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7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經由對個案公司的資料分析與深入訪談,一方面更加了解個案公 司的生存環境與發展因素;另一方面,亦可從中歸納一些結論與建議,

以期提供個案公司、其他業者、國內相關方面另一思考方向及相關考 慮議題。

第一節 結論

工業 4.0 有六大設計原則,分別為相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

虛 擬 化(Virtualization) 、分散式決定( Decentralization) 、模組化 ( Modularity)、即時能力( Real-Time Capability)、服務導向( Service Orientation),這將顛覆目前多數生產線的設計與生產思維。所以,對 於提供生產線的設備供應商而言,更應積極加入此行列,投入更多研 發心力來創造效益及新商機。對台灣產業而言,更是機會也是挑戰。

但是,有數據不代表有知識,有知識不代表有智慧。政府與產業共同 發展工業4.0 之前,要先思考如何善用工業大數據、資訊與知識,變 成智慧製造,才能更有價值的實現工業 4.0,創造台灣自動化機械產 業的新利基。

本研究提出如下結論:

(一)A 科技公司身為一自動化生產設備系統整合商,成立至今已 有13 年,從事自動化設備應用。近年來努力耕耘:

產業別廣度由多媒體光碟產業到太陽能模組、半導體產業、3C 產 業,乃至現今熱門的生技產業。

技術深度的累積也由單站式自動化到產品客製化、結構模組化到 設備標準化。

(二)不論是德國“工業4.0”或中國大陸“中國製造 2025”,其核心均 為服務。在台灣生產力 4.0”中,雖然也提出:利用智慧機器人、物 聯網與大數據進行先進製造與服務。但是製造服務化的內涵過於含糊、

不夠清晰。

(三)德國“工業 4.0”或中國大陸“中國製造 2025”均是以網路為基 礎的工業轉型。台灣生產力 4.0”中,互聯網應該要扮演哪些角色。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71

這個角色如何將台灣現有的互聯網或行動互聯網廠商納入,應進一步 思考。

(四)台灣“生產力4.0”是要解決台灣內部生產力問題,還是要解決 台灣廠商如何獲取”全球工業 4.0 商機問題”,定義不夠明確。如何從 運用端及供給端的系統體系(System of Systems)架構思考,是關鍵。

(五)台灣“生產力4.0”是否需要透過國際合作,連結德國“工業4.0”、

及中國大陸中國製造2025”,也需要進一步思考與規劃。其中,法人 研究機構或大專院校所扮演的角色,也須更明確。

(六)設備供應商如何在台灣“生產力4.0”中得到支持,又或由政府 主導各產業設備聯盟,提升各產業競爭力,需要政府細膩而長遠的政 策及主導,與民間企業緊密配合。

總之,對A 科技公司未來規劃,若要在今後工業 4.0 的發展中要 佔有一席之地,便應該先再對目前在台灣及全球針對相關工業4.0 項 目及發展做討論後擬定未來之規劃並加以實行。

第二節 建議

對於建議的說明程序,將分成兩部分。第一部分,先對個案公司 提出建議,期能提供設備供應商的個案公司實施工業4.0 的參考。其 次,以研究的角度,對未來從事的相關研究,提出注意之處。

一、對個案公司建議

經由前面章節之分析,可知A 科技公司未來規劃上,應該在已有 的技術深度將上工業4.0 的元素繼續向下扎根,故本研究對個案公司 提出如下建議:

(一) 多樣產品的投入:

1. 單站式自動化:

單站式自動化可以增加運用網路資訊及製造執行系統(MES)將單 站式機台設備的所有製造資訊傳到客戶端中控系統。

2. 產品客製化:

產品客製化需導入設計分析技術來縮短機台設計開發時程、產品 試製時間、接單時間。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72

3. 結構模組化:

結構模組化利用虛實化系統將模組化結構先以虛擬模擬方式進 行試驗然後準確無誤地應用於實際的物件,進而結合成整體機台。

4. 設備標準化:

設備標準化可結合以自動化核心之機器人建構人機共生之生產 線,進而架構標準機與標準機、標準機與系統的全方面整合自動化。

(二) 後續技術的發展:

1. 管控智能化的發展:

增加製造E 化系統,應用線上偵測及大數據技術,結合自動化設 備,進而提供智能化設備給予製造業。例如:3C 製造業目前整體自 動化率仍偏低,所有生產相關訊息回報的系統並無法完全回傳至中央 資訊系統,有效的即時處理所有產線的問題,提高生產良率與效率。

2. 結合機器人、視覺、感測器的發展:

智動化生產設備除了中央控制系統(PLC or PC)等,結合機器人進 行多樣化產品的生產,應再結合視覺系統及相關感測器以及運用大數 據分析。發展工業4.0 不應該只注重提升機械設備的製造技術,更應 該關心機械設備與生產產品之間的關係,及機械的健康履歷報告,例 如怎樣的生產模式、力學、溫度、環境與過程,可以提高機械壽命,

保持近零故障,同時生產出高品質產品。

二、對未來研究的建議

對未來從事相關議題的研究,提出如下三點的建議,以供大家參 考:

(一)研究資料的增加

首先,為增加資料的比較性,可進行更多有關設備供應商實施工 業4.0 之訪談,進而取得更完善,且可供比較的資料,而有助研究的 進行與研究結果的比較。

(二)研究方法的改進

其次,為廣泛收集資料,以進行更完善的研究,最好採行較大規 模的量化資料蒐集,以獲得較多可供驗證性的資料,而有助研究結果 與理論的證明。

(三)研究方向的拓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73

最後,亦可從整體轉型策略的擬訂、其他影響實施工業 4.0 的因 素(如機制、人力等),以及營運規劃與實施等方面,探討設備供應商 產業實施工業4.0 轉型策略之建立,以利我國設備供應商因應生產需 求環境劇變能力之培養,進而達成提升我國設備供應商的競爭能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74

參考文獻

1. Ada Qin, 從製造到服務:工業網際網路重新定義價值鏈,Forbes,

2014,10,13,

Http://www.forbeschina.com/review/201410/0038043.shtml

2. 工業 4.0 工作組,把握德國製造業的未來,實施“工業 4.0 ”攻略 的建議 ”,德國聯邦教育研究部,2013。

3. 烏爾里希、森德勒著,鄧敏,李現民譯,工業 4.0(即將來襲的第四 次工業革命),機械工業出版社,2014。

4. 劉迪、單曉光,向德國學創新工業 40 智慧財產權與資訊化再碰撞,

澎湃新聞網,2015-03-14。

5. 李傑著,邱伯華等譯,工業大數據:工業 4.0 時代的工業轉型與價 值創造,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

6. 夷萍,工業 4.0 你的公司成熟度幾何?Strategy&amp,2015-10-09。

7. 白欣慧,關注“十三五”,企業制定策略的最佳時機,Strategy&amp,

2015-11-18。

8. VolkmarKoch , 德 國 工 業 4.0 研 究 : 投 資 規 模 不 可 低 估 , Strategy&amp,2015-06-03。

9. 夷萍,中國製造:未完成的五項轉變,Strategy&amp,2015-06-10。

10. 夷萍,備戰工業 4.0,智慧研發你準備好了嗎?Strategy&amp,2015-07-10。

11. 夷萍,德國、美國、中國:三個“工業 4.0”有何不同,Strategy&amp,

2015-10-23。

12. 張鑫雨,基於服務型製造理念的傳統製造業轉型研究,北京交通 大學碩士論文,2011。

13. 周凰英,製造企業服務轉型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1。

14. 孫林岩、高傑、朱養燕、李剛、何哲,服務型製造:新型的產品模 式與製造範式,中國機械工樣,2008(21): 21-23。

15. 何東華,製造企業服務增強模式研究,中國海洋大學,200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75

16. 王春芝,Heike Gabbier,製造企業服務業務開發的策略安排研究,

技術經濟,2008 (II): 13-14。

17. 劉劍,IBM 策略轉型及對我國企業的啟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2003。

18. 維爾納 賴納茨等,制造型企業如何賣服務,商業評論,2008(7):

56-61。

19. 孫林岩、朱春燕,中國製造:應向服務轉型,管理學家:實踐版-2011 (1) : 40- 43。

20. 林安妮(2015),七大產業生產力 4.0 啟動。全民財經檢定,

2015/02/16。網址:http://udn.com/news/story/7238/711354-七大產業

「生產力4.0」-啟動

21. 工業局(2014),從 Industry 4.0 看台灣生產力推升的契機,2014 年 9 月。

22. 呂正華(2014),「進化之鑰,握在您手」從全球製造業的趨勢看 CIO 的新挑戰、新任務、新作法,2014 年 8 月。

23. Pawar, K.S Beleaguer, A. Riede, The PSO triangle: designing product, service and organization to create valu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2009 (5): 468-493.

24. Purchase V. Parry, G. and Mills, J.,Service enterprise transformation, Springer. 2011(4): 44-46.

25. Voss, C.A., Alternative paradigms for manufacturing strate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5(2): 21-22.

26. Voss, C.A., Alternative paradigms for manufacturing strateg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erations & Production Management, 2005 (2): 21-22.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