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演奏技巧與處理:

第三節 第三樂章

一、 演奏技巧與處理:

(一) 速度:

第三樂章為此曲終章,由古典時期之協奏曲三樂章典型的快—慢—快速度變 化看來,此樂章被賦予之快版(Allegro)曲風無庸置疑,但第一、三樂章同樣在 速度上標明快版(Allegro),究竟在演奏速度上是否該有所區別呢?筆者認為這 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以下提出幾點看法解釋兩者速度間的差異︰

1、拍子︰第一樂章為 4/4 拍子,第三樂章則是 2/4 拍子,因此儘管兩樂章之樂句 皆以四小節為單位,但第三樂章之樂句長度明顯實質上是僅有第一樂章之一 半。

2、音型節奏︰音型上,第一樂章大部分以規整的音階式鋪陳為主(譜例 2-3-1), 而第三樂章卻含有大量的三度以上的跳進音型構成(譜例 2-3-1),因此相較 於第一樂章更富有活動力。

【譜例 2-3-1】海頓(降 E 大調小號協奏曲)第一、三樂章 第 37~40 小節、第 43~48 小節

論節奏的話,第一樂章呈示部之主要主題一開始便由動機 a 之兩個二分 音符展開,後接續著的均衡的八分音符之動機 b 也以穩定的步調行進著,反 觀第三樂章之 A 段主題,以附點四分音符與八分音符的組合展開,接續著層 層遞進的八分音符與十六分音符的連續使用,都使整個樂章更帶有著前進的 風格。

3、樂團伴奏:第一樂章主要主題之樂團伴奏一開始便是旋律性的與小號主奏呈 現反向的音階下行行進,樂團伴奏並於小號主奏樂句中停留處不斷的以木管 樂器與之對唱(譜例 2-3-2)

【譜例 2-3-2】海頓(降 E 大調小號協奏曲)第一樂章 第 37~40 小節

相較於第一樂章有許多與小號主奏的對唱樂段,第三樂章之樂團角色幾乎以 純粹的伴奏為主,A 段主題之樂團伴奏便極為單純的以持續性的八分音符和 絃音重覆進行著,因此更為輕快且使小號主奏極富動感的主旋律烘托出來。

由以上幾點觀之,筆者認為第三樂章之演奏速度明顯的是要較快於第一

樂章的,而確切速度上筆者認為應以 q=132 較佳,稍快於第一樂章筆者所訂 q=126 的速度,但卻又能在一個安全範圍內將樂曲表現出來,以避免過快的

速度造成運舌上出現不清晰的問題,或者因一昧的求快反而失去了旋律線條 的歌唱性。

(二) 發聲法:

第三樂章為全曲速度最快的一個樂章,節奏上最富有動力感,因此運舌法中 點舌的運用上也是最為頻繁,但由於先前筆者對於演奏較佳之詮釋速度是定位在 q=132,大量使用十六分音符的此曲在發聲法的點舌上會有一定的難度,若強行 以單吐詮釋之很容易使音型模糊或拖慢整體速度,因此筆者認為此時必須使用到 小號運舌法中的雙吐(Double tonguing)10這項技巧,以下筆者就此曲中運用到雙 吐(Double tonguing)技巧之樂段之技巧處理做出以下歸納:

1、 第 51、55 小節:此處之節奏為連續的十六分音符,運舌上則是圓滑奏(Legato)

與雙吐(Double tonguing)的交錯使用(譜例 2-3-3)

【譜例 2-3-3】海頓(降 E 大調小號協奏曲)第三樂章 第 49~54 小節

演奏時必須注意到音群的清晰度及運舌法的流暢度,因此筆者在吹奏此 段時,會在圓滑奏(Legato)之處推氣並順勢帶出其後的雙吐音(Double

10雙吐10(Double tonguing)管樂器運舌法的一種,利用發出"Tu、Ku"音時舌部的動作而產生點 音的效過。

tonguing),這樣一來可以在音樂上做到強調出正拍的概念,二來可以使雙吐

諒必是一項多麼耳目一新的創舉。

曲式為輪旋奏鳴曲式(Rondo-Sonata)的第三樂章,有著不斷重覆的 A、B 兩大主題,其中尤以 A 段主題之不斷再現為主貫穿全樂章,在詮釋這在樂章中 不斷再現的樂段時,該如何能使之能頻繁的重現而仍能保有其趣味性,適切的判 斷其重現時在樂章中所代表的角色與地位,並以此來詮釋其音量或音色之強、弱

、明、暗便極為重要。

第三樂章之曲式為 ABA-C-ABA-Coda,輪旋奏鳴曲式(Rondo-Sonata),因 此筆者將其分為 ABA、C、ABA、Coda 四段,就演奏詮釋與技巧克服方面提出筆 者之看法:

【一】、ABA 段:

ABA 段一開始第 1 至 44 小節是一段由管弦樂團伴奏所主導的引子,預示出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