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LFT 計分理論在處理不同權重邊長之困境

第三章 解決 LFT 計分理論困境之技術

第一節 LFT 計分理論在處理不同權重邊長之困境

LFT 計分理論在教學與評量上之應用效果顯著,雖然在學習者概念 圖的繪製這個層面依舊存在著技術性的困難,但這方面的難題可由心理計 量學者與教育測驗統計學者依學習者的能力,透過測驗的手段加以解決。

另一 LFT 計分理論在實務上較常遭遇的問題乃是計算繁複,此一問題 在劉湘川教授發表論文「知識結構有向圖形類似度之改進指標」,以求取

「兩圖形交集與聯集之邉之連結集」,簡化繁複計算,而得「第一種改進 類似度指標」。

而在精確度改進層面上,劉湘川教授考慮「邊之不同經由路徑之存在 數量,及邊之不同位序值之影響」,針對部分異圖同分的不合理現象加以 改進,在類似度計分課題上,提供一項更為靈敏有效更具鑑別力之計分法 則(劉湘川, 2005)。

至此,LFT 計分理論已獲致近乎完備的理論架構,在解決圖形的計分問 題上,已經實質發揮莫大效益,但在實作中必定遭遇的邊長權重(weight)問題 仍待解決。現針對邊長權重(weight)問題,舉一例說明如下:假定某一課程 教學,學習單元共計 5 個概念,圖 3-1-1 中,Ga、Gb與Gc分別為人員 a、

人員 b 與人員 c 考慮邊長權重之概念構圖,根據 LFT 計分理論,Ga Gb間 之類似度與GaGc間之類似度相等。然而,此一結論顯然與現實狀況不符,

而導致此一錯誤結論之原因,乃是因為 LFT 計分理論在處理考慮邊長權重

之概念構圖類似度計分,存在不足之處。

Ga Gb Gc

圖 3-1-1

探究此一不合理現象的原因不難發現,問題癥結乃是未考慮邊長權 重。依常理推斷,Ga Gb之類似度必為 1,而Ga Gc間之類似度必小於一。

但依據竹谷誠與劉湘川二位教授之計分理論,卻都無法有效將這兩組類似 度區分出來。此一計分失效的現象,便是玆所謂 LFT 計分理論在處裡不同 權重邊長的困境。

LFT 計分理論應用層面不單在教育評量,亦可廣泛應用於其他以非循 環有向圖為研究工具之領域。除教育評量之外,在其他領域中亦可能遭遇 因邊長權重問題,而致類似度計分失效的狀況。

第二節 解決 LFT 計分理論在處理多邊與不同 權重邊長困境的技術

一、 定義三維度非循環有向圖

【定義 3.2.1】在非循環有向圖

G = ( V, E, w )

中,頂點集合

V = { v

1

, v

2

,..., v

n

}

為 可量化之指標,若

v

i,vj為任意相鄰二頂點,則邊集合

E=

{

vi,vj

( )

1, vi,vj

( )

2 ,..., vi,vj

( )

mij ;mijvi,vj間邊數,i=1,...,n,j=1,...,n

}

權重集合w

{

w

( )

,w

( )

,...,w

( )

;mij vi,vj i 1,2,...,n,j 1,2,...,n

}

m ij 2

ij 1 ij

ij = =

= 為 間邊數

權重為任何可量化之指標間之差距。

針對【定義 3.2.1】之非循環有向圖,茲舉一例如圖 3-2-1

2 1

( )

1

w

12

( )

2

w

12

( )

3

w

12

圖 3-2-1

此圖表示

V = { v

1

, v

2

}

E=

{

v1,v2

( )

1 , v1,v2

( )

2 , v1,v2

( )

3

}

{ ( ) ( )

12

( )

3

}

2 12 1

12,w ,w w

w = ,三維度所構成之非循環有向圖。

【定義 3.2.2】在非循環有向圖

G = ( V, E, w )

中,任意兩相鄰頂點

v

i,vj, 量化 邊之權重得邊之長度,長度集合

{ ( ) ( ) ( )

ijmij

}

2 ij 1 ij

ij w ,w ,...,w w =

【定義 3.2.3】在非循環有向圖

G = ( V, E, w )

中,任意兩相鄰頂點

v

i,vj之邊 之集合 vi,vj =

{

vi,vj

( )

1, vi,vj

( )

2 ,..., vi,vj

( )

mij

}

其中,mij為相鄰兩點

v

i,vj間的邊數。

二、處裡權重邊長重要度的步驟

(1)正整數化:

非循環有向圖

G = ( V, E, w )

中,

Υ

G

j i,

wij 相鄰

G = ( V, E, w )

之邊長集合,

定義kG為足夠大之最小正整數,使得

Υ

G

j i,

wij 相鄰

中任意元素乘以kG後,皆 為正整數。

說明:在邊長權數為無理數或kG計算困難時,當權宜性地考慮取捨kG 值之設定。

【定義 3.2.4】定義轉換F:F

( )

wij =Wij為一對一且映成函數,其中

{ ( ) ( ) ( ) ( ) ( )

ij

( )

mij

}

2 ij 1

ij

ij f w ,f w ,...,f w

W = ,

( ) ( ) ( ) ( )

ij

h ij G h ij h

ij

f w k w , h 1,2,..., m

W = = =

說明:轉換F:F

( )

wij =Wij之目的在於將所有邊長權數正整數化。

【定義 3.2.5】

{ ( ) ( ) } { ( )

ij

}

h ij G ij h

ij

ij f w ;h 1,2,...,m k w ;h 1,2,...,m

W = = = =

說明:計算Wij 的目的在於量化

{ ( ) ( )

ij

( )

mij

}

2 ij 1 ij

ij w ,w ,...,w w =

(2)建立新頂點

【定義 3.2.8】eG=

(

eV,eE,ew

)

G = ( V, E, w )

之擴充圖,定義eG之鄰接矩陣

【定義 3.2.9】非循環有向圖

G = ( V, E, w )

之擴充圖eG=

(

eV,eE,ew

)

中,定義

(

v ,v ; G

)

C r s e 為所有經由e vr,vs 的連結,其起點集合與終點集合 之笛卡兒積。

說明:C

(

vr,vs;eG

)

≡{

(

vg,vh

)

eeV: r s

e v ,v 是W

(

vg,vh

)

的經由邊 }。

【定理 3.2.1】非循環有向圖

G = ( V, E, w )

之擴充圖eG=

(

eV,eE,ew

)

中,

N

[

C

(

vr,vs;eG

) ]

=



 

 

 

 ∑ ∑

=

=

y

1 h

sh e rs e y

1 g

gr

e

r a r

說明:e

r

gr

,

e

r

sh

,

e

a

rs為擴充圖之可到達矩陣與鄰接矩陣對應位置之元素。

【定理 3.2.2】若eG =

(

eV,eE,ew

)

G = ( V, E, w )

之擴充圖,頂點數

[ ]

V y

N e = ,

v

r,vs為相鄰二頂點,則

max (

vg,vh

)

eeV

N [ C ( v

r

, v

s

;

e

G ) ]

 

 4 y

2

【證明】

由於eG=

(

eV,eE,ew

)

是一非循環有向圖,因此

A ( ) v

r Ι R

( )

vs 為空集合。

故 N[

A ( ) v

r Υ R

( )

vs ]=N[

A ( ) v

r ]+N[R

( )

vs ]-N[

A ( ) v

r Ι R

( )

vs ]

= N[

A ( ) v

r ]+N[R

( )

vs ]-0= N[

A ( ) v

r ]+N[R

( )

vs ]又

A ( ) v

r Υ R

( )

vs ⊆V,所以 N[

A ( ) v

r Υ R

( )

vs ]≤y 設 N[

A ( ) v

r ]=x, 則 N[R

( )

vs ]≤y-x

即 N[C

(

vr,vs;eG

)

]=N[

A ( ) v

r ×R

( )

vs ]≤x(y-x)=yx-x2C

(

vr,vs;eG

)

必為正整數

當 x=

2

y時, N[C

(

vr,vs;eG

)

]≤

max (

vg,vh

)

eeV

N [ C ( v

r

, v

s

;

e

G ) ]

=

 

4

y

2

【定義 3.2.10】非循環有向圖

G = ( V, E, w )

之擴充圖eG =

(

eV,eE,ew

)

中,

【定義 3.2.12】在頂點

v

r處的重要度I

(

vr;eG

)

=

[ ]

[ ( ) ( ) ]

【定理 3.2.4】非循環有向圖

G = ( V, E, w )

,vi,vj∈V在

G

中為相鄰兩點,vi,vj 間非單邊,則vi,vj間之權重

∑ ( )

=

=

mil

r r ij ij

w w

1

1

1

其中,

m

ij為邊數,

w

ij

( )

r 為第 r 邊之權數。

【說明】1.假設,自一件工作的始點至終點存在 n 條路徑,若可同時自 此 n 條路徑著手進行這件工作。

2.每一路徑的長度跟自此一路徑完成工作的時間成正比,也跟 自此一路徑完成工作的難度成正比。

3.假設工作量為 W。

4.每一路徑的工作效率分別為

t

n

W t

W t

W

, ,...,

2 1

; 則這條 n 路徑的工作效率和為

∑ ∑

=

=

=

n

i i

n

i i

W t

t W

1 1

1

5.若存在一條路徑,工作效率等於上述 n 條路徑的工作效率 之和,假設此一路徑的工作時間為

t

根據假設,此一路徑的工作效率

=

=

n

i

t

i

t W W

1

1

,即

=

=

n

i

t

i

t

1

1 1

【定義 3.2.15】非循環有向圖

G = ( V, E, w )

之擴充圖為eG=

(

eV,eE,ew

)

, vi,vi+1,vi+2,...,vj 為

G = ( V, E, w )

中之一路徑,

定義路徑W vi,vj = vi,vi+1,vi+2,...,vj

G

之重要度I

(

W vi,vj ;G

)

=

I

(

vk,vl;G

)

其中,

v

k

, v

l 為W vi,vj = vi,vi+1,vi+2,...,vj 之經由邊。

註:【定義 3.2.15】用意在於說明一路徑在圖形中,如何定義其重要度。

根據定義可知:路徑的重要度,等於此路徑中所有邊之重要度和。

三、定義同頂點集合之非循環有向圖之類似度

【定義 3.2.19】非循環有向圖Gt =

(

V,Et,wt

)

之擴充圖

(

t

)

【定義 3.2.21】若

Y [ ]

p

( ) G =

e

G

其中G=

{

G1,G2,...,Gp

}

,

{

p

}

e 2 e 1 e

e

G = G , G ,..., G

兩非循環有向圖Gy =

(

V,Ey,wy

)

G

z

= ( V, E

z

, w

z

)

中,另一類似度

(

Gy,Gz

)

R ,定義R

(

Gy,Gz

)

= 100× SY(Gy,Gz) R

(

Gy,Gz

)

又稱為到達 度,其中,y=1,2,...,p;z=1,2,...,p

【定義 3.2.22】若

Y [ ]

p

( ) G =

e

G

其中G=

{

G1,G2,...,Gp

}

{

p

}

e 2 e 1 e

e

G = G , G ,..., G

兩非循環有向圖Gy =

(

V,Ey,wy

)

G

z

= ( V, E

z

, w

z

)

中,相鄰二頂點

v

i,vj∈V, y=1,2,...,p;z=1,2,...,p,定義兩頂點間差異度如下:

D(vi,vj;Gy,Gz)=max

(

I

(

vi,vj;Gy

) (

,Ivi,vj;Gz

) ) (

N

[

Cvi,vj;Gy

) (

ΥCvi,vj;Gz

) ]

-min

(

I

(

vi,vj;Gy

) (

,I vi,vj;Gz

) ) (

N

[

C vi,vj;Gy

) (

Ι C vi,vj;Gz

) ]

【定義 3.2.24】若

Y [ ]

p

( ) G =

e

G

其中G=

{

G1,G2,...,Gp

}

{

p

}

e 2 e 1 e

e

G = G , G ,..., G

兩非循環有向圖Gy =

(

V,Ey,wy

)

G

z

= ( V, E

z

, w

z

)

中, 相鄰二頂點

v

i,vj∈V, 定義兩圖之最大差異量如下:

最大差異量=max

(

I

(

vi,vj;Gy

) (

,Ivi,vj;Gz

) ) (

N

[

Cvi,vj;Gy

) (

ΥCvi,vj;Gz

) ]

【定理 3.2.5】若

Y [ ]

p

( ) G =

e

G

其中G =

{

G1,G2,...,Gp

}

{

p

}

e 2 e 1 e

e

G = G , G ,..., G

兩非循環有向圖Gy =

(

V,Ey,wy

)

G

z

= ( V, E

z

, w

z

)

中,相鄰二頂點

v

i,vj∈V,V=

{ v

1

, v

2

,..., v

n

}

,Gy,Gz之類似度為SY

(

Gy,Gz

)

0SY

(

Gy,Gz

)

1

【證明】

由於 C

(

vi,vj;Gy

) (

Ι Cvi,vj;Gz

) (

⊆C vi,vj;Gy

) (

ΥC vi,vj;Gz

)

所以 N

[

C

(

vi,vj;Gy

) (

Ι Cvi,vj;Gz

) ]

≤N

[

C

(

vi,vj;Gy

) (

ΥC vi,vj;Gz

) ]

故 max

(

I

(

vi,vj;Gy

) (

,I vi,vj;Gz

) ) (

N

[

Cvi,vj;Gy

) (

ΥCvi,vj;Gz

) ]

≥min

(

I

(

vi,vj;Gy

) (

,Ivi,vj;Gz

) ) (

N

[

Cvi,vj;Gy

) (

Ι Cvi,vj;Gz

) ]

0 ≤

min

(

I

(

vi,vj;Gy

) (

,Ivi,vj;Gz

) ) (

N

[

Cvi,vj;Gy

) (

Ι Cvi,vj;Gz

) ]

所以

∑∑ [ ( ( ) ( ) ) ( [ ) ( ) ] ]

= =

n

1 i

n

1 j

z j i y

j i z

j i y j

i

, v ; G , I v , v ; G N C v , v ; G C v , v ; G

v I

max Υ

∑∑ [ ( ( ) ( ) ) ( [ ) ( ) ] ]

= =

n

1 i

n

1 j

z j i y

j i z

j i y j

i

, v ; G , I v , v ; G N C v , v ; G C v , v ; G

v I

min Ι

因此0SY

(

Gy,Gz

)

1

【定理 3.2.6】若

Y [ ]

p

( ) G =

e

G

其中G =

{

G1,G2,...,Gp

}

{

p

}

e 2 e 1 e

e

G = G , G ,..., G

兩非循環有向圖Gy =

(

V,Ey,wy

)

G

z

= ( V, E

z

, w

z

)

中,V=

{ v

1

, v

2

,..., v

n

}

Gy,Gz之到達度為R

(

Gy,Gz

)

,則0R

(

Gy,Gz

)

100

【定理 3.2.7】若

Y [ ]

p

( ) G =

e

G

其中G =

{

G1,G2,...,Gp

}

{

p

}

e 2 e 1 e

e

G = G , G ,..., G

兩非循環有向圖Gy =

(

V,Ey,wy

)

G

z

= ( V, E

z

, w

z

)

中,V=

{ v

1

, v

2

,..., v

n

}

則下列二敘述互為等價:

(1)SY

(

Gy,Gz

)

=1;(2)Gy =Gz

【證明】

1. 若(2)Gy =Gz成立,則(1)SY

(

Gy,Gz

)

=1顯然成立 2. 若(1)SY

(

Gy,Gz

)

=1成立,則

∑∑ [ ( ( ) ( ) ) ( [ ) ( ) ] ]

= =

n

1 i

n

1 j

z j i y

j i z

j i y j

i

, v ; G , I v , v ; G N C v , v ; G C v , v ; G

v I

max Υ

=

∑∑ [ ( ( ) ( ) ) ( [ ) ( ) ] ]

= =

n

1 i

n

1 j

z j i y

j i z

j i y j

i

, v ; G , I v , v ; G N C v , v ; G C v , v ; G

v I

min Ι

又min

(

I

(

vi,vj;Gy

) (

,I vi,vj;Gz

) )

≤max

(

I

(

vi,vj;Gy

) (

,Ivi,vj;Gz

) )

N

[

C

(

vi,vj;Gy

) (

Ι Cvi,vj;Gz

) ]

≤N

[

C

(

vi,vj;Gy

) (

ΥC vi,vj;Gz

) ]

就任意兩相鄰頂點vi,vj∈V而言皆成立

所以min

(

I

(

vi,vj;Gy

) (

,Ivi,vj;Gz

) )

=max

(

I

(

vi,vj;Gy

) (

,I vi,vj;Gz

) )

N

[

C

(

vi,vj;Gy

) (

Ι Cvi,vj;Gz

) ]

=N

[

C

(

vi,vj;Gy

) (

ΥCvi,vj;Gz

) ]

故可知I

(

vi,vj;Gy

) (

=I vi,vj;Gz

)

且C

(

vi,vj;Gy

) (

=Cvi,vj;Gz

)

就任意兩相鄰頂點vi,vj∈V而言皆成立,故知Gy =Gz

第四章 LFT 計分理論改良模式之比較 與結果探討

第一節 概說

對於竹谷誠之 LFT 計分理論與其改良者提出之新型態計分模式,在相 同圖形的點重要度、邊重要度與類似度的計分方面,存在的困境被突破正 是 LFT 計分理論不斷被修正以符合現實狀況需要的軌跡。在諸多現實景況 中,竹谷誠教授的 LFT 計分理論面臨計分困難甚或計分失效的困境,在劉 湘川教授針對部分內容提出修正之後,LFT 計分理論已經獲致某些領域近 乎全面的運用效益,惟在考慮權重邊長課題部分仍有改善空間。學生以解 決此一問題為論文寫作的主題,並獲得些許成果,當然,改進的空間仍然 很大,但對眼前的邊長權重問題希望已經提供一種解決的模式。

第二節 範例

對於諸家 LFT 計分理論的點重要度、邊重要度與類似度的計分,學生 舉一例加以說明比較如下:

G

1

G

2 G3

圖 4-2-1

在圖 4-2-1 中,G1,G2,G3為三非循環有向圖,現在根據學生之圖形邊 重要度與類似度計分公式計算此三圖形間之重要度與類似度。

一、現根據考慮權重 LFT 計分理論定義定理計算

G1,G2,G3

之 邊重要度

(1)正整數化

取k

[ ]

3 =2,透過轉化

Y [ ]

3

( ) G =

e

G

將G=

{

G1,G2,G3

}

轉化成

{

3

}

e 2 e 1 e

eG= G , G , G ,

現根據定義作圖 4-2-1 之擴充圖圖 4-2-2:

( )1

v12 v13( )1

( )1

v24

( )1

v45

1 1

1

1

1

1 1

1 1

1 eG

( )1

v12 v13( )1

( )1

v24

1 1

1 1

1

1 1

1 1

( )1

v14

2 eG

( )1

v12 v( )131

1 1

1

1 1

1 1

( )1

v14

3 eG 圖 4-2-2

(2)邊重要度 在eG1中:

v

1的先行點集合

A ( ) { } v

1

= v

1 ,v12

( )

1 的可到達點集合

( ) ( ) { ( ) ( ) ( )

5

}

1 45 4 1 24 2 1 12 1

12 v ,v ,v ,v ,v ,v

v

R = ,

所以經過 v1,v12

( )

1 的連結所成之集合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5

) }

1 45 1 4 1 1 24 1 2 1 1 12 1 1 e 1 12

1,v ; G v ,v , v ,v , v ,v , v ,v , v ,v , v ,v

v

C =

所以集合元素個數N

[

C

(

v ,v

( )

; G1

) ]

6

e 1 12

1 =

可知 v1,v12

( )

1 的重要度

( ( ) ) 0.3

( ) { ( ) ( )

5

}

可知 v

( )

241 ,v4 的重要度

( ( ) ) 0.6

( ) ( ) { ( ) ( )

4 5

}

所以集合元素個數N

[

C

(

v

( )

,v ; G2

) ]

2

所以經過 v

( )

241 ,v4 的連結所成之集合

eG3中:

( )

1

( ) { ( ) ( ( )

5

) (

4 5

) }

2 1

, v

v

的重要度

(

v ,v ;G

)

I

(

v ,v

( )

; G

)

I

(

v

( )

,v ; G

)

0.125 0.125 0.25

I 1 2 3 = 1 121 e 3 + 121 2 e 3 = + =

3 1

, v

v

的重要度

(

v ,v ;G

)

I

(

v ,v

( )

; G

)

I

(

v

( )

,v ; G

)

0.125 0.125 0.25

I 1 3 3 = 1 131 e 3 + 131 3 e 3 = + =

4 1

, v

v

的重要度

(

v ,v ;G

)

I

(

v ,v

( )

; G

)

I

(

v

( )

,v ; G

)

0.25 0.1875 0.4375

I 1 4 3 = 1 141 e 3 + 141 4 e 3 = + =

5 4

, v

v

的重要度I

(

v ,v ;G

)

I

(

v ,v ; G3

)

0.1875

e 5 4 3

5

4 = =

(3)與第二章範例結果比較,作表 4-2-1 表 4-2-1

LFT 計分 考慮邊長權 重計分

2 1

, v

v

0.5 0.8

3 1

, v

v

0.1667 0.2

4 1

, v

v

0.3333 0.15

4 2

, v

v

0.6667 1.2

G

1

5 4

, v

v

0.5 0.8

2 1

, v

v

0.5 0.65

3 1

, v

v

0.1667 0.2

4 1

, v

v

0.3333 0.35

4 2

, v

v

0.6667 0.85

G

2

5 4

, v

v

0.5 0.3

2 1

, v

v

0.1667 0.25

3 1

, v

v

0.1667 0.25

4 1

, v

v

0.3333 0.4375

4 2

, v

v

0 0

邊重要度

G3

5 4

, v

v

0.3333 0.1875

二、現根據定義定理計算

G1,G2,G3

間之類似度

10.7251.125 =

到達度R

(

G1,G3

)

= SY

(

G1,G3

)

×100= 0.1049×100=32.3883

=0.65×3+0.25×1+0.85×4+0.4375×2+0.3×3=7.375 所以SY

(

G2,G3

)

= 0.2068

7.375 1.525 =

到達度R

(

G2,G3

)

= SY

(

G2,G3

)

×100= 0.2068×100=45.4753

(4)與第二章範例結果比較,作表 4-2-2 表 4-2-2

LFT 計分 考慮邊長權

( G

1

, G

2

)

重計分

S

1 0.6429

(

G1,G3

)

S 0.4615 0.1049 類似

度 S

(

G2,G3

)

0.4615 0.206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建立一項在考慮邊長權重時的圖形類似度計分,經 由定義三維非循環有向圖與相關定義的建立,在計算考慮邊長權重之非循 環有向圖類似度已經獲致良好的結果。

第一節 結論

ㄧ、在任意相鄰兩點邊數不為 1 的圖形中,LFT 計分理論無法計算相鄰兩 點重要度,但根據考慮邊長權重之圖形計分方法,任意相鄰兩點的重 要度可計算獲得。

二、在兩非循環有向圖中,若任意相鄰兩點間邊數不為 1,或邊長權重不 全為 1,則 LFT 計分理論失效,但本研究獲致之新計分方法,能突破 此一瓶頸,合理呈現兩圖之類似度。

三、有效解決 LFT 計分失效之困境。

現表列本研究中三種類似度計分方法,對第四章範例圖 4-2-1,三考慮 邊長權重之非循環有向圖,作類似度計分之結果:

1.根據表 4-2-2 可知,本研究根據 LFT 計分理論架構提出之新計分方 法,能針對考慮邊長權重圖形類似度計分,有效且靈敏計測圖形類似 度,這項方法能達到的效益在某些必須考慮邊長權重的圖形類似度計 分問題中,顯得相當重要。

2.由表 4-2-1 可知,在 LFT 計分理論中邊長的重要度必定小於 1,但在 考慮邊長權重計分中,邊長的重要度可能大於 1。

四、本研究考慮邊長權重計分亦適用於更繁複的圖形之中,包括相鄰兩點 多邊圖形與相鄰兩點多邊異權重圖形,舉凡非循環有向圖形皆適用考 慮邊長權重計分方法。

五、在計算考慮邊長權重,且邊長權重皆為 1 之圖形類似度問題時,考慮 邊長權重計分方法之計分結果,不論邊重要度、點重要度亦或圖形類 似度,與 LFT 計分理論得相同之結論。

第二節 建議

一、 劉湘川教授之新計分方法在邊長權重皆為 1 的案例中,判讀兩圖 形類似度的效益優良,若此一新計分方法能有效結合本研究之主題,

將考慮邊長權重計分的原則融入劉教授之新計分方法中,相信對於圖 形類似度的計算其適用範圍將再大幅度增加。

二、 考慮邊長權重計分方法可應用於概念階層圖類似度計分,唯概念 間的對應關係(邊)之權重如何定義,是關乎整項工作成敗的重點,在本 研究中,只試圖提出一種可行的方法計算圖形的類似度,對於邊長權 重的定義,仍有待此一領域的專家學者提出見解。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劉湘川(2005)。知識結構有向圖形類似度之改進指標。測驗統計年刊

13

輯,待刊登。國立臺中師範學院。

廖寶貴、曾智鈿、胡豐榮、許天維(2004)。LFT5 之計分理論分析。測 驗統計簡訊

58

期,14-21。國立臺中師範學院。

余民寧、陳嘉成、潘雅芳(民 85):概念構圖法在測驗教學上的應用。中 國測驗學會測驗年刊。43,pp.195-212。

林瑞雪、陳佑誠、胡豐榮、許天維(民 93):LFT 計分理論在教學上之

林瑞雪、陳佑誠、胡豐榮、許天維(民 93):LFT 計分理論在教學上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