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漢賦語法風格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漢賦語法風格研究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336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一○三學年度 博士學位論文. 指導教授:竺家寧教授.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漢賦語法風格研究.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Un. v. 研究生:丁憶如 中華民國一○四年五月.

(2) 漢賦語法風格研究 摘. 要. 辭賦在兩漢四百多年間,由於作者身分逐漸轉換,傳播方式的改易,還有文 人對五七言句的接受,及政治環境的崩解等因素,導致其語言形式產生明顯變化 ,有漸趨駢偶、篇幅縮減等傾向。為了說明其語言風格與時俱「變」的軌跡,本 文以 169 篇現存完整的漢賦為觀察對象,具體地描述並比較兩漢賦的種種異同, 也嘗試將原本以作者等單「點」研究為主的語言風格學,延伸為一斷代賦史的「. 政 治 大. 線」性觀察,更全面地回應賦學和文學史的研究成果。. 立. 本文第一章交代研究動機、方法及範圍,第二章則針對漢賦排比成篇的特徵. ‧ 國. 學. ,討論其句式風格及與五七言詩的關係;第三章進一步分析排比句中的「假平行. ‧. 」現象,並指出其與近體詩「假平行」不同的對仗習慣。第四章從較為宏觀的「 篇章架構」著手,一方面呈現西漢著重時空順序的特徵,另方面也說明東漢建安. y. Nat. sit. 小賦以首句概括全篇的安排。在第五章,筆者敘述漢賦「鋪彩摛文」的設計,包. al. er. io. 括使用長主語、長賓語以炫耀博學,竭力排比長謂語的種種動態,乃至多採「奔. n. iv n C hengchi U 穿插「零句」和倒置語序,以引起聽眾或讀者新鮮感的安排。最後,第七章結論 行」等手法;第六章則援引俄國形式主義學者所謂的「陌生化」概念,說明漢賦. 略述各章梗概,說明本文價值、研究限制和可繼續發展的相關議題。此外,〈附 錄一〉 〈附錄二〉是第二章的補充資料,分別為各篇句式分析表,以及二三、四 三節奏賦句列表。. 關鍵字:語言風格、漢賦、句式、假平行、陌生化.

(3) The Study On the Grammar Style of Han Rhapsody(Fu) Abstract Researchers of Han Rhapsody often suggest that, as a dominant literary genre of the Han Dynasty, rhapsody had changed its linguistic style gradually owing to the differences from the changes of authors’ social identities, the growing popularity and development of five and seven syllables(五七言詩), and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Han empire. However, research that describes the specific and concrete features of. 政 治 大. this genre during the four hundred years of Han Dynasty is scant.. 立. ‧ 國. 學. To illustrate how the varying line length, loose parallelism, and extensive themes in Han Rhapsody was built up, interacted with the five and seven syllables(the. ‧. representative genre of the six dynasty(魏晉六朝)), and influenced other rhythm works for the following millennium, I described, grouped, and integrated all the. y. Nat. sit. distinguishing details in Han Rhapsodies with the method which Leo Spitzer had. n. al. er. io. mentioned in his work, Linguistics and Literary History: Essays in Stylistics.. Ch. i Un. v. By analyzing the syntactic mode(句式), the pseudo parallel(假平行),the discourse-. engchi. oriented topics, and the strategies the authors took to extend the length of the rhapsody and to unfamiliarize the readers with the incomplete or inverted sentence, this study showed how the complicated expressions, exhaustive details, and magnificent structures had been simplified and shortened, and both the authors and reader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emotions expressed rather than to the exaggerated language adapted step by step. To conclude, this study may be of importance in providing researchers with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changes within a genre had taken place, as well as enriching the realm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which usually explains the literature phenomenon by subjective impression.. Keywords:Stylistic, pseudo parallel, unfamiliar , Han Rhapsody ,fu.

(4)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前賢研究成果評述…………………………………7 一、語言風格學的研究成果 …………………………………7 二、漢賦語法的研究成果……………………………………16 三、漢賦形式的研究成果……………………………………22.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26 政 治. 大. 一、研究範圍…………………………………………………26 二、研究方法…………………………………………………30. 立. ‧ 國. 學. 第四節 章節架構與說明……………………………………39. ‧. 第二章漢賦句式及其與五七言詩的關係……………43. sit. y. Nat. 第一節 漢賦句式的特徵……………………………………45. io. n. er. 一、齊言句的工整排比………………………………………45 al iv 二、字數較長的排比句………………………………………51 n C hengchi U 三、三句一組的排比句………………………………………55. 第二節 漢賦與五七言詩的相互影響………………………61 一、五七言詩的形成…………………………………………63 二、賦中夾詩的使用…………………………………………66 三、詩賦節奏的同異…………………………………………69 四、詩賦虛字的隱顯…………………………………………79. 第三節 小結…………………………………………………81. -1-.

(5) 第三章 漢賦的「假平行」現象………………………85 第一節 漢賦的對仗特徵……………………………………87 一、名詞對仗的特徵…………………………………………88 二、動詞對仗的特徵…………………………………………89 三、動詞與形容詞謂語的對仗………………………………91. 第二節 節奏相同的「假平行」……………………………93 一、節奏同而意義不同的「假平行」………………………94 二、節奏同而語法結構不同的「假平行」…………………96 三、節奏同而部分詞性不同的「假平行」…………………108. 政 治 大 第三節 節奏相異的「假平行」……………………………116 立 一、節奏異而詞性相同的「假平行」………………………117 ‧. ‧ 國. 學. 二、節奏異而語法結構不同的「假平行」…………………119 三、節奏異且部分詞性不同的「假平行」…………………121. 第四節 小結………………………………………………126. sit. y. Nat. er. io. 第四章 漢賦的篇章話題……………………………131. al. n. iv n C 第一節 篇章話題的內容…………………………………135 hengchi U 一、以「時間的脈絡」為篇章話題…………………………135 二、以「空間的轉移」為篇章話題…………………………141 三、以「動作的改變」為篇章話題…………………………149 四、以「事物的羅列」為篇章話題…………………………154 五、以「不同角色的活動」為篇章話題……………………159 六、首句點出全篇話題………………………………………167. 第二節 篇章話題的形式…………………………………168 一、以感嘆語為篇章話題……………………………………168 二、以疑問句為篇章話題……………………………………169 三、帶有虛詞的篇章話題……………………………………170. 第三節 篇章話題間的關係………………………………172 -2-.

(6) 一、篇章話題之間的交錯關係………………………………173 二、篇章話題之間的從屬關係………………………………175. 第四節 小結………………………………………………181. 第五章 漢賦構句成分的複雜化……………………183 第一節 漢賦主語和賓語的語法特色……………………185 一、長主語和長賓語…………………………………………187 二、特殊形式的主語或賓語…………………………………191 三、漢賦的兼語句……………………………………………194. 第二節 漢賦的長謂語……………………………………197 政 治. 大. 立. 一、有主語……………………………………………………198 二、無主語……………………………………………………199. ‧ 國. 學. 第三節 漢賦的奔行………………………………………202. ‧. 一、漢賦奔行的形式特徵……………………………………204 二、漢賦奔行的語意關係……………………………………209. sit. y. Nat. er. io. 第四節 小結………………………………………………212. al. n. iv n C 第六章 漢賦的零句和語序倒置……………………213 hengchi U 第一節 漢賦的零句………………………………………215 一、動詞謂語的零句…………………………………………217 二、形容詞和動詞謂語並陳…………………………………218. 第二節 漢賦的語序倒置現象……………………………222 一、主語的移位………………………………………………223 二、賓語的移位………………………………………………225 三、定語的移位………………………………………………230. 第三節 小結………………………………………………232 -3-.

(7) 第七章 結論…………………………………………235 第一節 漢賦各項語法風格………………………………235 一、句式呼應詩體發展…………………………………… 236 二、「假平行」節奏多複沓…………………………………237 三、篇章話題先繁後簡…………………………………… 238 四、鋪陳手法頗有變化…………………………………… 240 五、與唐詩互有同異的「陌生化」設計………………… 240. 第二節 漢賦語法由異趨同的變遷特徵…………………241 第三節 本文研究的限制…………………………………246 政 治. 大. 立. 第四節 後續研究的展望…………………………………247. ‧ 國. 學. 〈附錄一〉各篇句式分析表………………………………253. ‧. sit. y. Nat. 〈附錄二〉二三、四三節奏賦句列表……………………309. n. al. er. io. 引用書目……………………………………………………317. Ch. engchi. -4-. i Un. v.

(8) 圖. 表 目. 次. 表 I-01 〈兩漢賦家賦作表〉……………………… 30 表 I I- 0 1〈 漢賦 句式 統計 表 〉 …… …… …… …… …49 表 II-0 2〈漢賦句式分期表(以蔡邕為界)〉………50 表 I I- 0 3〈 《賦 譜》 「隔 句」 表〉 …… …… … … …53 圖 IV-01〈〈子虛賦〉篇章話題示意圖〉…………134. 政 治 圖 VII-01〈漢賦形式發展示意圖〉…………………245. 大. 立.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5-. i Un. v.

(9)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6-. i Un. v.

(10) 第一章 緒. 論. 「辭賦」不同於其他韻文的特徵,是其形式的自由多元,且與《詩》騷詩文 等不同時代的主流文學互相滲透,在每個時代都顯露不同的風貌。正如簡宗梧師 所言,「賦一直是追求文學藝術的先驅,是從漢到唐文學發展的火車頭」 1:「它 曾是口傳文學到書面文學的橋梁,也是追求文學藝術的先驅;它像是能變形的龍 ,可塑性大而風貌時變」2。藉由麗靡鋪張的形式,賦體折射出當時作者身分、 傳播媒介,乃至貴遊活動3的差異,而漢代五七言詩體的誕生,以及從獻納到言. 治 政 大 語法分析為進路,闡述漢賦語言風格的變遷;需要補充的是,題目所謂的「語法 立 」定義,包括漢賦研究當中的「句式(Syntactic Mode) 」--也就是漢賦對仗的 志的種種曲折,也一一隱現其中。為了說明漢賦承先啟後的形式特徵,筆者擬以. 4. ‧ 國. 學. 字數等形式特徵--分析,涵蓋了較廣義的語法(Grammar)概念。按照語言學的 概 念 ,「 廣 義 的 Grammar 是 指 一 個 語 言 的 全 部 系 統 (system) , 含 聲 韻 系 統. ‧. (phonological system),句法系統(syntatic system)及語意系統(semantic system)。狹. al. er. io. ,能更全面地回應賦學研究之現況,下文會討論到。. sit. y. Nat. 義的Grammar則專指語句結構的語法系統。」 5本文定義稍異於純語法學的研究. n. iv n C 第一節h 研究動機與目的 engchi U. 筆者對漢賦語言風格的興趣,萌發於碩一下學期:當時選修了簡宗梧師的「 賦學概論」與竺家寧師的「語言風格(Stylistics)學」兩堂課,簡師對西漢賦口誦 特徵的詮釋,以及竺師藉音韻、詞彙與句法觀察文學作品的手法,啟發我撰寫〈 王褒〈洞簫賦〉聲韻風格淺析〉一文,發表於台大中文所《中國文學研究》第十 1.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 ,《國文天地》14:6,1998年11月,頁10。 簡宗梧:〈生鏽的文學主環――賦〉 ,《國文天地》14:6,1998年11月,頁7。 3 就目前看起來,以「貴遊文學」一詞來討論中國文學的特質和作加活動,最早應出於王夢鷗先 生的〈從士大夫文學到貴遊文學〉一文。收入氏著: 《傳統文學論衡》(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 業有限公司,1987年),頁11-22。相關論述還可參考簡宗梧:〈漢唐貴遊活動的轉型與貴遊文學 的變調〉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第1期,1999年6月,頁59-78。 4 英文名稱見許長謨: 《漢語語言結構義證》(台北市:里仁書局,2010年),頁197。 5 余光雄:《英語語言學概論》(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頁266。 2.

(11) 丁憶如 漢賦語法風格研究. 七屆論文發表會;由於希望進一步理解西漢賦家基於「朗誦」傳播模式而設計的 音韻效果,我以《司馬相如賦篇之音韻風格研究》作為碩論題目,逐字觀察相如 賦的聲母、韻部和聲調的搭配,發現其間確實有許多複沓與對比的設計,賦家重 視音韻對比的創作原則,更隱隱呼應著講究平仄的近體詩。浸淫日久,益發著迷 於漢賦形式的探索,因此有了本文的誕生。. 《文心雕龍‧詮賦》有言「賦也者,受命於詩人,而拓宇於楚辭也」6,漢 賦容受《詩》騷乃至五七言詩的句式,又能發展出自身特色;而其與不同文體相 調適,對偶亦愈發工整的趨向,使得其形式特徵與變遷不僅具有賦史價值,且勾 勒出文類之間互相影響的軌跡,使得語言風格學的研究方式,自個別作者、作品. 政 治 大 兩漢四百多年間,辭賦作者身分和傳播方式都有明顯改變,加上東漢五七言詩日 立. 的「單點式」論述,拉長為多點的、歷時沿革的觀察。本文想處理的課題,即是. 漸成熟,作者們往往身兼詩人,這些將如何影響賦篇的語言風格?而個別賦家又. ‧ 國. 學. 有何特殊的創作手法?. ‧. 就漢賦的傳播方式來說,今人視賦體為一閱讀文本,但西漢辭賦的主要傳播. Nat. sit. y. 方式,似尚有朗誦一途:根據《史記》《漢書》的記載,司馬相如獻賦的過程,. al. er. io. 是武帝先「令尚書給筆劄」,讓他寫定後交由侍者口誦獻賦,聽完之後才決定封 他為郎官7。「由於賦是諷誦的文辭,西漢帝王不以目治而以耳聞,所以賦旪韻. n. iv n 9 C 以求美,不同於一般的文」 ;正是在這種「登高能賦,可以為大夫」 的風氣下 hengchi U 8. ,漢賦成為文人騁才的舞臺之一。. 兩漢賦作者的身分也有明顯差異10,西漢武、宣盛世的作者主要是大夫和郎 官,大夫為負責交接應對的言語侍從,郎官乃皇帝身邊供調遣的近臣,都沒有固 定處理的事務,創作時間較為充分;而東漢作者雖然也是在上位者的「幫閒」文. 6. 梁‧劉勰著,王更生注譯: 《文心雕龍讀本》上篇(台北市:文史哲出版社,2004年),頁132。 漢.司馬遷: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第五十七》, 《史記》第九冊(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年 ) ,頁3002。 8 簡宗梧:《漢賦史論》(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頁217、218。 9 漢.班固:《漢書 • 藝文志》 ,《漢書》第六冊 (北京市:中華書局,2007年),頁1755。 10 詳細論述可參孔德明: 《漢賦的生產與消費研究》(北京市: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年),頁36-45 。 -27.

(12) 第一章 緒. 論. 人,其身分以及所處政治環境則頗為不同。舉例來說,作賦之風最盛的明、章二 帝時期,作者身分主要為蘭臺校書郎,其職責以校書著述為主,作賦制頌的機會 較少;且作者群聚蘭臺,因此有同儕競作的現象11。之後皇帝多幼主,后妃干政 造成大權旁落12,皇后父兄往往擔任大將軍,其幕僚遂成為當時辭賦的主要作者 ;至於桓靈二帝時的賦家,除了靈帝時的鴻都門學士,多為地方守令或拒絕出仕 的名士13。獻帝時,以曹氏父子為首的文學集團,更為當時賦作注入新的活力。 正如曹虹所言,這類集團的形成是以政治實力為基礎,也提供了較為自由的創作 環境。她認為:. 所謂政治中心對文人的吸引力,此處特指其能誘發文人集團形成的中介作. 政 治 大 實力吸引文人,但並不以其政治權威役使文人,因為任何一個健全的文人 立 用。就是說,政治中心提供適合文人集團活動的條件與氣氛,它以其政治. 集團不可能完全是現實政權的附屬品。這種吸引力明顯地表現在政治中心. ‧ 國. 學. 的代表人物與周圍文人的關係上,亦即需要一種富於平等意味的關係形態. ‧. (至少表面上是這樣),以突破或淡化政治生活中的君臣關係。14. Nat. sit. y. 曹丕喜好文學也尊重文士,是身段較柔軟的領導人物,建安文學之所以能名垂千. al. er. io. 古,他居功厥偉;而較為平等的賓主關係,亦使得當時賦家筆下的關懷,能從歌. v. n. 功頌德漸次轉向個人抒情或社會寫實上,面貌異於前代。. Ch. engchi. i Un. 除了辭賦作者身分的改變,本來純屬於帝王貴冑的「讀者群」,東漢之後則 轉以同儕的士大夫為主;「他們欣賞賦篇,不再是聽人朗誦,而是自行閱讀吟詠 ,因此他們不免斟酌經辭,鎔鑄故實。一則增加美感的密度,再則以顯示其學博 才高」15。賦家之間帶有競勝意味的作品,多以抒情娛興為宗旨,不再講求採鋪. 11. 孔德明:《漢賦的生產與消費研究》(北京市: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年),頁21、22。 如和帝的和熹皇后鄧氏,屢次以皇太后的名義下詔書,並自稱為朕,即為一例。參杜芳琴: 〈 中國宮廷婦女政治角色研究〉 ,收入張妙清, 葉漢明, 郭佩蘭合編: 《性別學與婦女研究 : 華人社 會的探索》 (新北市:稻香出版社,1997年),頁177。 13 參孔德明:《漢賦的生產與消費研究》(北京市: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年),頁23、24。 14 曹虹: 〈文人集團與賦體創作〉 ,收入氏著:《中國辭賦源流綜論》(北京市:中華書局,2005 年),頁65、66。 15 簡宗梧: 〈試論東漢賦的變異因素〉 , 《第六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 立政治大學中文系,2008年),頁9。 -312.

(13) 丁憶如 漢賦語法風格研究. 張揚厲、炫人耳目,賦篇題材因此擴大,篇幅也縮小了16。. 這是賦史上的大事,昭示著一代文學「經典(canon,或譯為「典律」 、 「派典 」 、 「正典」)17與時代的互動。按照佐哈爾(Itamar Even-Zohar,1939-)的說法, 「『經 典化(canonized,又譯為「典律化」)』意味著那些文學形式和作品,被一種文化 的主流圈子接受而合法化,並且其引人矚目的作品,被此共同體保存為歷史傳統 的一部分」18,能被揀擇的文本,則是那些「被冠上『名篇』、『傑作』 、『主要文 體』 、 『代表文學』之類的頭銜,而且在文學史著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前人所謂『 一代之所勝』、『一代之文學』」的作品19。. 政 治 大 諸如批評家、學者和作家的參與和推動、或者是否經常出現在文化群體的話語中 立 等因素,都會對文學經典產生影響,其內涵因此不時會變動;在現代學者眼中, 西方文學「經典」的形成,必須經歷一連串複雜的接受過程,以取得共識。. ‧ 國. 學. 經典的形成隱現著政治霸權與性別力量運作的痕跡20,也有學者主張這是文本美 學自身的爭霸結果21,其內涵頗為複雜。惟此非本文關注的焦點,筆者不擬深論. ‧. Nat. 16. y. sit. n. al. er. io. 簡宗梧: 〈試論東漢賦的變異因素〉 , 《第六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 立政治大學中文系,2008年),,頁10。 17 所謂的上述的「經典」又譯為「典律」、 「規範」或「正典」;該詞源於希臘文Kanon,原意是 「蘆葦」 ,引伸為度量用的棍桿。基督教出現後,該詞逐漸成為宗教術語,在西元四世紀後,Canon 代表由教廷權威所認可的合法的經書、律法和典籍,特別與《聖經》新、舊約以及教會規章制度 有關的著作。至於未受到權威認可的聖經,則被稱為外典或次經、偽經(apocrypha) 。雖然該詞 本來是指指經過評估後,被納入西方教會儀典的文,在文學史研究中,則被借為經由專家推薦、 選擇後的作品,或者是納入大學課程的教材。根據王璦玲的說法,其定義是「經歷長時間歷史之 考驗下,所留存於後代具有啟發性、鑑賞性與示範性之文學性權威文本,以及此類文本中所蘊含 之足以深刻啟發人之思維、情感與行為之文化資源之義。」見王璦玲: 〈 《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 學》導言一:重寫文學史——重構與明清文學之新詮釋〉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9:2(2009年6月 ),頁1。 18 Steven Tötösy de Zepetnek著,馬端琦譯: 《文學研究的合法化(Legitimizing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北京市: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頁43。 19 簡宗梧、游適宏:〈律賦在唐代「典律化」之考察〉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1期,2000年11 月,頁2。 20 參M.H. Abrams, A Glossary of literary Terms (Boston: Thomson Higher Education, 2005), pp. 29 32.以及趙一凡等編: 《西方文論關鍵詞》(北京市: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頁280-293 。葛蘭西的文化爭霸理論,則可見於陳昭瑛: 〈霸權與典律:葛蘭西的文化理論〉, 《中外文學》 21:2(1992年7月),頁54-92。 21 如哈洛德便認為「重點在於文學作品的朽與不朽。躋身正典的作品在社會關係脈絡之中經歷 了大規模的鬥爭才得以存活,但是這些關係脈絡,與階級鬥爭實在沒有什麼關聯。美學價值緣起 於文本之間的鬥爭:於讀者、於語言、於課堂、於社會議論皆然。」哈洛德(Harold Bloom,1930-) 著,高志仁譯: 《西方正典(The Western Canon)》(新北市: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頁 53。 -4-. Ch. engchi. i Un. v.

(14) 第一章 緒. 論. ,但這概念可以幫助我們去思考,文學經典並非一靜止不動的權威,而是時時與 外在相調適的。漢賦經典的調整,一方面呈現於創作與閱讀習慣的扭轉與重建, 另方面也隨著五七言詩的興起,賦體駢驪化的傾向,以及作者們模擬、變造經典 作品的創作活動,衍展出緩慢而明確的變遷軌跡。. 上述特徵已為不少學者注意與討論,姑舉二例說明之:首先,鈴木虎雄在《 賦史大要》中即指出,「漢賦七字句,雖無過騷體之遺物,然逮入齊梁以後,此 句法遂至帶詩句氣味,而發揮別種之效力」22;釜谷武志則將詩賦互相靠攏的時 代,提前到東漢、五言詩確立的時代。他認為「隨著五言詩的確立,四言詩以及 賦的地位與功能逐漸為五言詩所取代,賦當中詩的要素也隨之增強」23:. 為應該把這個現象與詩的發展一併觀察探討。24. 學. ‧ 國. 政 治 大 原本擺在賦最後的「亂」,基本上是騷體。而到了東漢之後,「亂」的位 立 置才出現了以四言詩、七言詩,更後來還有五言詩形式的韻文出現。我認 ‧. 班固〈兩都賦〉後面的明堂詩屬四言,張衡〈思玄賦〉以12個七言句做結,馬融. sit. y. Nat. 〈長笛賦〉也有類似的狀況;而東漢趙壹〈刺世疾邪賦〉最後一問一答,主客對. al. er. io. 話的文字,則是兩首五言詩。也就是說,當作者在選擇賦末詩歌的形式時,已將 五言、七言列入選項,而不拘限於騷體或四言了;這證明五七言的對仗句已為文. n. iv n C 人所接受。此外,「漢末魏初詩歌在慷慨詠懷上所獲得的成就與詩人之賦的抒情 hengchi U 25. 取向有著一種內在的默契,因而在題材上頗多關合之處」 ,當時作者以詩賦寫 作同樣的素材,採用同樣的比喻和詞彙,為抒情文學開出詩賦二途,也延伸出不 少可探討的課題,舉例來說,有「漢大賦殿軍」之稱的張衡,寫下有五言的〈同 聲歌〉和七言的〈四愁詩〉等作品,其詩賦的形式是否果有互相影響之處?還有 ,五七言詩的成立,如何改變了賦體的句長與句法節奏?這些在本文第二章會有 所說明。 22. 鈴木虎雄:《賦史大要》(台北市:正中書局,1976年),頁65。 釜谷武志: 〈東漢時期詩的變化以及賦的改變〉 , 《中國文學歷史與思想中的觀念變遷:國際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2005年),頁81。 24 釜谷武志: 〈東漢時期詩的變化以及賦的改變〉 , 《中國文學歷史與思想中的觀念變遷:國際學 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2005年),頁88。 25 曹虹: 《中國辭賦源流綜論》(北京市:中華書局,2005 年),頁 38。 -523.

(15) 丁憶如 漢賦語法風格研究. 其次,馬積高曾指出東漢中期的張衡、馬融及王逸父子的賦作「語言駢驪化 的傾向比班固等人更有發展」26,這點筆者在寫碩論時也有觀察到:拙論以司馬 相如賦為研究對象,其排比形式有三句為一單位的、也有兩句為一單位的;前者 如〈子虛賦〉「靡魚須之橈旃,曳明月之珠旗,建干將之雄戟」,後者如同賦中 「左烏號之彫弓,右夏服之勁箭」。最初筆者將之算為兩組排比句,如該書204 頁中,羅列兩條〈上林賦〉聲調對比的例句,就有這樣的情形:. 1.吐芳(平)揚烈(入), 鬱鬱(入)菲菲(平) 。 2.郁鬱(入)菲(平)菲(平), 眾香(平)發(入)越(入) 。.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三年後修改該文時,我一度考慮重新統計類似的例子,將之併為一組;但工程十 分浩大,且就句和句「之間」的連環關係來看,那些音韻呼應或對比的現象,確. ‧. 實呈現在兩句之間,從上例來看,第一、二句與第二、三句的音韻對比也明顯不. sit. y. Nat. 同。所以後來仍未改變之前的統計結果。在觀察此現象的過程中,筆者發現這種. al. n. 似乎更熟悉兩兩駢偶的形式。正如鍾濤所言:. Ch. engchi. er. io. 「三句一組」對偶的出現頻率,在西漢的某些作品中,已開始轉變了;東漢賦家. i Un. v. 在辭賦中,有意追求句式的對偶整齊,大開駢儷風氣的,則是在東漢初。 並且這種駢儷風氣,幾乎同時在文中反映出來了。如班固〈兩都賦〉較之 西漢諸大賦,對句增加了,散句減少了。《漢書》「贊語」較之《史記》 「太史兯曰」,也顯得更加整飾富麗。而班固的詩,仍然是「質木無文」 (《詩品‧序》)的。27. 從班固與其他東漢賦家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漢代的駢儷傾向似乎先發生在 賦篇及文章中,要到建安乃至六朝之後,詩、賦、文才開始一起明顯地駢偶化。. 26 27. 馬積高:《賦史》(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頁118。 鍾濤: 《六朝駢文形式及其文化意蘊》(北京市:新華書店,1997年),頁52。 -6-.

(16) 第一章 緒. 論. 這印證了朱光潛的主張,「意義的排偶和聲音的對仗都發源於詞賦,後來分向詩 和散文兩方面流灌」28:漢賦不受拘限、又似自有規律的形式特徵,正提供作者 捶鍊、雕琢文字的機會,其影響之大不僅跨越文類、更跨越了時代。. 第二節 前賢研究成果評述 據目前所見,專論賦篇形態的文章不多,遑論專著了。漢賦研究者較少著意 賦篇形式的變遷,他們富有洞見的吉光片羽,卻可作為我們討論其語言風格的重 要線索。本文即欲歸納其常用句式,並分析漢賦語法結構,以說明其承繼中有轉 移的種種形式特徵。下文分別介紹「語言風格學」、漢賦句式及語法研究的相關 成果。. 一、語言風格學的研究成果. 學. ‧ 國. 立. 政 治 大. ‧. 甚麼是「語言風格學」?按照竺家寧師的定義,就是「凡是用語言學的概念. y. Nat. 和方法進行研究,涉及作品形式、音韻、詞彙、句法的,是『語言風格學(Stylistic). io. sit. 』。」29這是1960年代後,受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普通語言. n. al. er. 學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énérale)》影響之下的一門學問,著重文本形式的. Ch. i Un. v. 探討,其意義分析則屬次要。而大陸學者高名凱首先倡導漢語的「語言風格學」. engchi. ,之後亦有程祥徽、黎運漢、鄭遠漢與張德明等學者致力於此;但大陸學者的定 義與前述稍異,研究對象多局限於現代文學,所討論的古典文學幾乎沒有早於《 紅樓夢》者,方法也帶有修辭學的特徵,與台灣深掘各種古典文類之音韻、詞彙 、語法的進路不盡相同,相關研究成果亦因此各有特色。下文試略述之。. 在中國,高名凱教授在二十世紀五零年代已有數篇相關的論文,1963年出版 的《語言論》也提到「(語言中的風格就是)語言在不同的交際場合中被人運用 來進行適應這交際場合,達到某一交際目的所產生的特殊的言語氣氛或言語格調 28 29. 朱光潛:《詩論》(台北市:正中書局,2002年),頁230。 竺家寧:《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頁15、16. 。 -7-.

(17) 丁憶如 漢賦語法風格研究. 。這種氣氛或格調是由風格手段所造成的。」30受到索緒爾「語言和言語(langue et parole)」分論31的影響,高名凱著重在具體、特定的情境下,展現出的言語(la parole,或譯為話語)特徵,其研究揉合了修辭學、語體學和語言學的特質,對學 者影響甚深。黎運漢、程祥徽即指出「學者大都認為,語言風格實際上是指言語 風格,但在風格是使用語言中產生的言語現象的立論下,依從習慣也可稱為語言 風格。」32. 經過數十年的耕耘與蘊蓄,1990年到2002年左右,相關著作大量出現,較具 代表性的有張德明《語言風格學》33,程祥徽、鄧駿捷、張劍樺合著的《語言風 格學》34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35,以及程黎二人合編的《語言風格論集》36、. 政 治 大 以上按作者姓氏筆畫排列)。其中較具有代表性的應是《語言風格論集》,該書 立. 鄭遠漢《言語風格學》37與《漢語風格學》38、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39等等(. 實際上是1993年12月17至20日在澳門舉辦的「語言風格學與翻譯寫作國際研討會. ‧ 國. 學. 」會後論文集,囊括不少兩岸三地的學者觀點,頗能呈現當時大陸學者的一些共. ‧. 識,因此下文根據該書,介紹大陸學者對語言風格的定義、研究範圍和方法。. Nat. sit. n. al. er. io. 30. y. 大陸學者對「語言風格」的定義,在「語言運用的特點的綜合表現」此一原. i Un. v. 高名凱:《語言論》(北京市:科學出版社,1963年) ,頁411、412。 索緒爾這樣說明言語和語言的不同: 「…在我們看來,語言和言語活動不能混為一談;它只是 言語活動的一個確定的部份,而且當然是一個主要的部份。它既是言語機能的社會產物,又是社 會集團為了使個人有可能行使這機能所採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規約。整個來看,言語活動是多 方面的、性質複雜的,同時跨著物理、生理和心理幾個領域,它還屬於個人的領域和社會的領域 。我們沒法把它歸入任何一個人文事實的範疇,因為不知道怎樣去理出它的統一體。 31. Ch. engchi. 相反,語言本身就是一個整體、一個分類的原則。我們一旦在言語活動的事實中給以首要的地 位,就在一個不容許作其他任何分類的整體中引入一種自然的秩序。」見費爾迪南‧德‧索緒爾 著,沙‧巴利、阿‧薛施藹、阿‧里德林格合作編印,高名凱譯,岑麒祥、葉蜚聲校注:《普通 語言學教程》(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99年),頁30。法文版見De Saussure, Ferdinand,Cours de lingistique générale,publié par Charles Bally et Albert Sechehaye;avec la collaboration de Albert Reidlinger; Éd. critique preṕareé par Tullio de Mauro,Paris:Payot, 1974,p.25. 32 程祥徽、黎運漢合編:《語言風格論集》(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277。 33 張德明: 《語言風格學》,高雄市:麗文文化公司,1995年。 34 程祥徽、鄧駿捷、張劍樺:《語言風格學》,香港:三聯書店,2002年。 35 程祥徽:《語言風格初探》,台北市:書林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 36 程祥徽、黎運漢合編:《語言風格論集》,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 37 鄭遠漢:《言語風格學》,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 38 鄭遠漢:《漢語風格學》,廣州市 : 廣東教育出版社,2000年。 39 黎運漢:《漢語風格探索》,北京市:商務印書館,1990年。 -8-.

(18) 第一章 緒. 論. 則下,開展出至少三類不同的觀點40:第一類可以程祥徽、黎運漢、林興仁等人 的主張為代表,強調語言「外部因素的制約作用」41,黎運漢在〈1949年以來語 言風格定義研究述評〉一文中,提及「語言風格是人們言語交際的產物,是交際 參與者在主客觀因素制導下運用語言表達手段的諸特點總合表現出來的氣氛和 格調,它涵蓋表現風格、語體風格、民族風格、時代風格、地域風格、流派風格 和個人風格。」42其次,鄭遠漢、鄭頤壽、葉蜚聲注重的是「外觀形態的言語因 素」,也就是語言形式;鄭遠漢在〈風格與文體〉一文指出「風格是同一種全民 語言的不同功能變體。由於經常同一定的交際環境相聯繫,形成了一系列足以相 互區別的語言特點,風格是這些語言特點的綜合表現。因此,風格分類的主要依 據(或根據)是語言特點。一系列語言特點的綜合表現使風格之間彼此區別,這就 形成不同的風格類型。」43. 立. 政 治 大. 再次,張德明、張靜和宋振華、王金錚的定義則較寬泛,張德明認為「語言. ‧ 國. 學. 風格是語言運用中的各種特點的綜合表現」,宋振華在談論風格學的時候,亦提. ‧. 到「在語言中風格是指語言風格,也就是在語言中存在的風格現象,是在語言材 料的基礎上,在實際運用語言時所產生的現象,是在語言實踐中語音、語法、詞. Nat. sit. y. 彙、修辭的基礎上形成的特點的綜合的結果。」44上述定義皆顯示其介於語言學. al. er. io. 和文學之間的邊緣性質,正如林萬菁所言「至少在目前(如按:指1993年),風格. n. iv n C hengchi U 老的學科『修辭學』,在很多方面與語言風格學是相近的。由於西方修學有其特. 學還不能完全歸併入話語分析之內,也不適合由語用學代替。當然,另有一門古. 殊的傳統,以演講及說服為探討的對象,西方修辭學與中國傳統的修辭學又容有 出入。」45「換言之,語言風格學本身的構成元素比較複雜,稍一不慎,便可能 過於簡單化地去對待有關的研究。」46而大陸「語言風格學」義界難以與修辭、 40. 程祥徽、黎運漢合編:《語言風格論集》(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276。 程祥徽、黎運漢合編:《語言風格論集》(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276。下文 的「外觀形態的言語因素」一詞亦出於該頁。 42 黎運漢:《黎運漢修辭‧語體‧風格論文選》 (廣州市:暨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頁385。 43 參鄭遠漢:〈風格與文體〉,收入程祥徽、黎運漢合編:《語言風格論集》(南京市:南京大 學出版社,1994年),頁153。該文亦收入鄭遠漢:《言語風格學》(武漢市: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附一,頁406-420。 44 宋振華、王今錚:《語言學概論》(長春市: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頁136。 45 林萬菁:〈論風格學在語言學中的地位〉,收入程祥徽、黎運漢合編:《語言風格論集》(南 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91。 46 林萬菁:〈論風格學在語言學中的地位〉,收入程祥徽、黎運漢合編:《語言風格論集》(南 -941.

(19) 丁憶如 漢賦語法風格研究. 語用學分割的狀況,至今仍是如此。. 大陸「語言風格學」的研究對象、範圍比台灣寬泛,舉例來講,張德明曾引 用胡裕樹、李熙宗在〈40年來的修辭學研究〉的說法,指出「『語言風格』作為 最上層的風格概念,是個人、語體、時代、表現等各類語言風格的種(如按:應 為「總」)概念,而『語體』專指語言風格中的功能風格類型,是前者的一個屬 概念」47;「這種說法符合我國大陸語言風格研究(對象)的實際情況,概括了多 數學者的看法。」48其研究範圍較廣,相關成果卻絕少與古典文學有關。. 大陸的「語言風格學」研究的專書,多數出版於1990年之後的十幾年,其後. 政 治 大 多偏重修辭學的討論。黎運漢在1986年即呼籲修辭學、語體學和語言風格學各自 立 獨立,並指出三者的「構成因素」、「所處地位層面」、「研究對象和著眼點」 少見以「語言風格」、「言語風格」為書名者;以之為篇名或關鍵字的文章,亦. ‧ 國. 學. 及「研究任務和內容」都有所不同,「因此,修辭學、語體學、風格學應是各自 獨立、並列挺進的鄰近學科」49,然而大多數文章的研究範圍仍是文學翻譯、文. ‧. 學作品或廣告修辭,以及個人(如主播)演講風格等。舉例來說,討論文學翻譯者. Nat. sit. y. ,如劉峰〈《大瑟爾》譯文語言風格研究〉50談到中西句法、修辭、章法等轉換. al. er. io. 的方式,周芳〈再現聖經般的語言風格--評黃少政、華雲《先知》譯本的語言 特徵〉51則介紹其對聖經文風的因襲,以及修辭技巧。其次,討論網路或一般語. n. iv n 52 C 用之風格者,如吳術燕〈XX體語言風格認知解析〉 h e n g c h i U 談論如「淘寶體」「甄嬛 53 54. 體」表達的一些習慣 ,張靜〈車尾標語的語用探析〉 ,則敘述汽車車尾標語 或簡約或樸實,或幽默或含蓄的種種表現。再次,討論小說修辭者,如崔艷霞〈 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93。 47 胡裕樹、李熙宗:〈40年來的修辭學研究〉,《語文建設》1990年第1期,頁12。 48 參張德明:〈風格學的基本原理〉,收入程祥徽、黎運漢合編:《語言風格論集》(南京市: 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7。 49 參黎運漢:〈修辭學‧語體學‧語言風格學〉,收入程祥徽、黎運漢合編:《語言風格論集 》(南京市: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77-87。 50 劉峰:〈《大瑟爾》譯文語言風格研究〉,《神州》2014年15期,頁110-111。 51 周芳:〈再現聖經般的語言風格-評黃少政、華雲《先知》譯本的語言特徵〉,《金田》2014 年7期(總318期),頁297-298。 52 吳術燕:〈XX體語言風格認知解析〉,《語文建設》2014年10期,頁27-28。 53 如「淘寶體」往往以「親」開頭,來稱呼網路買家;「甄嬛體」句式整齊而夾有「若是…想 必是極好的」等特定句法 54 張靜:〈車尾標語的語用探析〉,《宿州學院學報》29:6,2014年6月,頁55-58。 - 10 -.

(20) 第一章 緒. 論. 從小說《金鎖記》看張愛玲的語言風格〉55以「現代化」、「個性化」、「情境 化」三個角度出發,介紹該書對白淺近、描寫犀利而客觀、且一再使用「金」、 「紫」、「朱灰」、「紅」等色彩詞來突顯大家族的氣派,並反襯其人際互動的 冷淡。佟雪煥〈郭敬明小說語言風格〉56則敘述其輕柔婉約和堆砌辭藻的修辭手 法。大致上,這些討論語言運用或個人表達的文章,絕少觸及音韻、詞彙、語法 這類較為專業的語言學知識。. 當然,大陸也有一些與台灣路數相近的研究成果,例如黎運漢〈模糊語言文 化風格窺探〉57當中,從押韻、平仄、色彩詞乃至語意、語序等方面,來說明「 模糊」的類型、氣氛格調和文化成因;吳禮權〈平淡風格與絢爛風格的計算統計. 政 治 大 二文,則採用較客觀的統計方法討論文學作品的語言風格:前者比較梁實秋 立. 研究〉58和〈從統計分析看「簡約」與「繁豐」的修辭特徵及其風格建構的原則 〉59. 〈北平的冬天〉和余光中〈聽聽那冷雨〉兩篇懷鄉題材的散文,試圖從詞語選用. ‧ 國. 學. 和修辭建構二方面,解釋其「平淡」與「絢爛」風格的特徵;後者比較臺靜農〈. ‧. 傷逝〉、張曉風〈想你的時候--寄亡友思佩〉兩篇同性質的散文,試圖提煉出 一些較為客觀的、具有分辨功能的語言風格特徵60。吳禮權並在文末指出這樣的. y. Nat. sit. 對比分析「基本上可以推演出簡約風格和繁豐風格建構的三條基本原則」,並從. n. al. er. io. 詞語、句式和修辭文本運用特點,說明此二風格的異同。吳文從具體的詞彙、語. v. 法和修辭入手,試圖說明以往被認為較為抽象的「平淡」「絢爛」等描寫風格的. C 名詞,研究方式近於台灣學者。h. engchi. i Un. 從上述的研究成果可以發現,大陸學者較不注意古代文學的語言風格,就筆 者目前所見,大陸討論漢魏六朝以前語言風格的文章,僅有下列六篇,即彭曉霞. 55. 崔艷霞:〈從小說《金鎖記》看張愛玲的語言風格〉,《芒種》2014年22期,頁14-15。 佟雪煥:〈郭敬明小說語言風格〉,《文學評論》2014年23期,頁14-15。 57 黎運漢:〈模糊語言文化風格窺探〉,《平頂山學院學報》29:3,2014年6期,頁90-99。 58 吳禮權:〈平淡風格與絢爛風格的計算統計研究〉《雲南師範大學學報》36:2,2004年3月, 頁42-46。 59 吳禮權:〈從統計分析看「簡約」與「繁豐」的修辭特徵及其風格建構的原則〉,《修辭學 習》2003年2期(總116期),頁18-20。 60 如文中提到臺靜農〈傷逝〉多單音節,句子不長,多主謂結構句;張曉風〈想你的時候-- 寄亡友思佩〉則多雙音節詞和語氣詞,全句修飾語多,結構較複雜。 - 11 56.

(21) 丁憶如 漢賦語法風格研究. 〈《世說新語》語言風格論析〉61、劉加夫〈繁艷似賦,流美如歌--南朝文人 樂府詩語言風格探析〉62、程俊〈李白樂府詩與漢樂府詩的語言風格比對〉63、 童宛村〈春秋戰國時期語言風格比較〉64,還有劉淑娟〈解析〈古詩十九首〉的 語言運用風格〉65。六篇內容多與修辭學有關,只有〈李白樂府詩與漢樂府詩的 語言風格比對〉稍微提及二者句式皆參差的特徵、〈解析〈古詩十九首〉的語言 運用風格〉有談到五言節奏與四言的不同和疊字的運用。另外,香港的相關專書 似乎只有何成邦《陸機詩歌的語言風格研究》一書。雖然該書將「Stylistic」譯 為「文體學」,並討論陸機詩歌的音韻風格和修辭手法,其關注的焦點則近於台 灣學者的「語言風格學」 ,並兼及文學性的描寫;而該書論述Stylistic秉承的中西 傳統,且釐清西方相關理論的淵源和發展,用力頗深:作者從古希臘修辭學、索. 政 治 大 學家斯皮哲(Leo Spitzer,1887-1960)的文體分析方法,到新批評的文本細讀方法, 立 緒爾語言理論、乃至俄國形式主義(Formalism)、捷克布拉格學派,以至德國語言. ‧ 國. 學. 和現代英國文體學派的理論,一路介紹下來66,值得參考。. ‧. 相較之下,在台灣的「語言風格學」研究中,由於以文學作品為研究對向, 著重作者經營語言的具體設計;除了分析文本音韻、詞彙、語法之特徵外,亦不. y. Nat. sit. 偏廢其美學價值乃至讀者的文化素養、文本的傳播途徑等課題,有時似乎更接近. al. er. io. 巴赫汀(Mikhail Mikhailovich Bakhtin,1895-1975)的主張,下文會再談到。就筆者. n. iv n C hengchi U 學者之手,卻未有專文說明其發展概要,故下文先介紹台灣「語言風格學」的發 目前所見,與語言學緊密結合的「語言風格學」研究成果,幾全出於台灣或台裔. 展簡史,再介紹其研究成果。. 據目前所見的資料,以文本音韻、詞彙、語法來觀察文學作品的進路,始於 1968年、高友工和梅祖麟合作發表的一系列文章。二人試用新批評(New Criticism). 61. 彭曉霞:〈《世說新語》語言風格論析〉,《五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2期,頁43-47 劉加夫:〈繁艷似賦,流美如歌--南朝文人樂府詩語言風格探析〉,《蘭州學刊》2007年 12期,頁114-116。 63 程俊:〈李白樂府詩與漢樂府詩的語言風格比對〉《綿陽師範學院學報》2013年10期,頁24-26 、30。 64 童宛村:〈春秋戰國時期語言風格比較〉,《創新科技》2014年19期,頁58。 65 劉淑娟:〈解析《古詩十九首》的語言運用風格〉,《語文建設》2014年12期,頁25-26。 66 何成邦:《陸機詩歌的語言風格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學,2012年),頁21-58。 - 12 62.

(22) 第一章 緒. 論. 的觀念67,在1968年發表了〈Tu Fu‟s Autumn Meditation: An Exercise in Linguistic Criticism〉一文,受到高友工影響,梅祖麟亦在1969年發表〈文法與詩中的模稜 〉68,援引安普生(William Empson,又譯為燕卜遜,1906-1984)《模稜七型(Seven Types of Ambiguity)》以及杭士基(Noam Chomsky,1928-)《變換律語法(Syntactic Structure)》的概念,說明唐詩中文法與意義兩可而不可抉擇的現象,以及假平行 的藝術作用。1972年11月,黃宣範為他們翻譯了1968年的文章,以〈分析杜甫的 《秋興》 :試由語言結構入手作文學批評〉69為名,刊登於《中外文學》 ,引起不 少注意,周英雄及鄭樹森視之為結構主義的代表作。之後兩人又採用結構主義詩 論(Structural Poetics)的方法,發表了〈論唐詩的語法、用字與意象(Syntax, Diction, and Imagery in T‟ang Poetry)〉70等文。他們認為「詩」的主要關懷是如何造就優. 政 治 大 法、等語言元素入手,以見杜詩藝術的妙處;其後梅祖麟發表〈從詩律和語法來 立. 質的語言製品(to make excellent verbal artifacts),所以要從音位、節奏、句構、語. ‧ 國. 柏梁臺詩的著作年代〉73等文,一新學者耳目。. 學. 看〈焦仲卿妻〉的寫作年代〉71,丁邦新亦有〈從聲韻學看文學〉72、 〈從音韻論. ‧. 而竺家寧師1993年發表了〈《詩經.蓼莪》的韻律之美〉74等相關文章,更. y. Nat. sit. 於2001年出版《語言風格與文學韻律》一書,該書詳盡地介紹「語言風格學」的. al. er. io. 觀念和方法,堪稱台灣「語言風格學」的開山之作。以此為專書名稱者,尚有張. iv n C hengchi U 究方法兼重修辭學與語言學。另外,不以「語言風格學」為名,其問題意識和研 n. 慧美《廣告標語之語言風格研究》及《語言風格之理論與實例研究》二書75,研. 67. 參梅祖麟: 〈我的學思歷程〉 ,收入國立台灣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編: 《追求卓越》(台北市:國 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7年),頁13。 68 梅祖麟:〈文法與詩中的模稜〉 ,收入《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39本上冊,1969 年,頁83-124。 69 高友工、梅祖麟:〈分析杜甫的《秋興》:試由語言結構入手作文學批評〉, 《中外文學》1:6, 1972年11月,頁8-26。 70 該文分上、中、下三篇,分別收入《中外文學》1:10,1973年3月,頁30-63, 《中外文學》1:11 ,1973年4月,頁100-114, 《中外文學》1:12,1973年5月,頁152-169。 71 梅祖麟:〈從詩律和語法來看〈焦仲卿妻〉的寫作年代〉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53:2,1982年,頁227-249。 72 丁邦新:〈從聲韻學看文學〉 ,《中外文學》4:1,1975年,頁1-20。 73 丁邦新: 〈從音韻論柏梁臺詩的著作年代,收入《總統蔣公逝世周年紀念論文集》(台北市:中 央研究院,1976年),頁1223-1230。 74 竺家寧:〈 《詩經.蓼莪》的韻律之美〉, 《國文天地》8:8,1993年1月,頁98-102。 75 見張慧美: 《廣告標語之語言風格研究》(台北市:駱駝出版社,2002年)以及張慧美: 《語言風 格之理論與實例研究》(台北市:駱駝出版社,2006年)。 - 13 -.

(23) 丁憶如 漢賦語法風格研究. 究進路卻若合符契的,還有曹逢甫《身體與譬喻――語言與認知的首要介面》76 與《從語言學看文學:唐宋近體詩三論》77二書,以及周世箴《語言學與詩歌詮 釋》78,皆以語言學知識探索文學之美。. 深受「新批評」影響,重視以語言學討論文學文本的研究取向,已為台灣的 文學研究打開一扇扇迥異於以往的風景:為了說明「語言風格學」在台灣的研究 成果,筆者檢索了國家圖書館「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以「語言風格」為 論文名稱或關鍵詞,以及於摘要中提到該詞的碩博士論文,總共有327篇79;剔 除48篇討論音樂、繪畫、電影、戲劇以及機械翻譯系統,以及西方文學譯介的論 文,以及169篇以詩詞小說品評、意象等修辭技巧的文章後,仍有110篇相關的學. 政 治 大 方言、華語或國語教學,乃至翻譯文學研究者所使用。 立. 位論文。足見其術語定義與研究手法,漸為學者們接受,在2007年之後,更廣為. ‧ 國. 學. 在王松木、古國順、何信翰、李勤岸、周碧香、林慶勳、竺家寧、邱湘雲、 姚榮松、耿志堅、高婉瑜、張慧美、楊素姿、葉鍵得、董忠司、劉承慧、蔡美智. ‧. 、羅肇錦(按姓氏筆畫排序)等學者的提倡下,「語言風格學」開始成為學者分析. Nat. sit. y. 方言文學乃至現代文學的有力工具。舉例來講,林佳怡碩論《拱樂社歌仔戲劇本. al. er. io. 之語言研究:以《金銀天狗》為例》,藉由韻腳的觀察及借音字的使用,發掘該. iv n C 樹葉船》音韻風格研究》一書,以說明兒歌之所以朗朗 hengchi U. n. 劇偏泉腔的方言特色,亦從戲曲用語、句式說明特殊的語言風格。此外,李雅惠 《林良兒歌《看圖說話. 上口的原因;薛聖月《唐捐詩文醜惡風格研究》則從色彩、空間、動物、體液等 詞彙的分析、歸納,解釋作者詩文如何「教人噁心懼怖卻又深深著迷」的奧妙, 凡此皆可見「語言風格學」闡述文本之美「所以然」的種種表現。總的來說,其 研究範圍多屬現代文學,而歸納作家的詞彙風格,更成為學者解剖李商隱、張愛 玲、林良、徐志摩、洛夫等作者寫作手法的利器。也有其他利用語言學知識,觀. 76. 曹逢甫、蔡中立、劉秀瑩: 《身體與譬喻---語言與認知的首要介面》 ,台北市:文鶴出版社, 2001年。 77 曹逢甫: 《從語言學看文學:唐宋近體詩三論》語言及語言學甲種專刊之七,台北市:中研院 語言所,2004年。 78 周世箴:《語言學與詩歌詮釋》 ,台中市:晨星出版社,2003年。 79 參考網址:http://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zie09y/search#result,檢索日期: 2015年4月12日。 - 14 -.

(24) 第一章 緒. 論. 察文本話題結構80或虛詞、乃至於概念隱喻理論的學位論文,如周法高指導的林 春枚碩論《古典詩歌中的主題句硏究 : 試由語法入手進行詩歌批評》 、戴璉璋指 導的許名瑲碩論《戰國策虛詞研究》,以及周世箴指導的朴庸鎮碩論《從現代語 義學看李賀詩歌之語義研究》、陳璦婷碩論《概念隱喻理論(CMT)在小說的運用 —以陳映真、宋澤萊、黃凡的政治小說為中心》,皆延展了現代語言學研究的範 圍,其成果反饋到語言學和文學的研究上,取得「合則雙贏」的效力。. 當中關於古典文學的語法或句式風格研究者,有周能昌《杜甫七律的語法風 格》81、徐敏綺《陳子昂〈感遇詩〉語言風格研究》82、張靜宜《李賀詩之語言 風格研究--從詞彙及句型結構分析》83、郭曄儒《從句式結構看杜甫七言律詩. 政 治 大 等(按姓氏筆畫排序),周能昌談及杜甫的「三字嵌」、「走樣句 立. 的語法特點》84和陳逸梅《東坡詞語言風格研究》85、劉芳薇《《維摩詰所說經》 語言風格研究》86. 」和「假平行」,其「假平行」的一些特徵,如動詞和形容詞的對仗,在本文第. ‧ 國. 學. 三章會提到;徐敏綺則根據詩句語氣,將陳子昂詩分為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 ‧. 、感嘆句、走樣句和對偶句等類;而張靜宜討論李賀「連貫句」和「零句」的句 型特色,這也是漢賦鋪陳時的兩個重點設計,本文第五、六章會提到。. sit. y. Nat. al. er. io. 此外,郭曄儒討論的是杜甫七律的主謂句結構、謂語分類、複句分析,以及. iv n C 特徵」,其中亦有「假平行」和「一字逗」的現象;劉芳薇則介紹該書造句類型 hengchi U n. 變形句的結構,而陳逸梅指出東坡詞多「零句」,以及採用駢句、疊句等「句組. ,並指出其擴展、省略、賓語前置等句式變化的風格特徵。上述的「假平行」 、 「 80. 陳亞川、鄭懿德曾指出, 「語法學界對『結構』的使用和理解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指實體 ,即某一具體語段本身;一指語法關係,如主謂結構、補充結構、動賓結構、偏正結構、並列結 構等。」本文所謂的「結構」 ,則是指後者。其說參陳亞川、鄭懿德: 《呂叔湘著《漢語語法分析 問題》助讀》(北京市:語文出版社,2000年),頁33。 81 周能昌: 《杜甫七律的語法風格》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國91年碩論,竺家寧指導 。 82 徐敏綺: 《陳子昂〈感遇詩〉語言風格研究》 ,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應用語言文學研究所,民國94 年碩論,葉鍵得指導。 83 張靜宜: 《李賀詩之語言風格研究--從詞彙及句型結構分析》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 國85年碩論,竺家寧指導。 84 郭曄儒:《從句式結構看杜甫七言律詩的語法特點》,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民國96年碩論,蔡美智指導。 85 陳逸梅:《東坡詞語言風格研究》,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國85年碩論,竺家寧指導。 86 劉芳薇:《《維摩詰所說經》語言風格研究》,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民國84年碩論, 竺家寧指導。 - 15 -.

(25) 丁憶如 漢賦語法風格研究. 連貫句」與「零句」都是漢賦常見的語法風格特徵,而漢賦與唐詩這三項語法特 徵亦有類似之處,下文各章會再提到。. 由於「語言風格學」施用於古典文學的範圍,以詩詞的音韻、詞彙風格為大 宗,除筆者碩論外並無辭賦相關的研究,語法風格亦多集中在詞彙結構上,間有 涉及零句、假平行、變形句和節奏的部分。因此,不論是分析的對象或方法運用 上,本論文都能補充目前「語言風格學」研究成果的未及之處。. 二、漢賦語法的研究成果. 政 治 大 大抵承自《詩》騷,故可以參考其研究成果。話說回來,漢賦語法之所以少人研 立 目前的漢語語法研究成果,幾乎沒有以漢賦為對象的專著或文章;但其句型. ‧ 國. 學. 究,可能是因為漢賦難讀,每句的字數又較為駁雜,不似詩詞的整飭,更不如散 文易懂;加上作品往往散佚,就《全漢賦校注》來看,堪稱完整的篇幅不到120. ‧. 篇,其間還可能有偽作的問題。不少漢賦文字也很複雜,簡宗梧師便曾指出,基 於口誦之需要,西漢賦篇「大量採用基於口語別義需要而衍生的複音詞」,而為. y. Nat. al. er. io. sit. 了增強口誦的聽覺效果,賦篇也常見聯緜詞或聲貌形容詞:. iv n C 成書面,原無定字,各憑其聲,或假借用之,然後再疊加形旁以造新字, hengchi U n. 這些語彙,平時騰之於口舌,自然而流利,生動而貼切,但取之於賦,寫. 於是瑰怪的瑋字就層出不窮了。西漢賦篇瑋字連編疊綴,正是口語文學的 特色。87. 當無形的「語言」被收納入有形的「文字」中,遂產生了不少看似罕見、瑰怪, 且多用以形容事物樣態的「瑋字」;一直到杜篤〈論都賦〉和班固兩都賦,東漢 大賦才逐漸擺脫這種生澀難讀的型態88,除了張衡〈東京賦〉有意模擬馬揚風格 之外,很少出現這麼密集的瑋字了89。至於漢賦「詞語豐富」與「語法嚴謹」的 特徵,造成理解詞意的困難,也讓我們得以觀察、歸納其語法結構的共相;唐子 87 88 89. 簡宗梧:《漢賦史論》(台北市:東大圖書公司,1993年),頁217、218。 參郭維森、許結:《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年),頁 157。 參郭維森、許結:《中國辭賦發展史》(南京市:江蘇教育出版社,1996 年),頁 161。 - 16 -.

(26) 第一章 緒. 論. 恆便指出,漢賦句法實促進了漢語口語與書面語分化:. 在句法方面,漢賦落後於同時代口語的跡象更加明顯。若把先秦時代的 《左傳》與漢代的《史記》 、 《論衡》比較一下,我們會發現句法發展的趨 勢是句子成分完備化,個別成分(主要是修飾成分)越來越發達,成分之 間的結構關係多樣化,置於動詞中心語之前的修飾語在數量比例上有增加 的趨勢,等等。所有這些,在漢賦中都找不到明顯的表現。90. 文中說明漢代辭賦異於當時散文之處,在「句子成分完備化」 、 「個別成分(主要 是修飾成分)越來越發達」等方面,而「落後於同時代口語」的特徵,或與其承. 政 治 大 相關討論請見本文第五章。唐子恒還指出,相較於散文,漢代詩賦由於受到句式 立 韻律等條件的限制,口語化較低;「但是,漢賦在詞語運用方面的豐富多采、變. 自詩騷有關;其句子成分不完備的特色,則可藉由「流水句」的概念加以說明,. ‧ 國. 學. 幻莫測,令人歎為觀止,是詩歌所望塵莫及的。這種發達的盛況,與它在語法上 的嚴密程度相比,產生的反差實在太大了」。而這兩項特徵,也在各家作者的手. Nat. sit. y. ‧. 上開顯出同中有異的樣貌。. al. er. io. 接著介紹與漢賦形式相關的《詩》騷研究成果:以《詩經》句法為研究對象 的專著,有許世瑛《詩經句法研究兼論其用韻》 、戴璉璋《詩經句法研究》 ,以及. n. iv n C 楊合鳴《詩經句法研究》:許世瑛和戴璉璋的語法架構大體承自呂淑湘《中國文 hengchi U. 法要略》 ,採取西方的「主―述―賓」分析方式;而楊合鳴則從訓詁、主題(文章 主旨)和語境入手,將《詩經》句法歸納為「主謂式」、「謂主式」、「述賓式」、「 賓述式」等十六種,逐一舉例並加以說明。其分類或有瑣細之虞,而標準不一, 部分尚有句式交叉的問題,也都是白玉微瑕。至於該書特別列出的「賓述式」, 有其出現的特殊條件,本文第六章會討論到。此外,該書提及《詩經》「特殊省 略式」 ,分成主謂/述賓/狀中/定中互省等四類,討論「句子的必要語法成分承前 章蒙後章而相互省略」91的表現;這是否亦見於以鋪張為特色的漢賦當中?以上 諸點,都可以一一與漢賦相對照。. 90 91. 唐子恒:〈關於漢賦語言的兩點思考〉 ,《文史哲》1990年第5期,頁38。 楊合鳴:《詩經句法研究》(武漢市: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頁231。 - 17 -.

(27) 丁憶如 漢賦語法風格研究. 以楚辭句法為研究對象的專著,則有廖序東的《楚辭語法研究》;該書收錄 〈論屈賦中人稱代詞的用法〉、〈釋「兮」及〈九歌〉句法結構的分析〉、〈〈離騷 〉文例新探〉、〈〈離騷〉的句法〉等十二篇文章,及一篇附錄;一方面勾勒其語 法特徵,另方面針對「之」字句、「其」字句和「以」字句等加以分類介紹,也 論及其構詞法。部分文章可作為漢賦語法分析的參考,舉例來說,廖序東在〈〈 離騷〉的句法〉一文中,指出〈離騷〉受到字數(多六字句)、句腰虛字,以及「 兮」字與韻的制約,並舉「以」字句為說明;他按照主語數把上下句的種類分為 單/複句,複句又依意義關係,分為並列、承接、遞進、選擇、轉折、因果、假 設等句。. 政 治 大 〈離騷〉多六字句和句腰的特色,常見於騷體賦,而關於「兮」字在楚辭的 立 性質和作用,他也有不同於前賢的解釋。在〈釋「兮」及〈九歌〉句法結構的分. ‧ 國. 學. 析〉一文裏,廖序東提到〈九歌〉「兮」總出現在上下句中的上句末的現象:劉 熙載《藝概‧賦概》稱之為句腰,聞一多認為「兮」是一切虛字的總替身;廖序. ‧. 東則主張「兮」字仍是語氣助詞,性質不變,之所以用「之」 「其」 「而」等虛字. Nat. sit. y. 代釋,是由於「兮」字前後成分的結構關係--即並列、承接、補充、轉折--. al. er. io. 所決定的。至於漢賦賦家如何使用「兮」字?這是個牽涉很廣泛的問題,目前本. v. n. 文會先處理「兮」字在五七言句中的用法,以說明詩賦互相影響的痕跡,詳細內 容請見第二章。. Ch. engchi. i Un. 除了參考《詩》騷語法與韻律語法學的研究成果,本文亦運用現代語法學的 主謂與主題概念,來分析漢賦句式結構。現代和上古漢語語音的差別固然很明顯 ,但是詞序和造句的方法則大抵相同;王力先生即曾指出,「詞序的固定是漢語 語法穩固性的最突出的一種表現。主語在謂語前面,修飾語在被修飾語前面,數 千年如一日」92,丁邦新先生亦曾提及上古或遠古的基本詞序,仍然與現代漢語 一樣,屬「主-動-賓」形式;只有少數情況如加強語氣、上下文義清楚、或是 記號明確時,才是「主-賓-動」的順序93,因此本文亦將以現代語法的研究成. 92 93. 王力: 《漢語史稿》(北京市:中華書局, 2005年),頁246。 丁邦新:〈漢語詞序問題札記〉 ,收入《中國境內語言暨語言學》第4期,1997年,頁155-162 - 18 -.

(28) 第一章 緒. 論. 果作為參考。. 最早把西方語言學「主語」 、 「謂語」 、 「賓語」等概念引入現代漢語語法研究 的著作,是馬建忠《馬氏文通》,可是中文句法除了「主-動-賓」之外,還有 不少是屬於「主題」和「說明」的結構。所謂的「主題」,有些部分類似民初學 者所謂的「大主語」 :按何樂士的說法, 「大主語」指的是位於主謂謂語之前,作 為其描述對象的「受事」或「評論、敘述、描繪的對象」94;之後趙元任《中國 話的語法》第一次指出「主題」概念討論漢語語法,並主張「主語跟謂語在中文 句子裡的文法意義是主題跟解釋,而不是動作者跟動作」95,二者實為一體;並 自註是把「主題」 、 「解釋」當作語意學上的名詞,而不是文法上的名詞。他據此. 政 治 大 (Sandra A. Thompson,1940- )在《漢語語法(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立. 說明現代漢語的特徵,影響不少中外學者,如李(Charles N. Li,1940-)和湯普遜. Reference Grammar)》中,即認為國語的特徵在於主題鮮明(topic- prominent)96。. ‧ 國. 學. 而蒲立本《古漢語語法綱要》以之解釋古漢語語法,影響麥克爾.福勒(Michael. ‧. A. Fuller, ?-)在《文言津梁(An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Chinese)》一書中的分析方 式,台灣學者周法高、湯廷池、曹逢甫等人也引進並討論此一概念97。. sit. y. Nat. n. al. er. io. 趙元任的說法使「主語」範圍變得極寬,包括出現在句首的名詞性詞語、動. 。 94. Ch. engchi. i Un. v. 楊伯峻、何樂士:《古漢語語法及其發展》(北京市:語文出版社,2001年),頁750-751。 趙元任著,丁邦新譯:《中國話的文法》(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2 年),頁 40。 96 Charles N. Li & Sandra A. Thompson, Mandarin Chinese :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1),p.85. 97 相較之下,大陸則要到1982年,胡裕樹《現代漢語(增訂本)》一書初出版時,才引進了這樣的 觀念,有時則以「主謂謂語句」稱之。如書中指出「主謂謂語句的主語大多是說話的起點,含有 話題的性質」 ;像是「這個問題我認為可以討論」 ,就是一個單句中含有主謂謂語的例子。文中還 舉了另一個更長的句子,作為說明:「她只有八九歲光景,胖胖的,眼睛溜圓,臉色紅潤,頭髮 很短,穿著一身毛線衣褲,正在登上竹凳,想去拿桌上的蘋果。」在這樣的複句中,「她」是後 面一連串主謂謂語和動賓謂語的主語,因此具有話題性質的主語,「在意念上,往往不只影響一 個句子,儘管在結構上往往是屬於一個句子(分句)的。」其實他說的,也就是所謂「話題」的概 念。參胡裕樹:《現代漢語(增訂本)》(台北市:新文豐出版公司,1992年),頁364。 95. 而該概念被引進之後,很快吸引學者的注意,至少在1985年中國語言學會第三屆年會時,何 樂士發表〈《左傳》中「政以治民」和「以政治民」句式〉 ,就已經以此解釋「政以治民」的句子 。參邵敬敏:《新時期漢語語法學史. (1978-2008)》(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11年),頁178,以 及何樂士: 〈「政以治民」和「以政治民」兩種句式有何不同?〉 ,收入何樂士: 《古漢語語法研究 論文集》(北京市:商務印書館,2000年),頁1-12。該文稱「政以治民」為「主題主語句」 ,「謂 語是對主語『政』作用的論述,主語是謂語所論述的主題。 『以』是連詞。」見上書,頁5。 - 19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表 11-2-2-32臺北市立大安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校訂科目教學大綱 科目名稱 中文名稱9. 英文名稱

湖山世界股份有限公司,興建大型綜合旅遊區, 1990 年建成開業。 1987 年,陳氏成立聯統建設公司,進入建築業。 1988 年與 1989 年分別成立和 盟通商公司與耐斯國際開發公司。

國文   翻轉 教學專刊 發行人:李枝昌 編 輯:李珮瑜 出刊日:民國 發行所:龍騰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04 年 08 月 地 址:新北市五股區五權七路 1

新北市 致理科技大學 臺南區 國立臺南護理專科學校 基隆區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 高雄區 國立高雄科技大學.. 桃園區 萬能科技大學 屏東區 大仁科技大學 新竹區

a09 基礎女裝 佳作 張憶芳 財團法人友好公益基金會 a10 男裝 金牌 莊文英 新北市縫紉業職業工會 a10 男裝 銀牌 柴陳靜惠 歐妮爾時裝有限公司 a10 男裝 銅牌 莊月微

王盛元 臺北市木工業職業工會 詹志展 益正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瑋銓 巷弄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04 室內裝潢創作 優勝. 04

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中彰 投分署、國立彰化師範大 學附屬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鄭宇峯 豫洋科技有限公司.

  此外, 圖書館亦陸續引進英美文學、外語學習與研究等 相關資料庫,如 19 世紀以前出版的經典文學名著 Literature Online, Early English Books Online 與 Nax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