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依據研究目的,本章歸納研究結果,提出建議,以下分節提出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節針對研究待答問題:國小中年級學童的天氣迷思概念有哪些?國小中年級學童 年級不同在二段式問卷上的表現有無差異?國小中年級學童性別不同在二段式問卷上 的表現有無差異?作出結論如下:

一、國小中年級學童的天氣迷思概念

本研究發現國小中年級學童天氣概念有許多的迷思概念,主要迷思概念及產生原因

說明如下:

(一)溼度-水蒸氣

1、 水蒸氣就是小水滴,它看的見,熱水冒出的煙霧就是水蒸氣。(受外觀影響,認為 細小水滴就是水蒸氣。)

2、 海水溫度高水蒸發快,所以水蒸氣主要來自大海。(思考不周,缺乏面積大小影 響蒸發的概念。)

3、 陸地溫度高水蒸發快,水蒸氣主要來自陸地。(經驗推衍錯誤,缺乏水量大小與 面積影響蒸發概念。)

4、 水要有陽光的熱度才能蒸發。(思考不周,認為蒸發要有陽光。)

5、 陽光會把水吸到天空去。(無法理解蒸發意義。)

(二)氣溫

1、 當風大、雲霧多、溼氣重的時候,氣溫較低。(經驗推衍因果關係錯誤。)

2、 地球與太陽距離遠近不同,造成冬天氣溫低,夏天氣溫高。(經驗推衍,以距離 熱源遠近判斷氣溫高低。)

3、 天空接近太陽,氣溫較高。(經驗推測距離熱源遠近來推測氣溫高低。)

4、 天空雲多,所以氣溫較低。或因為地面人多車多,所以氣溫較高。(因果關係倒 置錯誤,或經驗推衍錯誤。)

(三)氣團-寒流

寒流由強風形成,所以寒流對天氣的主要變化是雲雨變多、風變大。或寒流是冷氣 團,所以寒流對天氣主要變化是雲雨變多、風變大。(不了解氣團或寒流意義。)

(四) 雲雨

(四-1) 雲

1、 雲是水蒸氣,水蒸氣很多聚在一起形成雲。(雲水蒸氣是數量多寡關係。)

2、 水蒸氣蒸發也會形成雲。(不了解蒸發意義。)

3、 雲和霧都是水蒸氣。(以外觀判斷,兩者像空氣一樣,都會飄動。)

4、 雲是水蒸氣,霧是小水滴;或雲是小水滴霧是水蒸氣。(以經驗或外觀推衍。)

5、 白天雲看得清楚,所以雲比較多。(受視覺影響,看到就認為有或較多。)

6、 晚上溫度低、天色暗,雲會比較多。(經驗錯誤推演,雲很多很厚所以會很暗。)

7、 濃煙升空後會變成雲;濃煙會使白雲變成黑雲;濃煙升空後會變成空氣,所以 會影響天氣變化。(受外觀影響,黑煙烏和雲看來一樣。)

8、 濃煙升空後被風吹散,就消失了,不會影響天氣變化。(視覺影響,認為不見了 就消失了,對天氣也就沒有影響。)

(四-2) 雨

1、 水蒸氣很多聚在一起就會下雨;或水蒸氣太多太重雲撐不住了落下地面就會下 雨。(以數量多寡輕重判斷,水蒸氣很多很重就會掉下來就是下雨。)

2、 春天有颱風梅雨是台灣的雨季。(錯誤推測,如春天來臨會有春雨。)

3、 夏天冷熱不定所以是台灣雨季;或夏天很熱常下雨所以是台灣的雨季。(錯誤推 測,天氣熱就會常下雨)

4、 冬天有颱風梅雨所以是台灣的雨季;或冬天有寒流冷氣團,所以是台灣的雨季。

(不知雨季意義,以經驗推測錯誤。)

5、 以粗細量筒測雨量,粗量筒容量大雨水裝得多所以放粗量筒地方雨量大。(不明 白雨量定義,以雨水容量當成降雨量)

6、 粗細量筒水一樣高,因為瓶口寬容易接到雨水,所以放粗量筒的地方降雨量較 小。(經驗推衍,以粗細瓶口大小與接水之難易度,判斷雨量大小有關。)

(五) 風-颱風 (五-1)風

1、 雲與空氣結合就形成風。(受外觀影響,雲移動就是空氣流動,因而認為是雲和 空氣結合成風。)

2、 風是空氣,空氣就是風,所以有空氣就會有風。(思考不周,缺乏空氣因移動才 成風的概念。)

3、 國旗飄向西方,風從西邊吹來,是東風;風從東邊吹來,所以是西風。(不明白 風向意義,)

(五-2)颱風

1、 颱風產生於陸地,因為陸地強風聚集容易形成颱風。颱風產生於海洋,因為海 洋強風聚集、容易形成颱風。(弱風會很多風會聚成強風,甚至成颱風,數量大 小相加思考模式)

2、 海水氣溫很低,容易形成颱風。(經驗推衍錯誤,溫度低很冷就會產生風,氣溫 更低,容易有颱風。)

3、 颱風變成空氣或風散開來或遇到阻礙,颱風就會消失掉。(經驗推衍錯誤,風被 攔阻就會消失,散開減弱也會消失掉。)

4、 颱風會一直繞著地球轉,所以不會消失掉。(思考不周,颱風會到處繞。)

上述分析學童天氣概念產生迷思的可能原因後,綜合歸納可分為六類即:

一、受視覺(視力)的影響:看得到或看起來的感覺,來解視天氣現象。例如學童 雲量多寡是要以「看到」的情況而定,晚上暗暗的看不到,表示雲比較少;相對的有些 學同卻認為晚上暗暗的看不到什麼,表示雲比較多。二、以數量來推論:以物質數量多 寡來解釋天氣現象。例如水蒸氣很多就會形成雲或雨;雲很多就會下雨,並不考慮其中 的變化過程或變因。三、以經驗推衍:學童以原有經驗來解釋天氣現象。例如以距離熱 源的遠近說明氣溫高或低;很多風(海風)聚集在一起,就會成為強風甚至是颱風,以 經驗中的加減法來解釋天氣現象。四、受外觀限制:從物質外觀(或現象外觀)來解釋 天氣現象,例如黑煙會變成烏雲,因為黑煙與烏雲看起來一樣;滾燙的開水熱氣蒸騰,

看起來白白霧霧的是「熱氣」就是水蒸氣等。五、思考不周:由於說明過於簡單、或失 漏失了部分環節而成迷思概念,如「水蒸氣形成雲」,或「水蒸氣遇冷就形成雲」,都缺 少「凝結」此重要環節。六、不明定義、誤解或不了解定義:由於學童未建立此名詞概 念或根本誤解了名詞定義,因而無法解釋或誤解天氣現象,例如把降雨量誤解是集水 量,另多數學童表示不知道溼度意義,這應是溼度定義抽象,學童難以理解無法理解所 致。上述這些迷思類型,為本研究結論所獲得的成果,為能清晰呈現,整理於下表 5-1-1。

表 5-1-1 學童天氣迷思概念類型分析

迷思類型 模式說明 迷思概念舉例

第二節 建議

本研究結果呈現了學童天氣迷思概念,並歸納學童天氣迷思概念類型,此結果對於 從事科學教育工作以及課程研究設計者提供了解學童天氣迷思概念的第一手資料,應有 相當助益。以下就個人研究心得,從教學、教材與未來研究方面提出建議:

一、教學上

年紀 7 歲至 11 歲的中年級學童,學習處於具體運思(concrete operational stage)

階段,學習方式以具體可見為主,也開始能夠進行簡單邏輯思考,但此推理能力只限於 眼見的具體情境或熟悉的經驗(張春興)。對於有些看似簡單的天氣概念(例如風),學 童就已呈現出多樣的迷思概念。原因乃因為天氣概念必須具備有相當的物理概念與抽象 思考才容易理解,所以天氣概念的學習是不容易的。有時候即使學童能說出正確概念,

深究後可能發現只是表面理解或記憶答案而已,追根究柢學童都有迷思想法。因此研究 者建議:

(一)教師教學前必須先掌握學童先前概念尤其是迷思概念,教學才能因勢利導提 昇教學成效,這是教學重要工作。

(二)學童在科學問題上或多或少免不了出現錯誤迷思,所以教師教學應重視的是 學童如何想、為何這樣想的問題,而不是學童能寫出正確答案就算已達成教學目標。

(三)天氣的影響具體可感且無所不在,但要兒童有正確的科學理解卻又不易,而 民間傳說軼聞充斥,這些對學習都有不利影響。因此教師教學前應具備足夠專業知識,

才能勝任課堂上學童突發的想法,導引其進入科學知識領域。

(四)抽象的概念學習,必須藉助於製作精良的教學輔助媒體,運用網路資源學習

(如中央氣象局網站資源)、社區資源(如科學博物館)等輔助教學,不僅使教學生動 活潑、精緻,更因為學習來源豐富,可以減少學童迷思概念的產生。

二、教材上

天氣概念的學習,在小學中年級階段著重於天氣變化現象的理解,本研究卻發現學 童對於這些天氣概念有很多迷思存在,而這些天氣名詞卻又深入兒童生活(例如冷氣 團、颱風),如何讓學童獲得正確科學概念是重要的。在此提出兩點建議:

(一) 較難理解的概念如降雨量、氣團、溼度、颱風、冷峰、氣壓等等雖然中 年級階段不易理解,教材內容編輯除需依據學童認知階層,由學生的角度來設計外,

課文應有詳細文字解說的必要。因為,現今教材文字敘述少重實驗探討,目的雖在加 強學童探究精神,卻也因而增加衍生迷思概念可能情形。

(二) 每一個概念學習,實驗或事例,都應附上容易看懂的圖片、照片或播放 之影片,讓學生容易理解、學習。

(三)教師教學手冊上,若能提供學生迷思概念類型,或提供迷思概念診斷工具,

讓教師先了解學生迷思概念情形,或診斷學生是否已具備必須的基本知識或生活經驗,

將更能有效提昇教師教學成效。

二、 對未來研究上

(一)天氣涵蓋的領域廣泛,作為一研究議題,很難面面兼顧,建議後來研究者應結 合多人力量,分領域分階段研究,可更廣泛更深入蒐集資料,灑網捕魚,可使研究成果 更臻完整。

(二)本研究藉二段式問卷探討兒童迷思概念,並未以發展二段式診斷工具作為研 究目的,因此後續研究者可以以發展一套國小學童天氣概念診斷工具為研究目標,此研 究成果對科學教育工作將有莫大助益。

(三)以二段式問卷研究迷思概念,因為比個別晤談或概念圖適合大量施測,又比

(三)以二段式問卷研究迷思概念,因為比個別晤談或概念圖適合大量施測,又比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