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節 教師引導班級與學生自控班級的討論內容分析

在文檔中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頁 47-60)

此節針對教師引導與學生自控班級的討論內容分析,分析結果欲找出電腦模 擬的不同使用方式對教室「討論」是否造成不同的影響,學生自控班級中高、中、

低成就學生的討論內容是否具有差異。

主張一:在課堂中提問「非學習單上的概念問題」可增加學生進行討論的機會,

且這樣的問題多是由學生提出。

「非學習單上的概念問題」指的是未出現在學習單上,但與欲學習的概念有 關的問題。不論是教師引導或學生自控班級,提問「非學習單上的概念問題」比

「學習單上概念問題」更能增加學生討論的次數;且「非學習單上概念問題」多 由學生提出,顯示教室言談中應多鼓勵學生發問,尤其是與欲學習概念相關的問 題。

表4-6-1 發現,在教師引導班級中,「非學習單上的概念問題」的出現讓學 生對話中「討論」的比例增加,由12.3%增至 26.1%,學生自控班級討論的比例 也由29.3%增至 37.9%,顯示提問「非學習單上的概念問題」可以促進學生在課 堂上進行討論,進而增加認知投入的機會。

表4-6-1 教師引導班級中,發問問題與對話互動形式的關係 非學習單上概念問題

(次數/百分比)

學習單上的概念問題

(次數/百分比)

教師引導班級 學生自控班級 教師引導班級 學生自控班級 討論 18 26.1% 11 37.9% 17 12.3% 39 29.3%

問答 34 49.3% 5 17.2% 94 68.1% 69 51.8%

陳述 17 24.6% 13 44.8% 27 19.6% 85 63.4%

--- 1 (916_0923 教師引導班級)

2 (電腦模擬第六單元,觀看動畫中氣球的 v-t 圖,學習單上的問題要求學生 3 由 v-t 圖中氣球往上飄時速度越快,為等加速度運動。學生對此感到疑惑)

4 弘學:老師/ [氣球越往上]浮力不是會越大嗎 5 得與:阻力變小

6 老師:阻力會越來越 7 數位同學:小

8 品均:為什麼

9 得與:阻力越來越小 10 邱媚:小

11 弘學:為什麼/它體積變大阿 12 得與:空氣越稀薄阿

13 家華:對阿

---

在動畫單元六,學生必須了解v-t 圖中斜直線的意義是做等加速度運動。弘 學對於氣球往上飄卻作等加速度感到困惑,弘學認為氣球往上飄,體積變大,所 受的浮力應該越大,因此運動過程受力非固定,因此不應是作等加速度運動。這 個問題未在學習單上出現。弘學提問後,教師未直接陳述答案而是將弘學個人的 問題拋出給全班學生討論(第6 行),學生也開始出現許多詮釋的答案或是疑惑

(第8、9 行),老師或其他同學會給予評估或領會,而形成討論群組。在學生自 控班級,雖然提問「非學習單上的概念問題」次數相當少,但是「非學習單上的 概念問題」的出現也增加學生討論的機會,由29.3%增至 37.9%。

由表4-6-2,教師引導班級討論,「學生提問」與「老師提問」比例相近,但 學生提問「非學習單上概念問題」佔57.89%,顯示在教師引導班級中,學生被 鼓勵發問「非學習單上的概念問題」,也容易形成討論群組。而學生自控班級提 問人多為學生(89.71%),但由於討論群組幾乎是兩人小組,傾向討論既定的「學 習單上概念問題」,較少有機會刺激發展討論相關概念的群組。

表4-6-2 教師引導與學生自控班級討論的提問人

討論 教師引導班級 學生自控班級

所有提問數 非學習單概念 性問題

所有提問數 非學習單概念 性問題 學生提問 21 44.68% 11 52.38% 61 89.71% 10 16.39%

老師提問 26 55.32% 8 30.77% 7 10.29% 4 57.14%

---

1 (916_0923 教師引導班級)

2 (老師請學生畫自由落體落下過程所受到的力圖,答案只需要在物體下方畫 3 一個箭頭,但是弘學認為應該會畫在物體上頭,因為他認為有下壓的力量)

4 弘學:那不是有東西壓它 5 老師:沒有

6 家華:初速度阿

7 老師:沒有/自由落體有初速度嗎 8 顯廷:沒有

9 家華:你如果這樣就有阿(手往下比)

10 顯廷:每秒 9.8

11 弘學(疑惑):每秒 9.8 12 邱媚:初速度 0

13 老師:自由落體的初速度/你是拿在這邊然後怎樣/放開手 14 邱媚:放開

15 老師:你有沒有用力丟/你用力丟就會有初速度/可是你這樣放開有沒 16 有初速度/沒有/初速度等於 0/然後它的速度會越來越快越來越快 ---

一開始教師請學生填寫學習單,弘學認為物體往下掉時,應受重力和向下

「丟」的力,因此應把箭頭畫在物體上方,當弘學提出這個問題時,家華也表示 同意(第6 行),老師簡單評估答案後為了想再次確認全班同學是否了解,因此 重複提問一次(第7 行),不過得到回應奚奚落落。家華用手勢比出將物體向下 丟的情形,老師更確定學生具有衝量理論(impetus theory)的看法,認為力會隨 著物體運動而帶走,因次老師也用手勢引導學生了解所以自由落體是如何被釋放

(第13~16 行)。

教師引導班級,教師主導學習方向與內容,教師提問內容多為既定概念問 題,而學生的提問往往會開闢教室言談新的討論方向,尤其是「非學習單概念問 題」的出現,而此時教師的角色不應是直接給予答案而結束討論,應該多讓學生

發表意見,而從中去傾聽學生的想法,更能了解學生對概念的理解程度,視情況 而給予協助。

小組討論可使學習科學變容易的重要性已是公認的(Alexopoulou & Driver, 1996),鼓勵學生發問、不直接給予學生答案是營造教室言談討論的重要關鍵。

主張二:學生自控班級傾向討論學習單上預定設計的問題,而教師引導班級傾向 討論其他關聯性的概念問題。

教師引導班級與學生自控班級的討論內容皆以概念問題居多,但細部比較之 下,教師引導班級討論較多「非學習單的概念問題」,學生自控班級討論較多「學 習單概念問題」。

針對兩個班級的討論次數與內容,整理如表4-6-3,教師引導班級討論內容 以「學習單上的概念問題」及「非學習單上的概念問題」為多,其次是「動畫內 容」的討論;而學生自控班級則討論「學習單概念問題」及「動畫內容」為多,

顯示學生自控的討論傾向以完成學習單上的任務為主,為任務導向學習,學生較 少有機會思考其他相關的概念性問題,而相較之下教師引導班級在教師介入之 下,教室言談傾向討論相關性的概念問題。

表4-6-3 兩個班級「討論」內容比較

教師引導討論(次數)學生自控討論(次數)

學習單概念問題 17 33.3% 39 50.6%

非學習單概念問題 18 35.3% 11 14.3%

動畫問題 10 19.6% 17 22.1%

任務問題 3 5.89% 6 7.8%

操作問題 0 0% 3 3.9%

板書內容 3 5.89% 1 1.3%

---

1 (916_0914 教師引導班級)

2 (動畫第四單元,紫車原先落後黃車 3 公尺,黃車保持等速,紫車以加速 3 度從後追趕黃車,兩台車皆朝-x 軸的方向前進。老師請智程上台畫這兩

4 台車追趕的 v-t 圖,紫車的速度是往負的方向,且越來越快,所以同學對 5 於如何在v-t 圖上表示紫車感到困惑,智誠先畫一起點在-y 軸上,但是往 6 +y 方向移動的斜直線。)

6 弘學:這樣變-4-3-2 越來越慢耶 7 智程:哪有越來越慢

8 秉亦:不是往後退越來越快嗎 9 智程:-5 比-3 還要小阿

10 弘學:那越來越慢阿 11 智程:越來越快

12 秉亦:耶負只是方向而已

13 多位同學:負是方向 14 (智程修改圖形)

---

智程的畫法是起點在-y 軸上,斜率為正的斜直線。但鑒於紫色車是越來越 快,弘學提出質疑,認為這樣的畫法代表的意思車速是越來越慢(第7 行),但 智程以數學的角度,認為速度由-4 到-3 到-2 是表示數值越大,所以速度是越大 的,這也是學生常出現的錯誤。接著秉亦也對智程答案評估(第9 行),還提到 關鍵的一點,速度負值只是代表方向,而非大小(第13 行),最後智程修改圖形。

同樣的問題,在學生自控班級的高成就學生並未討論,低成就學生在討論過 程圍繞著回答學習單上的任務。

---

1 (917_914_336 學生自控組)

2 (方瑄和明傑討論學習單上第四題:如何畫出這兩台車三分鐘的 v-t 圖,一 開始明傑以為v-t 圖中直線交會的點就是車子相遇的點,經求證教師後,

確定x-t 圖交會點才是兩台車相遇之處。但三分鐘內,兩車並未相遇。)

3 方瑄:ㄟ小溫[明傑]/那如果紅的紅的[紫車]是這樣這樣挖/那紫色斜上去 4 喔

5 明傑:紫色是/它是維持等加速度 6 方瑄:一開始等加速度後來加速 7 明傑:然後一直維持等加速度

8 方瑄:紫色紫色哪有/紫色後來加快/你看你看喔/它們本來差一根手指頭/

9 等下後來就黏在一起 10 明傑:好

11 方瑄:黃色都等速度阿/你看你看/超過一根手指頭/黏在一起 12 明傑:好吧/現在是/等加速度/一點點/然後再加速度/好/那 13 方瑄:那就水平再斜斜上去

14 明傑:對阿

15 方瑄:看他有沒有超過黃色線

16 明傑:有阿 17 方瑄:它斜線/

18 明傑:有阿/

19 方瑄:有超過嗎 20 明傑:它有超過阿

21 方瑄:我說斜線/它畫上去有超過嗎 22 明傑:有超過它的速度喔

23 方瑄:有/姑且信我一次

24 明傑:沒關係再問李雲/一定會正確 ---

方瑄和明傑在討論v-t 圖時,沒有出現討論速度正負的問題,只針對兩台車 的運動直接畫出答案,明傑認為紫車作等加速度運動(第4 行),方萱補充紫車 一開始等加速度後來加速(第5 行),明傑不認同方瑄所說的「後來加速」,因此 重述紫車是作等加速度運動(第6 行),方瑄以動畫中兩車的距離越來越接近表 示紫車是一直在加速(第7~10 行),其實作等加速度的車子事實上速度也是越 來越快的,但方瑄似乎把「等加速度運動」以為是「等速度」而糾正明傑的答案,

而明傑也被說服了(第11 行)。畫圖過程,方瑄出現疑惑:三分鐘內,紫車的速 度是否有大於黃車(第14 行),明傑直接回答有超過(第23 行),但未提出證據,

只以「姑且相信我一次」「沒關係再問李雲」就結束討論。

主張三:教師引導班級多屬三人以上的討論,而學生自控班級多為兩人小組互 動,推論是造成教師引導班級有較多討論的互動模式出現的原因。

教師引導班級的討論多屬於三人以上的討論,容易引發新的討論議題與答 案,而學生自控班級的討論多屬於兩人小組,討論內容仍離不開學習單的問題。

教師引導班級的討論多屬於三人以上的討論,容易引發新的討論議題與答 案,而學生自控班級的討論多屬於兩人小組,討論內容仍離不開學習單的問題。

在文檔中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頁 47-60)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