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論與建議

在文檔中 目 錄 (頁 117-121)

7.1 結論

本章調查了2004 年七二水災,發生於台中縣旱溪「松竹橋~金谿 橋」、「金谿橋~無名橋二」和「三田橋~東陽橋」三河段上之堤防破壞 處所,經由估算河防構造物之尺寸及河道蜿蜒特性,來探討其坡壞原 因。所得結論如下:

1. 七二水災其洪水時之水深比設計水深平均高出 1.00m及七二水災 洪水量比計畫洪水量Q100多出一到五倍,顯示近年氣象現象漸趨異 常,而造成嚴重溢流。

2. 本研究河段之平均流速為 3.72m /s~9.00m /s,易造成河道不穩定。

3. 估算掃流應力τc=28.95kgf /m2~113.73kgf /m2,表有河岸有沖刷潛 勢,宜考慮使用固床工以減緩坡降或增大河道斷面以降低其沖刷。

4. 估算構造物基礎深,其最大沖刷深Ds為1.04m~2.51m

5. 所估算舖石、拋石之石材必要粒徑為 0.31m~2.46m,因為一般慣 用之卵石粒徑為 0. 5m,建議可使用混凝土黏著,以加強其強度。

6. 整體而言,所觀察之破壞位置在-21o<β<19o、-0.31<L /R<0.33 範 圍。

7. 於R /B>10 之蜿蜒段,破壞位置在 4o<β<17o、0.093<L /R<0.097 範 圍 ; 於 R /B <10 之 蜿 蜒 段 , 破 壞 位 置 在 -21 o < β <21 o 、 -0.31<L /R<0.33 範圍。

8. 於橋樑之上、下游面,為易發生構造物破壞之位置。

7.2 建議

本研究雖觀察了旱溪於 2004 年之夏季水災堤防或護岸破壞處所 與河道蜿蜒幾何性質之關係,但河道特性甚多樣,故仍需將此觀察法 應用至其他河川,俾建立更具廣泛應用性之構造物破壞處所與河道蜿 蜒幾何性質關係。

參考文獻

1. Hickin, E.J. (ed.) (1995), “ River Geomorphology, ” John Wiley and Sons.

2. Rosgen, D. (1996), “Applied River Morphology, ”Printed Medis Companies.

3. Daves W R, Short D.(1994), “The significance of topology for modeling the surface hydrology of fluvial landscape. ”W R R, 30(4):1045~1055.

4. Beven,K.and Kirkby ,M.J. (ed.) (1993), “Channel Network Hydrology, ” John Wiley and Sons.

5. Yu Ma (1995)“The Examination of Impacts of Artificial Cutoff on Channel Shift, ”Journal of Taiwan Water Conservancy Vol.43, No3,pp77~93.

6. Manning, J. M. “Ecolog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s 1st Edition, ”WCB/McGraw-Hill, 1999.

7. Yalin, M.S. and Ferreira ,A.M., D. Silva (1999), “Regime channels in cohesionless alluvium,”Journal of Hydraulic Research, 37(6):725-742.

8. Das,B.M.,“Principles of Foundation Engineering, ”PWS PUBLISHING,1998.

9. Koerner, E.M.(1997), “Designing with Geosynthetics, ”Fourth Edition,Prentice Hall,Englewood Cliffs,NJ,U.S.A.

10. Parker G.(1990) , “Surface-based bedload transport relation for gravel rivers. J Hydr Res, ” 20(4):417~436.

11. The River Restoration Centre (1999)Manual of River Restoration Techniques, Restoring the river Cole,River Skerne-UK.

12. 國土開發技術研究センタ一,(1999),「護岸の力學設計法」,山

海堂。(日文)

13. 千田 禾念(1993),「自然的河川計畫-改修における自然との調和 と對策」。(日文)

14. 楊朝平,「河川近自然工法論」,中華大學土木系「河川生態工法 論」課程教材,2003。

15. 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1972),「中國工程師手冊-水利類(上 冊)」,第六篇。

16. 蕭慶章、程桂興(1997),「實用河川工程」,經濟部水利處出版。

17. 台灣省水利局(1968),「防洪工程設計手冊」,臺灣省水利局叢書 之七十三號。

18. 林鎮洋,邱逸文,(2002),「推擴生態工法勿流於形式」,營造知 訊,238:32~43。

19. 高瀨信忠(1983),「河川水文學」,森北出版社。(日文)

20. 經濟部水資源局(2000),「永續河川空間規劃設計」。

21. 林鎮洋,邱逸文,(2003) ,「生態工法概論」,明文書局。

22. 林鎮洋、陳彥璋、吳明聖(2004),「河溪生態工法」,明文書局。

23. 台灣省水利局(1989),「大里溪治理計畫先期規劃總報告」。

24. 經濟部水利署第三河川局(2004),「大里溪治理計畫第三期實施 計畫」。

25. 王永珍,梁昇(2003)「蜿蜒河道之水理與地形因子對河川影響之研 究」,水土保持學報 35(3) ,第 291~308 頁。

26. 黃進坤,劉長齡,(1997)「不同蜿蜒度對床變動影響之試驗研究」,

台灣水利 第 45 卷 第 2 期 民國 86 年 6 月出版,第 13~21 頁。

27. 王傳益,張耿偉,施漢鵬,(2003)「蜿蜒河道橫向構造物配置之研 究」,水土保持學報35(4),第 365~380 頁。

在文檔中 目 錄 (頁 117-12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