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是透過研究工具筆試測驗了解學生的時刻、時距概念及在 時間計算問題之答題狀況,並歸納分析學生解時間計算問題常犯之錯 誤類型和可能原因,從學生的問題索解策略及錯誤類型分析探討,研 究結果已詳細描述於第四章。本章再就第四章的分析提出結論,最後 再進一步提出具體建議。本章共分兩節,第一節為結論,第二節為建 議。

第一節 結 論

壹、時刻及時距概念的表現:

一、高分組有九成五以上能清楚分辨時刻與時距概念,對時間概念的 撑握情形良好,而且不管文字敘述長短,皆能清楚的分辨時距與 時刻概念。

二、中分組學生有九成以上能清楚分辨時刻與時距概念,對於目前是 幾點幾分的慣用語,皆能清楚的分辨其指的是時刻,由於中分組 人數佔本次受測者中最多數,而且分數落差大,文字敘述愈長對 於中等以下程度的學童在判斷上愈不利,在解題上的確造成很大 的困擾。

三、低分組學生則僅六成五左右的學生能清楚分辨時刻與時距概念,

文字敘述愈長,對低分組學童在解題的過程中負擔愈大,造成判 斷錯誤及失去耐性而胡亂猜測的機率愈大。語文理解能力對於語 文程度中等以下學生在解題上的確造成很大的困擾。對中分組及 低分組學生而言,文字敘述愈長,其對時刻及時距概念愈不易撑 握。

四、全體受試者答對率82.6%,表示仍有將近二成的人數,無法清楚 的分辨時刻與時距概念。

五、學童在掌握時距概念優於時刻概念。

六、全體學生對於現在是幾點幾分所代表的時刻概念較能掌握,可能 是日常生活中較常使用而較熟悉使然。

七、對於走路要花多少時間;坐車要花多少時間;從某地到某地花多 少時間的敘述用法,各組學生的答對率均較高,可能與學生日常 生活經驗中物體移動一段距離需要一段時間的認知經驗符合,所 以較能掌握。

貳、時間化聚表現:

一、解題類型:

(一)先處理大單位:以使用人數的比例而言,以先處理大單位的方 法為最多人使用,此方法相較於先化後聚的方 法而言,也是較有效率的,而且呈現此解題類

型的學生對於時間高低階單位的掌握也會優 於使用先化後聚方法的學生。

(二)先化後聚:先將複名數化成最小時間單位,完成運算之後,再 依題意聚成單名數或複名數。

(三)用分數運算:部分版本在五年級上學期已有分數單元,加以鐘 面的結構和分數單元中,老師習慣用來表示幾分 之幾教學用的圓餅圖十分類似,所以部分學生會 用分數中約分及擴分的概念來處理時間的乘除 計算問題。使用分數處理時間化聚問題的學生屬 於高分組學生中的少數,由筆試資料中可以看出 這些學生會針對題目的類型及數字,去靈活運用 整數、分數及小數的四則運算以最具效率的方法 解題,而且幾乎無固定的解題模式,即使是同類 型的問題,也會針對題目中的數字去調整其解題 方法。

(四)用小數運算:某些學生會用小數的概念來處理時間化聚的問 題,用小數來處理時間化聚問題的學生屬於少 數,其原因為用小數處理,有除不盡的問題,徒 增困擾,所以較少人使用。

(五)累加法:對乘除法不熟悉的學生則會用累加法,或連減的方法 去處理時間化聚的問題,此解題類型對於數字較大或 涉及較複雜計算的題目,較不易索解成功,而且較費 時。

二、學習表現:

(一)、全體學生對於多階單名數與複名數化聚(3930 秒=( )時( ) 分( )秒)因涉及三階以上的化聚,計算過程繁複且對於除 法概念不清,所以表現不佳。

(二)、學生對於60進位制的化聚因日常生活作息中較常使用,所以 較能掌握,7、24進位制的化聚則表現較差。

(三)、學生對於二階單名數與單名數化聚表現最好、兩階單名數與 複名數化聚次之,對多階單名數與複名數化聚表現最差,反 應了越複雜的計算步驟,越不利學生的解題,加以一般學生 後設認知能力不足及除法結果解釋困難,所以即使計算過程 無誤,但仍無法有效答題。

(四)、學生對於時間的除法問題表現最差,乘法次之,對於加減問 題則表現較好,其中對加法問題的表現又比減法問題的表現 好。

(五)、學生在時間加法文字題的表現以合併型最佳,比較型次之,

改變型最差。

(六)、學生在時間乘法文字題的表現以量數同構型優於多重比例型 的文字題。

(七)、全體學生在時間等分除的文字題表現優於時間包含除文字題。

(八)、除了高分組外,中、低分組學生在雙步驟文字題的答對率皆 低於單步驟文字題,可見中等程度以下的學生除了對於文字 題的學習表現不佳外,算計步驟的多寡仍然影響其解題表現。

三、錯誤類型:

時間化聚的錯誤原因,除了單獨出現外,其實也交互出現,並反 覆的對學習者在解題上做出干擾。

(一)、十進制的干擾:

本錯誤有二種類型,一種是對十進制的規則做錯誤類化或過分類 化所致,例如123=1個百+2個拾+3個一,所以將其概念類化誤將 3990秒當成3時9分30秒;3時當成30分。另一種不同於十進位制的錯 誤類化之處,在於學生清楚時間的高低階關係,但是在計算過程中的 進退位因十進制的干擾而產生錯誤。

(二)、時間進制間的相互干擾:

學生雖然知道時間之間的進位制,但在實際解題時,卻無法根據 題目呈現的時間單位,使用正確的進位制,如:24進位制干擾其他的

時間進位制;60進位制干擾其他的時間進位制;24及60進位制的交义 干擾。

(三)、除法使用上的錯誤:

因為缺少完整的概念或不當的使用除法規則,本研究中學生所呈 現的除法錯誤概念包含如下: 1.被除數及除數分不清楚,加以受到 在國小階段一般除法的題目都是被除數的數字大於除數的數字所 致,此外呈現本錯誤類型的學生對於時間化聚的概念亦可能不甚了 解。 2.削去法的一知半解,除法中,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把0削去是為 了方便計算,其功能類似於分數的約分,但是除法會有餘數問題,餘 數要把削去的0補回來。 3.不明白時間除法餘數的意義,意即基本的 除法運算沒問題,但算完之後不了解餘數的單位為何? 4.對於同類 量才存在著倍數關係有迷失概念,所以對於時分採分開處理方式,即 20分÷2分;50秒÷5秒,得到10分10秒的答案,卻不知時間是一高低階 關係的量,單名數及複名數可以相互化聚。 5.二個時間量相除,只 存在著單純的倍數關係,少數學生會在計算二個時間量相除後的答案 自行加上單位

(四)、時間的高低階概念不清:

學生對於時間單位的高低階關係搞不清楚,只知 1 時=60 分;1 分=60 秒,在二階單位之間反覆換算,自已都搞不清楚,加以對除

法中的被除數、除數、商及餘數的結果和其所代表為何?解釋困難,

所以反覆的在高低階之間換算。

(五)、錯誤的演算:

學生只是在完成演算的過程,胡亂的將題目中的數字相加減或乘 除,藉此完成演算的過程,而不是在獲得問題的答案。

(六)、受鐘面結構的影響:

表示時間的方法分為十二時制及二十四時制,學生在低年級報讀 時刻階段,沒有正確的學習,以致形成了迷思概念及對「時、分、秒」

的關係沒弄清楚,因而受了鐘面結構的影響。

(七)、錯誤的解題策略:

學生使用了錯誤的解題策略所致。

(八)、關鍵字判斷:

學生對於文字題,使用關鍵字去判斷,而非依題意去構思解題策 略,例如看到「共」就用加法,看到「差」就用減法,而導致錯誤。

(九)忽略題目的條件(只完成一步驟):

學生並非一定不了解題目意思或是不會算,甚至可能只是粗心大 意,或因一時的疏忽,忽略了題目的條件,未依題意將低階單位再聚 成高階單位,少了一個步驟,以致未完成解題過程而導致錯誤。

第二節 建 議

以下提供時間化聚教學上的建議。

壹、設計時間數線教具:

設計時間數線教具輔助教學,國內外學者 Goudsmit, Samuel A.

& RobertClaiborne(1966/1980)和黃武鎮(1975)都曾以數線的觀 點來對時間做定義,鍾靜(1994)也提出時間非感官量,必需藉由工 具上比對刻度的觀點才得以掌握,所以研究者認為在時間的教學上可 以設計諸如測量公制長度單位直尺般的時間量尺,全長 24 時(1 日), 按照各高低階化聚關係標上刻度,讓對於時間高低階概念不清的學生 可以藉由實際操作,慢慢由具體操作過渡到形式運思。

貳、加強時間位值的觀念:

在時間的加減乘除計算時,可用定位板的觀念,加上時間單位,

使學生在化聚過程中避免因位值概念不清強而產生錯誤。例如:

1. 時 分 2. 分 秒 3. 時 分 3 24 7 45 1 45

× 3 + 8 40 8)14

9 72 15 85 8 10 12 16 25 6 0 360 32 40 40 0

畫上隔線的方法,可以減少十進制的錯誤類化及在進退位時十進制的 干擾。

參、加強乘除法的計算能力:

由分析學生的紙筆測驗資料中發現,時間的乘除計算,除了十進 制的錯誤類化及在進退位時十進制的干擾外,學生的乘法計算能力不 足,很多都是在計算上產生失誤,所以加強學生乘法計算的訓練有其 必要性,至於除法方面,因錯誤原因較複雜,所以分述如下:

一、避免削去法的誤用:在教學上,宜並列長除法及長除法中使用削 去法的例題,讓學生能分辨異同以避免錯誤。例如:

(3)400 秒=( 6 )分( 40 )秒 6

60)400 360 40

(3)400 秒=( 6 )分( 40 )秒 6

60)400 36 40

二、避免被除數及除數分辨不清:對於呈現此錯誤的學生,在教學上 不妨用算式填充題及長除法並列的方式,加深學生印象,減少在互換 的過程中產生失誤。

三、避免同類量相除的概念迷失:呈現本錯誤類型的學生可能對於同 類量才存在著倍數關係有迷失概念,所以對於複名數÷複名數採分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