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一、蓬萊虎灰蝶基礎生物學資料

(一)生態習性

蓬萊虎灰蝶多活動於陽性之崩塌地環境(圖版二A),每年四月 初或月中為成蝶出現的第一個高峰,直至十一月中成蝶皆可見,其後 到隔年三月成蝶幾不可見。根據實驗室建立的野外資料庫,雌蝶將卵 聚產在有勤勉舉尾蟻活動的野桐或羅氏鹽膚木的枝幹葉片上,幼蟲寄 主植物也僅包含上述兩種(HSU 05K1, 05L19, 07D19, 07H25-2, 09J2, 10D35, 10E36, 10E66, 10G15, 10G16, 10H68, 11D34),以野桐的觀察 記錄佔多數(圖版二B)。幼蟲具群聚性(圖版二C),野外發現的幼 蟲周圍皆有螞蟻伴隨,目前僅有勤勉舉尾蟻與幼蟲互動共生(HSU 05K1, 05L19, 09J2, 10D35, 10E36, 10E66, 10G15, 10G16, 10H68, 11D34)的記錄。一齡幼蟲就有吸引螞蟻的能力(圖版二D),吸引的 螞蟻數量隨著齡期而增加(圖版二E),蛹對螞蟻的吸引力與終齡幼蟲 相當(圖版二F),甚至被寄生的幼蟲在寄生蜂羽化之前對螞蟻仍有吸 引力(HSU 09J2)(圖版三A)。幼蟲多躲藏於螞蟻在葉片、樹幹、枯 葉中建構的遮蔽所內(圖版三B-D),或在寄主植物基部的落葉堆中

(圖版二E),幼蟲也會吐絲將兩片葉子交疊增加隱蔽性(圖版三E)。

此外,幼蟲目前只有在枯葉內化蛹的記錄(HSU 11D34)(圖版二F)。

(二)生活史(圖一)

綜觀216筆成功飼養至成蟲的記錄,蓬萊虎灰蝶卵期7-11天,幼 蟲期27-101天,齡期數五至十齡,多數為六齡(47.22%, n = 102),蛹 期則為9-17天,整個生活史大約需要一個半月到四個月不等,生活史

長短與幼蟲齡期依螞蟻之有無、不同蟻種或給予不同食草而有所差 異,詳見附錄一。

(三)幼生期的外部形態及喜蟻器官之發育情形

蓬萊虎灰蝶的卵呈淺褐色至深褐色,扁圓形(圖版四 A),頂部 中央有明顯的圓形精孔,表面具不規則凹陷之刻孔,刻孔周圍有突出 之脊起相隔(圖版五A),卵徑 0.75 ± 0.04 mm,卵高 0.42 ± 0.05 mm

(n = 21)。

幼蟲頭部黑色,體呈長扁圓筒形,前胸背板與肛板中央具黑色光 滑骨化區,一齡至三齡體軀主要為淡黃綠色,隨著齡期增加背板顏色 漸深至深褐色(圖版五B,圖版四 B)。喜蟻器官發育的部分,一齡 幼蟲背部蜜腺器官(DNO)僅有唇狀之基本形態(圖版五 C),觸手 器(TOs)上各有三對蕈狀毛(mushroom-like setae)(圖版五D),可 外翻出布滿細毛之構造(圖版五E),圓孔狀開口器官(PCOs)則可 見於DNO 與氣孔周圍(圖版五 F)。二齡幼蟲第七腹背末端中央出現 一個碟狀腺(DO)(圖版六 A),DNO 仍在發育中(圖版六 B),TOs

外部則出現明顯的管狀構造,著生一些次生蕈狀毛(圖版六C)。三 齡幼蟲DNO 始發育完全(圖版六 D),TOs 外部管狀構造上原本著生 的蕈狀毛轉變成長剛毛,外翻的TOs 呈水螅狀,此形態到終齡幼蟲 皆無明顯改變(圖版六E-F)。五齡幼蟲第二腹背發育出第二個 DO,

僅少數個體於四齡即存在,其餘體節仍是未發育完全之痕跡;而六齡 或六齡以上的幼蟲碟狀腺(DOs)最多可見於第一到第五腹節。

蓬萊虎灰蝶的蛹為縊蛹,體呈暗紅褐色,氣孔橘紅色(圖版四 C)。成蝶體為米黃色,腹部相間黑色環紋。翅膀背面雌雄異型,雄蝶 具寶藍色閃鱗,雌蝶則呈黑褐色;翅腹米黃色,鑲有數個密閉之縱向 黑色斑紋,斑紋內無其他花紋(圖版四D),或具有銀色線紋且與黑 邊之間可見米黃色;後翅臀角處有一塊橘色斑,延伸出兩對黑色且末 端白色的尾突,橘色斑於翅緣處還鑲有兩個獨立的黑色併銀色小斑。

二、蓬萊虎灰蝶對螞蟻的依賴性與食性

(一)螞蟻對雌蝶產卵的影響

四種雌蝶套卵處理中,雌蝶在只放羅氏鹽膚木(n = 14)及植物 加建築舉尾蟻(n = 14)的兩種處理下皆不產卵,雌蝶在勤勉舉尾蟻 存在之環境有71.43%(n = 14)的產卵率,而給予阿美舉尾蟻處理之 產卵率則為23.08%(n = 13)。利用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分析 的結果顯示,雌蝶在寄主植物與勤勉舉尾蟻同時存在下,產卵率顯著

較高(2= 28.812, P < 0.0001)(圖二)。

(二)不同蟻種對蓬萊虎灰蝶存活表現的影響

卡方分析指出幼蟲與勤勉舉尾蟻互動的存活率(76.19%, n = 42)

顯著大於阿美舉尾蟻(39.13%, n = 46)(2= 12.669, P = 0.0004)及 建築舉尾蟻(2.13%, n = 47)(2= 61.638, P < 0.0001)之處理(圖三)

(三)共生蟻─勤勉舉尾蟻之有無對蓬萊虎灰蝶生長表現的影響 兩處理的幼蟲期、蛹期、蛹重、蛹重下降之比率和前翅長之平均

值與標準差數據如表一。線性迴歸分析的結果顯示(表三),螞蟻與 性別在幼蟲期(Estimate = -0.17, P = 0.9383)、蛹期(Estimate = -0.24,

P = 0.7103)、蛹重(Estimate = 0.0073, P = 0.6247)、蛹重下降之比率

(Estimate = 1.18, P = 0.4897)與前翅長(Estimate = 0.07, P = 0.8768)

皆無交互作用。螞蟻顯著影響幼蟲期(Y = 42.66-10.87X, P <

0.0001),與螞蟻有互動的個體幼蟲期顯著較短,甚至有28%(n = 32)

的個體齡期縮短至五齡。此外,性別只對成蝶前翅長有顯著影響(Y = 18-1.53X, P < 0.0001),雌蝶前翅長顯著較大。

(四)幼蟲食性

幼蟲在屏除天敵與共生蟻的環境下,五種食草處理之個體化蛹率

具顯著差異(2= 95.168, P < 0.0001),取食羅氏鹽膚木、野桐、家山 藥與山黃麻的幼蟲化蛹率分別為67.5%(n = 40)、67.5%(n = 40)、

92.5%(n = 40)及 52.5%(n = 40);而以番石榴餵養的幼蟲多數無取

食行為,少數有取食的個體也只能存活到三齡,死亡率為100%(n = 39)(圖四)。

生長表現方面,由於取食番石榴無存活個體,故不列入分析。數 據經Kruskal-Wallis H-test 分析顯示四種食草處理之幼蟲期

(Chi-square = 84.299, P < 0.0001)(圖五)、蛹重(Chi-square = 60.76,

P < 0.0001)(圖六)與前翅長(Chi-square = 49.274, P < 0.0001)(圖 七)具顯著差異,而蛹期則無(Chi-square = 7.335, P = 0.062)(圖八)。

經過兩兩比較的事後檢定得知取食羅氏鹽膚木的個體幼蟲期顯 著較野桐組短,較家山藥組長;取食野桐者顯著較家山藥組長;家山 藥組顯著比山黃麻組短(表四-五)。蛹重方面,羅氏鹽膚木與家山藥 組之蛹重皆顯著較野桐及山黃麻組重(表六-七)。成蝶前翅長部分,

取食家山藥者的前翅長顯著大於其他三組(表八-九)。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