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清初梁溪詞人群體探論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清初梁溪詞人群體探論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214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九十九學年度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林玫儀. 立. 教授. 政 治 大. ‧ 國. 學. 清初梁溪詞人群體探論. ‧.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研究生:張耕華. 中華民國一○○年六月.

(2) 目錄 第一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緒論 研究動機……………………………………………………………………3 前人研究成果述評…………………………………………………………6 研究步驟……………………………………………………………………11. 第二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梁溪詞人群體的形成背景 地方風氣……………………………………………………………………14 名門大族……………………………………………………………………19 關鍵人物……………………………………………………………………33. 第三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梁溪詞人群體的成員和交遊 範圍界定……………………………………………………………………41 內部親屬師友關係架構……………………………………………………74 交遊唱酬網絡考察…………………………………………………………91. 第四章 第一節 第二節 第三節. 梁溪詞人群體的詞篇、詞選和詞論 詞篇……………………………………………………………………… 137 詞選……………………………………………………………………… 148 詞論……………………………………………………………………… 181.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er. io. sit. y. Nat. al. n. 第五章 結論──兼論梁溪詞人群體是否足以構成梁溪詞派………………… 196. Ch. engchi. i n U. v. 附錄一:《草堂嗣響》例言……………………………………………………… 201 附錄二:《全清詞.順康卷》及《全清詞.順康卷補編》訂補……………… 203 參考書目……………………………………………………………………………206. 2.

(3)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清詞在近代研究者筆下被冠上了「中興」的美名1,原因也有諸多不同的說 法2。清詞中興的現象主要可以表現在三個部份:一是創作的繁盛、一是群體流 派的湧現、一是理論的深刻。此三個部份也陸續成為時下研究者鑽研的方向。 其中,針對群體流派湧現的研究近年來則有較為多元的發展,過去大多僅針對幾 個著名的流派如陽羨、浙西、常州等作為研究對象,近期則將層面加以擴展3。 相對於著重於單一名家的「點」狀研究來說,此方式更進一步發展成群體交遊創 作的「面」狀研究。對於清代詞壇的繁榮景象,不啻為一個深入的觀察角度。因 此,群體流派的問題便引發筆者的興趣,也成為筆者思考本篇碩論的起點。 尋找碩論題目期間,筆者研讀嚴迪昌的《清詞史》來建構清詞的基礎知識 。《清詞史》一書對群體流派的地域性和親族師友關係多有關注。曹旭對此有一 段精要的評價:. 立. 政 治 大. ‧ 國. ‧. 1. 學. 《清詞史》的主要特色,與其說是把握了詞與時代的關係,在一系列歷史事 變中論述了詞風消長和詞派變化。不如說在詞與商業經濟、文化地理、親友. n. al. er. io. sit. y. Nat. 如葉恭綽言: 「蓋詞學濫觴於唐,滋衍於五代,極於宋而剝於明,至清乃復興。」參見氏著: 《全 清詞鈔‧序》 (北京:中華書局,1982 年),頁 1;謝無量亦言: 「清初如吳梅村、毛大可、朱竹 垞、陳其年、王貽上、彭羨門之倫,均善倚聲。……此外如顧貞觀、曹貞吉,抑亦其亞。要之此 事清初最盛。善言風懷,不失古意。」參見氏著: 《中國大文學史》 (北京:新華書店,1992 年), 卷十.第五編.第三章 乾嘉文學,頁 31;嚴迪昌也說:「一代清詞以其流派紛呈、風格競出的 空前盛況,終於為這抒情文體的發展史譜就了輝煌豐碩的殿末之卷。」參見氏著: 《清詞史》 (南 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 年),頁 1。 2 如嚴迪昌先生以為清詞的中興主要是因為明清易代的激烈動盪感讓文人們有深刻的感受,然而 滿族統治集團對於詩文等傳統用來表情達意的文學體裁有著強烈的箝制,因此文人們轉以詞來表 現心中的情感和思想。簡言之, 「清詞的『中興』 ,按其實質乃是詞的抒情功能的再次得到充分發 揮的一次復興」 ,參氏著: 《清詞史》 ,頁 4。周絢隆則歸納了五點: 「一是與明代詞壇的長期沉寂 和明末江浙詞壇的開始崛起有關;二是與明季的歷史現實有關;三是由於清初的社會現實和詞體 特有的抒情功能相契合;四是緣於清代學術風氣發生徹底變化的背景;五是基於清初詞壇上作家 群體的形成和壯大」簡言之,清詞的中興是來自於明詞的中衰,是詞史發展上的一種觸底反彈現 象。參氏著: 〈論清詞中興的原因〉, 《東岳論叢》,1997 年 6 月,頁 1。 3 如詹千慧便有《雲間詞人與雲間詞派硏究》,對雲間詞人和雲間詞派的定義和區分進行了詳細 的討論,使雲間詞派的相關研究更加豐厚。參見氏著: 《雲間詞人與雲間詞派硏究》 (臺北:輔仁 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 年) ;劉揚忠則對廣陵詞人群體進行了整體的考察,並為此 一群體做了一個清晰的界定。參見氏著: 〈清初廣陵詞人群體考論〉 ,《江西社會科學》第七期, 2004 年 7 月,頁 85-93;吳熊和提出柳州、西陵、梅里等清初三大頗有影響力的詞派,參見氏著: 《吳熊和詞學論集》 (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9 年) ,頁 377-446;沙先一針對嘉慶、道光年 間聚集在戈載等吳中七子周圍、以蘇州為中心活動的「吳中詞派」 。參見氏著: 《清代吳中詞派研 究》(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年) 。另外張宏生先生所編的《清詞研究叢書》八冊裡頭便 有周煥卿:《清初遺民詞人群體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李丹:《順康之際廣 陵詞壇研究》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年)、巨傳友: 《清代臨桂詞派研究》(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2008 年)等三部研究詞派或詞人群體的作品,可見研究面向的拓展和深刻。. Ch. engchi. 3. i n U. v.

(4) 師承和家族群體的論述,這種特點表現得更為充分。4 因此讓筆者對於清代詞壇的各群體流派有了基礎的認識。其中,「顧貞觀及梁溪 詞人群」一節引起了筆者的注意。嚴迪昌提到: 梁溪回流,蠡湖之畔的江蘇無錫,是清代詞人的淵藪地之一,康熙一朝尤 多名家。其中嚴繩孫、秦松齡、顧岱、顧彩以及侯氏父子等最著稱於世。 5. 對於梁溪當地於康熙時期曾群聚詞人唱酬的狀況,早於清代的鄒祇謨便有「梁谿 、雲門諸子,才華斐然。近對巖以蓀友、樂天、景行、華峰、青蓮及家黎眉詞見 示,合之山來、沛玄諸子舊作,筆古蘊藉,清豔兼長。」6的相關記載,但明確 以「梁溪詞人群」來定義,則始自嚴迪昌。李康化在《明清之際江南詞學思想研 究》中亦有「松陵及梁溪詞人群對浙西詞派詞學思想的反對」一章7,也同於嚴 迪昌,以「梁溪詞人群」稱之。 但王兆鵬在《詞學研究方法十講》中提到:.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我想啊,康熙詞壇有以朱彞尊為代表的浙西詞派、以陳維崧為代表的陽羨 詞派,還有沒有一個以顧貞觀為代表的梁溪詞派呢?當時無錫人侯粲辰編 有一部詞選叫《梁溪詞選》,收錄的都是無錫詞人的詞作,其中也有顧貞 觀的詞。粲辰是侯文燦的叔父。侯文燦和他的兩個兄弟文燈、文燿都能寫 詞,文燈、文燿有詞集傳世。侯氏一門跟顧貞觀是什麼關係?他們各自的 詞學主張是什麼?無錫詞人的詞風有什麼特點?跟浙西詞人有什麼異同 ?我猜想的這個梁溪詞派是不是能夠成立,都有待研究。8. sit. y. Nat. n. al. er. io. 綜合三人所言,引出了兩個問題:首先,是詞人群體或是詞派?嚴迪昌和李康化 文中稱作「梁溪詞人群」 ,王兆鵬卻稱「梁溪詞派」 ;第二,顧貞觀與梁溪詞人群 的關係為何?嚴迪昌將顧貞觀與曹貞吉、納蘭性德兩人並稱為「京華詞苑『三絕』」 9 ,又因無錫當地詞人輩出,故另增一小節的篇幅來介紹梁溪詞人群;李康化亦 著重於顧貞觀,其餘各群體成員大多僅作生平概述。整體而言,嚴迪昌和李康化 是在介紹顧貞觀的大前提之下,另外補充說明顧貞觀屬於梁溪詞人群體中的一分 子。但王兆鵬卻直接以顧貞觀為梁溪詞派的代表人物,就和陳維崧及朱彞尊分為 陽羨詞派及浙西詞派的代表相同。因此,究竟是「梁溪詞人群體」或是「梁溪詞 派」?這個團體又是否確以顧貞觀為代表?若答案為否定,則顧貞觀在此群體中 又處於何種地位? 緣此種種,引發筆者的好奇。筆者以為,對於此一議題,有幾個面相可以深 4 5 6 7 8 9. Ch. engchi. i n U. v. 曹旭:〈全景式的清詞流變觀照--評嚴迪昌新著《清詞史》 〉, 《文學遺產》,1991 年第 3 期。 嚴迪昌: 《清詞史》 ,頁 320-321。 唐圭璋編: 《詞話叢編(一)》 (臺北:新文豐,1988 年), 《遠志齋詞衷》 ,頁 659。 李康化: 《明清之際江南詞學思想研究》 (成都:巴蜀書社,2001 年),頁 310-315。 王兆鵬: 《詞學研究方法十講》(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年) ,頁 69-70。 嚴迪昌: 《清詞史》 ,頁 292。 4.

(5) 入討論: 首先,梁溪詞人群體間的地域色彩。明清之際的詞人群體或是詞派,往往帶 有濃厚的地域性色彩,這點由各詞派的命名就可以清楚得知10。從明末直至清初 ,這些地域性詞派大多集中於江南,如雲間位於上海松江、陽羨位於江蘇宜興、 浙西則屬浙江一帶,本文欲討論的梁溪,亦處於江蘇無錫。以上各詞派或是詞人 群體,皆隸屬於江南一地,可見江南一地在當時的文化優勢。這些文化優勢往往 來自於歷史積累,故梁溪當地的人文薈萃的形成背景便有深入分析的必要。 第二,梁溪詞人群體的成員組成。《梁溪詞選》所收錄的詞人是否就隸屬於 「梁溪詞人群體」?若答案為肯定,那麼這些詞人間的關係為何?如果答案為否 定,那麼「梁溪詞人群體」究竟有哪些成員?各成員間的關係為何?是否有核心 人物?都尚待進一步的考察。 第三,梁溪詞人群體的詞風或詞論的整體特徵。對於群體中的個別分子,歷 來已經有相關的研究,但大多集中於顧貞觀一人,對秦松齡、嚴繩孫等人的研究 已甚稀少11,其餘大部份的作家幾乎未被學界提及12。這樣的研究路向有兩個問 題:首先是對於顧貞觀的研究,大多放在顧貞觀寄給吳漢槎的兩首〈金縷曲〉之 上,著重兩人間深厚情誼的闡述,深入研究顧貞觀的其他詞篇以及詞學理論的作 品相對較少。進一步來看,專意於顧貞觀的研究對於了解梁溪詞人的整體性而言 並無太大的幫助,更何況顧貞觀在梁溪詞人群中的角色定位為何也尚未清晰。因 此如何凸顯梁溪詞人群體的特徵,值得進一步考察。 第四,梁溪詞人群體是否有足夠條件形成詞派。從文化的角度看來,梁溪不.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10. n. al. er. io. 如明末的雲間詞派,清初的陽羨、浙西詞派等等,都直接將地名冠於詞派之前。李康化直接 以「地緣」一詞來形容,並有相當清楚的論述。參見氏著:《明清之際江南詞學思想研究》,頁 349-350。此外,吳熊和及其學生近年來對於地域性詞派的研究頗多成果,如吳熊和的〈《柳州詞 選》與柳州詞派—明清之際詞派研究之一〉 、 〈 《西陵詞選》與西陵詞派—明清之際詞派研究之二〉 、 〈《梅里詞緝》與浙西詞派的形成過程—明清之際詞派研究之三〉;金一平的《柳州詞派》、谷輝 之的《西陵詞派研究》等,這些詞派也都有濃厚的地域性特色。以上所述詳參吳熊和:《吳熊和 詞學論集》 ,頁 377-446;金一平: 《柳州詞派》 (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2 年) 、谷輝之: 《西 陵詞派研究》 (杭州大學博士論文,指導教授吳熊和,1997 年)。 11 據筆者所見:針對秦松齡的研究,國內現尚無單篇論文,中國則有一篇;針對嚴繩孫的研究, 國內亦無單篇論文,中國則得兩篇,但主要都偏重於賞析。另外有一篇試圖論證曹雪芹和嚴繩孫 實為一人的文章,雖討論到嚴繩孫的生平及相關問題,然而實際上並無法視為嚴繩孫的專門研究 ,筆者將於本章第二節概述以上論文。詳參余何: 〈山抹微雲婿也-—簡論秦松齡詞〉, 《和田師 範專科學校學報》 ,第 28 卷第一期,2009 年,頁 116-117;黃蕾: 〈從嚴繩孫小令「以曲風入詞」 看清初詞風新特徵〉 , 《滄桑》 ,2008 年第 5 期,頁 211-212;余何: 〈鴻離鶴怨,浪陶風簸-—論 嚴繩孫的詠懷詞〉 , 《和田師範專科學校學報》 ,第 27 卷第三期,頁 117-118;傅波、鍾長山: 〈關 於曹雪芹實名為嚴繩孫的考証〉, 《理論界》,2006 年第 5 期,頁 159-161。 12 以浙圖本《梁溪詞選》所收錄的梁溪詞人為例,此書共收錄了秦松齡、嚴繩孫、顧貞觀、張 夏、朱襄、華侗、鄒溶、錢肅潤、湯烠、顧岱、唐芑、侯文燿、鄒祥蘭、華長發、張振、王仁灝、 杜詔、馬學調、宏倫、侯晰等二十位詞人及其詞篇。此外還另外收有一卷《中秋倡和集》 ,裡面 共收侯文燿、黃稼、張鳳池、秦瀾、吳晉趾、呂莊頤、黃裕、陳組、宏倫、黃橒齡、汪琪、黃楨 桂、陳元慶、王達高、瞿大發、邵琛、施銓、鄒奕鳳、侯晰、唐渶、侯文熺、蔣溉、侯文燦、謝 嵩齡、侯文爚、張五常、侯承垕、顧氏、閨秀、無名氏等三十人。除了在前面提到的顧貞觀、 秦松齡、嚴繩孫三人及無法查詢的顧氏、閨秀、無名氏三人,其餘四十多人筆者未見有專門研究 的單篇論文。. Ch. engchi. 5. i n U. v.

(6) 僅處於當時人文風氣鼎盛的江南,內部的部份成員和陽羨以及浙西中的扛鼎人物 皆有交流往來,和京師的納蘭性德也有深厚的情誼,甚至還一同編選了詞集。從 政治的角度來看,梁溪詞人如秦松齡曾和嚴繩孫奉康熙旨纂修《無錫縣志》13; 嚴繩孫在康熙十八年(1679 年)亦被康熙特擢,授翰林院檢討並參與修纂《明 史》14。不論是文化或是政治的層面,梁溪詞人群體中的部份成員都和當時的領 導人物有交遊的關係,在流派紛起的清初詞壇之中,梁溪詞人群體是否曾進一步 形成梁溪詞派,便是一個相當值得思考的問題。 從以上四個面向可以發現,梁溪詞人群體可以深入研究的論題頗為豐富,特 別是梁溪詞人群體內部的關係架構和相關的詞篇詞選,尚無太多相關討論。因 此,筆者希望藉由此論文的研究,整理梁溪詞人群體的相關成果。. 第二節 前人研究成果述評. 政 治 大. 據筆者查找,目前專門討論梁溪詞人群體的專書和論文相當稀少。專書部份 ,筆者僅見嚴迪昌《清詞史》15和李康化《明清之際江南詞學思想研究》16中提. 立. ‧. ‧ 國. 學. 及。 《清詞史》於「顧貞觀及梁溪詞人群」一節中,前半部主要討論顧貞觀的《彈 指詞》以及部份詞學觀點,另外還介紹與吳漢槎、納蘭性德等人間的情誼;後半 部則介紹嚴繩孫、秦松齡、顧岱、陶孚尹、華胥、馬翀、侯晰、侯文燦、顧彩等 人17,另外還說明《梁溪詞選》的編者及內容。然而除對嚴繩孫、秦松齡和顧彩 等人筆墨較多之外,其餘諸人大多幾筆帶過,基本上只算介紹性的概述。《明清 之際江南詞學思想研究》於「《松陵絕妙詞選》與《梁溪詞選》 」一節中,拈出兩 部詞選中所收的部份詞家作介紹,述及的梁溪詞人有秦松齡、嚴繩孫、鄒溶、顧 岱、顧彩、顧貞立、陳大成、華胥、顧景文、王允持、馬翀等人,但也屬於介紹 性的文字。 論文部份,有林玫儀師〈試論《梁溪詞選》的版本〉18。此篇文章主要整理 《梁溪詞選》的浙江圖書館刻本、上海圖書館醉書關刻本和上海圖書館雲輪閣鈔 本三種版本19,比對了三個版本的內容和特色,並另外製成表格呈現三版本各自.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3. i n U. v. 秦松齡有〈新修無錫縣志序〉一文。參氏著: 《蒼峴山人文集》(清嘉慶二年秦瀛刻本,收於 《四庫未收書輯刊》 )。 《無錫金匱縣志》一書中的〈原序〉部份亦留有秦松齡和嚴繩孫兩人所作 序。參清.裴大中等修;清.秦緗業等纂: 《無錫金匱縣志》 (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 年) ,頁 4-6。另外,楊保和在〈無錫先哲著述目〉 「史部」一類中亦列有此書。參臺北無錫同鄉會編: 《山 明水秀的無錫》(臺北:臺北無錫同鄉會,1978 年) ,頁 132。 14 參《無錫金匱縣志》,頁 382。 15 嚴迪昌: 《清詞史》 ,頁 320-326。 16 李康化: 《明清之際江南詞學思想研究》 ,頁 310-315。 17 嚴迪昌將顧貞觀之姊顧貞立也歸屬於梁溪詞人,在「第五編 清代婦女詞史略」的「第一章 徐 燦、顧貞立和其他清初女詞人」中介紹。參見氏著:《清詞史》,頁 597-599。 18 林玫儀: 〈試論《梁溪詞選》的版本〉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第十三卷第二期,2003 年 6 月, 頁 209-216。 19 王兆鵬在另外一篇文章中提出自己於上海圖書館查到林玫儀師所未見的「玉鑒堂原藏鈔本」, 然此本與上海圖書館雲輪閣鈔本除了行格款式稍異之外,所錄詞篇皆同,甚至連殘缺處亦是如 此,因此王兆鵬認為此兩本當同出一源。參見氏著: 〈 《全清詞.順康卷》前 5 冊漏收詞補目〉 , 《中 6.

(7) 收錄的詞集差異處。雖然未深入討論梁溪詞人群體,但對於了解《梁溪詞選》各 版本的問題上有相當大的貢獻。 分別來看,以梁溪詞人群體中的組成分子作為研究對象者,主要多是針對顧 貞觀一人20。臺灣方面,學位論文有吳幼貞《顧貞觀《彈指詞》研究》21,主要 是分析《彈指詞》的內容和風格,並闡述顧貞觀的詞學理論;單篇論文共計有宋 海屏〈詞顧金縷曲本事〉22、卓清芬的〈顧貞觀詞論探析〉23、陳民珠〈從顧貞 觀「金縷曲.以詞代書」看清詞的發展〉24、吳兒容〈顧貞觀〈金縷曲〉二首篇 章結構分析〉25和羅賢淑〈談顧貞觀深情真氣之〈金縷曲〉兩首〉26五篇,宋海 屏主要探討〈金縷曲〉的創作背景;陳民珠的論文主要從顧貞觀的兩首〈金縷曲〉 考察「以詞代書」的形式在清詞中的源流和演變;吳兒容和羅賢淑的文章偏重於 賞析詮解;卓清芬的論文則將顧貞觀的詞學理論分點詳細闡述,並和當時其他詞 家的詞學觀點做比較,藉以凸顯顧貞觀詞論的意義和特色,是這批論文中較為重 要的作品。 中國方面學位論文有李娜的《清初詞人顧貞觀研究》27一篇。此篇論文不僅 探討顧貞觀的詞學思想和詞集《彈指詞》,甚至另外討論顧貞觀的詩學主張、詩 歌創作及其他作品,最後予以總結,嘗試分析顧貞觀的文學地位及影響,對於顧 貞觀的研究可算相當全面。單篇論文方面,主要可以分成三個部份來看: 首先,是對於顧貞觀寄贈吳漢槎的〈金縷曲〉研究。此部份的論文有夏承燾 〈顧貞觀寄吳漢槎〈金縷曲〉詞徵事〉和〈顧貞觀〈金縷曲〉詞補考〉28、劉大.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al. er. io. sit. y. Nat. 白〈顧貞觀〈金縷曲〉〉29、李國濤〈回腸蕩氣的寫贈之作——讀吳梅村、顧貞 觀贈吳兆騫的詩詞〉30、李偉〈「千秋絕調」〈金縷曲〉──讀顧貞觀〈金縷曲〉 (二首)〉31、高陽〈 〈金縷曲〉始末〉32、瞿果行〈顧貞觀〈金縷曲〉 「非正聲」辨〉. Ch. i n U. v. 山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6 年第 1 期,頁 24。 20 關於顧貞觀的研究,可參林玫儀師編: 《詞學論著總目 1902-1992》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 哲研究所籌備處,1995 年) ,頁 1550-1552;黃文吉編: 《詞學研究書目 1912-1992》 (臺北:文津 出版社,1993 年),頁 863-864。 21 吳幼貞: 《顧貞觀《彈指詞》研究》(政治大學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耿湘 沅,2001 年) 。 22 宋海屏: 〈詞顧金縷曲本事〉, 《中國文選》,1970 年 7 月,頁 108-114。 23 卓清芬: 〈顧貞觀詞論探析〉, 《中國文學研究》 ,1996 年 5 月,頁 91-108。 24 陳民珠: 〈從顧貞觀「金縷曲.以詞代書」看清詞的發展〉 , 《中華學苑》 ,1999 年 2 月,頁 37-73。 25 吳兒容: 〈顧貞觀〈金縷曲〉二首篇章結構分析〉 , 《板橋高中學報》 ,2006 年 5 月,頁 73-82。 26 羅賢淑: 〈談顧貞觀深情真氣之〈金縷曲〉兩首〉, 《中國語文》,2006 年 7 月,頁 43-51。 27 李娜:《清初詞人顧貞觀研究》(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嚴迪昌, 2002 年)。 28 夏承燾: 《唐宋詞論叢》(北京:中華書局,1962 年) ,頁 288-293、238-259。 29 劉大白: 《劉大白文集》(臺北:大漢出版社,1977 年),頁 159-170。 30 李國濤: 〈回腸蕩氣的寫贈之作──讀吳梅村、顧貞觀贈吳兆騫的詩詞〉 , 《名作欣賞》 ,1983 年第一期,頁 8-10 下轉 16。 31 李偉:〈 「千秋絕調」〈金縷曲〉──讀顧貞觀〈金縷曲〉(二首)〉 ,《青海師專學報》 ,1984 年 2 月。 32 高陽:《高陽說詩》 (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 年) ,頁 141-159。. engchi. 7.

(8) 33. 、鄭伯勤〈「增朋友之重」的「千秋絕調」:顧貞觀〈金縷曲〉兩首賞析〉34、 周正舉〈以詞代書摭說〉35、黎曉玲〈從顧貞觀及其〈金縷曲〉二首看封建文人 以文為生的三種生存狀態〉36等篇37。這批論文中以夏承燾的論文最為詳切,不 僅旁徵博引許多典籍來說解詞義,也透過顧貞觀和吳漢槎的交往關係來表現兩人 的深厚情誼。然這批論文整體而言範圍較為侷限,對顧貞觀研究缺少全面性的視 野。 第二,是對於顧貞觀與納蘭性德的交遊研究。此部份的論文有張一民〈容若、 梁汾同游忍草庵考〉38、劉德鴻〈滿漢友誼之絕唱——納蘭性德與顧貞觀的交游 及酬唱〉39、孫遜〈千古高義 詞壇雙璧 清初詞人納蘭性德、顧貞觀書扇賞析〉 40 和張宏生〈《今詞初集》與清初詞壇〉41等篇42。這批論文以張宏生的論文最為 重要。張宏生主要從顧貞觀和納蘭性德合編的《今詞初集》作為主軸,討論關於 詞壇領袖、詞學創作、詞壇風氣流變等重要的問題,對於觀察清初詞壇的演變有 許多精要的見解。 第三,針對顧貞觀的詞篇或詞學觀點的研究。此部份的論文有高亢〈顧貞觀 與《彈指詞》〉43、鄭潔〈顧貞觀詞簡論〉44、余何〈問天公,生余何意——論顧. 立. 政 治 大. ‧ 國. ‧. 33. 學. 貞觀的詠懷詞〉45、陳桂娟〈顧貞觀詞「將身世之感打併入艷情」淺探〉46、姚 永峰〈身世悠悠過江人——《彈指詞》中顧貞觀的情感世界探微〉47、張學舉〈論. n. al. er. io. sit. y. Nat. 瞿果行: 〈顧貞觀〈金縷曲〉 「非正聲」辨〉 , 《蘇州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2 年第 2 期。 34 鄭伯勤: 〈「增朋友之重」的「千秋絕調」:顧貞觀〈金縷曲〉兩首賞析〉 ,《名作欣賞》 ,1995 年第 5 期。 35 周正舉: 〈以詞代書摭說〉 ,《文史雜誌》第 121 期,2006 年,頁 36-37。 36 黎曉玲: 〈從顧貞觀及其〈金縷曲〉二首看封建文人以文為生的三種生存狀態〉 , 《西南民族大 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3 年第 9 期,頁 104-107。 37 李娜在《清初詞人顧貞觀研究》尚提到李師鄭的〈〈金縷曲〉補遺〉、于平的〈平白之中蘊激 情──顧貞觀〈金縷曲〉賞析〉和宋海平的〈清顧貞觀〈金縷曲〉本事〉等三篇關於顧貞觀〈金 縷曲〉的前行研究。然此四篇論文筆者未尋獲,暫列於此備查。參李娜: 《清初詞人顧貞觀研究》, 頁 2-3。 38 張一民: 〈容若、梁汾同游忍草庵考〉, 《承德師專學報》,1992 年第 4 期,頁 20-24。 39 劉德鴻: 〈滿漢友誼之絕唱-納蘭性德與顧貞觀的交游及酬唱〉 , 《滿族研究》 ,1993 年第 4 期。 40 孫遜:〈千古高義 詞壇雙璧 清初詞人納蘭性德、顧貞觀書扇賞析〉, 《榮寶齋》 ,2009 年第 2 期,頁 196-205。 41 張宏生: 〈 《今詞初集》與清初詞壇〉 , 《南開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8 年第 1 期,頁 113-123。 42 李娜在《清初詞人顧貞觀研究》尚提到楊重華的〈彈指詞和納蘭詞〉一篇關於顧貞觀與納蘭 性德交遊的前行研究。然此篇論文筆者未尋獲,暫列於此備查。參李娜: 《清初詞人顧貞觀研究》 , 頁 2-3。 43 高亢:〈顧貞觀與《彈指詞》〉 ,《承德師專學報》,1994 年第 3 期。 44 鄭潔:〈顧貞觀詞簡論〉, 《內蒙古煤炭經濟》,2006 年第 4 期,頁 73-75。 45 余何: 〈問天公,生余何意——論顧貞觀的詠懷詞〉 , 《魯東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第 24 卷第 2 期,2007 年 6 月,頁 67-69。 46 陳桂娟: 〈顧貞觀詞「將身世之感打併入艷情」淺探〉 , 《承德民族師專學報》 ,第 27 卷第 4 期, 2007 年 11 月,頁 41-42。 47 姚永峰: 〈身世悠悠過江人——《彈指詞》中顧貞觀的情感世界探微〉, 《中國教師》,2008 年 第 1 期,頁 414-415。. Ch. engchi. 8. i n U. v.

(9) 顧貞觀《彈指詞》之「極情」特色〉48、張兆年〈顧貞觀身世及文學實踐之矛盾 芻議〉49等篇。這批論文或將顧貞觀詞篇的特色拈出討論、或將顧貞觀的詞學觀 點加以歸納、或是結合顧貞觀的身世探求詞篇意旨,從幾個不同的角度切入檢視 顧貞觀,使顧貞觀的研究面相更為豐富多元。 除上述的論文之外,童岳敏〈明清時期無錫顧氏家族文化——兼論梁溪顧氏 詞人群〉50相當值得注意。此篇論文以概述梁溪一地的幾個望族談起,進而引入 梁溪當地的經學和詞學來做深入討論,顧貞觀和顧貞立都是在詞學部份的架構下 被提及,另外尚提及秦松齡和王朗等人,但重點在於家族詞人群,並未將各家族 詞人串連成梁溪詞人群體。作者在討論梁溪的世家大族架構中點出幾個著名人物 來做討論,頗具兼顧群體性和個體性的思維。 顧貞觀以外,其他曾被討論過的梁溪詞人有顧貞立、秦松齡和嚴繩孫等三人 。涉及顧貞立的研究有張珍懷的《清代女詞人選集》51,除了有顧貞立的生平小 傳,並箋注八首作品。此外尚有一本學位論文和三篇單篇論文,前者是李財福《清 代六家閨秀詞研究》52;後者是張珍懷〈顧貞立詞中的憂鬱〉53、鄧紅梅〈孤傲 勁爽的顧貞立詞〉54和趙雪沛〈孤憤與蒼涼交織的顧貞立詞〉55。李財福論文中.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的六家,僅顧貞立屬梁溪詞人群體。其中以一章的篇幅詳細討論顧貞立的生平、 詞篇內容、表現手法和風格特色;鄧紅梅和趙雪沛的論文主要是援引詞篇及相關 史料來敘述顧貞立的生平經歷,並對其詞篇內容和風格加以分析,最後都共同指 出顧貞立革新詞境的重要意義;張珍懷的文章則偏重於賞析詮解,未見較為特殊 的見解。 關於秦松齡的研究,則有余何〈山抹微雲婿也——簡論秦松齡詞〉。關於嚴 繩孫的研究,雖有三篇論文,然其中傅波、鍾長山〈關於曹雪芹實名為嚴繩孫的 考証〉試圖論證曹雪芹即為嚴繩孫的化身,雖然曾涉及嚴繩孫生平的討論,但除 此之外未對嚴繩孫進行深入研究。另外兩篇則為:黃蕾〈從嚴繩孫小令「以曲風 入詞」看清初詞風新特徵〉和余何〈鴻離鶴怨,浪陶風簸——論嚴繩孫的詠懷詞〉 。 以上所述諸篇單篇論文,主要都是從分析詞篇入手,整理出詞人的風格特色,大 多仍停留在單人單家的基礎研究之上。只有黃蕾的論文在談到嚴繩孫「以曲風入 詞」的特色之外,更進一步主張此類詞風屬於清初的一種特殊創作路徑,然而並.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48. i n U. v. 張學舉: 〈論顧貞觀《彈指詞》之「極情」特色〉 , 《隴東學院學報》 ,第 19 卷第 6 期,2008 年 11 月,頁 31-34。 49 張兆年: 〈顧貞觀身世及文學實踐之矛盾芻議〉 , 《現代語文》 (文學研究版) ,2008 年第 7 期, 頁 34-35。 50 童岳敏: 〈明清時期無錫顧氏家族文化——兼論梁溪顧氏詞人群〉, 《安慶師範學院學報》 (社 會科學版),2009 年第 2 期,頁 88-92。 51 張珍懷: 《清代女詞人選集》(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年),頁 25-34。 52 李財福: 《清代六家閨秀詞研究》 (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黃文吉,2003 年)。 53 張珍懷: 〈顧貞立詞中的憂鬱〉, 《香港大公報》 ,1988 年 11 月 4 號。 54 鄧紅梅: 〈孤傲勁爽的顧貞立詞〉 , 《山東師大學報》 (社會科學版) ,1996 年第 3 期,頁 80-85。 55 趙雪沛: 〈孤憤與蒼涼交織的顧貞立詞〉 , 《北京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 年第 3 期, 頁 79-85。 9.

(10) 沒有做詳細開展。 以「梁溪詞人群體」當作主要研究對象的學位論文,今僅見浙江大學羅婷婷 的碩士論文《梁溪詞人群體研究》56。此論文共分六章,其中前四章屬上編《研 究篇》,後兩章屬下編《文獻篇》。《研究篇》的各章節分別是「緒論」、「梁溪詞 人輯考」、「梁溪詞人創作的群體特徵」和「梁溪詞人創作論」。作者在「緒論」 中先概述代表梁溪詞人群體的詞集《梁溪詞選》的形成背景、版本的差異以及研 究概況; 「梁溪詞人輯考」主要考述《梁溪詞選》中所收詞家的生平經歷; 「梁溪 詞人創作的群體特徵」試圖想歸納出梁溪詞人群體的創作特徵;「梁溪詞人創作 論」則擇選出顧貞觀、嚴繩孫和顧貞立三人做深入討論。 《文獻篇》有「《全清詞. 順康卷》梁溪詞人詞輯佚」和「《梁溪詞選》與《全清詞》校異」 ,前者主要是依 據《梁溪詞選》補充《全清詞.順康卷》漏收的詞篇;後者則更進一步,將《梁 溪詞選》和《全清詞.順康卷》深入參校,處理兩書所收的重收詞篇在文字上的 差異。 整體而言,此論文試圖將梁溪詞人群體做整體性的介紹和研究,如上編中對 梁溪詞人的輯考、下編中的補充和《全清詞.順康卷》的校異,都可見作者整理 之功。然就筆者看來,此論文尚有一些未竟之處: 首先,作者在談論梁溪詞人群體時並未明確定義。作者在「第二章 梁溪詞 人輯考」雖「以浙圖本《梁溪詞選》為主要依據」57,輯考《梁溪詞選》浙江圖. 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 書館刻本所收錄的詞人,但又另立一節「清代初期其他梁溪詞人輯考」收錄顧貞 立等十人58。這裡牽涉到幾個問題:這些「其他梁溪詞人」從何揀擇而來?是屬 於浙江圖書館刻本之外的其他版本?若是,則上圖鈔本所收錄的華文炳和蔡燦何 未列入59?若否,則作者是否依據了何種標準來羅列?何未說明依據來源?簡言 之,作者在此處並未加以說明取擇的標準和資料的來源,無法使讀者清楚明白梁 溪詞人群體內部的組成分子究竟有哪些人。 第二,作者在討論梁溪詞人群體創作的群體特徵時甚為模糊。作者在「第三 章 梁溪詞人創作的群體特徵」中分立「地域特徵」、「家族淵源」、「師友交遊」 和「詞壇風會」四個部份來討論,然而「地域特徵」主要談梁溪的文化興盛和梁 溪詞人的詞篇常描繪家鄉山水;「家族淵源」則談梁溪當地顧氏和侯氏兩個著名 的家族;「師友交遊」概述梁溪詞人內部和外部的交遊,前者以《梁溪詞選》中 的《中秋唱和詞》為代表;後者以陽羨詞派的陳維崧、萬樹兩人為主;「詞壇風 會」談清初詞壇的興盛現象和當時知縣吳興祚的推波助瀾。然而此章標題為「梁 溪詞人創作的群體特徵」,顧名思義,似乎主要是探討梁溪詞人創作上的特色, 但實際上各節所討論的內容,卻遠非此章標題能涵蓋。簡言之,作者在這章談到.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56. i n U. v. 羅婷婷: 《梁溪詞人群體研究》(浙江大學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指導教授胡可先, 2007 年)。 57 同上註,頁 3。 58 此節共收錄顧貞立、顧景文、顧衡文、顧彩、馬翀、陳大成、王允持、華胥、黃家舒和陶孚 尹等十人。詳參羅婷婷:《梁溪詞人群體研究》 ,頁 9-11。 59 此據林玫儀師整理《梁溪詞選》之對照表格。詳參氏著: 〈試論《梁溪詞選》的版本〉 ,頁 212-214 。 10.

(11) 了「梁溪詞人的群體特色」 、 「梁溪詞人的創作特色」以及「梁溪詞壇的形成背景」 三個面相的問題,既與章節標題不甚契合,也都沒有進行詳細的開展。 第三,作者選擇特定人物的討論侷限。作者在「第四章 梁溪詞人創作論」 挑出顧貞觀、嚴繩孫和顧貞立三人做深入討論。首先必須要提出選擇人物標準的 問題。作者自己在文章中提到:「總體來說,目前對梁溪詞人群體的研究還相當 薄弱,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研究成果既少又不平衡。如對於清代詞壇有 較為重要影響的杜詔、秦松齡、顧岱等尚無專門論文」60,然而在實際討論中卻 又完全沒有提到杜詔、秦松齡和顧岱三人,難免讓人疑惑。再者,作者在概述研 究方法時直言「選取梁溪代表性詞人顧貞觀、嚴繩孫與顧貞立三人為研究對象進 行個案分析」,但這樣的判斷標準由何而來?作者並沒有多做說明。最後,作者 在處理這些個案時亦有些許疏漏:顧貞觀一節下分立「顧貞觀的詞學理論」和「 《彈 指詞》的成就」兩個小部份,然而「《彈指詞》的成就」中卻談了詞人交遊、 《彈 指詞》命名的涵義和抒情性強烈的風格,整體而言頗為鬆散,較難看出《彈指詞》 的成就究竟。此外,顧貞觀既有明確的詞學理論,則是否可能進一步討論和其他 梁溪詞人的關聯或影響?凡此種種,作者皆未加以發揮。至於嚴繩孫的部份,則 在概述生平和著作後,只專門討論小令,小令以外的其他詞篇作品則置而未論。 如此是否不夠全面?更進一步來說,獨立地談梁溪詞人群體中的名家並非不可, 只是既然論文題為「梁溪詞人群體研究」,如何使個體研究的內容不只是孤立的 介紹,更可以進而點出和梁溪詞人群體的關聯性,都尚有可以發揮的空間。 從以上的論著內容來看,除了羅婷婷的碩士論文以外,研究焦點幾乎全集中 在討論顧貞觀之上。進一步來看,即便是顧貞觀的研究,也大多是在討論他著名 的詞篇〈金縷曲〉,雖然有一本專門研究顧貞觀的碩士論文,但對於顧貞觀和梁 溪詞人群體的關係卻少有著墨。筆者在上述相關前行研究者的基礎上,將把焦點 放在處理梁溪詞人群體內部關係架構和相關詞選詞篇作品的分析,希望能釐清此 一群體的特色,觀察是否具有特殊的群體性特徵,希望能使此一群體在清初詞史 上的定位有更為清楚地展現。.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i n U. v. 第三節 研究步驟 本篇論文主要希望建構梁溪詞人群體的成員,並藉由討論相關詞選、詞篇和 詞論來觀察是否有趨於一致的群體性特色。 首先必須要釐清的,就是梁溪詞人群體的定義問題。所謂的梁溪詞人群體是 以《梁溪詞選》中所收錄的詞人為主?抑或只要是籍貫隸屬江蘇無錫的詞人皆可 稱之?必須做清楚的界定。由於歷來隸屬江蘇無錫的詞人數量龐大,而筆者受限 於論文架構,也無法將此歷時性的脈絡一一詳細展衍。因此筆者主要以《梁溪詞 選》所收錄的梁溪詞人為考察範圍,其中可稽考之最早出生者為錢肅潤,生於萬. 60. 羅婷婷: 《梁溪詞人群體研究》,頁 3。 11.

(12) 曆四十七年(1619)61;最晚出生者為杜詔,生於康熙五年(1666)62,恰為明 末清初,其中又以康熙年間為主,此時段便為筆者討論的範圍。將另外查檢《全 明詞》 、 《全明詞補編》 、 《全清詞.順康卷》和《全清詞.順康卷補編》等收錄明 末至清初順康時期大部分詞家作品的全編性文本。觀察上述全編性文本中的梁溪 詞人與《梁溪詞選》所收錄詞人是否曾有交集,釐清其間的關係。 第二,了解梁溪詞人群體產生的背景。首先要檢視江蘇無錫當地的鄉邦文化 。特別是梁溪一帶在明清乃至於前朝的歷史文化淵源為何?都必須要透過方志來 了解。因此如《無錫金匱縣志》 、 《錫金識小錄》63等江蘇無錫的方志都必須深入 翻查。此外,梁溪幾個重要家族也是必須觀察的重點,江蘇無錫的秦家、顧家、 侯家等都是當地頗負盛名的世家大族,家族性的特色是否也連帶影響了梁溪詞人 群體?究竟有多少世家大族的成員亦屬梁溪詞人群體中的一員?這些都是需要 深入考察的部份,因此如《錫山秦氏文鈔》64等相關的家族性彙編文選或是其他 相關留存傳世的別集作品都需要進一步地翻查。 對於清初無錫詞風興盛,除了當地的文化淵源以及世家大族的家族傳統之外 ,嚴迪昌另外點出了一個重要的因素:.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清初無錫詞風蔚盛,與康熙初期吳興祚在此任縣令多年,獎掖倡導、推波 助瀾有關。吳興祚(1632-1698) ,字伯成,號留村,原籍浙江山陰(今紹 興市) ,入旗籍,官至兩廣總督。著有《留村詞》 。其兄弟子姪如吳堂楨(字 伯憩,號雪舫,有《吹香詞》、《風車詞》)等均以詞名。吳興祚在梁溪任 上,以至後來為閩撫、為粵督,幕下多詞人,是溝通吳、越及嶺南詞風的 一個媒介人物。65. sit. y. Nat. n. al. er. io. 但文中並未對這位影響梁溪詞壇的重要人物多作說明。因此整理出吳興祚在梁溪 任職期間和當地詞人的交流關係為何便至關重要。若能釐清吳興祚在當時的活 動,對於了解梁溪詞人群體的形成以及影響應當有很大的助益。除了查找吳興祚 的作品外,透過相關文獻了解其宦遊歷程,觀察吳興祚離任梁溪縣令後到職之處 是否亦帶動了當地的詞學風氣,藉此檢視無錫一地的詞學風氣是否僅是吳興祚的 人和之力,抑或尚有各地風土不同的地利限制條件。 再次,架構梁溪詞人群體的內部親屬師友關係與交遊唱酬網絡。如內部親友 關係而言,顧貞觀、秦松齡、嚴繩孫等人曾結雲門社、秦松齡曾從學於錢肅潤、 杜詔少時曾從遊於嚴繩孫和顧貞觀等等。關於以上的關係建構,將以相關族譜為 主,另參考相關的史籍方志或是文人別集,亦可透過如《梁溪詩鈔》66等匯集當 地文人的相關作品集來整理搜尋。 61 62 63 64 65 66. Ch. engchi. i n U. 清.高鑅泉:《錫山歷朝著述書目考》 ,頁 184。 同上註,頁 210。 清.黃卭輯:《錫金識小錄》(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 年)。 秦毓鈞: 《錫山秦氏文鈔》 (無錫詠烈堂印行,1930 年)。 嚴迪昌: 《清詞史》 ,頁 324。 清.顧光旭輯:《梁溪詩鈔》(乾隆六十年刊本)。 12. v.

(13) 復次,討論梁溪詞人群體留存的作品和理論。前者將分從詞篇和選集來討論 。詞篇將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來分析;選集部份,則主要以梁溪詞人群體中今尚 得見的《梁溪詞選》、《十名家詞集》、《亦園詞選》、《今詞初集》和《草堂嗣響》 等詞選為範圍,試從選本的體例和取選作品的標準來分析說明。理論部份,筆者 則將從梁溪詞人中今尚留有的詩序、詞序、題跋等文章分析討論,如《蒼峴山人 文集》、《秋水文集》、《文濲初編》等,觀察是否有相同的詞學主張。 最後,總結以上討論的面相,並希望進一步討論梁溪詞人群體是否曾進一步 發展成詞派的問題。 根據以上思路,本論文擬定之各章節名稱如下: 第一章「諸論」。此部份將概述研究動機、前人研究成果述評和研究步驟, 主要說明本篇論文的基礎架構。 第二章「梁溪詞人群體的形成背景」。此部份將分成三個小節來討論:第一 節「地方風氣」將討論江蘇無錫的文化淵源,希望藉由方志等相關地方文史資料 了解當地的地方風氣;第二節「名門大族」將介紹梁溪當地如顧家、秦家、侯家 等幾個名門望族,凸顯梁溪詞人群體的家族性特徵;第三節「關鍵人物」則著重 於介紹吳興祚在梁溪擔任縣令時和梁溪詞人群體間的交流。此章節希望透過以上 三個面向了解梁溪詞人群體的背景。 第三章「梁溪詞人群體的成員和交遊」。此部份將分成三個小節來討論:第 一節「範圍界定」將先由各相關研究成果帶出「梁溪詞人」與「梁溪詞人群體」 的不同處,並整理出目前所見明末清初時籍屬梁溪的詞人;第二節「內部親屬師 友關係架構」以第一節所整理出來的梁溪詞人為範圍,架構彼此間的親屬師友關 係,並將所得諸人初步設定為「梁溪詞人群體」;第三節「交遊唱酬網絡考察」 則將分「次韻和作」及「聚會社宴」兩部份,以表格整理出與梁溪詞人有關的詞 篇,並綜合所得,與第二節交叉比對,希望能界定出梁溪詞人群體的成員。 第四章「梁溪詞人群體的詞篇、詞選和詞論」 。第一節為「詞篇」 ,歸納分析 梁溪詞人群體在「內容」和「形式」中所呈現的特色;第二節為「詞選」,以介 紹《十名家詞集》 、 《亦園詞選》 、 《今詞初集》 、 《梁溪詞選》和《草堂嗣響》等各 選本為主;第三節為「詞論」,則針對梁溪詞人今尚留存之詞序、題跋等相關作 品歸納分析,考察各群體成員的詞論內涵。 第五章「結論──兼論梁溪詞人群體是否足以構成梁溪詞派」。此部份將總 結前面各章討論的要點,並希望能進一步討論梁溪詞人群體是否足以構成詞派。 藉由釐清梁溪詞人群體的交遊和創作等關係,希望能對清初詞學境況有更深的了 解和掌握。.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engchi. 13. i n U. v.

(14) 第二章 梁溪詞人群體的形成背景 欲探尋一個文學群體的形成起源,首要注意者便是「時間」和「空間」。傳 統上,文學的研究對於起源於「何時」相當重視,但產生的地點更是不可忽略。 特別是清代時期的詞人群體,通常有很濃厚的地域性。李康化在《明清之際江南 詞學思想研究》一書中談到明清之際詞人群體的特色時,曾經特別標舉出「三緣」 關係,其中便包含「地緣」一項。67因此,對於詞人群體產生的地域便有深入瞭 解之必要。 梁溪為無錫之代稱,從唐代以來一直是人文薈萃的重要地,特別是文化的人 才,更是為數頗眾。這樣的特色,在明清時期有非常清楚地展現。因此在先天條 件上來說,已具備發展文學群體的優秀條件。此外,梁溪當地有許多名門大族, 具有詩禮傳家的強烈文化氛圍,大多在家族內部塑造出良好的文化環境和學習表 率,時日一久,便有相當深厚的文化積累。這除了呼應李康化所提到的「地緣」、 「親緣」和「學緣」等「三緣」通常是相互關聯牽繫的概念,也更加突顯出梁溪 一地發展文學團體的潛能。 這樣的潛能後來在清初當地縣令吳興祚的手上催化。吳興祚於任內對於鄉里 內文藝風氣頗有推波助瀾的影響,他不僅修葺學校,更整興衙第、擴建古蹟,作 為文人社集之所,加上吳興祚本人禮賢愛士,又頗有文采,因此騷人墨客常與之 題詠唱和。以上幾點要素,都促成了梁溪詞人群體的形成。.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y. 地方風氣. sit. Nat. 第一節. n. al. er. io. 梁溪為無錫西南的河川,據《無錫金匱縣志》記載:「梁溪,即梁清溪,廣 十丈,深三丈。 《吳地記》 :梁大同重浚,故名。或言:梁鴻曾居此」68。因「無 錫故水區也」69,而梁溪「旱、澇資以蓄、洩」70,故為當地重要河川,多用以 代稱無錫。 無錫隸屬江蘇,地處長江流域的吳、越一帶。江慶柏在《明清蘇南文化望族》 中將無錫和鎮江、常州和蘇州四處統稱為「蘇南」地區。71從南北朝、宋元以來 的幾次大規模動亂後,許多北方的人口大量地往南方移動,包括無錫在內的蘇南 一地,就成為了流竄人口的主要聚居地。隨著人口的大量移入,使得唐、宋以後, 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也逐漸從北方的黃河流域逐漸轉往南方的長江流 域。 包括無錫在內的蘇南一地之所以能匯聚大量人口,主要是由於當地相對穩定. Ch. engchi. 67. i n U. v. 「三緣」包含「地緣」 、 「親緣」和「學緣」 ,是李康化針對明清時期的詞人群體所提出的三個 特色,當時每一個詞人群體多有「三緣」的關係,關於李康化對於「三緣」的討論,詳參氏著: 《明清之際江南詞學思想研究》,頁 349-354。 68 《無錫金匱縣志》 ,頁 61。 69 同上註,頁 68。 70 同上註,頁 61。 71 江慶柏: 《明清蘇南文化望族》(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年),頁 2。 14.

(15) 的社會環境、發達的農業生產、繁榮的市鎮和良好的自然環境等諸多有利的先天 因素。72人口增長,隨之而來的便是文化的形成。特別是江蘇一帶,王長俊在《江 蘇文化史論》中便提出江蘇可分成「吳文化」 、 「金陵文化」 、 「徐淮文化」 、 「維揚 73 文化」和「蘇東海洋文化」等不同的區域文化, 無怪乎被康熙讚為「江左人文 藪」74。 江蘇在文化方面的發展於明清時期最為顯著。明代時期,長江流域在文化、 科技、經濟等方面的人才比重非常驚人,當時的人才數量前四名全部出自長江流 域,依序為江蘇、浙江、安徽和江西,特別是江蘇一帶,在明代時已是全國文化 人才最為多產的地區: ◎ 明代人才圖表75 項目 文化. 山東. 6. 河南. 11. 15 立 10. 河北. 5 8. 3. 2. 4. 3. 1. 陝西. 15. 3. 1. 甘肅. 1. 1. 北京. 1. 天津. 2. 江蘇. 17. 浙江. 17. 上海. 3. 安徽. 24. 佔全國 比例. 22 23 16 8. 7. 19. 22.2. 287. 68.5. 1. y. sit. io. 93. 2. Nat. 2. 61. a37l. n. 長 江 流 域. 合計. 77. 2. 11. 山西. 排序. ‧. 黃 河 流 域. 經濟 其他. 政 治 大 1 6. ‧ 國. 區域. 科技. 學. 軍事政治. 10 14. 14. 1. 17. 3 1. C h2 e hi 8 ngc. 72. er. 76. i n U. v. 96 72 15 46. 江慶柏在《明清蘇南文化望族》對蘇南一地所具備社會發展的優良環境有清楚而詳細的敘述, 可參氏著:《明清蘇南文化望族》 ,頁 25-38。 73 王長俊: 《江蘇文化史論》 (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 年) ,頁 8-9。值得一提的是: 江慶柏也認為蘇南當地優異的先天條件有助於大家族對於文化的發展和追求,但也同時提及「這 些條件是社會共有的,它並不只對望族才起作用」,可知不管是小範圍的江蘇乃至於大範圍的蘇 南,基本上都具備發展文化的優質環境。關於大家族的文化發展,筆者亦將於下節進行敘述。江 慶柏的說法參氏著: 《明清蘇南文化望族》,頁 38。 74 康熙:〈示江南大小諸吏〉 。轉引自陳書祿:《江蘇文化史論》(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1998 年),頁 14。 75 圖表資料取自王會昌、王雲海、余意峰: 《長江流域人才地理》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年),頁 128-129。 76 橫列項目中, 「軍事政治」 、 「文化」 、 「科技」 、 「經濟」 、 「其他」和「合計」的單位為「人」 ; 「佔 全國比例」的單位為「%」 ,以下表格皆同,將不再另行附註。 77 此處的「排序」是由每一地區所產生的人才數量多寡來判定,人數越多者,排序數字越前, 最多排至第十。以下各表格皆同,亦不再另行附註。 15.

(16) 其 他 地 區. 江西. 9. 17. 4. 30. 湖北. 5. 7. 1. 13. 湖南. 2. 1. 3. 四川. 4. 2. 6. 重慶. 1. 貴州. 4. 1. 5. 福建. 7. 15. 22. 廣東. 4. 5. 9. 1. 1. 1. 海南 廣西. 1. 合計. 9.3. 419. 100. 1. 雲南 遼寧. 39. 1 4. 1. 153. 207. 立. 1 5. 54 1 治4 政 大. 419. 聚焦來看,梁溪當地在明代有著名的「東林書院」78,當時「遠近名賢,同. ‧ 國. 學. 聲相應,天下學者咸以東林為歸」79;《錫金識小錄》亦有相關記載:. ‧. 隆、萬間,興復東林,顧叔時憲成充養完粹、學問深純;高存之攀龍清修絕 俗、風度凝遠;葉參之茂才恬澹寡營,不立涯岸;顧季時允成忠實清真,有 古人之風;劉伯先元珍嫉邪癉惡,有烈士之概,海內莫不仰望丰采。80. n. al. er. io. sit. y. Nat. 可見當時聲望之隆。同一時期,「邑中文社最盛,其尤著者,曰:惜陰社,共二 十四人。」81,還有「聽社十七子,名籍甚東南,與復社、幾社遙相應和,有合 刻《十七子社稿》行於世」82,除了以上兩文社之外,尚有「與聽社同時」的「涯 臻詩社」83。從上述幾個著名的學術和文藝團體可以發現,梁溪一地在明代有著 78. Ch. engchi. i n U. v. 「東林書院,亦名龜山書院,在城東隅。宋楊文靖時,講學於此,後即其地為書院,而建道 南祠以祀之。元至正間,廢為僧盧,明邵寶欲興復,未果。萬曆三十二年,顧憲成及弟允成始構 成之。憲成歿,高攀龍、葉茂才相繼主其事,榜其門曰:東林書院。」參《無錫金匱縣志》,頁 114。 79 同上註,頁 115。 80 清.黃卭: 《錫金識小錄》 ,頁 237。 81 同上註,頁 243-244。其中羅列二十四人如下:沈勤甫學、蒲性初湛如、張與時明卿、鄒彥威 鳳光、孫以德繼臬、尤伯升鏜、錢惟一萬善、楊子修應文、朱永年萬春、周岐陽子文、朱寅甫元 仲、朱永錄萬齡、虞虎岐文炳、楊子恆拱翼、侯元甫先春、顧翼卿龍楨、尤洵美鈿、顧叔時憲成、 陳爾耕穉登、莫純卿仁勤、萬仁甫象春、劉進之陞、秦君揚焜、楊士初復元。 82 同上註,頁 244-245。其中羅列聽社十七子如下:華仲通時亭、秦中實鑣、黃漢臣家舒、王錫 卿延禧、繆惟揚振光、顧雙丸煜、王人玉玉汝、唐采臣德亮、顧修遠宸、黃心甫傳祖、秦小匡鍈、 王孔時永肩、吳漢若濯時、馬爾采瑞、呂詹望陽、錢湘靈陸燦、許孝酌王儼。需要特別指出的是: 在此條紀錄最末有按語:「按錢係常熟人、許則長洲人,皆錫邑膠庠也。」 ;《無錫金匱縣志》亦 記載: 「明季有聽社十七子,無錫十五人……」可見確切屬於無錫當地者有十五人。詳參《無錫 金匱縣志》,頁 711。 83 《錫金識小錄》,頁 245。其中羅列九人如下:華聞修私淑、呂成之自咸、孫漢廣竑禾、秦以 巽德滋、秦□□人在、秦小武德淇、黃心甫傳祖、黃摘甫芝、錢□□星客。 16.

(17) 相當豐富深厚的文化地緣背景,此一優良傳統也幾乎預告了無錫於清代時期在文 化方面的興盛84。 清代時期,長江流域的人才達到鼎盛,特別是江蘇一地,人才產量在此期持 續雄居全國首位,其中又以江蘇南部太湖流域的常州、無錫、蘇州等地的人才最 為密集: ◎ 清代人才圖表85 文化. 山東. 11. 20. 1. 河南. 6. 2. 1. 河北. 10. 9. 2. 北京. 3. 5. 天津. 3. 3. 山西. 5. 陝西. 6. 立3. 寧夏. 上海 浙江. 佔全國 比例. 33 9. 8. 21 8 6. 100. 14.4. 485. 70.0. 108. 15.6. 10. 1. 10. 2. 2. 1. 1. 5. 10. 11. 82. 安徽. 17. 江西. 6. 湖北. 10. 湖南. 29. 四川. 11. 重慶. 5. 貴州. 10. 2. 遼寧. 10. 2. 1. 福建. 17. 7. 4. 臺灣. 2. 廣東. 16. 西藏. 1. 廣西. 16. 3 1. 1. 16. 3. 2. 32. 7. 1. 8. 2. a l9. 11 5. 1. 185 17. 2. y. 24. 3. sit. 141. ‧. 17. n. 其 他 地 區. 3. io. 長 江 流 域. 6. 政 治 大 2. Nat. 江蘇. 1. 合計. 學. 甘肅. 科技 經濟 其他 排序. 114. er. 黃 河 流 域. 軍事政治. ‧ 國. 項目 區域. 1. Ch1 engchi U. 9v ni 4. 2. 57 16. 20 41 18 5 12. 1. 14 7. 28 2. 15. 3. 5. 34 1. 3. 10. 84. 19. 《長江流域人才地理》認為地域文化的傳統對人才的養成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力: 「一個地區的 文化優勢和傳統一但形成,往往具有很強的歷史慣性力量,表現出一定的繼承性和延續性」。參 同書,頁 31。 85 同上註,頁 131。另關於太湖流域一帶人才的敘述,可參同書,頁 132 17.

(18) 雲南 合計. 6. 4. 10. 235. 377. 67. 6. 8. 693 693. 100. 聚焦來看,梁溪當地如「雲門十子」: 國初邑中之工詩歌、古文者,結「雲門社」於惠山,名動遠邇。四方名士 如雎州湯孔伯斌、吳門汪苕文琬、慈溪姜西銘宸英輩咸來赴焉。邑中凡十 人,皆一時之俊也。今約舉如左:顧景行景文、顧梁汾貞觀、秦樂天保寅、 秦留仙松齡、黃夏蓀瑚、嚴蓀友繩孫、鄒黎眉顯吉、劉震修雷恒、劉霈遠 霖恒、安孟公璿。86 又如「蓉湖七子」: 康熙初,七人為文會,名噪一時。時士子結社有禁87,故不稱社,人號蓉 湖七子云:劉言潔齊、劉遜五學洙、吳朝若世焜、吳在公曾鍈、施對揚燾、 孫李若祈雍、秦雒生道然。88. 立. 政 治 大. 皆名重於當時, 「可以見前輩流風餘韻,而邑中人文之盛,亦因是可以考見」89。. ‧ 國. 學. ‧. 值得注意的是:「雲門十子」中的顧貞觀、秦松齡、嚴繩孫為《梁溪詞選》 所收諸詞家中較為著名的人物,可知三人開始唱和交遊的時間甚早。而顧景文為 顧貞觀兄長,由此亦可見無錫當地文人的家族性特色。 對於清初無錫一地的人文風氣,可以侯學愈的說法概括:. Nat. y. sit. n. al. er. io. 吾邑人文,莫盛於康、雍、乾之際。經學如顧復初(棟高)、秦文恭(蕙 田)、蔡宸錫(得晉)、吳大年(鼐)暨弟尊彞(鼎),理學如秦燈岩(松 岱) 、顧畇滋(培) 、高紫超(愈) 、孫立三(裘仁) ,類皆耆年碩德,撰述 等身,蔚為儒林重望。至詞章之學顧梁汾(貞觀) 、嚴秋水(繩孫) 、秦留 仙(松齡)外,厥推黃夏蓀(瑚)、杜雲川(詔)、鄒泰和(升恆)、吳揖 峰(峻),均以提倡風雅為己任。……90. Ch. engchi. i n U. v. 此中共區判出經學、理學、詞章之學等面向,並拈出著名人物為代表。從以上諸 多數據和引文看來,梁溪一地的地方風氣實是雅好文藝、士風鼎盛。. 86. 《錫金識小錄》,頁 245-246。 順治十七年,清廷嚴禁結社。 《東華錄》記載: 「給事中楊雍建奏請: 『不得妄立社名。投刺往 來,亦不許用同社、同盟字樣。』得旨:嚴行禁止。」參清.蔣良騏: 《東華錄》 (山東:齊魯書 社,2005 年) ,頁 120。 88 《錫金識小錄》,頁 246-247。 89 同上註,頁 247。 90 侯學愈重刊秦瀛《小硯山人文集》,轉引自王會昌、王雲海、余意峰:《長江流域人才地理》 ,頁 134。 87. 18.

(19) 第二節. 名門大族. 除了地方風氣延續古代優良文化傳統,梁溪濃厚的文化氣息亦和當地眾多的 名門大族有密切的關係。《長江流域人才地理》提到: 蘇南地區的人才積聚優勢,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各類人才多來自各個不同 的大家族,另一方面同一個家族中也常湧現出成批的人才。他們的出現, 提高了整個家族在社會上的地位,顯示了蘇南地區的整體文化實力,同時 也擴大了蘇南地區在全國的影響。91 名門大族有其複雜的成因,如經濟、政治等因素。但最重要的部份,或許正 如《錫山秦氏文鈔》中〈序〉所言: 自古名門右族,世稱邑望者,非特侈閥閱、炫簪纓科第,以誇耀庸俗而已 。必其人文秀起,世多賢大夫,卓然有可傳者,使克光昭累葉,聞望勿墜。 92. 立. 政 治 大. sit. y. Nat. 效應」,意指:. ‧. ‧ 國. 學. 這段話點出了名門大族的形成要件,不僅是依靠饒富的家產和鼎盛的官場功名。 最主要的因素,在於詩禮傳家的文化背景。這項重要的先決條件,恰好可以用來 作為梁溪一地幾個著名家族興盛的註腳。由此觀之,家庭教育對於文化人才的培 養具有深遠的影響。人才學研究認為,一個結構合理的人才群體,會迸發出巨大 的群體效能,它包括群體感應效能、調節效應和放大效應。93其中所謂的「放大. n. al. er. io. 一個優秀的人才群體其作用、影響絕不是人才個體的簡單相加。在家庭中 ,如果父母具有某方面的才能優勢,並有心傳授給子女,子女又立志繼承 父業,用心學習,這對子女成才極為有利,從而在家庭中形成人才成團現 象,產生家族型人才團。如明清時期蘇南望族家族人才團現象的出現與其 家族內部的文化交往非常頻繁有著密切關係。如無錫秦璋,「讀書過目成 誦,與其叔孝廉湄村先生同筆硯,每舉書中疑義,互相辯論,至丙夜不倦」 。這種交流提高了交流雙方的文化水準,同時也融洽了家族成員間的感情 ,調節了各成員間的關係,對提高家庭、家族凝聚力起著積極的作用。94. Ch. engchi. i n U. v. 簡言之,其實近似於傳統上所謂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而此段引文中出 現的秦璋,便是梁溪當地名門大族秦家的一份子。 名門大族通常是用來指稱在某地具有勢力和影響力的群體,但確切定義仍莫 衷一是。一般而言,名門大族是從家族發展而來,家族的定義雖也有多樣說法, 但大體而言,意指:以父系血親為主,包括了血親、姻親以及擬制血親的親屬而 91 92 93 94. 《長江流域人才地理》,頁 136。 秦毓鈞: 《錫山秦氏文鈔》 ,〈序四〉 。 《長江流域人才地理》,頁 35。 同上註。 19.

(20) 建立,有著內部認同、互動關係以及較為一致的協調行為的社會群體。95因此, 名門大族首先必須具備一般家族的基本組織和特徵,如族譜、族祠、族規、族產 和族長等等;第二,名門大族的形成過程必須具備區域、身份、歷史、人才等特 徵。區域指不常遷徙,大多定居一地;身份指身家背景的財富累積和仕宦經歷; 歷史指家族發展的淵遠流長;人才指人口的質量。概要言之, 「名門大族」即為: 特定歷史階段中,憑藉著優越的社會地位、豐厚的經濟實力和特殊文化功能,在 地方上有重大勢力以及重大影響的家族統稱。96 以上述標準而言,梁溪當地有許多名門大族。然與梁溪詞人群體關係密切 者,以秦氏家族、顧氏家族和侯氏家族最為重要,現試述如下:. 一、. 秦氏家族97. 梁溪秦氏家族的遠祖可上追至北宋秦觀,「沿流遠溯,自淮海公導源」98, 秦觀嘗遊梁溪,對當地風光水色頗為傾心,故「同蘇長公、參寥大師有和三唐人 惠山詩之作,膾炙藝林」99,後秦觀子秦湛更「遷葬公於惠山第一塢,杜門錫山.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之下,是為無錫有秦之始」100。秦湛後的譜系記載頗為簡略,後「至溯無錫繼別 之宗,則自宋季瑞五公始」101,「瑞五公」即秦惟楨,自此之後,梁溪秦氏的記 載較為確切。後秦惟楨之孫秦彥和更進一步將家族遷入梁溪城內,此後子孫大抵 居於縣城之內,少有遠距離的大規模遷徙102,替秦氏成為望族立下了安定的基礎。 成為望族的重要轉捩點,發生在秦彥和之孫秦旭(1410-1494)103身上。秦 旭「工於詩」104,時人曾為其評價:「先生詩因事成言,遇景命賦,直吐胸臆, 風骨自存」105,更與李庶、陳履、陸勉、高直、黃祿、楊理、陳公懋、施廉、潘 緒等九人結成「碧山吟社」106,相互唱和題詠。自秦旭以後,秦家子孫多傳承此. n. er. io. sit. y. Nat. al. 95. Ch. engchi. i n U. v. 對於「名門大族」相關概念的討論,可參江慶柏: 《明清蘇南文化望族》 ,頁 4-12;徐新: 《二 十世紀無錫地區望族的權力實踐》 (上海大學家庭社會學博士論文,指導教授鄧偉志,2005 年), 頁 17-18。需要補充說明的是「擬制血親」,指本來沒有直接或間接的血緣關係,但法律上確定 其地位與血親相同的親屬,如養父母與養子女。 96 詳細的定義論述可參徐新:《二十世紀無錫地區望族的權力實踐》 ,頁 18。 97 涉及秦氏家族的研究,可參江麗麗:《明清時期無錫秦氏家族研究》(內蒙古大學中國古代史 碩士論文,指導教授王玉海,2006 年) ;徐新: 《二十世紀無錫地區望族的權力實踐》 , 「第五章 世 澤流長仰秦氏」 ,頁 90-107。特別是江麗麗的論文,徵引《秦氏叢譚》一書,頗難得見。據作者 所言,今僅存一部手抄本,現藏於內蒙古圖書館。 98 秦毓鈞: 《錫山秦氏文鈔》 ,〈序四〉 。 99 同上註, 〈例言〉。 100 同上註。 101 同上註。 102 秦彥和後,子秦仲昇曾遷居,但屬於短距離的城內小規模遷徙: 「遁軒公仲子儉節公,自城徙 居沙頭,時在洪武之末,終明之世至國初,凡八傳皆居於是。」引文詳參同上註。 103 清.高鑅泉:《錫山歷朝著述書目考》 ,頁 83。 104 《無錫金匱縣志》,卷二十六,〈隱逸〉,頁 452。 105 清.秦彬: 《錫山秦氏詩鈔》(光緖十九年秦殿棟校刊本),前集卷一。 106 《無錫金匱縣志》,頁 452;清.高鑅泉:《錫山歷朝著述書目考》 ,頁 83。 20.

(21) 雅好文藝的優良家風。秦旭之子秦夔(1433-1495)107更進而一舉中榜,於天順 四年(1460)高中進士,授南京兵部主事108。這是秦氏遷居梁溪以來第一位中舉 的子孫,自此之後,秦氏逐步累積宦望,名聲更振。 秦夔之姪秦金(1467-1544)109則進一步將秦氏在明代的科舉成就提至頂峰。 秦金於弘治六年(1493)中進士,曾任戶部主事、禮部尚書、兵部尚書、戶部尚 書、工部尚書等職,更進加太子太保、太子少保等銜,共歷明代孝宗、武宗和世 宗三朝,卒諡端敏,是明代中葉頗具名望的重臣。 自秦夔和秦金後,秦氏家族榮登金榜的子孫漸次增多,單以明代進士而言, 秦金的姪孫輩、同時也是秦夔的曾孫輩如秦梁為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秦 禾為嘉靖三十二年(1553)進士,秦禾之子秦燿為隆慶五年(1571)進士,秦燿 之姪秦堈為天啟二年(1622)進士,秦燿之姪孫秦鏞為崇禎十年(1637)進士, 可謂代有傳承。110 易代之後,秦氏家族的科舉之路並未就此消歇。早於順治十二年(1655), 就有秦鉽和秦松齡同榜皆中進士111,秦鉽更是「會試第一,廷對第三人」112。秦 鉽和秦鏞同輩,皆為秦燿姪孫;秦松齡則為秦燿玄孫,也是本文研究對象梁溪詞 人群體中的一分子。其後,秦松齡子秦道然於康熙四十八年(1709)中進士113、.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孫秦蕙田於乾隆元年(1736)中進士114,父子三代累中金榜,一時傳為佳話。 其中,秦松齡同輩間人才頗眾,聲名聞於鄉里。茲就所見資料,分述如下: 秦松齡(1637-1714) ,字留仙,號對巖。為秦德藻長子,秦德藻兄秦德澄死 而無嗣,秦松齡「以大宗出繼」115。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改庶吉士,授檢 討。但卻以「逋糧案罷歸」116。康熙十七年(1678) , 「由大學士李天馥、侍郎項 117 景襄、湖廣總督蔡毓榮等以博學鴻儒薦」 ,後於隔年(1679)「召試一等,復 原官,纂修《明史》」118。歷二年,於康熙二十年(1681) 「充日講官起居注,陞. n. er. io. sit. y. Nat. al. 107. Ch. engchi. i n U. v. 清.高鑅泉:《錫山歷朝著述書目考》 ,頁 87。 108 《無錫金匱縣志》,頁 323。 109 《錫山歷朝著述書目考》 ,頁 95。 110 以上資料分參《無錫金匱縣志》 ,頁 329、332、337。 111 同上註,頁 340、369。 112 同上註,頁 265。 113 同上註,頁 266。 114 同上註,頁 714-715。 115 秦毓鈞: 《錫山秦氏文鈔》 ,頁 57。 116 「逋糧案」便是清初著名三大案之一的「奏銷案」。據張夏為秦德藻所作之傳中言:「長君對 巖,仕途多阻。辛丑,奏銷案起。初無糧欠,忽掛籍江陰冊中,當免官。則一族姑遠嫁寡居,其 親黨之所為。」辛丑即順治十八年(1661) 。關於此事,秦松齡在文集中亦曾提及: 「某久在京師, 素知功令。薄田五頃,輸賦獨先。本籍欠糧之冊,絕無賤名。祇以同族孀姑,遠在鄰邑。平日不 相聞問,不知何人所使,詭將彼戶濫注卑銜。逋賦三分,致干國憲。直俟檄提之日,方知受罪之 由。」秦松齡本欲申辯,但父親秦德藻說以「孀姑子幼,辨之恐株連。窮達有命,不如安之。」 秦松齡謹受教誨,默默承受此不白之冤。相關引文依序參同上註;清.秦松齡: 《蒼硯山人文集》 , 頁 21;《無錫金匱縣志》,頁 446。 117 秦毓鈞: 《錫山秦氏文鈔》 ,頁 13。 118 同上註。 21.

(22) 右春坊右中允,兼翰林院修撰」119。又歷三年,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轉左 春坊左諭德」120,另「充甲子順天鄉試正考官」121。後因故無法通過官員考績審 核, 「磨勘落職」122。直至康熙四十二年(1703) ,康熙南巡至無錫秦家時方「給 123 還原品」 ,時秦松齡已六十六歲,垂垂老矣。後代秦毓鈞在描述秦松齡的宦遊 歷程時,以「公早年釋褐兩官侍從,一以族累免,一以浮議去。通籍六十年,立 朝祇九載」124來形容秦松齡多舛的宦途,頗為精要。相較於宦途的磨難,秦松齡 在學術和文藝上則是成就斐然。學術上「尤深於《詩》 ,自毛、鄭以下,旁及歐、 蘇、呂、嚴諸家。參以己見,補朱傳所未備,有《毛詩日箋》四卷行世。別有《書 經》 、 《春秋日箋》未卒業」125;文藝上「以詩、古文名世」126,有《蒼硯山人文 集》六卷127和《蒼硯山人集》五卷128,另有《微雲詞》一卷,附於《蒼硯山人集》 後。(卷二十一,〈儒林〉,頁 369。)129 秦松期(1640-1715)130,字邳仙,為秦松齡之弟。131廩貢生。事親至孝, 「家 居養親,內行淳至」 ,因而「負才識不及施用」 。秦松期將自己的才能展現在處理 鄉邑事務上,「邑有公事,松期恆尸之急難排解」,事理分明、光明磊落,「犖犖 難惑以非」。(卷二十五,〈行義〉,頁 440。) 秦松喬(1642-1723),字鳧仙,號臥雲,132為秦松齡之弟。「性樂善,有叩. 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必應」 ,以樂善好施的形象聞名。個性上「天真爛然」 ,在鄉里間頗受歡迎,被暱 稱為「三老佛子」。(卷二十五,〈耆碩〉,頁 446。) 秦松如(1647-1718) ,字亦仙,133為秦松齡之弟。曾知吳川縣,當時廣東一 地因為興兵作戰, 「民散餉集而逋益積」 ,秦松如為此「議新集不任帶徵,條上利 害,請遂蠲之」 ,結果「大拂時指」 。罷官回鄉後十年,政策方獲主事者認可, 「乃 如所請」。因此當地鄉民感念風範,「立祠祀之」。(卷二十,〈宦望〉,頁 341。). n. al. er. io. sit. y. Nat. 119. Ch. i n U. v. 秦毓鈞: 《錫山秦氏文鈔》 ,頁 13。 120 同上註。 121 同上註,頁 12。 122 《無錫金匱縣志》 ,頁 369。 123 同上註。 124 清.顧光旭:《梁溪詩鈔》 ,頁 7。 125 《無錫金匱縣志》 ,頁 369。 126 同上註。 127 清.秦松齡:《蒼峴山人文集》 。 128 清.秦松齡:《蒼峴山人集》(清嘉慶四年秦瀛刻本,收於《四庫未收書輯刊》 ) 。需要特別說 明的是: 《蒼峴山人文集》所收作品是論、序、記、表、墓誌銘等古文類合集; 《蒼峴山人集》則 只收古典詩詞作品。 129 以下簡介之秦氏家族成員生平,主要皆參考《無錫金匱縣志》 ,此後將僅於每段後加註卷數及 頁數,如有參考其他文獻資料,將另行加註。 130 清.秦瀛重:《錫山秦氏族譜》 (嘉慶二十四年刻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 館,1986 年) ,卷之七下,頁 8;秦光磊:《錫山秦氏宗譜》 ,頁 55。 131 秦松齡之父秦得藻有〈侯孺人行略〉,為紀念亡妻所作。文中言: 「……生四子,長松齡…… 後次松期、松喬、松如……」。詳見秦毓鈞:《錫山秦氏文鈔》,頁 57。 132 清.秦瀛重:《錫山秦氏族譜》 ,卷之七下,頁 17;秦光磊:《錫山秦氏宗譜》,頁 59。 133 清.秦瀛重:《錫山秦氏族譜》 ,卷之七下,頁 24;秦光磊:《錫山秦氏宗譜》,頁 65。. engchi. 22.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明朝末年至清初,最活躍的華嚴宗派別是雪浪洪恩一系的活動。雪 浪洪恩(

若有比丘,如是不恭敬、不隨順[大]師而住;於法……[乃

z 1263年,中國建有清真寺35 座之多。據傳今北 京東四清真寺、普壽寺、法明寺等,河北著名的 定州禮拜寺、泊鎮清真寺、威縣清真寺等,

聖公會基福小學創校於二零零五年九月,本著「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基督精神,為學生提供優質而全面基礎教育服務;協助

唐之末造,天下喪亂,台宗典籍流散海東,當是時,為其學者,至有兼講《華嚴》以 資飾說,暨我宋隆興,此道尚晦。螺溪、寶雲之際,遺文復還,雖講演稍聞,而曲見 之士習氣未移,故

經過兩次般舟苦行,寺眾對於見月難行難忍之能耐,更是欽佩得五體投 地。除了仿傚道宣行般舟三昧行,見月又於康熙 2

孟浩然等所作的詩歌的詩意 譜寫而成,歌詞原文以德文 寫成。香港舞蹈團曾於 2002 年演繹這首作品,並邀請了

九日山位於泉州城西南安市旭(音:沃)山村,以風景秀美、古蹟眾多而聞 名,最突出和最珍貴的是摩崖石刻,現僅存北宋至清代摩崖石刻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