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結論:結論的功用在收束正文的要點,正同於「作用範圍」是在收束 由「批判現象」、「解決方案」、「理想狀態」所建構出的思想要點。因 此本文在總結結論時,連帶一同總結〈內篇〉思想的「作用範圍」。將 會提及幾個項目:一是「預設讀者」,君主與知識分子是莊子的發話對 象,有其政治指向;二是「宇宙觀」,莊子的時間觀是「當下」,空間 觀是「世間」,並且注重時空的「變化」;三是「價值判斷」,莊子僅是 處理價值上的判斷,不涉及物理層面;四是「思想定位」,第二序的位 置說明「消解」的限度,僅作用於「過度」而非否定本身,因此《莊 子》須與既有的制度相合方能發揮效用,與周文和儒家有著相容的空 間。

第四節、文獻回顧

本文以「內在理路」做為研究進路開展,亦將其設置為論文的架構,第二章

「批判現象」、第三章「解決方案」與第四章「理想狀態」為主架構,文獻回顧 以這三部分做梳理。每一部分最末附有小結,歸結出上述研究之同,以及與本文 的差異;最末附有總評,藉由與前行研究的差異,說明本文在目前研究中的意義 與位置。

一、批判現象

「批判現象」旨在描述莊子對於現象的批判,而負面現象萬變不離以「成心」

為起始的判斷模式。至今為止,學界未有專門談論莊子的批判現象,或著重在「成 心」之組成與運作模式。而單獨探討莊子「心」的著作與論文較少,多數以「人 性論」或「心性論」的框架來處理〈內篇〉的心。在此框架下以〈外雜篇〉為主 材料,主要論點以「性」本於「道」,而修養工夫是為回復最初之性做為理解的 進路,主張「復性」。即便單獨談「心」,也都有著「道是內在」的想法,仍然是

「復性」的進路。

以心性框架理解「心」,認為「道」是人性根源而主張「復性」的學者,蒙培 元、唐君毅、徐復觀是早期代表(1990-2000),中期(2000-2010)則以陳鼓應 為代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四)陳鼓應:〈莊子論人性的真與美〉/北京:《哲學研究》第 12 期 2010 年 12 月:此篇論文以「性真」為主題,建構《莊子》的人性論,分為「真」

與「美」兩大部分。在對「人性」的定義上均以〈外雜篇〉為依據,認為

《莊子》和《孟子》、《荀子》相比有兩大不同,《莊子》「一是以人類受命 成性之初的真朴狀態為人的本性實情;二是以人性論為人生論的基礎,而 人性論的建立有待於哲學形而上學以為其根據。」14《莊子》的「虛靜」

修養工夫是由「復性」達到「真」與「美」的境地,並視〈天地〉篇的「泰 初有無」一段為《莊子》「人性論」的「形上根據」,認為萬物從「道」的 創生歷程中分化而來,物中寄寓著精神,各物有自身的樣態,叫做「性」。

單獨談「心」,但仍有「道是內在」的想法,亦是「復性」進路,則是張立文 和朱敬武:

(一)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 社 1996 年:作者將心分為兩個層面,一是與道合一的「心齊」,認為心齋 有「虛靜」、「游心於淡」、「無心」的特點。二是與心齋相反的「成心」、「滑 心」、「機心」、「憂樂之心」和「相害之心」,欲破除這些不好的心,唯一 的方法是「坐忘」,藉此回到體道存德、虛靜自然的「心齋」。莊子的道德 是「道內在於人物而形成的陰陽和諧、質樸自然的品德」,與儒家不同,

因而批評儒家,主張以道來引導,以達到心齋境界,成為聖人。因為「道 是宇宙萬物所由產生的本體,又是天地人物運動的規律。天地人物由道產 生,因而人心歸根到底是道的產物。」15所以人性完全體現道的性質,但 人心有兩重特性,一是符合人性的本然,二是違反人性的本然。「人做為 道的產物,人性、人心均為道所決定,心、性屬於同一層次的範疇,但它 們又有所區別。」16

(二)朱敬武:〈莊子心學釋義〉/花蓮:《大漢學報》第 14 期 2000 年 05 月:

此篇論文梳理《莊子》「心」的類型、作用、對治方法。作者認為《莊子》

的「心」在〈內篇〉主要為「認知主宰」,分有「下義」和「上義」,由欲 念生起的下義心須由「心齋」和「坐忘」的修養工夫「忘知」,「回復性命 之情」。

14 請參陳鼓應:〈莊子論人性的真與美〉,《哲學研究》第 12 期(2012 年 12 月),頁 33。

15 請參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年),頁 50。

16 請參張立文主編:《中國哲學範疇精粹叢書‧心》(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年),頁 5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小結:上述研究之同與本文之異

1. 論及心性之根源「道」,均以西方形上學為理論範式,預設「道」為萬物根 源,因此「性」與「心」理當完善,透過修養工夫回到本然。

2. 論及「性」的定義,均以〈外雜篇〉為主要材料,而談及「心」,則以〈內 篇〉為主要材料。無論是「性」還是「心」,均認為莊子是主張「復」於本 來的「道」。

3. 〈內篇〉不言「性」,故本文亦不涉及性。而「成心」轉化為「鏡心」是透 過層層修養而來,是後天的努力成就了正向的結果,與預設有一具足完善的 心在彼處而等待回復的理解不同。

二、解決方案

「解決方案」旨在建構莊子對於負面現象的解決辦法,分設「認識實情」與

「修養落實」兩部分,主張莊子是知、行並重的修養論結構。學界探討莊子的修 養論不盡相同,各家有各家認定的項目,但都僅以修養工夫為內容,缺少「知」

的層面。

早期代表(1990-2000)為黃漢耀、王邦雄、沈翠蓮:

(一)黃漢耀:〈從莊子、惠施的論辯看「真人」的四重修養〉/台北:《鵝湖》

第 171 期 1989 年 09 月:作者以莊子和惠施的辯論段落,對應「坐忘」的

「黜聰明」、「墮肢體」、「離形去知」和「同於大通」四句,分設為四個修 養層次。以「濠梁之辯」中,惠施「安知魚樂」的問句,定位惠施的「知」

是「認識之知」、「理智之知」的「分別知」,是莊子所否定的知。由此銜 接第一重「黜聰明」的修養,以大瓠之種的「無用之用」為論證,「黜聰 明」是黜惠施那種分別的知。第二重修養是「墮肢體」,以「鵷雛」、「樗 樹」兩段文獻論證,此階段是墮欲望。第三重修養是「離形去知」,以「無 情」、「鼓盆而歌」為論證,人的形軀雖源自於天,卻不因為人的悅生惡死 而謀求對策,助長形軀益生,安於死生,此是第三重修養。第四重修養是

「同於大通」,「從群於人的知人下學,證立真人,再通過真人上達知天」

17,成就天人不相勝的圓融境界。

17 請參黃漢耀:〈從莊子、惠施的論辯看「真人」的四重修養〉,《鵝湖》第 171 期(1989 年 9 月),

頁 1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王邦雄:〈莊子思想及其修養工夫〉/台北:《鵝湖》第 193 期 1991 年 07 月:作者歸結出莊子認為的人生困苦有二:天生命限和人為桎梏。「心齋」

的「聽之以心」,「坐忘」的「離形」是消解「生有涯」的天生命限;「心 齋」的「聽之以氣」,「坐忘」的「去知」是破除「知無涯」的人為桎梏。

「自我的真實在逍遙無待之遊,這是主體生命的修養,整體的和諧在天籟 齊物之論,這是形上根源的保證。」18但物論不能取消也不能統一,否則 會回到原始的野蠻狀態,因此要在不可齊之中尋求可齊之道,惟有超越一 途。而超越物論的理論基礎在「吾喪我」的工夫,「吾是精神的我,我是 形體的我,精神的我擺脫了形體的我,而回到它本身的自由。」19大鵬寓 言展現「主體的大化與自然的大化,同體流行,就開顯了天人合一的終極 理想境。」20「無待」是以「物之在其自己」的姿態出現,主客一體的無 條件依存,這就是所謂的自在自得。

(三)沈翠蓮:〈莊子修養工夫及其理想境界〉/台北:《孔孟月刊》第 5 期 1994 年 01 月:此篇論文談論《莊子》修養的基調是「以『返回自然』為其哲 學思想的中心旨趣」21,從「忘」、「齊」、「化」三方面來建構《莊子》的 修養工夫。「忘」包含了「心齋」和「坐忘」;「齊」包含了「一死生」和

「齊物我」。至於「化」,作者勾勒了「自化」經「物化」到「神化」的順 序,認為「莊周夢蝶」的寓意是從「有待」以「自化」為「無待」,無待 後融入「物化」,進入「神化」,而其中有三個進境:第一是「互不相通」, 第二是「物我相忘」,第三是「生命大覺」。經過這三個進境的修養,便可 體現真我。

中期代表(2000-2010)為吳順令、吳肇嘉:

(一)吳順令:《莊子道化的人生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 2005 年:作者於 書中設有第三節〈生命回歸之方法〉,內容即是「修養論」。第一項是「大 其心」,因主體心靈常受空間、文化環境所限,此時容易自我設限、孤芳 自賞,因此要「大」其受限之心。如何可大,作者以「化」來回應,並言

「『化』就是修養工夫,欲有所得必須真積力久。」22第二是「因」,順任 自然之道的意思。第三是「以明」,意為超越彼此的偏見,回歸道本無是

18 請參王邦雄:〈莊子思想及其修養工夫〉,《鵝湖》第 193 期(1991 年 7 月),頁 3。

19 請參王邦雄:〈莊子思想及其修養工夫〉,《鵝湖》第 193 期(1991 年 7 月),頁 6。

20 請參王邦雄:〈莊子思想及其修養工夫〉,《鵝湖》第 193 期(1991 年 7 月),頁 4。

21 請參沈翠蓮:〈莊子修養工夫及其理想境界〉,《孔孟月刊》第 5 期(1994 年 1 月),頁 17。

22 請參吳順令:《莊子道化的人生哲學》(台北:台灣學生書局,2005 年),頁 18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老子》道動、道用的存有開顯性格」。33並認為「『體道』就是真人身心 參與氣化流行、融入生成變化的世界脈動。」34「遊乎天地一氣」和「御 六氣之辯」也就是真人體合「道行」流變的存有開顯,而「遊心於淡、合 氣於漠」,是對存有開顯的守護、氣化流行的參贊。氣和化、通、順的概 念有密切的相關性,「通天下一氣」就是「復化」循環,而「這一復化、

通氣的世界,同時成就了連綿而整體的存有連續之『一(體)』世界。」35 從存有連續的浩瀚廣大角度觀之,暫時的差別相便被超越而產生「以道觀 之」的「齊物」達觀。

小結:上述研究之同與本文之異

1. 討論修養工夫均未涉及「知」的層面。

2. 倘若「氣」足以擔當主要位置,便形成氣論式的修養論,氣的貫通是境界的 完成。

3. 本文探討修養論納入「知」的層面,注重「知」與「行」之間的次序與影響。

並判定在〈內篇〉中的「氣」不足以擔當主要位置,其重量無法形成「氣論」。

〈內篇〉提及「氣」,只抽取氣「虛空」與「流動」的特性,以此對比「成 心」的「已成」與「固定」,只是以「氣」譬喻理想的「鏡心」應當有的樣 態。

三、理想狀態

「理想狀態」旨在勾勒莊子所肯認的存在樣態,相對於批判的現象。這一章

「理想狀態」旨在勾勒莊子所肯認的存在樣態,相對於批判的現象。這一章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