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在半導體製程技術中,常使用 SiH4、SiH2Cl2、SiHCl3、SiCl4等氣體來 成長Si 薄膜或介電質薄膜於 Si 表面上,或利用 Cl2氣體來蝕刻Si 表面,而 HCl 氣體也常是製程技術中的伴隨產物;由於在半導體製備的過程中大多 是加熱過程,這些存在於 Si 表面上的 H 原子或 Cl 原子也因樣品加熱的方 式,使其由 Si 表面熱脫附被移除。不過在熱脫附之前,這些原子勢必要在 Si 上做鍵結。

在絕大多數雙原子分子分佈於物體表面時,分子裂解成單原子鍵結表 面時會以不同的狀態分佈,我們以半導體中常出現的 H、Cl 原子來探討。

我們於樣品表面上直接曝HCl 氣體,HCl 分子會自發裂解產生 H 和 Cl 原子,

並吸附於 Si 表面的斷鍵上。我們想要了解,這兩種原子在鄰近位置上的吸 附機率和原子之間有何影響。透過第三章的實驗數據,我們了解了在不同 溫度下 H 原子及 Cl 原子於 Si 表面上的鍵結趨勢,在本章節中作綜合數據 的比較,使我們對於上述的問題,將會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實驗分別在低溫(110K)、室溫(300K)及高溫(450K)的溫度下,

來觀察H、Cl 原子同時吸附於 Si(100)-2×1 表面上的分佈關聯。我們控制了 能夠曝滿一層原子層的曝氣量,然後多次觀察在同一溫度下的分佈,再將 三種溫度下的原子分佈整理其特性。

Near Site

Near Site

Near Site

本實驗結果:

I. H、Cl 原子吸附於 Si 表面斷鍵時, H、Cl 原子在 Si 表面尚未鍵結時,

會先尋求能量較穩定的位置後才與 Si 斷鍵鍵結,鄰近原子間受到較大 的交互作用力影響,會產生較特殊的排列;

II. Cl 原 子 在 低 溫 時 容 易 形 成 有 序 的 zigzag 排 列 ; 而 在 高 溫 下 形 成 Cl-Si-Si-Cl 的機會比在低溫下還要低,受到較高溫度的影響,Cl 原子在 Si 表面上移動的範圍較廣泛,除 1 號位置之外,其他位置分佈機率皆比 較平均;在室溫時Cl 原子的平均分佈狀態和低溫下較相似,唯獨 Cl 的 覆蓋率比低溫時高,所以平均分佈曲線有向上微幅平移的情形;

III. 在所有溫度下,在靠近基準點 Cl 最近的三、四個位置中,也吸附 Cl 的 機會是較低的,表示在這些Cl 原子吸附的位置中有著較強的排斥位能。

IV. 在各溫度下 Cl 原子的覆蓋率約 0.4~0.46ML,H 原子的覆蓋率約為 0.53~0.59ML,而樣品缺陷大約佔 0.01~0.05ML,因此 H、Cl 覆蓋率比 並不是1:1。

圖 4-4:H、Cl 原子於 Si 表面同時吸附分佈示意圖。

附錄 氫、溴在矽表面上同時吸附的空間分佈關聯

在我們得知H、Cl 原子於三種溫度下在 Si 表面的分佈關聯之後,我們 對於同樣是鹵元素的Br 也感興趣,想知道 H、Br 原子於在 Si 表面的分佈 關聯和H、Cl 有什麼差異性質。

本實驗是在低溫下的Si 表面上曝滿一層 HBr,觀察在低溫下 H、Br 原 子在Si 上的分佈關聯。本實驗的實驗步驟是先將樣品 flash 後,先等樣品冷 卻回室溫下,約10 分鐘。與此同時,在真空腔體內的低溫設備先注入液態 氮進行冷卻,當樣品回到室溫下後,再將其放至於低溫設備上進行樣品冷 卻。我們將樣品冷卻控制時間為30 分鐘,冷卻至一定溫度後(本實驗控制 在110K 正負 1 度之間),再將樣品面向曝氣管口,此時真空腔裡的氣壓是 在5×10-0 torr 以下,再通與 HBr 1×10-9 torr 4 分鐘,可表示為 0.24 L (1 Langmuir =1×10-6 torr s )• ,在透過 STM 掃得的圖像如附錄圖 1(LT.Br)。

在LT.Br 這實驗中,我們在計算之後得知 Br 的覆蓋率為 0.31ML,比相 同條件下Cl 的覆蓋量(0.41ML)還要少許多。接著來看在室溫下 H、Br 原子在Si 上的分佈關聯,樣品製備過程和 HCl 的製備過程相同(參見 3.2.2),所掃得的圖像如附錄圖 2(RT.Br)。

附錄圖2:低溫下 HBr 於 Si(100)-2×1 表面(RT.Br)。圖中亮點為 Br 原子,

由STM 掃描,區域大小 30×30 nm2Vsa mple =+2.15(v)。

在RT.Br 的實驗中,我們在計算得知 Br 的覆蓋率為 0.39ML,Br 覆蓋率 較相同條件下Cl 的覆蓋量(0.46ML)還要少。不過和 LT.Br 相比,Br 在室 溫下的覆蓋率還是高於在低溫下的覆蓋率有一段差距。下面我們來看兩種 情況下分佈位置的曲線圖,附錄圖3。

Near Site

參考文獻

13 Rong-Li Lo, Ing-Shouh Hwang, Mon-Shu Ho, and Tien T. Tsong, Rev. Lett.

80, 5584 (1998).

14 C. JULIAN CHEN, Introduction to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y, (1993).

15 J. A. Kubby, J.J. Boland, Surface Science Reports, (1996).

16 OMEGA Complete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Handbook and Encyclopedia, Z-168 (1995).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