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本研究樣本期間為 1999 年至 2011 年之年度資料,選取該期間內所有曾經 營運過的 56 家本國銀行為研究對象。將樣本期間區隔為第一次金融改革前、第 一次金融改革政策執行期、第二次金融改革政策執行期、第二次金融改革執行後,

共四個期間來觀看生產力的趨勢,主要使用 Olley and Pakes (1996) 的三階段模 型來得出每家本國銀行各年的總要素生產力,以檢驗我國兩次金融改革對於本國 銀行之生產力提升是否有所助益。再者,運用差異中之差異法 (Difference in Difference,DID) 於兩次金融改革政策開始執行時,比較有無進行併購行為的本 國銀行其生產力的變化。相關實證結果如下所述。

在研究期間中可知,在規模報酬遞減的情形下,對於全體本國銀行之收入合 計數,營運資產、員工人數和其他營業費用依次有正面助益。故本國銀行可以著 力於營運資產的增加,人力素質與數量的提升與其他營業費用的增加,使得銀行 有能力更廣泛的投資與進行金融創新,以提升生產力。

將全體本國銀行分類為公股、泛公股與民營三類銀行與分類為有無進行過併 購行為的兩類銀行來看研究期間內生產力的趨勢。可見分類下的銀行依舊依循著 全體的趨勢而走,且反映著重大負面影響,尤其以本土性金融風暴與次貸風暴兩 次重大負面影響最為顯著。可了解本國淺碟型市場的型態,受到外在環境的衝擊 甚鉅。但由於研究期間內的金融事件、政府政策以及總體環境影響太多,本文無 法確認是第一次金融改革使得本國銀行的生產力下降趨緩或是提升;也無法判定 第二次金融改革期間的各銀行生產力較高情形,是第一次金融改革的政策遞延效 果、整體環境復甦還是第二次金融改革顯著提升本國銀行生產力。從整體與分類 下的趨勢走向,都只能呈現眾多事件的綜合效果,無法單獨確認金融改革裡的整 併政策確實有助於提升本國銀行生產力。

以 2011 年存在的 37 家本國銀行進行分類,比較公股、泛公股與民營三類 本國銀行在樣本期間內的生產力趨勢。可得公股銀行的生產力大多時間下依序比 泛公股及民營銀行高,且若考慮後來民營化的泛公股及民營銀行早期為公股銀行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的情形,可得知公股銀行的生產力與其他兩者的差距會更大,可得公股銀行的生 產力不但高於泛公股與民營銀行,在本土性金融風暴前更是遙遙領先其餘兩者。

同樣以 2011 年存在的 37 家本國銀行進行分類,區分有無進行過併購行為 的銀行。可得有併購行為的銀行,其生產力的表現較未曾進行併購的銀行好,且 前者對於事件的反應彈性更大,呈現跌得越重爬得越高的走勢。但由於不進行併 購的銀行多屬中小型商商業銀行與工業銀行,故本文另外再對商業及工業銀行兩 類作分析,可得工業銀行的生產力變化較為平穩,商業銀行則隨事件發生而波動 較大,其兩者之間的優劣順序較為不定。

由 DID 方法可得第一次金融改革期間之合併銀行呈現不顯著的無效率狀 態。但第二次金融改革期間之合併銀行在 2005 年與 2006 年有顯著大幅的正向 生產力提升,因此推論可能是第一次金融改革的政策遞延效果或是第二次金融改 革的政策提升了有進行合併之本國銀行的生產力,不過到 2007 年與 2008 年,

生產力變化雖為正值,但程度大為下降,且不顯著。

綜合以上結論,本文蒐集資料之樣本期間橫跨兩次金融改革前後,是目前研 究時間較長的研究。且是以所有曾經營運過的本國銀行為研究對象,待銀行間整 併的交叉影響計算出來後,才再進行分類比較。此外本文使用 Olley and Pakes (1996) 三階段估計法來計算本國銀行的生產力。上述幾點皆為本文的貢獻所在。

雖因事件影響得太多,而只能觀其綜效,而無法直接斷定第一次與第二次金融改 革確實對於本國銀行之生產力提升有所助益。但由 DID 的方法,可以驗證第二 次金改期間進行合併的本國銀行確實提升生產力。知古鑑今,本文仍可對未來欲 進行民營化以提升績效之議題,例如金融改革、銀行整併與公股銀行民營化之政 策等規劃有所貢獻。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建議

本文樣本囊括樣本期間內所有曾經營運過的本國銀行,但併購行為本身有汙 染樣本的疑慮。例如公股與泛公股銀行可能為配合政府政策而被指示吸收體質不 佳的銀行,使得自身的營運與生產力等等表現被拖累。故後續研究者能夠運用計 量方法再搭配篩選出更好的樣本與分類,或許能在琳瑯滿目的金融議題中有所發 揮。

另外,相較於第二次金融改革的目的是提高市占率與金控化,而加強推動併 購行為。第一次金融改革的目的雖然也是推動金融機構的購併,但還要同時進行 降低逾放比例與處理不良資產等等重要的目的,就像多頭馬車似的,模糊了本文 想要探究併購行為造成生產力變化的焦點。此外,之前的研究可能未能考慮許多 總體事件的交互影響,故本文只能得到綜合效果下的生產力變化,無法直接判定 金融改革是否有效,是否是單獨造成生產力變化的主因。若後續研究者能將各個 事件的影響區分以作探討,便能使研究更為完整。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中文文獻

陳景星 (2002),《銀行購併與財務績效關係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 所碩士論文,高雄市。

林銘鈺 (2003),《台灣地區公營銀行民營化經營效率之研究─DEA方法之應 用》,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論文,台南市。

吳嘉修 (2003),《台灣新舊銀行的經營效率及生產力變動之比較分析》,朝陽 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碩士論文,台中市。

沈千惠 (2004),《台灣地區銀行業相對經營效率之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 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宜蘭縣。

張靜怡 (2004),《我國銀行業購併效率之實證分析》,長榮大學經營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台南市。

許振明 (2005),《台灣金融改革與金融發展前景》,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委 託研究報告。

吳國貞 (2006),《我國金融改革經濟效益之研究》,中興大學高階經理人碩士 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郭姵君 (2006),《臺灣地區主要公、民營與外商銀行總要素生產力之探索》,

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國際企業學碩士論文,新北市。

林瑞國 (2007),《我國銀行併購前後之經營績效分析》,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 展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蘇暉文 (2008),《台灣地區銀行業績效評估之研究》,佛光大學經濟學系碩士 論文,宜蘭縣。

謝文馨 (2008),《台灣地區銀行經營績效之分析-以泛公股銀行與民營銀行為例》, 國立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碩士在職專班財務金融組碩士論文,新竹市。

張瑞蓉 (2008),《銀行效率分析與分類之比較》,東吳大學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台北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林銘宏 (2009),《台灣金融改革對本國銀行營運效率的影響-資料包絡分析法之 應用》,國立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嘉義縣。

林益世 (2009),《我國金融改革政策之評析》,中山大學高階公共政策研究所 碩士論文,高雄市。

李璧芸 (2009),《臺灣銀行業的績效分析-網絡資料包絡分析法》,國立政治大 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陳威遠 (2010),《二次金改對銀行生產力之影響》,國防大學管理學院財務管 理學系碩士論文,桃園縣。

陳佳吟 (2010),《公股銀行與非公股銀行之經營績效評估分析》,東吳大學 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台北市。

余淼杰 (2010) ,《中國貿易自由化與製造業企業生產率:來自企業層面的實證 分析》,經濟研究 2011年(12),第97-110頁。

蔡奇芳 (2011),《台灣地區公股、公股民營化及民營銀行經營績效與經營非傳 統業務分析》,東海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台中市。

陳美珍、邱金蘭 (2012年2月22日):〈公股銀整併 陳冲:不能黑白配〉,《經 濟日報》(台北市)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英文文獻

David.J.Sumanth (1984) “Productivity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McGraw Hill.

Flux, A. W. (1913), “Gleanings from the Census of Production Report,”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Society, 76(6), 557-598.

Farrell, M., (1957),“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ive Efficiency,” Journal of the

Royal Statistical Society A, General 120(3),253-281.

Levinsohn, J. &Petrin, A. (2003), “Estimating Production Functions Using Input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70(2), 317-342.

Olaoye, A.O. (1985),“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rends in Nigerian Manufacturing ,”

Nigerian Journa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27(3), 317-345.

Olley, S., and Pakes, A. (1996), “The Dynamics of Productivity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Industry, ”Econometrica, 64(6), 1263-1298.

Samuelson and Nordhaus. (1995), “Economics,” 15th edition, McGraw Hill, New York.

Yasar, M., Raciborski, R. and Poi, B.P. (2008) “Production function estimation in Stata using the Olley and Pakes method,” Stata Journal 8: 221-23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