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根據第四章研究的結果與發現,提出結論與建議,全章共分 為兩節,第一節為結論,第二節為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旨在透過行動研究,瞭解擬題活動教學在國小三年級數學 課堂實際運作的困難與解決方法,其次研創可融入數學教學的擬題素 材和方法,最後探討在整個行動研究的歷程中教師的專業成長與學童 數學能力的成長。以下根據第四章研究的結果與發現做出以下結論:

壹、 擬題素材與方法的使用

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動機,教師可用相關數學遊戲或活動

(如表 3-1)來引導課程的進行,而擬題素材的使用,需按照實際教 學需要,交互運用,而非一成不變,按表操課,其目的在於使每位學 童對於每一數學概念能充分理解,並能善加運用。

貳、 擬題教學的實施與解難 一、 教師專業與自信的建立

課程或教材教法的改變對老師來說是一大挑戰,就像本研究的協

同合作教師,忽然就打退堂鼓,原因就是信心的不足。所以,在一個 新的教材教法實施之前,教師對其理論背景的瞭解,及教材內容要點 的掌握與教法的熟悉,實屬必要。

二、 教師的佈題

進行擬題活動教學時,教師可利用故事情境佈題的方式,不但可 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使上課的氣氛更熱絡。而利用學生所擬 出來的題目做為佈題的來源,不但可提高學習的動機,也可增加學生 擬題和解題的樂趣。

三、 學生的擬題

本研究的擬題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小組合作擬題,一是個人數學 日記的撰寫。小組合作擬題,小朋友在討論時,通常會有音量過大的 情況發生,教師應適當介入,若為討論,當可允許。遇有遇到瓶頸的 情況發生,教師亦應介入加以協助,以免時間拖延過長,影響教學流 程。

數學日記的批閱,應依個別差異,作適當調整,可允許家長從旁 協助,但不得有代為完成的情況發生。

四、 討論風氣和文化的建立

剛開始進行,討論並不踴躍,教師應多鼓勵,情況會慢慢改善。

另討論文化的建立,亦應配合進行,如:要舉手發言,要專心聽別的

同學的說明。而討論的重點應放在內容是否合乎邏輯,題意是否清 楚,而非侷限在字體的大小、對錯或美醜。這需要老師耐心的引導,

經過幾次練習,小朋友討論的品質就會慢慢提升,討論的重點亦漸漸 能掌握。

五、 家長的溝通和協調

一個教師若得不到家長的認同,在好的教學理念,都很難落實。

這可透過班親會的召開、教育資訊的提供、舉辦孩童的作品展等方式 進行。親師關係的良好,可使教師的教學事半功倍。

六、 學生擬題作品的呈現

將教室布置空出一個位置做為學生擬題作品的展示區,可收到見 賢思齊焉,見不賢內自省焉的絕佳效果。

參、 教師的專業成長

在整個研究歷程中,任課教師不僅在教材內容要點的的掌握,教 學流程的鋪陳,重點提問的介入時機,引導討論的氣氛和走向,獲致 成長,最重要的是,其教師本位的心態轉為學生本位的考量。

肆、 學童數學能力的成長

從擬題活動教學的四個階段來看學童的蛻變,其從畏懼發言到欲 罷不能;討論的內容空洞到具有邏輯推理;下課的吵鬧轉為對問題的

爭辯;擬題內容的不知所云到多元的創意;解題的模仿到自我的見 解,在在都顯示出,學童在擬題活動教學的實施下,數學能力獲致成 長。

第二節 建議

一、 對數學教材的建議

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重在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師應體認計算能 力不是數學能力的唯一,教師應利用現有教科書的教學單元,並且根 據學生的學習狀況,適時適性的設計擬題課程,讓學生從合作擬題,

個別擬題和討論的過程中,獲得數學知識,並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且 延續其學習興趣,以增加學生運用數學的能力。

二、 對教學上的建議

(一) 透過數學日記的撰寫,教師可從中獲知學生的學習狀況、數 學知識和概念,當發現學生出現迷思概念時,應及時加以導正 或進行補救教學。亦可以之為認知衝突的引爆點,進行佈題,

引發討論,澄清學生概念。

(二) 以數學日記當成回家作業,不但可使家長明瞭學生上課情形 及進度,亦可增進親子關係的融洽。

(三) 對於低成就的學生,教師應多鼓勵引導,增加其學習興趣;

高成就之學生,則可以擬題條件的改變,增加其挑戰性來提升 興趣。

(四) 教師應放棄教師本位的觀念,改以學生為主的教學。

(五) 教室布置應留給每位學生發表的空間,不應只有少數表現優 異的同學專屬。

三、 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由於本研究只以一個班一位老師進行研究,因此,未來的研究,

可以探討不同教學特性的老師,在不同班級中進行擬題教學的情形。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朱建正、呂玉英、胡鈺麟(2002)。國小數學教材分析-體積和角度。

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李承華(2002)。擬題活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掌握數學文字題語意結 構與解題之影響。國立台北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台北。

吳芝儀、李奉儒(1995)。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林文生(1996)。一位國小數學教師佈題情境及其對學生解題交互影 響之分析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 北。

林德宗(1999)。擬題活動再國小五年級數學教室裡的應用。國科會 大專學生參與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

(NSC-88-2815-C-023-001-S)。

坪田耕三(1987)。生動的算術。日本:國土社。

周幸儀(2002)。國小二年級數學科合作擬題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 台南師範學院碩士學位論文,台南。

周筱亭(1995)。國民小學教師對新課程應有的認識。國立嘉義師範 學院八十二學年度數學教育研討會。

孫秀芳(1997)。國小二年級學生加減法擬題能力之研究。國科會補 助大學生研究專案成果報告(NSC-86-2815-C-023-005-H)。

翁嘉英(1988)。國小兒童解數學應用題認知歷程。國立台灣大學心 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

徐文鈺(1996)。擬題教學策略對國小兒童分數概念的解題能力、擬 題能之分析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博士 論文,台北。

秦麗花(2000)。教師行動研究快易通。台南:翰林。

夏林清與中華民國基層教師協會(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 動手做研究。台北:遠流。

梁淑坤(1993,11)。十五枝火柴看擬題與解題。國民小學數學學術 研討會,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梁淑坤(1994)。「擬題」的研究及其在課程的角色。國民小學數學科 新課程概說(低年級)(pp.152~167)。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 會編。

梁淑坤(1995)。師範生擬題行為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 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3-0111-S-023-007、

NSC-84-2511-S-023-001)。

梁淑坤(1997)。擬題能力之評量:工具之製作。行政院國家科學委

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NSC84-2511-S-023-006)。

梁淑坤(1999)。從擬題研究提出數學教學建議。新典範數學,

184~220。

陳伯璋(1990)。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台北:南宏。

陳美芳(1995)。「學生因素」與「題目因素」對國小高年級兒童乘除 法應用問題解題影響之解題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 輔導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陳惠邦(1998)。教育行動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竹村、林淑君、陳俊瑜(2002)。國小數學教材分析-分數的數概念 與運算。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陳佩琦(2003)。國小二年級數學擬題教學實踐之研究。國立中山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莊美蘭(2003)。國一數學課程中擬題教學活動之研究。國立中山大 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雄。

教育部(1993)。國民小學課程標準。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數學學習領域。台北:

教育部。

康軒文教事業(2002)。國小數學 3 上。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2003)。國小數學 3 下。台北:康軒文教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2002)。國小數學教學指引 3 上。台北:康軒文教事 業股份有限公司。

康軒文教事業(2003)。國小數學教學指引 3 下。台北:康軒文教事 業股份有限公司。

黃敏晃(1994)。小學新課程的精神。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八十二學年 度數學教育研討會。

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甯自強( 1993)。國小數學科新課程的精神及改革動向-由建構主義的 觀點來看。科學教育月刊,1(1),101-108。

楊惠如(2000)。擬題活動融入國小三年級數學科教學之行動研究。

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

鄒聖馨、鍾? (2000)。國小統計課程真實解讀計畫(AEP)實施之研 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八十九學年度科學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

甄曉蘭(1995)。合作行動研究-進行教育行動研究的另一種方式。嘉 義師院學報,9,297~318。

劉好(1995)。角的課程設計理念。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八十四學年度 數學教育研討會。

劉祥通(1996)。數學寫作教學策略初探。八十四學年度數學教育研 討會。

劉芳妃(1998)。合作擬題活動融入國一數學科教學之個案研究。國 立高雄師範大學數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高雄。

歐用生( 1994)。提昇教師行動研究的能力。研究資訊,11(2),1-7。

歐用生(1999)。行動研究與學校教育革新。教育部指導。1999 行動 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p.1-16)。國立台東師範學院主 辦。1999 年 5 月 19-23 日。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鍾? (1996)。數學教室文化的新貌。國立嘉義師範學院八十四學年 度數學教育研討會論文暨會議實路編彙,嘉義。

鍾? 、朱建正、林素微、魯炳寰(2002)。國小數學教材分析-重量和 容量。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鍾? 、魯炳寰、林素微、鄒聖馨(2002)。國小數學教材分析-統計與 機率。台北:教育部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鍾雅琴(2002)。合作擬題策略教學對國小五年級資優班與普通班學 生分數概念、解題能力與擬題能力之影響。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 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台中。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