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體造型與藝術教育理論

第四節 第四節

第四節 立體造型與藝術教育理論 立體造型與藝術教育理論 立體造型與藝術教育理論 立體造型與藝術教育理論

本章節主要針對立體造型理論、美感教育及藝術理論進行探討,擷取其主張及 概念做為本研究之藝術課程活動設計原則。以下各論述之:

一、立體造型相關理論

1.造型的分類

何謂「造型」?造型的意義就廣義的解釋,涵蓋人類有形文化的全部,因此造 型包含所有自然及人為之造型,如:工藝、繪畫、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工業 設計、空間設計、電腦繪圖乃至於建築、景觀、環境設計等等一切平面與立體、靜 態與動態、抽象與具象之成形活動都屬其涵蓋範圍(林明錚、陳瀅如、劉秋琴,

2008)。造型所涵蓋的範圍廣大,學者呂清夫(1984)將造形分類,其分類法共九 類,研究者整理擷取與本研究相關之分類如下:

表 2-4-1 造型的分類

分類法 造形舉例

從詞義分 造形作品,造形創作 從形成分 自然造形,人工造形

從用途分 純粹造形(繪畫、雕刻)、實用造形(工藝、建築)

從體積分 平面造形、立體造形、環境造形

從材料分 紙材造形、木材造形、陶瓷造形、塑膠造形 從感覺分 視覺造形、觸覺造形、空間造形、視聽造形

2.立體造型藝術教育的意義

在兒童發展的歷程中,藝術較常以二度空間的平面繪畫來呈現,它能直接表達 出作者內心的情感。美國著名美術教育家羅恩菲爾 Lowenfeld 在其「創造與心智的 成長」一書中,將繪畫心理發展從 2-17 歲分為六個階段,論述兒童各成長階段的 繪畫表現,不同年紀的兒童繪畫特徵也會有所不同。其他心理學家或藝術教育學者 如:哈柏特李德(Herbert Read)及 E.W.Eiser 對兒童繪畫能力發展過程也有其看 法。但兒童造型藝術活動並不只限於平面繪畫,二度空間活動的藝術教學固然重 要,三度空間的立體教學活動也不容忽視。

英國藝術教育學者約翰•藍開斯特(John Lancaster)在其著作《國民小學藝 術教育》中主張三度空間的活動較能激發孩子的創意,並且有下列優點(引自王慧 萍,2010):

(1)正確的了解立體形式和作用。

(2)熟悉三度空間材質的特性:如木材、紙、毛線、線(縫衣、織布用 的)、 塑膠、黏土、石材、鐵絲、藤條等等,這些都是作為模型、堆 砌、塑造 及雕刻的材料。

(3)學習相關的技術、學得適當運用三度空間材質與器具的信心和技能。

(4)學習如何運用三度空間的觀念去思考。

(5)透過三度空間的設計與製作,學得基本有用的工藝技能。

(6)透過原始社會、古代及當代社會中的雕塑家、建築師、陶工等人藝術作品的 了解,學得並累積三度空間的欣賞能力。

John Lancaster 認為國小藝術教育目標在:「增進學生對材料的認識,給學生 一定的工藝技能,讓學生藉藝術抒發情感,紿予學生有機會思考與分析研究和記錄 人為及自然的現象,並讓學生學得以一種藝術的眼光去體察萬物,讓學生多重學 習,並發展鑑賞能力」(引自施靜菲、侍建宇,1996)。依據 DBAE 學科本位藝術教 育主張的四大學習活動:藝術創作、藝術批評、藝術史及美學,綜合 John Lancaster 三度空間藝術活動優點,立體造型藝術教育確實有其重要性。

Eisner DBAE 學術本位藝術教育及 Lancaster 兩者之間的關係,歸納如下(王 慧萍,2010):

(1)藝術創作

John Lancaster 指出透過三度空間的藝術活動可熟悉三度空間材質的特性、學 習相關的創作技術、並學得適當運用三度空間材質與器具的信心和技能、解決三度 空間的設計與製作問題、學得基本有用的技能等優點。

(2)藝術批評、藝術史、美學

John Lancaster 提到三度空間的藝術活動可透過原始社會、古代及當代社會 中的雕塑家、建築師、陶工等人藝術作品的了解,學得累積三度空間的欣賞能力。

林國平(1992)認為立體造型教學有傳遞知識、技能和審美能力的重要目標。

進行立體造型教學須注意:一、教師須謹慎設計教學活動,編成合適教材,教授給 學童;二、教師須經口授、示範、討論等多元教學法,以增進兒童的認知發展。三、

指導立體造型賦予機能性與審美性的創作學習。四、教學要生活化,其立體造型的 內容必定要與兒童的生活層面有關。五、立體造型教學要依據兒童認知發展所呈現 的次序,有計畫、有目的進行。

學者林玉山(1990)指出我國當前美術教育中,學前教育宜著重自發性,國民 小學階段宜著重創造性並輔以鑑賞教學,國民中學應著重藝術品質的培養,而整個 教育體系中應採取 DBAE 之課程結構,順應兒童身心發展,編制完整體系的教材教 法,教學才有效果。因此,本研究立體造型教學以有系統的教學活動啟發兒童的創 造力,輔以鑑賞教學,以期學童有良好的成效展現。

二、美感教學

德國美育哲學家席勒(Fr. Schiller,1759-1805)指出「人唯有透過美感教育 (Aesthetic Education) 才能使得人類的感性、理性與精神性動力獲得整體和諧的 開展,以造就完美人格,進而促進和諧社會之建立」(引自馮至、范大燦,1989)。

因此,在視覺藝術教育中美感教學不容忽視。

在西方的美育哲學方面,美國的教育學者杜威(J. Dewey,1859-1952)所著 的「藝術即經驗」(Art as Experience)一書,是實驗主義美學的經典之著(邱兆 偉,1992;Granger,1995;Lockwood,1993)。杜威指出:美感乃是一活生生而具 體的經驗形式,也即是美感經驗的後果(Aesthetic Experiential Consequences) 應是衡量美感價值的標準。又說:「唯有藝術是人生的實質體驗,而美感經驗為現 實經驗的縮影時,藝術才可能在濃縮現實人生的美感經驗中發榮滋長,表現出價值 與意義的累積,達到理想的滿足。」杜威的美學觀點有:

(1)「藝術即經驗」

1934 年杜威發表了「藝術即經驗 (Art as Experience)」一書。他認為藝術不 應該脫離人們正常的經驗。杜威指出:藝術本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不是戲劇、畫廊 或藝術館。杜威的美學觀,建議我們回到人生的「平常經驗」(Common Experience)(謝 攸青,2004)。杜威教導我們站在現實生活的角度重新思考藝術的意義與價值,避 免以既有的成見做基礎。

(2)「藝術經驗」

只要是「一個(完整)經驗」就有「審美性質」 (Esthetical Quality);而且 是當一個完整經驗由審美性質所支配時,我們才稱之為「藝術經驗」(謝攸青,

2004)。完整經驗的形成有起始、中程、結束的階段,在過程中或許有阻礙,但能 持續地去「做」與「受」,有意義的均衡,並達到完滿的狀態,就是完整的經驗。

杜威的美學觀主張藝術起源於現實生活,與社會生活相聯結。藝術既為我們生 活經驗的體驗和其表現,是以藝術不能脫離現實而孤立於外,藝術乃成為現實生活 的一部份(劉文潭,1977)。因此,藝術起源於現實生活,就應該回歸於現實生活 中,並與生活相關聯,從生活中創造美的事物,激發美的鑑賞力,並與他人溝通美 的經驗。

三、達達主義、普普藝術及貧窮主義

本研究所設計之環保概念融入國小視覺藝術課程,將利用現成物、回收物、舊 物品、廢棄物、大自然媒材(樹枝、葉子……)創作出立體造型藝術作品,其創作發 想的藝術理論基礎有:達達主義、普普藝術及貧窮主義,以下就各藝術理論來進行 探討:

1.達達主義

達達主義是 1916 年在瑞士的蘇黎世(Zurich),由一群不同國藉的藝術家所創 立的文學和視覺藝術的運動。藝術家們沒有固定的創作手法,有時抽象、拼貼、或 者 用 現 成 物 , 各 自 選 擇 獨 特 的 表 現 手 法 進 行 創 作 。 德 國 藝 術 家 史 維 塔 斯

(Schwitters)的集錦式作品,運用日常生活中的廢棄物創作而成,作品「莫爾茲 畫 32A—櫻桃畫」(1921)包括了:舊酒瓶軟木塞、木屑、廢金屬、紙、印有櫻桃的 卡片…等。杜象則在達文西著名的「摩娜麗莎」印刷品上,添加兩撇鬍子。達達主 義將各種現成物視為藝術品,並加以改造,無特定手法及風格,反對嚴肅的藝術,

同時為藝術開創了新的思想。

2.普普藝術

普普(pop)這個名稱是英國批評家阿洛威(Lawrence Alloway)提出,意指 為流行、大眾的。普普藝術的主張是透過通俗的大眾傳播媒介(如;電視、廣告、

海報、流行音樂...),採用繪畫、裝置、拼貼、印刷及現成物堆集……等方式進行 藝術創作,主要精神是要讓我們每個人對週遭環境更加注意,由生活出發,把生活 事物帶進藝術。第一件普普藝術作品產生於英國,由查理•漢彌爾頓(R.Hamilton) 在 1956年以拼貼手法完成─《是甚麼使今日的家庭便得如此不同?如此有魅 力?》。維塞爾曼(Tom Wesslmann,1931~ )的《澡盆拼貼第三號》(1963,科隆 魯特衛克博物館),創作方式是在部份真實的衛浴設備中,黏貼了一個繪製的女人。

普普藝術的創作強調生活化,使藝術與生活劃上等號,藝術家從自己的生活經驗中 構思創作主題,藝術家並不在於創作某些使觀眾感覺疏離或封閉的意象,反之他們 企圖創作讓觀眾覺察出自己的存在與生活環境的關係(引自蘇郁雯,2004)。

3. 貧窮主義

貧窮藝術(Arte Povera),在 1960 年代中期至 1970 年代末的義大利的藝術,

指利用日常物質所創作的立體藝術。貧窮藝術的作品媒材大多以現成物、自然物及 生活中可取得的非昂貴與實用性材料…等,其實貧窮藝術並非強調「貧窮」(poor),

義大利文 Povera 除了貧窮,其實也包含儉樸、簡單的意思(引自陳碧琳,2006)。 取用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自然」材質,符合僕實、簡單,與自然對話,就是貧窮 藝術的主張。義大利貧窮藝術家馬利歐•莫爾茲(Mario Merz)提及:「藝術家不 能被媒材侷限,重要的是如何去創造構思,任何物件都可以是創作的媒材。」使用 普遍性的媒材來創作是貧窮藝術重要的概念,他又說:「每個人和物件都有關係,

而人和物件的關係就是創作的源頭(取自鄭美雅,1998)。」

四、小結

達達主義的創作手法有時拼貼,有時利用現成物來進行藝術創作。普普藝術中

採用繪畫、拼貼、及現成物堆集……等方式進行藝術創作,由生活環境中出發。取 用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自然」材質,符合僕實、簡單,與自然對話,就是貧窮藝

採用繪畫、拼貼、及現成物堆集……等方式進行藝術創作,由生活環境中出發。取 用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的「自然」材質,符合僕實、簡單,與自然對話,就是貧窮藝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