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主要是分析國內高快速公路跟車及變換車道行為特性,並構建 GM 跟 車模式門檻及變換車道模式,以做為建立微觀動態車流模型之基礎,所得結論與 建議如下:

6.1 結論

1. 本研究利用實車測試法蒐集跟車資料,並構建 GM 跟車模式門檻,以改善 GM 跟車模式無法確定跟車影響範圍之缺失。

2. 由實車測試調查之 GM 跟車模式門檻資料可得知,其前後車之相對速度對於 GM 跟車模式門檻值沒有顯著的影響。其影響較大之因素為後車車速。

3. 變換車道偏向角模式方面,本研究經由高速公路車流資料分析其特性,構建偏 向角模式,其中以本車車速及目標車道前車與本車之相對距離為主要影響因素,

並經由驗證顯示平均誤差為6.4%。

4. 變換車道加速度模式方面,主要受到本車與目標車道前車或後車之相對速度的 影響,且相對距離越遠,則影響越小,並經由驗證發現88.3%樣本加速度差距在 0.4 公尺/秒平方以下。並在顯著水準 0.05 下,經由統計檢定,模式具有代表性。

5. 變換車道決策模式方面,本研究以變換車道偏向角模式及加速度模式為基礎,

以預測車輛在各種情況下變換車道是否可達成符合期望及安全之條件,以做為變 換車道決策之依據,其變換車道決策模式預測率為92%。

6.2 建議

1. 本研究受限於時間關係,僅邀請 30 位駕駛人作實車測試,而且年齡集中在 20~30 歲,建議未來研究可增加實車測試的樣本數,並且增大抽樣範圍,使其樣本更具 隨機性,以增加樣本的可信度。

2. 本研究係以實車測試法蒐集 GM 跟車模式門檻,因考慮實驗安全問題,因此只 考慮駕駛者之期望速度分別為100km/h 及 90km/h 二種情況,建議未來研究可增加 其它不同的期望速度之狀況,使資料更具完整性。

3. 因為 GM 跟車模式門檻實驗設計不易,本研究僅考慮前車車速小於本車車速情 況下之GM 跟車門模式門檻,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可增加前車車速大於本車車速之 情況,使實驗情境更符合實際狀況。

4. 變換車道資料蒐集方面,本研究係根據攝影調查蒐集變換車道資料,因此僅能 蒐集攝影資料所能觀察之變數,對於駕駛者因素,則完全無法得知,故建議未來 研究可利用實車測試的方法,以蒐集變換車道資料,使其資料更具完整性。

5. 變換車道行為模式方面,通常駕駛人的駕駛行為並無一定規則可尋,對於相對 速度或相對距離的感受具有若干模糊性,因此建議未來研究可結合模糊理論,構 建變換車道行為模式。

參考文獻

1. 林鄉鎮,「高速公路小汽車駕駛者跟車行為之研究-以虛擬實境(VR)技術所構建 之駕駛模擬系統為工具」,博士論文,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民國八 十六年七月。

2. 林鄉鎮,「以類神經網路探討駕駛人跟車模式之可行性研究」,中華民國運輸學 會第十一屆學術論文研討會,1093-1104 頁,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

3. 林鄉鎮,「以虛擬實境(VR)及類神經網路(ANN)應用於高速公路小汽車變換車道 行為之研究」,中華民國運輸學會第十三屆學術論文研討會,821-829 頁,民國 八十五年十二月。

4. 曹壽民、蘇昭銘,「都市快速道路下匝道車輛強迫性變換車道之特性分析」,運 輸計劃季刊,第二十三卷 第一期,1-10 頁,民國八十三年三月。

5. 陳柏榮,「高速公路微觀車流模擬模式雛型建立之研究」,碩士論文,成功大學 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6. 黃泰林,「構建智慧型適應性網路號誌控制模式之研究」,博士論文,成功大學 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7. 劉英標,「汽車駕駛人行車控制指示系統之模式構建研究」,博士論文,成功大 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民國八十五年二月。

8. 藍武王、王日昌、江勁毅,「模糊控制跟車模式之探討」,運輸,第二十五期,

頁43-55,民國八十三年九月。

9. 張家祝、柯松澤,「台灣地區高速公路進口匝到加速車道設計標準之研究」,運 輸計劃季刊,第十八卷弟一期,1-36 頁,民國 78 年 3 月。

10. 陳奕志,「含類神經網路變換車道的高速公路微觀車流模擬模式之研究」,碩士 論文,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民國87 年 6 月。

11. 廖晉德,「微觀車流模擬模式之確認和驗證方法研究」,碩士論文,成功大學交 通管理研究所,民國81 年 6 月。

12. 賴淑芳,「高速公路交流道區段匝道併入車流行為之探討」,碩士論文,淡江大 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民國82 年 6 月。

13. 葉信宏,「適應性類神經模糊推論系統於跟車模式之應用」,交通大學交通運輸 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八十七年

14. 詹維敏,「雙相跟車行為模式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運輸科學研究所,

民國九十年。

15. 林宏達,「處理跟車及變換車道之串接式模糊推論系統」,碩士論文,元智大學 工程研究所,民國九十年。

16. 李樑堅,「建立微觀車流模擬模式以發展交通適應性號誌控制邏輯之研究」,博 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民國八十一年

17. 黃國平,「混合車流二維座標模擬模式之建立及驗證」,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 學/土木工程研究所,民國七十一年。

18. 傅耀南,「以混合車流模擬方法設計單─交叉路口號誌時制之研究」,碩士論文,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民國七十七年。

19. 黃月貞,「模擬微觀混合車流下幹道號誌連鎖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交通大 學運輸科技與管理研究所,民國九十一年

20. 胡順章,「高速公路雙車道路段變換車道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土 本工程研究所,民國八十三年六月。

21. 鐘炳煌,「應用汽車駕駛模擬系統從事高速公路加速車道併入行為之研究---以 類神經網路為分析工具」,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民國 九十一年六月。

22. 王文麟,「交通工程學理論與實用(修正版)」,民國八十七年九月。

23. 邱顯鳴,「結合車道變換率之事件偵測新演算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 學土木工程研究所,民國八十四年六月。

24. Kikuchi, S. and P. Chakroborty, ”Car-Following Model Based on Fuzzy Inference System,” TRR, Vol.1395, pp.82-91, 1993.

25. May, A.D., Traffic Flow Fundamentals,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1990.

26. Gazis, D. C., R. Herman, and R. B. Potts, “Car-Following Theory of Steady-State Traffic Flow”, Operations Research, Vol. 7, pp.499-505, 1959.

27. Herman, R., E. W. Montroll, R. B. Potts, and R. W. Rothery, “Traffic Dynamics:

Analysis of Stability in Car Following”, Operations Research, Vol. 7, pp.499-505, 1959.

28. Lewis, R.M., H.L. Michael, “Simulation of Traffic Flow to Obtain Volume Warrants for Intersection Control”, HRR 15, pp.1-43, 1963

29. Hoefs, D.H., Untersuchung des Fahrverhaltens in FahrzeugKolonnen,

Forschungsberichte des Institut fur Verkehrswesen, Heft 140, Universitat Karlsruhe, 1972.

30. Widemann, R., Simulation de Stranssenverkehrsflusses, Schriftenreihe des Instituts fur Verkehrswesen, Heft 8, Universitat Karlsruhe, 1974.

31. Ajay K. Rathi, B.E. (Hons.), M.S., “Development of a Microscopic Simulation Model For Freeway Lane Closures”, The Ohio State University, 1983.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