新中心規劃的交流機制,包含了靜態與動態的設計。靜態的交流機 制包含大面積公共區域的規劃,對共同工作空間來說,公共區域是最有機會提 高與入駐者相遇,進而產生交流機會的場合。 在參觀台北創新中心的過程中,也可以隨處發現經營團隊的巧思,例如事 務機旁牆面上的生活地圖,入駐者可以透過表示喜歡的藍色圖釘與表示不喜歡 的紅色圖釘,為周邊的餐廳進行票選,我在生活地圖上看見某一餐廳被入駐者 用紅色圖釘標示,並附上一張紙條寫「食物中毒!」。另外也有一面專屬「伴 工卡」的牆面,伴工卡上有著「姓名」、「今日正在」、「職業」、「找尋」 等欄位,工作者可以在伴工卡上寫下自己的專長與聯繫方式,或是希望找尋的 合作需求,不管是希望自我推薦或找尋合作夥伴的人,都可以到這面牆探索, 這樣的被動式設計,也來自於台灣人相對害羞去跟陌生人進行交流的「在地性. 24.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25) 因素」。在訪談中,使用者大多不曾使用過這些靜態的交流機制,但都持正面 態度,認為有趣且未來可能有機會使用。 除了靜態的交流機制,台北創新中心也會舉辦許多活動,邀請大家透過活 動交流,包含每一個月固定舉辦一次的主題活動,以及與內、外部單位合辦的 相關活動,不管是什麼類型的活動,目的都是希望進駐者之間或與外部的單位 進行交流。經營者對於活動的期待,不在直接撮合合作,而是透過多次的認識 與了解,在未來間接發生合作的機會。而工作者參與這些活動,也是期待能透 過活動了解別的團隊,也讓別人瞭解自己。我認為在共同工作空間的場域,當 工作者面對一位陌生人時,信任感尚未建立,是很難有工作上的合作,因此透 過讓彼此熟悉的活動,就是在為未來的合作建立橋樑。 更特別的是,除了希望讓內部的入駐者進行交流外,台北創新中心也重視 與外部的關係,如同 Justin 提到的半開放式原則,產生交流的範圍已不僅限於 治. 政. 大. 台北創新中心,例如跟外部藝術家或大型雜誌合作展覽與活動,就會有不同的 立. ‧ 國. 學. 角色來到台北創新中心。. ‧. 如同共同工作空間所強調的「交流」,經營者期待大家來到台北創新中. sit. y. Nat. 心,就不要只是待在自己的空間工作,而是可以走出自己的空間,甚至更擴張. n. al. er. io. 到台北創新中心以外的社區進行交流。而台北創新中心有的環境優勢,在於週. iv. Ch 邊是相對老舊、有文化涵養的社區。台北創新中心的進駐者,多半是年輕人或 Un. engchi. 外國人,對於這樣的文化可能並不熟悉,透過城市散步等活動,可以帶領這些 進駐者了解社區的文化及歷史脈絡,更認同在地的空間及環境。 透過合作或活動,讓外部單位走入台北創新中心,也讓入駐者走出台北創 新中心,形成一種內外的循環與連結,這樣的規劃,也成為台北創新中心的獨 特之處。. 我覺得 CIT 跟周圍環境的關係吧,像 CIT 之前在教師節的時候, 有去孔廟那邊。CIT 會讓整個周圍社區都被 cover 到,不會只在中山足 球場、在自己的空間做事情,會跟當地的社群連結,像是之前他們也 有一個裝置藝術在捷運站那邊,所以他們有些企劃會在這附近做。 另外就是資源蠻多的,這邊會有國、內外的人來,不管是入駐團. 25.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26) 隊或是訪客,蠻多都是來看看來交流的,他們也有專門的人來接待, 我覺得 CIT 會願意把人帶進來,就會有別的機會產生。(Chang, 2018/4/26 面訪). 對使用者來說,他們也對共同工作空間的功能性保有期待。工作者不僅清 楚共同工作空間能提供的功能與資源,相較空間而無形的交流機制,甚至成為 選擇共同工作空間的評估原因之一,對工作者來說,把一個辦公室重新裝潢成 半開放式的空間,不等於是共同工作空間,工作者期待在共同工作空間中,看 到可能的交流活動或機會,甚至因為期待可能的交流機會,而選擇進駐在共同 工作空間,可見交流機制對於共同工作空間的重要性。 雖可以觀察到工作者對於交流機制的重要性,在訪談中也可看見工作者屢. 政 治 大 屢提及對交流的期待,但有趣的是,這樣的期待卻未反映在交流活動的參與度 立 ‧ 國. 學. 上,在訪談中,工作者皆對交流機制及活動持正面態度,但在參與度上,卻比 想像的低,當詢問到是否會參加台北創新中心舉辦的活動時,工作者皆表示初. ‧. sit. y. Nat. 期有參與過,但因活動主題沒興趣或工作忙碌等關係,後續就比較少參與。我. er. io. 猜測這種現象,一樣歸咎於台灣人較被動式互動的個性與習慣,在台灣,同事. n. al v 間的交流皆來自平日相處的慢慢累積,因此這些必須主動、積極交流的活動, ni C. hengchi U. 一開始可能因為好奇或新鮮會參與,但如同經營者說的,這些活動的功能不在 於促成立即合作,因此並無法在參加一、兩次的活動後,就感受到活動帶來的 效益,對於工作者來說缺少了強烈動機與利益驅動。 雖然參與度不如想像中高,但受訪的工作者都表示在此空間中認識到了不 同團隊的人,雖然因為工作性質等關係,尚未有實際合作機會,但也會與其他 單位的人進行工作領域的討論或非工作領域的交流。Justin 也分享,有許多在 共同工作空間中發生的成功合作案例,在這樣的合作案例中,多為短期接案的 設計師,證實了只要需求符合,工作者可以透過空間中的相關機制產生交流與 合作。 總體來說,共同工作空間透過好的規劃與經營,確實能提供交流及合作機 會,而此功能性同時也是工作者所期待且需要的。. 26.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27) 第三節 品牌建構 探討完共同工作空間的營運規劃後,也進入到本研究的另一主題,當台北 創新中心已有全面的規劃及標準,是否試圖將空間作為品牌經營,而使用者的 看法又是如何。在此一章節,重點不在台北創新中心的經營規劃,是否符合品 牌的定義,而是希望以經營者對於品牌建構意圖與策略,並以使用者的感受與 看法進行探討。 當初設想台北創新中心的經營團隊有經營共同工作空間的經驗,且在訪談 過程中了解到他們對於共同工作空間是有相關經營標準及原則,但出乎意料 的,雖然對於能成為一空間品牌持正向態度,且台北創新中心擁有理念、規 範、主色系等成為品牌的條件,但 Justin 及 Evan 都表示,台北創新中心並沒有 要經營成為一個空間品牌的企圖,若有成為品牌的可能,則視為是額外的收 穫。.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我認為本體的服務夠好,無形中有個品牌出現是必然的,我覺得. n. al. Ch. er. io. 生的事情。(Justin,2018/3/23 面訪). sit. y. Nat. 我們沒有刻意去做,但會不會久而久之會有品牌感出現,是一定會發. n engchi U. iv. 我不敢說我們是為了要成為一個品牌而去經營,若說想經營品 牌,不如說我們很努力地把這個空間,經營的符合上述的五個條件跟 標準,如果因為經營的好,而可能成為品牌,就是一個額外的收穫。 (Evan,2018/4/24 面訪). 在行銷盛行的市場中,常見以品牌作為產品價值提升的做法,經營者的回 答與原先設想的落差,來自於經營者對於品牌能否帶給台北創新中心價值持保 留態度,其中又包含兩點原因,第一是台北創新中心的擴張規劃,第二是共同 工作空間的機動性。 台北創新中心目前並沒有擴張的規劃,對經營者來說,工作者可能因為對. 27.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28) 於空間品牌的信任而選擇此空間,但當台北創新中心並沒有要在其他地點設點 時,品牌可以帶來的優勢就失去了意義。另外,經營者對台北創新中心的期待 是一個符合當代工作者需求的空間,在產業變化快速的現在,若因為品牌而有 既定印象,反而可能對空間本身的機動性造成阻礙。 整體來說,Justin 及 Evan 都認為品牌對於共同工作空間的經營是重要的, 他們期待台北創新中心的「個性」,可以讓工作者在想到台北創新中心時,能 產生記憶點及印象。但因擴展及機動性的因素,台北創新中心在目前並無積極 的品牌營造規劃,反而對於既有經營的共同工作空間「混」有較多品牌的期 待。 在使用者的部分,則分為兩種看法,半數認為台北創新中心已經有辨識 度,包含空間設計、LOGO、文宣等給他人的印象,已經具有品牌的風格。另 一半數則認為台北創新中心的風格來自於經營團隊 Plan B,並沒有一個明確的 治. 立. 溝通主軸與定位。. 政. 大. ‧ 國. 學. 整體來看,目前已經有許多共同工作空間嘗試經營品牌,而台北創新中心. ‧. 不管是在地理環境、空間大小及團隊企劃,都是有條件及機會經營成空間品. er. io. sit. y. Nat. 牌,若未來有相關意圖或進行擴點計畫,也許可以朝此發項發展。. al. n. iv. n C h 未來發展 第四節 i U e. ngch. 共同工作空間的概念在國外早已盛行,相較之下,台灣的共同工作空間尚 在發展中,不可否認的,大多數民眾還停留在聽過但不了解的階段。 不管是經營者或是空間使用者,都對共同工作空間的未來發展持保留甚至 是擔憂的態度,主要原因在於主要會使用共同工作空間的族群大多為新創團 隊,而新創產業與經濟、產業的發展有很大的連動關係,以台灣來說,新創團 隊的存活率並不高,因此容易造成市場供給大過於需求的狀況。. 我覺得難,台灣沒有那麼多新創公司。就業人口大概佔我們的全 國人口一半,一半裡面大概只有 13 點多 percent 是創業,其中又有 12 點多是雞排等小吃類,剩下的 1 點多 percent 中,八成都在台北,新創. 28.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29) 公司只有 2-5 成的存活率,coworking space 很大的 TA 在新創公司, 他們的量根本不需要這麼多。 第二個是如果 coworking space 想要存活下來,就要去吃商務中心 或是分租辦公室的市場,coworking space 出現就像線上媒體跟線下媒 體,有很多的選擇讓你去選,你說接下來發展,如果新創公司沒那麼 多的話,coworking space 是一定不會好的。(Justin,2018/3/23 面訪). 好的空間一定是有發展性的,但目前整體 coworking space 已經很 多了,沒有這麼多創業家跟 freelancer 進駐,所以不 ok 的空間就會很 空,好的會很熱門。但我覺得量已經太多了,如果去算 coworking space 那些空間跟座位,其實沒有這麼多人去,也聽到哪裡有其他 coworking space,但就沒什麼人。(Kevin,2018/2/8 面訪).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另外,也受到台灣工作者個性與習慣的影響,大多數的台灣工作者,還是. ‧. 希望擁有私人的隔間空間,因此不管是在整個空間使用密度上,無法如國外一. y. Nat. er. io. sit. 樣容納較多的使用者,在工作空間的選擇上,可能也因為其他因素,工作者還. n. al 是去咖啡廳或是選擇自己承租一個空間,共同工作空間反而可能不是工作者的 iv 第一選項。. Ch. n engchi U. 就像我剛剛有提到的台灣人的工作習慣一樣,也有可能是因為我 們最近的想合作的進駐者都希望有一個自己的隔間,所以也許共同工 作空間在台灣還有其他可能性。 在 2012 年有一波共同工作空間的高峰,但後來又疊了下去,所以 我覺得共同工作空間的經營,還是會跟產業的脈絡或是需求有關。 (Evan,2018/4/24 面訪). 應該是會慢慢成長,但我覺得數量應該也不會多多,因為要做起 來、持續經營也不是太容易的事。我覺得大部分的人都是去咖啡廳工. 29.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30) 作,點個咖啡和點心就可以坐一整天,在費用上和去 coworking space 一日的費用相比還是較便宜的。除非像我們一樣有很多雜物,需要公 司登記才會想要去找一個固定空間,不然有的時候我也是會想要去咖 啡 廳 ,因為在同一個空間待久了,還是會有一點悶。所以我覺得 coworking space 的發展不會到一下子暴增,可能就是慢慢穩定成長這 樣。(Sandy,2018/4/24 面訪). 整體來說,目前的共同工作空間數量相較台灣工作者需求是供大於需,如 何在眾多空間中擠身而出,找到自身空間的特色,成為吸引工作者選擇的條 件,是經營者必須面臨的挑戰與關鍵。. 政 治 大 第五節 立 資料重點彙整. • • • 陳○翔 Kevin. y. sit. er. n. • •. io. • •. 陳○穎 Evan. ‧ 國. Nat. 游○任 Justin. ‧. •. 學. 受訪者. 空間經營及標準 重點意見 我們對 coworking space 下了一個比較嚴謹、狹隘的定義,半 開放式空間、交流連結機制、長駐型工作者、不過度干預進駐 者及空間構造不能讓人想起傳統辦公室。 參考國外案例,通常看兩個重點,第一是空間設計對使用者的 al v ni Ch 體驗好不好,第二是看交流機制。 U engchi coworking space 的標準包含半開放式空間、交流連結機制、長 駐型工作者、不過度干預進駐者及空間構造不能讓人想起傳統 辦公室。 我覺得開放性跟交流性是共同工作空間最重要的幾個根本。 共同工作空間其實有非常大的在地性問題,所以在看國外案例 的時候,還是有很多因地制宜的因素必須考量,這些因素也會 有很大的影響。 6 個人以下的團隊組合,對於共同工作空間來說是一個最適合 的規模。 這邊很適合,剛成立很新,管理單位本來就是個設計公司,所 以對裝潢就很有創意,覺得好玩,上班好玩心情就會好。 我覺得 Coworking Space 最重要的就是這邊的組織好不好、團 隊好不好,我覺得一開始來,認識管理單位就很好,有種安心 感,再來就是他們設計的品味也很好,而且是全新的空間,環 境也不錯,滿大的,有各種會議室,其他團隊也都滿有趣的, 像劇場、設計公司、NGO、網路公司等等,都是年輕的團 隊。 30.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31) 立. ‧ 國. io. •. Nat. 游○任 Justin. ‧. •. 功能性 重點意見 我們在硬體空間規劃滿多公共區域,希望透過公共空間讓他們 去做交流;另外在軟性活動上,辦較多吃吃喝喝的活動,讓彼 此認識,增加信賴感或合作機會。 我覺得比較多都是規劃誘發交流的機制,而不敢說幫助到他們 al 資源交換,因為誘發機制不一定會有資源交換。 iv n C U hengchi 如果要說 CIT 提供了什麼樣子的資源,我會認為比較像是我們 會盡力去讓這些資源在 CIT 可以被發生或被找到。 因為我們就是剛成立,團隊還小,需要很多合作,可以多跟其 他團隊接觸,如果剛好旁邊就是設計師、網頁設計師、或是各 種的…,可能就會有一些合作機會,所以一開始就會想找 Coworking Space 可能不一定是工作上的交流,像我有認識劇場組織,就有推薦 我去看超多舞台劇。 我們比較少參加這邊的活動,一開始有參加過開幕的活動,那 時候想參加是因為想看看這邊有什麼其他公司,看看有沒有可 以合作的機會。 CIT 提供像演講和認識別的團隊的機會吧,除了 CIT 自己辦的 之外,也有其他入駐團隊會請人來演講,或者是會在大廳辦 Party,但我都很少參加,因為跟我的領域不太一樣,我自己也 不是很喜歡跟不擅長參加那種社交活動。 我覺得會議室提供了蠻大的幫助,像我們之前在咖啡廳,其實 很容易被干擾,如果有自己的會議室就很方便,另外 CIT 也有. 學. 受訪者. 政 治 大. y. 林○閎 Lin. sit. 張○慈 Chang. n. er. 李○倫 Sandy. • 我覺得光空間設計上,就有很明顯的不一樣。一般辦公室感覺 比較嚴肅,都是自己做自己的,在 CIT 如果在自己的空間做得 很累,可以去其他空間走走,就是比較自由、壓力不會這麼大 的感覺。 • 因為我們的團隊目前也只有兩個人,如果去一般的辦公室,費 用應該會比較貴,氣氛感覺也會比較嚴肅,就不會想要,基本 上是空間跟租金的考量。 • 我去年接了一個 Fad lab 的工作,也是一個比較開放式的環 境,體驗也蠻好的,也會有很多活動,加上也跟義閎討論到費 用等考量,後來就選擇來 CIT。另外,我覺得人也是一個原 因,其他入駐者感覺都很活潑也蠻有想法的。 • 共同工作空間是一種工作形式,去咖啡廳也是,衡量下來共同 工作空間的好處,是它直接提供了空間,我們只要把人跟生財 工具帶來,其他所有行政事務的設備等,都不需要煩惱,是最 後決定的原因之一。 • 選擇 CIT 的原因,就是因為它提供了舒適的環境,也有事務機 或是茶水間等設備,在價錢上又非常合理。. 陳○穎 Evan. • •. 陳○翔 Kevin • • 李○倫 Sandy. •. 張○慈 Chang. •. 31.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32) 受訪者 • •. • •. •. • 李○倫 Sandy • •. y. sit. n. •. io. •. 張○慈 Chang. ‧. Nat. 陳○穎 Evan. 陳○翔 Kevin. 學. •. er. 游○任 Justin. 品牌建構 重點意見 我認為本體的服務夠好,無形中有個品牌出現是必然的。 品牌之於 coworking space 是重要的,但品牌對於 coworking space 的意義是什麼?如果是你有一個對共同工作空間的標 準,大家基於對這個標準的信賴而來,那就是看我們有沒有要 開第 2 間、第 3 間店。 我覺得大家都說要做品牌,可是若沒有 2、3 個駐點,沒有不 得不來的原因,我覺得都還不能說在做品牌。 政 治 大 我覺得台灣的 立 coworking space 要做品牌,實際意義不大,除 非要走商務中心的連鎖模式,除此之外品牌或被大家有既定印 象對於 coworking space 的機動性只是變成包袱而已。 我不敢說我們是為了要成為一個品牌而去經營,若說想經營品 牌,不如說我們很努力地把這個空間,經營的符合上述的五個 條件跟標準,如果因為經營的好,而可能成為品牌,就是一個 額外的收穫。 al 這個空間現在講品牌有一些過早,如果有一天 CIT 有擴張的可 iv n C 能,也許才會有對品牌的想像。 hengchi U 我覺得 CIT 現在已經是一個品牌了。大家會來這邊,有好印 象、覺得很好玩,例如有盪鞦韆,或是各種奇怪的會議室,越 來越多人知道、認得 CIT,以前都還要介紹,現在講在圓山那 個空間,就會知道是 CIT。 我覺得第一個是空間,第二個是 CIT 策劃一些有趣的事,他們 辦一些活動 po 在粉絲頁上,大家會去宣傳、去分享,會覺得 這就是你的品牌,會覺得這個空間很有趣。 CIT 應該算是一個品牌吧,因為我覺得他們蠻用心在經營,不 管是在 Logo 設計、外面整個形象的感覺蠻用心的,其他就是 一些細節,像公告 CIT 也會用另外一種比較有趣的方式呈現, 應該是說 CIT 都會用一種比較幽默的方式去傳達一些事情,反 而讓人很記在心上。 我個人覺得 CIT 還是 Plan B 底下的一個空間,因為 Plan B 的 品牌太強了,所以來看 CIT 自己的特色有點像大雜燴 我覺得一個空間品牌,必須要有獨特性,以及要讓大家有品牌 認同。我覺得 Plan B 跟 CIT 對外講話的方式都還蠻一致的,. ‧ 國. 林○閎 Lin. 滿多參訪團,所以其實有機會可以認識到外面的人,可以知道 其他人或是外面在做一些什麼新的事情,另外廚房跟休息區域 都滿方便的。 • 我覺得 CIT 算是做了一些典範,在空間應用上,CIT 會讓大家 有機會交流。 • 我覺得共同這件事情要被體現出來,不只是共同使用這個空 間,而是要有交流。. 32.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33) •. •. n. 林○閎 Lin. io. •. y. Nat. 張○慈 Chang. ‧. •. 學. 李○倫 Sandy. •. sit. 陳○翔 Kevin. •. er. 受訪者 游○任 Justin 陳○穎 Evan. 未來發展 重點意見 我覺得難,台灣沒有那麼多新創公司,coworking space 很大的 TA 在新創公司,他們的量根本不需要這麼多。 我覺得共同工作空間的經營,還是會跟產業的脈絡或是需求有 關。 好的空間一定是有發展性的,但目前整體 Coworking Space 已 經很多了,沒有這麼多創業家跟 政 治 大freelancer 進駐,所以不 ok 的 空間就會很空,好的會很熱門。但我覺得量已經太多了 立 應該是會慢慢成長,但我覺得數量應該也不會多多,因為要做 起來、持續經營也不是太容易的事。 對於共同空間未來的發展,我覺得沒有很穩定的感覺,就像不 是每個人創業都成功,大家在某個階段需要這樣子的空間,但 是這樣子的人就是本來就不穩定,也許共同工作空間會慢慢前 進,但是要有一個明顯的成長,我覺得不太可能。 al 我覺得不看好的原因,是因為台灣現在的創業人口是很低的, iv n C U hengchi 會來用共同工作空間的人就是這些族群,甚至有一些人不一定 會來共同工作空間,會去別的地方,所以如果共同工作空間沒 有產生其他價值,就是一般的辦公空間。. ‧ 國. 林○閎 Lin. 都有一個酷酷的風格,我也知道他們做事情有一套系統規範, 但是可能外面的人,一開始可能不太清楚,所以如果可以把這 些東西透明化一點,或是讓這個東西比較好理解,再加一些品 牌認同的東西,可能大家才會覺得這個才是 CIT。 • 我覺得 CIT 還沒有辦法稱上是一個品牌,但我覺得像他們把中 山足球場這個空間做改造,已經算是 Plan B 的理念的實現之 一,但是 CIT 還是沒有一個個人風格,可以讓它成為一個品 牌。. 33.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34)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透過訪談對象的分享,了解到經營者在經營規劃上的經驗及方向,也從空 間使用者了解到空間使用上的感受與想法,透過兩種不同角度意見的爬梳,彙 整結論與建議,回應研究問題如下,並提出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供未來 相關研究參考。. 第一節 結論與建議 一、共同工作空間除了提供舒適的工作空間,也必須兼顧半開放及交流的元素. 共同工作空間的概念在台灣並未非常成熟,從使用者找尋共同工作空間的 經驗可以看出,目前還是有部分自稱是共同工作空間的場所,但對於共同工作 空間所提供的功能並非完全了解,甚至並未規劃及提供。雖這樣的空間數量無. 政 治 大 法實際統計出,但可以看出共同工作空間在台灣,並沒有一個基本的定義或標 立 ‧ 國. 學. 準,全然看經營者的經營方向而定。. 而台北創新中心的創辦人及經營者因為參考了許多國外案例,甚至與國外. ‧. er. io. 共同工作空間下了一個相對嚴厲的定義及原則。. sit. y. Nat. 共同工作空間創辦人進行過交流,同時也有經營共同工作空間的經驗,因此對. n. al v 雖然說共同工作空間在台灣似乎沒有一個標準,但部分空間會參考國外的 ni. Ch. engchi U. 案例或是來自國外的分部,因此還是會遵循著相關概念經營,而大部份希望使 用這種辦公形式的工作者,也對共同工作空間有一定的想法及要求。在這次受 訪的對象中可以了解到,經營者最在乎空間的半開放性及交流性,使用者則在 乎空間設計及交流性。半開放性的空間規劃來自希望增加交流的原則,使用者 重視的空間設計,則呼應經營者希望共同工作空間不能像是傳統辦公空間及半 開放式的原則,不管是經營者的原則或工作者的需求皆環環相扣、互相呼應。 總結來說,共同工作空間的標準並無絕對的對錯,但若沒有相關標準,那 與一般的辦公空間就無差別之處。目前了解,台灣幾個較大的共同工作空間會 互相進行交流,也許能透過資訊及經驗交換達到共識,發展出適合台灣工作者 的經營方向及原則,讓其他空間有相關標準可以作為基礎發展。. 34.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35) 二、提供交流機會是共同工作空間重要的價值、功能. 相較傳統辦公空間,低成本的工作空間是工作者最直接的需求,也是共同 工作空間的概念發展的基礎,更特別的是空間內多元成員組成,透過空間及活 動規劃,提供互相交流甚至合作的機會。雖然在訪談中,訪談者並未直接且積 極的討論共同工作空間的費用,但較低廉的價格是工作者選擇共同工作空間最 重要的原因之一,而工作者也期望來到共同工作空間,能進行交流與合作的機 會。 在訪談後發現,共同工作空間提供的功能性,除了必須靠經營團隊的用心 規劃,也會受到非常多因素影響,以台北創新中心為例,因為空間較大,可規 劃較多公共區域,提升交流機會,空間創意的發揮之處也較多,如靜態互動的 牆面設計,又或入駐團隊的性質及數量,需有穩定的常駐型入駐者,以及一定. 政 治 大 的數量,才能達到穩定的交流、互動,另外還有地理環境、空間設計、入駐者 立 ‧ 國. 學. 個性等影響,都是可能造成是否能完整提供共同工作空間功能的因素。. ‧. 從以上資料,可以總結出對其他共同工作空間的建議,只要掌握自身空間. sit. y. Nat. 及環境的條件,並把握住舒適的辦公空間及交流性兩大重點功能,不管是以何. er. io. 種獨特形式呈現的空間樣貌,靜態或動態的交流機制,都可能提供給工作者真. n. a iv 正需要的功能、機會與資源。 l C n U hengchi. 三、若有擴點計畫,品牌對共同工作空間才能產生較大效益. 共同工作空間如同市場上提供的產品及服務,是有在經營品牌的。台灣幾 處較知名的共同工作空間,以 Impact Hub 來說,在國際有多處設點,台灣的空 間即為分部之一,它們皆是以品牌的概念在經營,期望透過品牌的力量,讓國 際間的工作者,都可能因為品牌知名度或對品牌的信任,進而選擇它們的空間 使用。 而台北創新中心無此規劃的主要原因,來自於沒有擴點計畫,也因此經營 者認為品牌能帶來的效益相較不大,台北創新中心的策略在於以五大原則經營 出一個好的工作空間,在此基礎下,即不須擔心沒有工作者入駐的問題,且事 實是,台北創新中心至今以來入駐狀況都非常穩定,甚至透過空間使用者了解. 35.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36) 到,台北創新中心的空間一直以來都是客滿的狀態。 以使用者來說,在選擇共同工作空間時,主要評估因素為空間、功能性、 費用及交通、環境等,有無品牌也並非主要考量因素。 2012 年台灣共同工作空間紛紛成立,但目前還在營運的所剩無幾,雖然共 同工作空間是有條件及機會建構出品牌,但也許對台灣的共同工作空間來說, 首要條件還是先將空間營運至穩定,再來思考品牌對空間帶來的價值與意義。. 四、共同工作空間的發展受整體經濟環境的影響,須配合當代工作者需求進行 轉型. 除了個人工作者,也有許多小型的新創團隊,是共同工作空間的主要使用 族群,因此共同工作空間的經營挑戰,就來自於這些族群的存活率高低。 台灣的經濟發展,會影響創投市場,創投市場若減少投資新創或收縮資. 政 治 大 金,則會直接影響到新創產業,因此經濟的好壞對於共同工作空間的發展,有 立 ‧ 國. 學. 直接的影響關係。創辦人 Justin 就有提到,在國際 24 個國家,共有 68 個設點. sit. y. Nat. 融市場太薄弱。. ‧. 的共同工作空間品牌 WeWork,不在台灣設點的原因,就是因為認為台灣的金. er. io. 再者,台灣的辦公空間選擇性多,若無穩定案量或不需公司登記,可能會. n. a. v. l C 選擇咖啡廳作為工作場所,台灣人也重視隱私,除了使用密度無法像國外高, ni. hengchi U. 若工作者希望有個人隔間,就可能去選擇商用辦公室或分租辦公室。 另外我也觀察到,較了解共同工作空間的人,多數是新創產業,大部分一 般的小型公司,甚至不知道有這種辦公形式存在,也因此在找尋辦公空間時, 共同工作空間即不是選項之一。 不管如何,共同工作空間的概念與模式來自現代經濟發展及工作者的需 要,共同工作空間的未來發展起落,即會視各空間是否跟得上整體經濟及展業 發展的速度,甚至進行轉型,提供工作者們體驗更新、更好的工作模式。. 第二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選擇以較具代表性的台北創新中心作為研究標的,僅從此一角度了解台 灣共同工作空間的概況。台灣的共同工作空間數量眾多,規模及經營方向與意. 36.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37) 圖不一,若其他共同工作空間無與台北創新中心相似的規模及定位,此研究發 現較難有貼切的參考力。. 第三節 未來研究方向 本研究針對空間營運標準、策略意圖及使用者經驗,扣連主題進行研究問 題的分析及回應,在未來研究中,可針對單一主題或範圍,進行針對性的探討 及研究。.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n engchi U. 37. iv. DOI:10.6814/THE.NCCU.COMM.009.2018.F05.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吳佳勳 助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農經博士 葉長城 助研究員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博士 吳玉瑩 助研究員 國立台灣大學經濟博士 陳逸潔 分析師 國立台灣大學農經系博士生 林長慶

學校和樂團給了我們一人 1000 元日幣,聽到 1000 元我開心的差點大叫,但萬萬沒想到台幣 1000 元很好花,. 但是日幣 1000 元就像是台幣的

一、貴公司依據「多國多中心藥品臨床試驗計畫 審查程序」申請之藥品臨床試驗計畫,案內申請 人/試驗委託者為台灣拜耳股份有限公司,本部同 意之計畫書版本日期為:Version no.: 1.0;Date:

本文將就俄羅斯養豬 產業高達 業、肉豬市場 概況進行探討 況進行探討 , 並就台灣豬肉 產業高達 品拓展俄羅斯市場之優劣勢與可行作法 提出建議,以作

從小到大都在台中唸書,大學就讀 ○○ 大學國貿系,學習國際貿易方面的專業知識。後

主持人 為什麼?.. H1

國際半導體展即將於 23 日登場,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

國際半導體展即將於 23 日登場,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