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二二二))))協同分析者協同分析者協同分析者協同分析者 BBBB

B 於 2005 年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曾任師大寫作協會創作股股長,

目前就讀於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也是耕莘文教基金會青年寫作 會輔導員。作品多次受到縣市級文學獎肯定、2008 年獲得政大道南文學獎小說 首獎、2009 年得到全國學生文學獎小說二獎。

第四 第四 第四

第四節 節 節 節 資料蒐集與處理 資料蒐集與處理 資料蒐集與處理 資料蒐集與處理

本節將說明研究者運用內容分析法進行研究之步驟,(1)首先挑選出研究樣 本,(2)然後建構出樣本的類目,(3)接著依照界定的單位對樣本進行編碼,(4)

最後再針對編碼結果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將另闢於第四章詳細說明,其餘各步驟 介紹如下:

壹 壹 壹

壹、 、 、 、選擇研究樣本 選擇研究樣本 選擇研究樣本 選擇研究樣本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國中教師於寫作評量回饋之實際表現,因此研究者選擇以 寫作評量時教師給予學生的眉批與總批等評語,做為研究樣本。

評語採集自 13 位研究參與者提供之作文樣卷:首先,考慮到每位教師提供 之作文卷數不等(40~152 篇),分析數量需以份數最少者為基準;此外,作

42

文評語類型與數量多寡除了取決於批改的教師外,更可能受到作文題目與寫作 學生程度不同之影響,抽樣上應儘量減少此類誤差;最後,本研究為決定適當 的樣本數,曾進行前導性研究,以方便取樣尋找一位老師(非 13 位研究參與者)

提供 60 篇樣卷,並對之進行初步編碼分析,分析過程中發現評語類型約 30 篇 便達編碼飽和,之後類目變動甚少。

綜上所述,本研究期待能發現寫作評量回饋的多樣型態,以評語種類的變 異性為主要考量,因此研究者將從每位教師提供的資料裡,選擇其中評語數最多 的 30 篇作文卷;以 13 位教師的 390 篇作文卷數中的所有評語(含眉批與總評), 做為本研究的正式分析樣本。

貳 貳 貳

貳、 、 、 、建構類目及界定分析單位 建構類目及界定分析單位 建構類目及界定分析單位 建構類目及界定分析單位

內容分析最核心的步驟是決定類目。類目(coding units)指內容的分類,舉 凡完整的段落、問題、具有說明文字的圖表與數字、評論或釋義,都可將之分析 成類目(Krippendorff,2004)。王文科(2008)認為類別劃分應力求周延、互斥 與獨立;所謂獨立,係專指某一類別的價值不能決定另一類別的價值;而研究者 仍可依不同研究目標,以及文獻的不同形式,確立各種分類系統。

類目的發展主要有兩種,一為依據理論或過去研究結果發展;二是由研究者 自行發展而成。由於本研究欲瞭解教師在寫作評量回饋歷程上的表現情形,故將 參照本研究目的,以第二章所探討之相關研究,以及 Hayes(1996)的寫作理論 為基礎,訂立出本研究分析之類目,試將建構步驟詳述如下:

一一

一一、、、、步驟步驟步驟步驟 1111:::確定欲探討之歷程:確定欲探討之歷程確定欲探討之歷程 確定欲探討之歷程

依照 Hayes(1996)的理論,寫作模式可分為外在與內在兩大環境,包含了 六大歷程(參圖 2-3-2):

43

(一)外在寫作環境,歷程包括:(1)社會環境。(2)物理環境。

(二)個體內在環境,歷程包括:(1)動機情感、(2)長期記憶、(3)認知歷程、

(4)工作訊息。

鑑於樣本資料形式的限制,評語文字畢竟只是「歷程之後產出的成果」,在 推敲個體內在認知運作上實有不足,故本研究並不對「認知歷程」與「工作訊息」

兩種歷程進行探討,選擇探索教師在其他四種歷程上的表現,包括:

(一)社會環境中的「讀者歷程」。

(二)物理環境中的「文章已完成部分歷程」、「工具歷程」。

(三)動機情感中的「態度及信念歷程」、「損益估計歷程」。

(四)長期記憶中的「讀者知識歷程」、「任務知識歷程」、「寫作知識歷程」。

二 二 二

二、、、、步驟步驟步驟步驟 2222:::確立:確立確立評語於各歷程的實際表現確立評語於各歷程的實際表現評語於各歷程的實際表現 評語於各歷程的實際表現

接著參照研究目的及相關文獻,將評語於各歷程的實際表現定義如下:

(一)讀者:評語是否具鼓勵性?

(二)文章已完成部分:評語與內文相關與否1

(三)工具:評語是否與基測寫作評分規準相關?

(四)態度及信念:評語是否具鼓勵性?

(五)損益估計:評語字句數多寡?

(六)讀者知識:評語是否具鼓勵性?

(七)任務知識:評語是否與寫作評量相關?

(八)寫作知識:評語是否與寫作相關?

1 內文相關與否:

「內文相關」指評語與當篇文章內容有關,有利學生據之訂正(Nicol & Macfarlane–Dick, 2004 ; Ferris, 2007),本研究將其視為具體性的指標。「內容無關」則指,評語針對通篇文章作

評(如:內容凌亂,缺乏章法),較為抽象,不利學生訂正,但可讓學生瞭解寫作表現好壞。

44

45

二二

二二、、、、步驟步驟步驟步驟 2::::建立編碼點建立編碼點建立編碼點建立編碼點((((node))))

將先前建構之類目輸入軟體,例如:規準、非規準、鼓勵性。

三 三 三

三、、、、步驟步驟步驟步驟 3::::開始編碼開始編碼開始編碼開始編碼

逐句檢視評語,發現涵義合乎類目的語句,則以主題為單位圈選編入。例如 研究者檢視樣卷 A15 時,看到教師總評寫到:「全篇結構及文句順暢自然,也能 將平凡的享受及滿足感化為一種生活樂趣,因而扣緊題旨,值得佳許。」,由於 老師提及結構、文句以及題旨,且均給予稱讚,加上對於學生文章內容如何扣緊 題旨也作說明,故研究者會將此句編入 7 種類目(參表 3-4-2),包括組織結構、

遣詞造句、立意取材、鼓勵(組織結構)、鼓勵(遣詞造句)、鼓勵(立意取材)、

內文相關(立意取材)。

四四

四四、、、、步驟步驟步驟步驟 4444:::類目建構的循環:類目建構的循環類目建構的循環 類目建構的循環

有時即使已有預先建構的類目,然正式面對文本編碼時可能遇到不相容或是 更精細的類目,例如「○○其實有進步,但這篇字數還是不足。(A26)」此例中 的「字數」起初並未建置於類目編碼表,但其主題明確且符合研究目的,經由判 斷後可隸屬於「非基測評分規準」之下,故研究者必須增添「篇幅 」此一類目。

這種類目增減或變更的建構循環動作,將隨著分析文本量的增多而益加頻 繁;而每次新增類目後,研究者便得回頭檢視先前評語內容是否存有符合新類目 的主題,甚至新的類目也可能破壞之前建構的類目系統,使得編碼需重頭來過,

此為步驟中最繁冗也是最應謹慎之處。

五五

五五、、、、步驟步驟步驟步驟 5555::::編碼完成編碼完成編碼完成編碼完成

待類目系統已趨穩定,且 390 篇樣卷上所有評語都已歸類,編碼始算完成。

茲將編碼完成後確立的類目系統,以及編碼實例列如下表 3-4-2:

46

47 的信度定義為「再現性(reproducibility)」(p. 215),指不同編碼者使用相同的類 目編碼表,在不同情境下,其編碼結果一致的程度。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