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 論

- 39 -

第四節 章節架構與說明

本文分為七章,除了第一章緒論和第七章結論之外,其間的五個章節,是從 其篇章形成的排比句式、對仗特徵與話題架構,還有語法「常態」與「變化」等 表現,來討論漢賦的語法風格。其實,分析文本的形式,可以由小到大地介紹其「用 字—詞彙—句法—篇章結構」的特徵,但這樣雖較有層次,卻無法凸顯各個文體 的獨特性,故本文各章仍以筆者所觀察到的具體特徵為名稱。下文試分述之。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分為四節,首先說明本文研究動機、目的,接著介紹兩岸「語言風格學」

的定義的異同,以及關於語言風格學、漢賦語法和形式的研究成果,接著說明本 文研究範圍,即兩漢與曹丕兄弟的 169 篇賦,並敘述大陸與台灣「語言風格學」

的發展和方法,以及本文兼採二者的立場。最後說明本文章節架構。下述六章各 節內容如下,每章的最後一節皆為該章內容的扼要歸納與補充,下文不再贅述。

第二章 漢賦句式及其與五七言詩的關係

漢賦最明顯的寫作手法為對仗,因此本章分為三節,先逐一分析賦篇的「句 式」,也就是各篇三言乃至八言句、以及其他更複雜對仗的數目;並勾勒出其歷 時的變化。由於漢賦「句式」變化的期間,正是五七言古詩日漸成熟與普及的時 候,而詩賦虛字漸次消失的現象也互相呼應著,故本章第二節將討論詩賦的相互 影響。

第三章 漢賦的「假平行」現象

漢賦的對仗不受後代格律等拘限,有不少語法結構相異、乃至詞性不同的搭 配;因為這和學者討論唐詩時,常提到的「假平行」現象有些相似之處,故本章 借此名稱,分四節來探討賦篇對仗的節奏和語法搭配。第一節「漢賦的對仗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40 -

徵」,先說明其名詞、動詞對仗和形容詞謂語常跟動詞謂語搭配等特色,接著兩 節分類歸納節奏相同與不同的「假平行」例句,第四節則為結論。總的來說,漢 賦常見上下句節奏相同的對仗句,這其實有利於進行包括五七言句的各種句式實 驗,相關內容可補充上一章討論的詩賦關係,更能與唐詩語言風格研究的成果作 對照。

第四章 漢賦的篇章話題

如何使得漢賦的對仗更有條理?就目前看來,漢賦--尤其是蔡邕以前--

的作者常以話題為框架,連綴一段段的文字,也建立了通篇的整體感。本章即分 為四節,介紹「篇章話題」的內容、形式和意義,以說明這種屬於賦體的語法特 徵。

第五章 漢賦構句成分的複雜化

了解漢賦篇章話題及其間的對仗風格後,筆者擬從主語和謂語來補充其風格 特徵,本章分為四節,第一節討論漢賦主語和賓語的語法特徵,其中「長主語」

和「長謂語」多出現在東漢以前,亦有相當數量的特殊形式和兼語句。而進行長 篇鋪排時,作者常使用超過兩句的長謂語,這則是本章第二節的討論對象。另外,

為了確保語句的流暢度,漢賦對仗的上下句常常有「主語-謂語」、「主題-謂語」

的關係,也就是說,在不少賦句節奏停頓之處,其意義仍是向下連貫的;本章第 三節將羅列相關例句並討論之。

第六章 漢賦的零句和語序倒置

上述漢賦「鋪彩摛文」的特徵有利於語意的表達與長篇的陳述,卻也可能使 接受者因為熟悉其手法,而感到審美疲倦。因此,為了增強聽眾或讀者的美感體 驗,賦作還穿插一些結構不完整的「零句」,以及語序倒置的設計,本章第一、

二節將分別介紹並羅列例句,並於第三節的小結部份,說明「量身打造」、討論 不同文體「陌生化」現象的必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 論

- 41 -

第七章 結論

本章將扼要總結上述各章的結論,指出漢賦五七言句的節奏實驗,有助於五 七言詩的成熟,而「篇章話題」所蘊含的、漢代「引譬連類」的思維模式,以及 長主語長謂語的設計,都是當時獨有的特徵;其「鋪彩摛文」和「陌生化」的手 法,則可見於後代韻文。在介紹漢賦語法研究的文學史價值後,筆者亦羅列本文 研究的種種限制,以及後續可發展的一些方向。

〈附錄一〉各篇句式分析表

本附錄為第二章漢賦句式的補充資料。在第二章中,筆者討論了 169 篇漢賦 的句式特徵、工整對仗的比例,乃至三句一組的對仗等特徵,惟限於篇幅,未逐 一羅列賦篇各段的句式,並加以說明。因此,筆者於本附錄詳細說明句式分析步 驟、參考資料,並以 169 張表格呈現各篇的句式特徵。

〈附錄二〉二三、四三節奏賦句列表

本附錄為第二章的補充資料。為了說明漢賦與五七言詩的關係,筆者仔細 分析所有五七言句的節奏,並且採逐句羅列的方式,製作五言句的「二三」、「二

○二」,以及七言句的「四三」、「三○三」等四個表,以供讀者參考。

〈附錄三〉引用書目

本附錄羅列各章節援引之古籍、中西著作和論文,以及資料檢索網站等。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42 -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漢賦句式及其與五七言詩的關係

兩漢賦傳播方式和讀者身分的改變,構成其語言特徵的種種差別:舉例來 說,東漢士大夫多兼有作者與讀者的身分,迥異於作為「言語侍從」的西漢賦家。

「身為言語侍從,基於本身的職分,以及『賦者古詩之流也』的體認,以為諷諫 是賦所必需的;而非言語侍從,寫賦以抒其感慨,仍將施其故技,在賦的底層有 所寄寓或宣洩。只是言語侍從之臣面對帝王,乃訴諸理性,寓諷於頌,遂其嚴肅 的諷諫使命;非言語侍從面對同好,則訴諸感性,遂其感情的發抒。」1建安年 間「非言語侍從」的創作特徵益發明顯,當時文學集團的成員「接受共同的養成 教育與語文訓練,有共同的典雅語料為其溝通的符碼」,相互炫揚才學的風氣遂 盛極一時。

賦體從「優言文學」變成「士大夫文學」的語言表現之一,便是重視對仗的 趨勢,這也是六朝以後賦體必備的充分條件之一2;至於 169 篇兩漢賦的對仗句 式,以幾言句為主?其節奏有何異同?對仗工整的比例高低又如何呢?這些都是 本章討論的要點。此外,兩漢五七言詩日趨普及、成熟,賦家亦頗多兼擅詩體者,

故本章第二節也將討論五七言詩與辭賦的互相影響。

簡師宗梧〈賦體的典律作品及其因子〉曾統計歷來名賦的共同特性,發現 92.86%具「恢廓聲勢」的特徵,40.48%有「儷辭偶對」的現象3;其中,「恢廓聲 勢」,語出《校讎通義‧漢志詩賦第十五》:「古者賦家者流,原本詩騷,出入戰 國諸子。假設問對,莊列寓言之遺也。恢廓聲勢,蘇張縱橫之體也。」4指的是 如戰國策士那樣雄辯滔滔、鋪張揚厲的風格5;「儷辭偶對」則指對偶排比的形式。

漢賦不像唐律賦受到《賦譜》的規約,也不同於詩詞,有字數和押韻的限制;嚴

1 簡宗梧:《漢賦史論》(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3 年),頁 231。

2 簡宗梧:〈賦體之典律作品及其因子〉,《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6 期,2003 年 5 月,頁 23。

3 簡宗梧:〈賦體的典律作品及其因子〉,收入《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6 期,2003 年 5 月,頁 21-23。

4 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校讎通義校注》(新北市:項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2 年),頁 1064。

5 參清‧章學誠著,葉瑛校注:《文史通義校注/校讎通義校注》(新北市:項淵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2 年),頁 106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44 -

格來講,漢賦--尤其是西漢賦--的整齊形式並非對偶,而是比較不嚴謹的排 比句。「對偶的字句,必須字數相等,排比卻不一定;對偶的句意要求相對,排 比的句意卻是相並的;對偶要極力避免字面相同,律詩發達後,還講究平仄相嵌,

排比卻往往字面相同,至於平仄更不計較了。」6本章將檢視各篇賦句中字數相 同的排比句數,說明各篇對仗工整,詞性字字相對的句組比例,也分析並歸納其 他漢賦排比的特徵。

需要補充的是,本文所稱的排比和對仗,都比較偏向「偶於意而非偶於辭」、 形式較不嚴謹的定義;本章標題所列舉的「排比句」,更多是強調其句式齊整的 特徵,至於較精細的字詞搭配現象,在第三章則多稱為對偶或對仗。話說回來,

學者曾舉《易經‧文言》為例,指出先秦經、史、諸子散文中,已有不少句意相 偶的句子,但字數常不同,有些句子甚至是兩句以上的;「即使較為工整的對句,

也具自然渾樸之氣,不見斧啄之跡」7。東漢則漸有「琢句益巧,結體益順」8的 趨向。

此外,漢賦形式的變遷可從東漢末賦體的「詩化」趨向來觀察;所謂的「詩 化」,學者的定義往往兼及其抒情內涵,舉例來講,郭建勛言「所謂『賦的詩化』, 實質上也就是五、七言詩體賦演進和形成的過程」9,他指出東漢之後漢賦開始 有五七言賦句,到唐代王勃〈春思賦〉、駱賓王〈蕩子從軍賦〉,更以五七言為主 要句式;「此類作品語言流麗,風格縱恣,更適合抒發激烈或怨憤的感情,這與 歌行體的詩作非常相近。」10而萬光治在討論「賦的詩化」時,也從「詩型」、「詩 境」兩個面向著手,前者指的是班固〈竹扇賦〉和崔瑗〈座右銘〉這類以七言或 五言為主的賦作,後者則是像張衡〈歸田賦〉和蔡邕〈青衣賦〉等帶有抒情色彩 的篇章11。蘇怡如的定義更加明確,她說:

6 董季棠:《修辭析論》(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1994 年),頁 341

7 鍾濤:《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蘊》(北京市:新華書店,1997 年),頁 57。

8 語出譚獻對對班固〈典引〉的評語,全文為「琢句益巧,結體益順,摹寫馬揚處有痕。」見清‧

李兆洛:《駢體文鈔》(上海市:中華書局,聚珍仿宋版排印本,1936 年),頁 3a。

9 郭建勛:《辭賦文體研究》(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 年),頁 27。

10 郭建勛:《辭賦文體研究》(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 年),頁 30。

11 參萬光治:《漢賦通論》(北京市:華齡出版社,2005 年),頁 242-24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漢賦句式及其與五七言詩的關係

- 45 -

東漢建宊之後,賦的內容漸漸由向外鋪陳轉而抒發個人內在情志,形制篇 幅逐漸縮小,文字意象趨於精煉,句式益形整齊化,並出現日漸韻律化的 趨勢,以致與並馳文苑的五、七言詩歌在內容及功用方面逐漸疊合,我們 稱此賦史上的重要轉變為「賦的詩化」。12

上述定義頗為完整,且兼顧漢賦內在情志與外在形式的變遷;唯本文既以「語法 風格」為研究對象,暫時不討論漢賦內容的轉變。下文第二節對「詩化」的討論,

上述定義頗為完整,且兼顧漢賦內在情志與外在形式的變遷;唯本文既以「語法 風格」為研究對象,暫時不討論漢賦內容的轉變。下文第二節對「詩化」的討論,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