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對比》之樂曲分析與探討

第二節 第一樂章之分析

第一樂章的標題為 Verbunkos (Recruiting Dance)原意為募兵之舞,是取自一 首匈牙利流傳甚廣的自由朗誦節奏的器樂曲,多半用一種類似單簧管型的木管樂 器演奏。十八世紀初,這種型式的樂曲曾在民族戰爭的軍隊中演奏。十八世紀中,

匈牙利人流行取用這自由的旋律,改編成為節奏強而有力的軍樂,並加入一些器 樂簡短的裝飾奏音型成為 Verbunkos。因此本樂章的旋律動機音型,充滿了同音反 覆、附點及切分的節奏型態,而且先由單簧管唱出主題,呼應了傳統的自由朗誦 Traquillo

4/4 57-71

過門 Piu mosso 3/2 72-84 第一主題(裝飾奏) Tempo I 4/4 85-88 尾奏 A tempo 4/4 89-93

18

由於鋼琴部分的和聲結構非常複雜,因此筆者就小提琴及單簧管的主題部分 來看,可將第一樂章看成是一個奏鳴曲式,只是其結構不若古典樂派的制式而無 變化。

一、呈示部(第 1~29 小節)

前奏(第 1~3 小節)以弱起拍子為開端,連續的附點音符後緊接著小提琴奏 出類似頑固低音的固定節奏和弦,帶出單簧管的第一主題。【譜例一】第 1 至 4 小 節。

【譜例一】

第一主題(第 3~12 小節),它是以 、 兩種節奏型組合而成旋律,

將此兩種再加以變化成附附點或加上掛留音,旋律一開始的調性是 A 大調,但三 小節後隨即轉為有許多共同音的 a 小調。過門(第 13~15 小節)以快速音群來模 糊調性,但此音群中有類似泛音列音階的出現在第 13 及 15 小節。【譜例二】第 13 至 15 小節。

第一主題 頑固低音、刻板節奏

19

【譜例二】

第二主題(第 16~~25 小節),單簧管首先以固定的快速音型來當作伴奏,企 圖將第二主題的緊湊度擴張,引導出小提琴的主題。在調性上,第二主題的第一 小節,也就是 16 小節,單簧管依舊維持在 a 小調,但第二小節馬上轉為 C 大調,

也是利用共同音的特性進行調性轉移。在此處,小提琴的主題和單簧管開頭的第 一主題,在譜上記錄是同音,皆為 C,但是單簧管為 A 調樂器,無形中和小提琴 形成三度對比,可看到巴爾托克在調性上巧妙的運用。【譜例三】第 16 至 19 小節。

【譜例三】

第二主題

過門

a 小調 C 大調

20

到 22 小節單簧管一連串的五連音,加上速度的變化,讓曲子的張力十足。巴 爾托克在此處也有特別的設計,單簧管的五連音在回復原速之前,五連音之間的 音程皆為大二度、小二度、小二度、大二度,但回復到原速後,五連音之間的音 程都改為大二度、小二度、大二度、小二度。小提琴從回復原速開始劃分為三部 分,每部分為三拍,但第二次及第三次出現都各再往下五度。【譜例四】第 22 至

25 小節。

【譜例四】

大二度、小二度、小二度、大二度

大二度、小二度、大二度、小二度

21

過渡樂段(第 26~29 小節),以 g 小調為主軸,單簧管依然維持附點節奏,小 提琴則是大音程的上下行來回演奏,慢慢將音程縮減,速度也慢慢減緩,進入非 常安靜的發展部。【譜例五】第 26 至 27 小節

【譜例五】

往下五度 往下五度

過渡樂段

22

二、發展部(第 30~57 小節)

第一部分(第 30~44 小節),動機來自於呈示部第一主題附附點節奏的素材,

小提琴三連音節奏中,將第二及第三個三連音連結起來,試圖改變重音的位置。【譜 例六】第 30 至 32 小節。

【譜例六】

到第 34 小節,單簧管的附點做了減值,增加樂曲的流動性。38 小節,小提琴 和單簧管的角色互換,但速度加快,音量也增加。40 小節又回復發展部一開始的 原速,巴爾托克在此又再次運用單簧管移調樂器的特性,寫了相同的音給兩樣樂 器,但實際聽覺上造成三度的差異。43 小節運用五聲音階並加快速度,進入發展 部的第二部分。調性上,從 g 小調開始,到 34 小節轉為 b 小調。

第二部分(第 45~57 小節)發展部的第二部分,兩個樂器皆以三連音的方式 出現,素材同第一部份的小提琴,和單簧管的單音剛好形成三和弦的聲響,49 小 節開始為此樂章的最高點,巴爾托克在此製造小提琴和單簧管的實際音高相差大 三度,在聽覺上,造成強烈的不協調感,直至 55 小節才趨於平靜。【譜例七】第 47 至 49 小節。

改變重音

素材來自呈示部第一主題

23

【譜例七】

三、再現部(第 57~88 小節)

第二主題(第 57~71 小節),筆者認為巴爾托克在此跳脫傳統的奏鳴曲式,在 再現部以第二主題先現,且加入新的素材,最多的即是不同兩音的反覆。緊接著 從 65 小節開始,出現了第二主題的反向,此種作法在呈示部的第 18、19 小節都 出現過,只是在再現部以更為緊湊的方式與單簧管交錯的出現,甚至在 69 小節,

巴爾托克為了延續附點節奏,小提琴部分雖為十六分音符,但他卻用連結線將部 分音連接起來,造成聽覺上附點節奏的持續進行。【譜例八】第 65 至 67 小節。

【譜例八】

過門(第 72~84 小節),再現部的過門,是全樂章唯一更動拍號的地方,將旋 律線條交由鋼琴來發揮,一樣是附點音符的節奏,且巴爾托克同樣做了縝密的安

大三和弦

第二主題反向

24

排,將上行的附點音符四個音為一組,都以四度音程向上移動,且每一組的前三 個音皆為大三和弦,在調性上就有不停變換的感覺。單簧管和小提琴則為同音齊 奏。80 小節鋼琴以同 72 小節的音用十六分音符再次出現,但 81 小節隨即以半減 七和弦接著小七和弦,結束此樂段。【譜例九】第 71 至 73 小節。

【譜例九】

第一主題、裝飾奏(第 85~88 小節),以呈示部第一主題及過門為素材,一連 串的五聲音階堆疊,數量及音高也略增,最後如同呈示部的五連音安排,密集連 續且音高不停的往上,以利地安調式將單簧管的裝飾奏推向最高點,再以輕巧的 跳音進入尾奏。唯一不同的是,這次五連音安排是以小二度、小二度、大二度、

大二度來進行,每句的起始音間,音程皆為小三度。尾奏(第 89~93 小節)以前 奏小提琴開始的附點音符作為結束,讓曲子在結尾之處依然能呼應前奏的部分。

【譜例十】第 88 小節。

大三和弦,四度上行

同音齊奏

25

【譜例十】

利地安調式 五連音皆為小二度、小二度、大二度、大二度

五連音起音之間皆為小三度 半音階上行

2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