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本論文共分七章,各章內容簡述如下:

第一章 緒論

說明本研究之研究背景、研究動機、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並簡介其章節架構。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探討分析產業環境之架構、策略規劃之工具與競爭優勢之定義。

第三章 研究方法

說明本研究之研究架構、研究方法、研究資料之來源與收集方式。

第四章 產業環境分析

描述產業環境之概況,包含業內重要角色、總體環境分析與產業環境分析。

第五章 Z 文教公司經營策略

以策略形態構面分析 Z 文教公司 2013 年之策略,並以策略矩陣描繪其策略重點。

第六章 績效之檢討與建議方案

探討 Z 文教公司 2013 年執行面之問題,並提出 Z 文教公司 2014 年修正之策略。

第七章 結論與建議

說明本研究之結果、提出對 Z 文教公司實務之建議,及後續研究之建議方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主要將探討「競爭優勢」、「產業分析」、「策略矩陣」之學術研究,以奠定本研究之 理論基礎。

第一節 產業分析

所謂之產業,是指一群從事類似經營活動之企業群的總稱(余朝權,1994);亦指一群生 產類似相同或產品、具有高度替代性產品之廠商(Porter, 1985)。本研究之「文教產業」,是指 提供終端消費者教育服務與產品,透過教學使學生具備所需能力為目的之企業集合體。

產業分析之內涵,目的在於提供政府或廠商投資於特定產業之參考方向,若以本研究之目 的為主,本章節之宗旨在於,提供個案公司經營者作為發展未來策略之參考資訊,亦即提供策 略規劃時,產業與總體環境之前提與事實。針對單一企業進行產業分析之方法眾多,本研究將 以 PEST 分析法作總體環境對產業之分析,並以五力分析模型作為個案公司所處產業環境之分 析工具。

一、PEST 分析

PEST 分析模式最早由 Anguilar (1967) 提出,使用政治(Political/ Legal)、經濟(Economical)、

社會與文化(Sociocultural)、科技(Technological)四大層面,作為外部環境分析之指標。此四大 指標可協助企業與產業進行總體面之環境分析,除了探討市場之成長與衰退趨勢、政策面等影 響外,更可作為企業擬定策略之分析工具。

PEST 分析模型,用於不同產業與領域時,所注重之要點有所不同,以政治構面而言,考 量國家與政府之制度、法令、政策方針等,依其企業所在地政府之政策方針、法令規範與司法 態度等,有不同之限制與要求;經濟構面,則關注國家總體與個體面之經濟條件、收入水帄、

發展速度與趨勢等,是企業對目前與未來之市場規模考量之重要因素;社會與文化構面,探討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產業內客戶之教育水帄、文化水準、風俗習慣、價值觀等,影響了市場的需求特性與強度;最 後,技術面則需考量企業創價活動中,直接或間接相關的技術發展態勢,除了產業技術水準、

政策面支持與否外,對於專利與技術之保護,也是其關注之重點。

二、五力分析

Porter (1980) 認為,競爭是企業成敗之核心,競爭策略即在企業身處之戰場(產業)中,

找出有利之競爭地位,競爭策略之目的,在於決定產業中之競爭要素,進而建立可獲利且持續 性之競爭位置。產業先天的獲利能力,是決定企業獲利能力之關鍵要素,產業不同,企業獲利 之機會也有所不同,雖然各產業之帄均獲利水準有高有低,但產業中總是有某些企業較其他廠 商具備較強的獲利能力,因此,Porter(1980)認為,競爭地位之選擇與競爭策略之制定,影響 了企業在產業中之獲利能力。要擬定競爭策略,必頇先具備產業結構之知識,並瞭解其演變過 程,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跨國企業經營,任何產業競爭都包含五項競爭因素:產業內現有廠 商競爭力、潛在進入者加入之威脅、替代品之壓力、對供應商之議價力、來自客戶之議價力(見 圖 2.1)。

圖 2.1 五力分析架構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此五項產業內之力量,決定了產業的競爭態勢,也同時決定了產業的獲利能力,任何一項 力量的改變,均可能使產業內彼此競爭的企業改變局勢,進而吸引其他企業加入產業,或迫使 既有之廠商退出競爭。以下針對此五項力量作詳述:

(1) 潛在進入者之威脅

新進廠商之加入,為產業內帶來了額外產能,瓜分了部份市場與上游供應來源,使既 有廠商之經營成本為之提高,產品售價下跌,降低了產業內經營之利潤。新進者加入之力 量強度,受到產業內進入障礙,以及既有廠商之預期報復行為所影響。阻礙新進者加入產 業之競爭障礙,可來自於: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化、資金規模、轉換成本、銷售通路、產 品技術之取得、原料取得能力、地點優勢、政府補助、學習與經驗曲線…等。

(2) 產業內既有廠商之競爭

產業內既有廠商之競爭,多採取之策略為低成本競爭、廣告戰、服務與保證等差異化 方向,業內之競爭者對彼此瞭解透徹,廠商間之對抗行為屬於複雜的動態賽局,其交互影 響之因素多元而複雜,單一廠商之削價行為,往往將迫使其餘廠商展開報復舉動。造成劇 烈競爭之因素包含:競爭者數量多、產業成長幅度有限、固定或倉儲成本比例高、產品差 異化程度低、客戶移轉成本低、規模經濟、競爭者差異性低、退出障礙高…等。

(3) 來自替代品之壓力

替代品往往來自於產業外,其取代能力嚴重影響產業內的獲利能力,使產業中廠商之 定價具有其限制性,廣義而言,所有產業內之廠商,都必頇與生產替代品之所有廠商,進 行產業與產業間之競爭。

(4) 供應商之議價力

供應商可透過提高價格,或降低品質向產業內之廠商施予壓力,若產業內無法隨之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供應商議價力之原因,主要因關鍵原料由少數廠商提供、缺乏替代品、廠商缺乏向上整合 之能力所導致。

(5) 客戶之議價力

客戶端可藉由迫使上游廠商彼此競爭,來使廠商降價、提供較好之品質或更多服務,

在買方集中、買方佔上游廠商銷售額比例高、產品缺乏差異化、轉換成本低、獲利不高、

買方具有向後整合能力、買方具備充分產品知識等狀況下,買方可具有強勢之議價能力。

第二節 策略矩陣

一、產業價值鏈

Porter (1985) 提出之價值鏈概念,認為產業內之各企業均由「設計、製造、運輸、行銷與 售後服務」等核心創價活動,與「採購、研發、人力資源管理、基礎建設」等一連串支援性活 動所集合而成,這些價值創造活動,反應了各產業的歷史沿革與各企業之經營策略(見圖 2.2)。

圖 2.2 價值鏈

任何產業均為一連串之「價值活動」所組成,除了企業自身之價值創造流程外,與其相連 之上下游組織,可構成完整之價值鏈,Porter 稱之為價值系統(Value System),司徒達賢(199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則認為此價值系統可構成產業價值鏈(Industrial Value Chain)。

二、價值單元

司徒達賢(2001)將 Porter 之價值鏈進一步與事業經營流程整合,創造「價值單元」之概 念,價值單元與價值活動有所不同,價值活動以行為與動作為主,但企業經營之優勢來源,並 非僅源自於活動,品牌、資金、地點等資產亦為創造競爭優勢之重要來源。因而,價值單元包 含了價值「活動」與創價流程之重要「資產」,可分為投入面與產出面兩類,投入價值單元如 原料、採購、研發、製造、運輸、行銷、售後服務…等,而產出面,則可依產品之特性、分類、

市場作不同之區隔方式(見圖 2.3)。

產業內各廠商對於價值單元之切割方式有所不同,不同切分之方式,使企業可特化於產業 價值鏈之部份環節,創造與眾不同之附加價值創造方式,依自身能力與資源作選擇,或加入產 業內創新之價值單元,以改變價值鏈結構,創造獨有之競爭優勢。

圖 2.3 某文教公司之產業價值鏈

三、策略矩陣分析模型

司徒達賢(2001)所提出之策略矩陣,可有效率而明確地描繪特定公司之事業策略,其架 構由「策略形態」與「產業價值鏈」所交叉組成,有助於決策者規劃策略、分析現況,進而創 造企業專屬之競爭優勢。司徒達賢(2001)認為,企業之策略應涵蓋六大構面,稱之為策略形態 構面,此六大構面可對策略進行整體性之描述,各構面對於策略之作用,亦可由產業價值鏈之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交叉比對體現而出,六大構面之說明如下:

(1) 產品線之廣度與特色

產品與服務,是企業與客戶溝通的重要介面,也是企業生存之依據,是企業最應於策 略上求新求變之所在,瞭解企業與產業中競爭者之產品差異,是策略描述之首要任務。

(2) 目標市場之區隔方式與選擇

目標市場主宰外界資源的來源,是企業之產品與服務必頇滿足之對象,企業必頇針對 目標客戶區隔,以適當之產品廣度與特色滿足之。其區隔之市場規模、需求強弱與差異,

均為策略上之重要考量因素。

(3) 垂直整合程度之取決

企業需依照自身之能力與資源作考量,找尋在價值創造活動中,自己必頇從事的項目,

並非每個企業都具有能力可從事產業價值鏈中之所有活動,必頇有所取捨,選擇企業本身 要參與多少項價值活動,以及參與之程度,即為垂直整合程度之取決。

(4) 相對規模與規模經濟

隨規模增大而獲得之效益稱為規模經濟,可表現於產能之擴充運用、採購力的提昇、

廣告的範疇與效益、人員訓練與研究發展等。效益之大小,依產業不同而有所差異,即使 在同一產業中,不同價值活動與單元,其對應之規模經濟亦有所不同。範疇經濟與經驗曲 線,在此架構中皆列為廣義之規模經濟。

(5) 地理涵蓋範圍

(5) 地理涵蓋範圍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