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Part.1 結晶 MC-BMGC 雷射表面非晶化改質

4-1、表面顯微組織觀察

鑄造緩冷的基地結晶金屬玻璃複材(matrix-crystallized bulk metallic glass composite , MC-BMGC) 與 鑄 造 速 冷 的 非 晶 金 屬 玻 璃 複 材 (initial matrix amorphous BMGC, IMA-BMGC)基地相表面金相觀察如圖4-1-1(a)-(c)所示。

其中MC-BMG 基地相(圖4-1-1 (a))由於冷卻速率過慢,除了刻意添加的強化 相 Ta 外基地相中大部分的區域都有析出類似麻田散鐵化的針狀結晶組織;

圖4-1-1(b)則為IMA-BMGC 放大倍率 250 倍的微組織圖,可以觀察鑄造而得 的非晶 IMA-BMGC 基地相中分布大量為了改善延展性而加入的單一結晶相 Ta 顆粒,將倍率上升至倍率 1000 可以觀察到添加的 Ta 顆粒尺寸約在 10-20μm,且 IMA-BMGC 的初步觀察結果顯示基地相中並無其他明顯的結 晶相析出。

而觀察經過雷射表面改質後的 LSAF-BMGC(laser surface amorphous fabricated BMGC, LSAF-BMGC),圖4-1-2(a)、(b)為表面改質後重疊銲點的 金相觀察,圖 4-1-2(a)能明顯發現到銲道區域(圖中左側)與未改質區域(圖中 右側)強化相 Ta 顆粒的體積分率有明顯的差異,顯示若基材受雷射光束重熔 後會使強化相Ta 顆粒的體積分率下降;圖4-1-2(b)的觀察區域選在銲道底部 與結晶基地相的交界區域,雷射改質的結果顯示位於銲道基地相內針狀的析 出物明顯消失,這一部分初步驗證了Nd:YAG 雷射的非晶化改質的可能性。

38

圖4-1-1、(a)MC-BMGC 之 1000 倍金相觀察;(b)IMA-BMGC 之 250 倍 SEM 金相觀察;(C)IMA-BMGC 之 1000 倍 SEM 觀察

Ta

Ta

針狀析出物

25μm a

b c

100μm 25μm

圖4

4-1-2、(a) 改質

)脈衝式雷射 質及結晶基

Weldin a

b

射表面改質 基材橫截面

ng ring

39

質及結晶基 面觀察

g

基材表面觀

LSAF-MC-B

觀察;(b)脈 10μm 250μm

結晶 基材

-BMGC BMGC

脈衝式雷射 m

m

晶 材

C

射表面

40

4-2 、X-ray 繞射鑑定

配合XRD 做初步鑑定分析能發現,如圖4-2-1(a)所示MC-BMGC 在 2θ 角為 30˚-50˚的繞射角時,正常 BMGC 應有的非晶特性的繞射峰值寬度變得 不明顯,顯示MC-BMGC 的非晶特徵峰受到析出不同結晶相的影響而下降。

透過SEM 圖、JCPD's Cards 與混合熱觀點對析出物做初步分析,除了由先前 研究可得知的(110)方向之 Ta 結晶峰與 Ta 強化相外圍環繞的 ZrCu 相外[16, 17],在鑄造時ZrCu 會以兩種模式出現在基材中:一種環繞於 Ta 顆粒周圍的 ZrCu 相,參閱本實驗室過去研究,其形成原因為 Ta 與 ZrCu 的 d-spacing 相 似,冷卻時 ZrCu 會優先在 Ta 強化相周圍形成[16, 17];而另外一種為基材 中Zr/Cu 元素受到淬火時熱應力的影響形成 monoclinic 結構的 ZrCu,外觀類 似麻田散鐵的針狀析出物[52-55]。圖4-2-1(b)為IMA-BMGC 與 LSAF-BMGC 之XRD 檢測,經雷射改質後,能發現 LSAF-BMGC 與 IMA-BMGC 結果趨 近相同,2θ 值在 30˚-50˚間均有一個寬廣的非晶繞射繞射峰值,其結果初步 證明透過Nd:YAG 雷射的確有助於 MC-BMGC 改質為正常非晶 BMGC。

41

圖4-2-1、(a)MC-BMGC 經 X-ray 繞射鑑定後,能發現基地相有結晶訊號,

2θ degree

2θ degree

intensity intensity

MC-BMGC

IMA-BMGC LSAF-BMGC

Ta ZrCu a

b

Ta

ZrCu (Monoclinic)

ZrCu (cubic)

42

經推測為麻田散鐵 ZrCu;(b)經過雷射表面改質後,LSAF-BMGC 與 IMA-BMGC 表面 X-ray 在 2θ 為 30-50o均有明顯的非晶繞射峰 值

4-3、雷射表面改質 TEM 觀察

實驗室過去進行 BMGC 雷射銲接的經驗明確指出,當 BMGC 經過 Nd:YAG 雷射銲接過後,Ta 強化相的外環與基材會有一層薄的界面相 ZrCu[16, 17, 19],而第一階段試驗目的在於使用雷射進行非晶化的表面改 質,除了已知的 Ta 強化相與其附著的界面相外,更需要了解基材經雷射表 面改質後是否生成有結晶情形。為了驗證Nd:YAG 雷射對 MCBMGC 表面改 質使否有效,第一階段實驗對LSAF-BMGC 銲道區域內的一次熔融區與銲道 重疊區的析出顆粒邊使用FIB 切取並配合 TEM 做相鑑定。

觀察經過改質後 Ta 顆粒、界面相與基材之結晶狀況,其結果如圖 4-3-1、圖 4-3-2 所示。圖 4-3-1(a)部分為銲道內部未重疊區域 FIB 採點示意 圖,這一部份在脈衝式雷射表面改質時所受雷射熔融僅有一次,而 4-3-1(b) 一次熔融區Ta 顆粒邊的明視野圖,4-3-1(c)部分則為暗視野。首先對基材部 分進行TEM 鑑定,4-3-1(d)所示能發現基材部分呈現一個非晶環,並無其他 明顯的繞射點被觀察到;而結晶析出物相鑑定結果顯示在圖 4-3-1(e),顯示 在經過雷射表面改質後,基地相析出物 Ta 顆粒仍不會與其他元素混合,保 持著單一元素的析出,其晶體結構為cubic,晶格常數為 3.302nm,zone axis 為[100];而圖 4-3-1(f)鑑定物選擇為析出物與基材間的界面相,鑑定結果顯 示此為cubic 晶體結構的 ZrCu 相,晶格常數為 3.256nm,zone axis 為[100],

並無發現ZrCu 相在雷射表面改質後有轉變為其他相析出。

此外,脈衝式改質在銲道的部分區域有可能經過一次以上的多次重疊熔 融,是否產生未知的變化則需進一步檢定,因此第一階段實驗亦對此部分使 用TEM 鑑定,如圖4-3-2(a)示意此部分雷射改質時受到兩次能量的疊加,可 能對基材的非晶化改質有所影響,圖 4-3-2(b)為銲道重疊部分之析出物明視

43

野圖,4-3-2(C)則為暗視野。基地相如圖4-3-2(d)能發現基材經過銲道重疊的 部分仍然保有非晶性;而對析出物進行相鑑定,結果顯示在圖 4-3-2(e),鑑 定結果與銲道單次重熔改質的結果相同為cubic 晶體結構的 Ta 顆粒,晶格常 數為 3.302 nm,zone axis 為[111];而析出物與基材間界面相鑑定結果在圖

4-3-2(f),鑑定結果顯示為 cubic 晶體結構的 ZrCu 相,並沒有因為銲道有多

次的重熔而改變,晶格常數為3.256 nm,zone axis 為[111]。

上述結果顯示 MC-BMGC 經過雷射表面改質後,基地相能由結晶相重 新熔融為非晶相,甚至於銲道內部分經過二次重熔的區域,經過檢驗後證實 了仍能維持在非晶相。

圖 4-3-1、(a) 其周 區繞

a

c

e

)單次重熔 周圍暗視野 繞射圖;(

熔鑑定區域示 野圖;(d)基 (f)界面相 Z

44

示意圖;(

基材非晶環 ZrCu 擇區

(b)Ta 及其 環擇區繞射 區繞射圖

b

d

f

其周圍明視 射圖;(e)析

視野圖;(c) 析出物Ta 顆

)Ta 及 顆粒擇

圖 4-3-2、(a) 其周 區繞

a

c

e

)多次重熔 周圍暗視野 繞射圖;(

熔鑑定區域示 野圖;(d)基 (f)界面相 Z

45

示意圖;(

基材非晶環 ZrCu 擇區

(b)Ta 及其 環擇區繞射 區繞射圖

b

d

f

其周圍明視 射圖;(e)析

視野圖;(c) 析出物Ta 顆

)Ta 及 顆粒擇

46

4-4、雷射表面改質之熱物性質分析

玻璃形成能力(glass forming ability, GFA)為非晶質合金之重要指標,由 各項熱物性質的特徵溫度量測而來,當 GFA 數值越高在臨界冷卻速率下合 金越有可能形成非晶質態。通過DSC 可以量測 MC-BMGC、IMA-BMGC 及 LSAF-BMGC 之玻璃轉態溫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Tg)、結晶化溫度 (crystallization temperature,Tx)、熔點溫度(melting temperature,Tm)以及液化溫 度(liquidus temperature,Tl),如圖4-4-1 所示;Tg、Tx、Tl可被用來計算BMGC 之 GFA 指標 (GFA indices)[1, 12, 19]ΔTx(ΔTx =Tx-Tg)、γ(γ=Tx/(Tg+Tl))與 γmm=(2Tx-Tg)/Tl),MC-BMGC、IMA-BMGC 及 LSAF-BMGC 各項 GFA indices 經計算後如下表4-4-1,其中MC-BMGC 由於結晶狀態嚴重,並不具 有明顯的 Tg、Tx;而 LSAF-BMGC 在經過雷射改質後能發現 Tg、Tx的數值 略為下降,若要探討原因 Tg 點的下降可能是由於過快的冷卻速率所造成,

依文獻回顧可以得知 Tg點是 BMG 與 BMGC 的基材進入黏滯狀態的一個重 要特徵溫度,過快的冷卻速率會造成LSAF-BMGC 有較大的原子間距,在升 溫過程中使LSAF-BMGC 較容易越過 Tg與Tx點,但對雷射改質前後之各項 GFA indices 如 ΔTx、γ、γm差異影響並不大,顯示BMGC 經過雷射面改質後 確實能大幅降低基地相結晶行為,探討其原因為Nd:YAG 雷射具有高功率、

低能量密度等特性,能確保 MC-BMGC 通過快速升溫與冷卻的熱循環將基 材改質成非晶狀態,使其各項GFA indices 與 IMA-BMGC 相近。

表 MC-BMGC

AF-BMGC

狀 monocl ic 結構的 為monoclin 原先即遍布

linic ZrCu ZrCu 相為 nic ZrCu,

布monoclin 可能為其 nic ZrCu,

其在硬度檢

49

4-6、雷射表面改質之極化曲線

恆電位儀對 IMA-BMGC、MC-BMGC 及 LSAF-BMGC 浸泡至 3.5wt.%

之 NaCl 水溶液求得之極化曲線結果如圖 4-6-1 所示,其腐蝕電位(Ecorr)與腐 蝕電流密度(Icorr)見表4-6-1。MC-BMGC 腐蝕電位最低(-0.43V),IMA-BMGC 腐蝕電位(-0.40V(vs.SCE))則略高於 LSAF-BMGC (-0.42V(vs.SCE)),這表示 在自然腐蝕發生的情況下,IMA-BMGC 與 LSAF-BMGC 發生腐蝕反應的機 率較MC-BMGC 低。

若以腐蝕電流密度(Icorr)做比較,MC-BMGC 之 Icorr (4.80×10-7)最快,

IMA-BMGC 次之(3.95×10-7),而 LSAF-BMGC (2.45×10-7)最慢,正常而言 Icorr

代表材料由陰極反應轉陽極反應時在 NaCl 水溶液中的腐蝕速率;因此從上 述結果發現MC-BMGC 浸泡在 NaCl 水溶液中其腐蝕速率最快,IMA-BMGC 次之,而經雷射改質後的LSAF-BMGC 腐蝕速度測的最慢,此部分解釋須配 合腐蝕表面觀測,故在下一章節討論。

表 4-種類 IMA-BM

MC-BM LSAF-B

-6-1、電化 類

MGC MGC BMGC

圖4-6-1

化學曲線求

50

、電化學極

求得之腐蝕 Ecorr

-0.40 -0.43 -0.42

極化曲線圖

蝕電位(Ecorr) 圖

)與腐蝕電 Ic

3.95 4.80 2.45

電流(Icorr)

corr

5x10-7 0x10-7 5x10-7

51

4-7、表面腐蝕行為探討

IMA-BMGC、MC-BMGC 與 LSAF-BMGC 表面腐蝕後之觀察如圖4-7-1 所示,由圖上能發現結晶與非結晶兩種BMGC 表面上的腐蝕機制並非相同。

其中圖 4-7-1(a)為 MC-BMGC,受腐蝕試片表面產生嚴重的均勻腐蝕行為,

探討原因MC-BMGC 雖有鈍態層產生,但由於表面分布大量 Zr/Cu 結晶相,

其亞穩態析出物在動電位的腐蝕中會提供較高的邊界能,氯離子優先侵蝕 Zr/Cu 等針狀的析出物形成大面積的腐蝕,進一步降低材料使用壽命。

圖 4-7-1(b)、(c)依序為IMA-BMGC 與 LSAF-BMGC 腐蝕後的觀測圖,

腐蝕型態則採局部腐蝕現象而非如同 MC-BMGC 般的均勻腐蝕,探討原因 推論對於非晶質的 BMGC 而言,除特意添加用來改善延展性之單一結晶相 Ta 外,基地相中呈現非晶態而無高活性的區域,合金內含 Zr、Ta 與 Al 易於 鈍化的金屬元素時容易在表面形成一層氧化性介質,屬於具有保護作用的緻 密鈍態膜,能有效隔絕基材表面與水溶液中離子發生反應,保護基材腐蝕行 為的產生,故IMA-BMGC 與 LSAF-BMGC 的腐蝕電位較優於 MC-BMGC。

此外,觀察非晶態試片表面可以發現局部腐蝕種類為孔蝕與 Ta 邊界腐 蝕,孔蝕的形成見圖 4-7-1(d)其機制通常為基材的鈍態層被氯離子攻擊後部 分區域形成向下凹陷的圓孔,由於內部與外部形成大陰極、小陽極,相較於 表面氯離子會優先攻擊並向下繼續侵蝕,所發生的腐蝕反應遠比鈍態層區更 為嚴重;而特別添加的強化相 Ta 尺寸與基材之間存在異種金屬相間的電位 差,當所處環境活性高時,氯可能會優先由此引發伽凡尼腐蝕現象,圖

4-7-1(e)能觀察到 Ta 顆粒邊腐蝕發生時 ZrCu 相優先被氯離子侵蝕,使添加

的強化相與基材間產生缺陷。IMA-BMGC 與 LSAF-BMGC 其特別添加的強 化相Ta 尺寸與分布則略有不同,IMA-BMGC 為熔煉後形成非晶試片,強化 相Ta 顆粒的尺寸約在微米級;LSAF-BMGC 則為經過雷射改質後的 BMGC,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