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結論──兼論梁溪詞人群體是否足以構成梁溪詞派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復次,討論梁溪詞人群體留存的作品和理論。前者將分從詞篇和選集來討論

。詞篇將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來分析;選集部份,則主要以梁溪詞人群體中今尚 得見的《梁溪詞選》、《十名家詞集》、《亦園詞選》、《今詞初集》和《草堂嗣響》

等詞選為範圍,試從選本的體例和取選作品的標準來分析說明。理論部份,筆者 則將從梁溪詞人中今尚留有的詩序、詞序、題跋等文章分析討論,如《蒼峴山人 文集》、《秋水文集》、《文濲初編》等,觀察是否有相同的詞學主張。

最後,總結以上討論的面相,並希望進一步討論梁溪詞人群體是否曾進一步 發展成詞派的問題。

根據以上思路,本論文擬定之各章節名稱如下:

第一章「諸論」。此部份將概述研究動機、前人研究成果述評和研究步驟,

主要說明本篇論文的基礎架構。

第二章「梁溪詞人群體的形成背景」。此部份將分成三個小節來討論:第一 節「地方風氣」將討論江蘇無錫的文化淵源,希望藉由方志等相關地方文史資料 了解當地的地方風氣;第二節「名門大族」將介紹梁溪當地如顧家、秦家、侯家 等幾個名門望族,凸顯梁溪詞人群體的家族性特徵;第三節「關鍵人物」則著重 於介紹吳興祚在梁溪擔任縣令時和梁溪詞人群體間的交流。此章節希望透過以上 三個面向了解梁溪詞人群體的背景。

第三章「梁溪詞人群體的成員和交遊」。此部份將分成三個小節來討論:第 一節「範圍界定」將先由各相關研究成果帶出「梁溪詞人」與「梁溪詞人群體」

的不同處,並整理出目前所見明末清初時籍屬梁溪的詞人;第二節「內部親屬師 友關係架構」以第一節所整理出來的梁溪詞人為範圍,架構彼此間的親屬師友關 係,並將所得諸人初步設定為「梁溪詞人群體」;第三節「交遊唱酬網絡考察」

則將分「次韻和作」及「聚會社宴」兩部份,以表格整理出與梁溪詞人有關的詞 篇,並綜合所得,與第二節交叉比對,希望能界定出梁溪詞人群體的成員。

第四章「梁溪詞人群體的詞篇、詞選和詞論」。第一節為「詞篇」,歸納分析 梁溪詞人群體在「內容」和「形式」中所呈現的特色;第二節為「詞選」,以介 紹《十名家詞集》、《亦園詞選》、《今詞初集》、《梁溪詞選》和《草堂嗣響》等各 選本為主;第三節為「詞論」,則針對梁溪詞人今尚留存之詞序、題跋等相關作 品歸納分析,考察各群體成員的詞論內涵。

第五章「結論──兼論梁溪詞人群體是否足以構成梁溪詞派」。此部份將總 結前面各章討論的要點,並希望能進一步討論梁溪詞人群體是否足以構成詞派。

藉由釐清梁溪詞人群體的交遊和創作等關係,希望能對清初詞學境況有更深的了 解和掌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章 梁溪詞人群體的形成背景

欲探尋一個文學群體的形成起源,首要注意者便是「時間」和「空間」。傳 統上,文學的研究對於起源於「何時」相當重視,但產生的地點更是不可忽略。

特別是清代時期的詞人群體,通常有很濃厚的地域性。李康化在《明清之際江南 詞學思想研究》一書中談到明清之際詞人群體的特色時,曾經特別標舉出「三緣」

關係,其中便包含「地緣」一項。67因此,對於詞人群體產生的地域便有深入瞭 解之必要。

梁溪為無錫之代稱,從唐代以來一直是人文薈萃的重要地,特別是文化的人 才,更是為數頗眾。這樣的特色,在明清時期有非常清楚地展現。因此在先天條 件上來說,已具備發展文學群體的優秀條件。此外,梁溪當地有許多名門大族,

具有詩禮傳家的強烈文化氛圍,大多在家族內部塑造出良好的文化環境和學習表 率,時日一久,便有相當深厚的文化積累。這除了呼應李康化所提到的「地緣」、

「親緣」和「學緣」等「三緣」通常是相互關聯牽繫的概念,也更加突顯出梁溪 一地發展文學團體的潛能。

這樣的潛能後來在清初當地縣令吳興祚的手上催化。吳興祚於任內對於鄉里 內文藝風氣頗有推波助瀾的影響,他不僅修葺學校,更整興衙第、擴建古蹟,作 為文人社集之所,加上吳興祚本人禮賢愛士,又頗有文采,因此騷人墨客常與之 題詠唱和。以上幾點要素,都促成了梁溪詞人群體的形成。

第一節 地方風氣

梁溪為無錫西南的河川,據《無錫金匱縣志》記載:「梁溪,即梁清溪,廣 十丈,深三丈。《吳地記》:梁大同重浚,故名。或言:梁鴻曾居此」68。因「無 錫故水區也」69,而梁溪「旱、澇資以蓄、洩」70,故為當地重要河川,多用以 代稱無錫。

無錫隸屬江蘇,地處長江流域的吳、越一帶。江慶柏在《明清蘇南文化望族》

中將無錫和鎮江、常州和蘇州四處統稱為「蘇南」地區。71從南北朝、宋元以來 的幾次大規模動亂後,許多北方的人口大量地往南方移動,包括無錫在內的蘇南 一地,就成為了流竄人口的主要聚居地。隨著人口的大量移入,使得唐、宋以後,

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也逐漸從北方的黃河流域逐漸轉往南方的長江流 域。

包括無錫在內的蘇南一地之所以能匯聚大量人口,主要是由於當地相對穩定

67 「三緣」包含「地緣」、「親緣」和「學緣」,是李康化針對明清時期的詞人群體所提出的三個 特色,當時每一個詞人群體多有「三緣」的關係,關於李康化對於「三緣」的討論,詳參氏著:

《明清之際江南詞學思想研究》,頁 349-354。

68 《無錫金匱縣志》,頁 61。

69 同上註,頁 68。

70 同上註,頁 61。

71 江慶柏:《明清蘇南文化望族》(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年),頁 2。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江西 9 17 4 30

湖北 5 7 1 13

湖南 2 1 3

四川 4 2 6

重慶 1 1

39 9.3

貴州 4 1 5

其 他 地 區

福建 7 15 22

廣東 4 5 9

海南 1 1

廣西 1 1

雲南 1 1

遼寧 4 1 5

合計 153 207 54 1 4 419 419 100 聚焦來看,梁溪當地在明代有著名的「東林書院」78,當時「遠近名賢,同 聲相應,天下學者咸以東林為歸」79;《錫金識小錄》亦有相關記載:

隆、萬間,興復東林,顧叔時憲成充養完粹、學問深純;高存之攀龍清修絕 俗、風度凝遠;葉參之茂才恬澹寡營,不立涯岸;顧季時允成忠實清真,有 古人之風;劉伯先元珍嫉邪癉惡,有烈士之概,海內莫不仰望丰采。80 可見當時聲望之隆。同一時期,「邑中文社最盛,其尤著者,曰:惜陰社,共二 十四人。」81,還有「聽社十七子,名籍甚東南,與復社、幾社遙相應和,有合 刻《十七子社稿》行於世」82,除了以上兩文社之外,尚有「與聽社同時」的「涯 臻詩社」83。從上述幾個著名的學術和文藝團體可以發現,梁溪一地在明代有著

78 「東林書院,亦名龜山書院,在城東隅。宋楊文靖時,講學於此,後即其地為書院,而建道 南祠以祀之。元至正間,廢為僧盧,明邵寶欲興復,未果。萬曆三十二年,顧憲成及弟允成始構 成之。憲成歿,高攀龍、葉茂才相繼主其事,榜其門曰:東林書院。」參《無錫金匱縣志》,頁 114。

79 同上註,頁 115。

80 清.黃卭:《錫金識小錄》,頁 237。

81 同上註,頁 243-244。其中羅列二十四人如下:沈勤甫學、蒲性初湛如、張與時明卿、鄒彥威 鳳光、孫以德繼臬、尤伯升鏜、錢惟一萬善、楊子修應文、朱永年萬春、周岐陽子文、朱寅甫元 仲、朱永錄萬齡、虞虎岐文炳、楊子恆拱翼、侯元甫先春、顧翼卿龍楨、尤洵美鈿、顧叔時憲成、

陳爾耕穉登、莫純卿仁勤、萬仁甫象春、劉進之陞、秦君揚焜、楊士初復元。

82 同上註,頁 244-245。其中羅列聽社十七子如下:華仲通時亭、秦中實鑣、黃漢臣家舒、王錫 卿延禧、繆惟揚振光、顧雙丸煜、王人玉玉汝、唐采臣德亮、顧修遠宸、黃心甫傳祖、秦小匡鍈、

王孔時永肩、吳漢若濯時、馬爾采瑞、呂詹望陽、錢湘靈陸燦、許孝酌王儼。需要特別指出的是:

在此條紀錄最末有按語:「按錢係常熟人、許則長洲人,皆錫邑膠庠也。」;《無錫金匱縣志》亦 記載:「明季有聽社十七子,無錫十五人……」可見確切屬於無錫當地者有十五人。詳參《無錫 金匱縣志》,頁 711。

83 《錫金識小錄》,頁 245。其中羅列九人如下:華聞修私淑、呂成之自咸、孫漢廣竑禾、秦以 巽德滋、秦□□人在、秦小武德淇、黃心甫傳祖、黃摘甫芝、錢□□星客。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雲南 6 4 10

合計 235 377 67 6 8 693 693 100

聚焦來看,梁溪當地如「雲門十子」:

國初邑中之工詩歌、古文者,結「雲門社」於惠山,名動遠邇。四方名士 如雎州湯孔伯斌、吳門汪苕文琬、慈溪姜西銘宸英輩咸來赴焉。邑中凡十 人,皆一時之俊也。今約舉如左:顧景行景文、顧梁汾貞觀、秦樂天保寅、

秦留仙松齡、黃夏蓀瑚、嚴蓀友繩孫、鄒黎眉顯吉、劉震修雷恒、劉霈遠 霖恒、安孟公璿。86

又如「蓉湖七子」:

康熙初,七人為文會,名噪一時。時士子結社有禁87,故不稱社,人號蓉 湖七子云:劉言潔齊、劉遜五學洙、吳朝若世焜、吳在公曾鍈、施對揚燾、

孫李若祈雍、秦雒生道然。88

皆名重於當時,「可以見前輩流風餘韻,而邑中人文之盛,亦因是可以考見」89。 值得注意的是:「雲門十子」中的顧貞觀、秦松齡、嚴繩孫為《梁溪詞選》

所收諸詞家中較為著名的人物,可知三人開始唱和交遊的時間甚早。而顧景文為 顧貞觀兄長,由此亦可見無錫當地文人的家族性特色。

對於清初無錫一地的人文風氣,可以侯學愈的說法概括:

吾邑人文,莫盛於康、雍、乾之際。經學如顧復初(棟高)、秦文恭(蕙 田)、蔡宸錫(得晉)、吳大年(鼐)暨弟尊彞(鼎),理學如秦燈岩(松 岱)、顧畇滋(培)、高紫超(愈)、孫立三(裘仁),類皆耆年碩德,撰述 等身,蔚為儒林重望。至詞章之學顧梁汾(貞觀)、嚴秋水(繩孫)、秦留 仙(松齡)外,厥推黃夏蓀(瑚)、杜雲川(詔)、鄒泰和(升恆)、吳揖 峰(峻),均以提倡風雅為己任。……90

此中共區判出經學、理學、詞章之學等面向,並拈出著名人物為代表。從以上諸 多數據和引文看來,梁溪一地的地方風氣實是雅好文藝、士風鼎盛。

86 《錫金識小錄》,頁 245-246。

86 《錫金識小錄》,頁 245-246。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