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出 現 了 觀 音 單 尊 像 , 立 佛 三 尊 像 、 立 菩 薩 三 尊 像 , 立 菩 薩 五 尊 像 、 立 菩 薩

有 淨 土 觀 音 的 思 想 成 份 。

的 往 來 非 常 密 切 , 因 此 敦 煌 石 窟 中 的 圖 像

而 出 現 新 的 造 形

能 皆 是 彼 此 相 互 截 取 的 結 果 。

七 尊 等 多 尊 像 的 觀 音 組 合 ; 除 此 之 外 , 亦 出 現 了 穿 著 佛 裝 的 觀 音 菩 薩 像 , 這 可 能 是 受 到 《 悲 華 經 》 中 , 觀 音 授 記 成 佛 思 想 的 影 響 。 另 外 , 一 手 持 楊 枝 , 一 手 握 淨 瓶 的 菩 薩 像 , 最 早 出 現 在 南 齊 ( 4 9 5 ), 因 沒 有 題 記 未 敢 斷 定 是 觀 音 像 ; 但 在 北 周 和 隋 代 這 類 特 徵 的 觀 音 像 已 趨 流 行 , 這 可 能 是 受 到 當 時 極 為 盛 行 的 《 請 觀 音 經 》 之 經 典 內 容 影 響 所 出 現 的 造 形 。

又 , 從 後 漢 到 南 北 朝 , 淨 土 經 典 的 翻 譯 已 漸 趨 完 備 ; 經 文 中 有 不 少 觀 音 接 引 極 樂 西 方 的 思 想 , 以 及 指 出 了 觀 音 成 佛 後 的 淨 土 世 界 和 佛 名 ; 故 在 南 北 朝 時 期 , 觀 音 的 造 像 或 多 或 少 應 含

七 世 紀 進 入 唐 代 以 後 , 由 於 國 運 昌 隆 , 百 業 興 盛 , 佛 教 的 發 展 己 成 熟 穩 定,再 加 上 諸 帝 王 的 護 航 其 發 展 可 說 到 了 極 致。在 此 前 題 之 下 , 印 度 、 西 域 等 地 的 密 教 師 相 繼 來 到 中 國 , 並 且 傳 譯 許 多 的 密 法 經 典 , 尤 以 「 開 元 三 大 士 」 善 無 畏 、 金 剛 智 、 不 空 等 人 的 來 華 , 傳 譯 了 胎 藏 界 大 日 經 與 金 剛 界 的 金 剛 頂 經 等 密 法 經 典 ; 到 此 階 段 , 密 法 可 謂 是 成 為 當 代 佛 教 的 主 流 之 一 。 在 所 傳 譯 的 密 法 經 典 中 , 屬 主 流 觀 音 系 的 密 法 經 典 相 當 的 多 , 三 十 部 有 餘 。 這 些 經 典 中 所 談 到 的 觀 音 類 型 有 十 一 面 觀 音 、 千 手 眼 觀 音 、 不 空 羂 索 觀 音 、 如 意 輪 觀 音 等 , 其 中 以 十 一 面 觀 音 法 最 早 傳 入 , 以 千 手 眼 觀 音 法 流 傳 最 廣 。

隨 著 密 法 的 盛 行 , 唐 代 觀 音 圖 像 的 樣 式 也 變 得 相 當 豐 富 , 而 這 些 豐 富 的 圖 像 又 以 敦 煌 地 區 蘊 藏 最 多 。 由 於 敦 煌 的 地 理 位 置 特 殊 , 是 唐 代 對 外 聯 絡 的 要 站 , 與 首 都 長 安

表 現 , 也 可 說 是 反 應 著 長 安 圖 像 的 流 行 。 故 在 研 究 唐 代 的 密 法 觀 音 時 , 以 敦 煌 地 區 為 主 要 的 探 討 對 像 。 由 於 唐 代 所 傳 的 密 法 觀 音 類 型 不 少 , 故 在 圖 像 的 發 展 及 製 作 上 常 與 其 他 類 型 觀 音 融 合 ,

; 如 盛 、 中 唐 時 期 , 千 手 眼 觀 音 頂 上 出 現 了 十 一 面 , 成 為 十 一 面 千 手 眼 觀 音,通 常 與 千 缽 文 殊 放 在 一 起,成 為 一 個 組 合。另 一 變 化 是 , 敦 煌 石 窟 中 , 不 空 羂 索 觀 音 常 與 如 意 輪 觀 音 擺 在 相 對 的 位 置 , 做 為 一 對 圖 像 的 組 合 ; 而 最 早 同 時 成 組 出 現 如 意 輪 觀 音 與 不 空 羂 索 觀 音 變 的 是 在 1 4 8 窟 。 而 在 手 臂 的 表 現 , 除 了 千 手 眼 觀 音 以 外 , 其 他 三 個 類 型 的 觀 音 手 臂 從 二 臂 、 四 臂 、 六 臂 、 八 臂 、 十 二 臂 、 十 八 臂 都 有 , 這 可

而 十 一 面 觀 音 的 信 仰 , 曾 經 在 中 國 唐 代 開 始 盛 行 , 尤 其 是 在 武 周 時 期 , 嚴 華 大 師 法 藏 運 用 十 一 面 觀 音 法 為 武 則 天 退 敵 最 為 膾 炙 人 口 , 其 所 造 成 的 流 行 也 反 應 在 中 國 各 地 區 以 的 石 窟 內 容 上 。

漢 譯 的 十 一 面 觀 音 經 典 計 有 四 部 : 為 耶 舍 崛 多 譯 《 佛 說 十 一 面 觀

之 手 抄 本 ; 故 在

對 行 者 的 觀 修 來 說 就 益 發 的 重 要 。

兩 組 觀 音 經 變 所 表 達 的 教 理 即 皆 以 四 無 量 之 悲 心 , 觀 照 救 度 一 切 眾 生 , 而 幻 化 不 同 的 身 形 , 並 通 達 三 世 音 神 咒 經 》、 玄 奘 譯《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 阿 地 瞿 多 譯《 陀 羅 尼 集 經 》 卷 四 之《 十 一 面 觀 世 音 神 咒 經 》、 不 空 譯《 十 一 面 觀 自 在 菩 薩 心 密 言 念 誦 儀 軌 經 》。 除 此 之 外 , 根 據 經 錄 的 記 載 , 佚 失 的 十 一 面 觀 音 經 疏 還 有 有 二 部 , 分 別 為 遁 倫 和 靖 邁 所 作 ; 但 根 據 本 文 的 推 論 分 析 認 為 , 此 二 部 經 疏 很 有 可 能 是 經 錄 傳 抄 的 錯 誤 , 其 中 推 演 的 結 果 以 靖 邁 並 無 撰 著 十 一 面 觀 音 經 疏 的 可 能 性 最 大 。 另 外 , 在 敦 煌 莫 高 窟 藏 經 洞 所 發 現 的 十 一 面 觀 音 經 的 寫 本 , 從 寫 本 的 內 文 比 照 , 皆 為 玄 奘 所 譯

敦 煌 地 區 流 行 的 十 一 面 觀 音 的 信 仰 , 其 所 依 據 的 經 典 應 以 玄 奘 譯 本 為 主 。

四 部 漢 譯 的 十 一 面 觀 音 經 典 , 前 三 譯 本 的 二 臂 造 像 與 不 空 譯 本 的 四 臂 造 像 有 明 顯 的 不 同 ; 在 不 空 時 代 的 背 景 影 響 下 , 可 能 的 原 因 主 要 有 四 點 : 1 、 救 世 護 國 思 想 的 影 響 。 2 、 受 密 教 經 典 中 各 種 變 化 觀 音 的 影 響 。 3 、 受 金 剛 智 關 於 手 臂 表 法 之 著 述 影 響 。 4 、 受 《 大 日 經 》 胎 藏 界 觀 音 之 造 形 影 響 。 臂 數 的 問 題 , 到 了 敦 煌 地 區 , 則 發 展 出 六 臂 、 八 臂 、 十 二 臂 、 十 八 臂 等 臂 數 , 完 全 不 同 於 上 述 的 四 個 譯 本 , 這 個 現 象 可 能 是 與 其 他 變 化 觀 音 或 護 法 諸 尊 等 相 互 融 合 的 結 果 。

一 套 完 整 的 修 持 密 法 , 皆 含 攝 著 內 在 的 學 理 和 外 在 的 形 式 , 二 者 相 互 融 攝;其 外 在 的 形 式 則 以 本 尊 為 修 持 的 對 象,再 以 壇 法、供 養 法 、 咒 法 、 印 法 來 表 現 其 修 持 的 方 法 。 在 學 理 上 , 即 是 在 透 過 這 些 修 持 的 外 相 , 將 主 尊 法 門 所 要 表 達 的 內 在 的 精 神 , 顯 發 出 來 。 在 此 前 題 下 , 密 法 中 的 曼 陀 羅 的 配 置 及 主 尊 造 像 ,

在 敦 煌 地 區 , 現 存 唐 代 密 法 修 持 之 操 作 的 石 窟 遺 例 中 , 十 一 面 觀 音 法 的 操 作 與 石 窟 圖 像 結 合 運 用 , 較 為 精 彩 的 當 屬 莫 高 窟 中 唐 1 6 1 窟 和 晚 唐 第 1 4 窟 。 中 唐 莫 1 6 1 窟 中 的 佈 局 為 , 西 壁 十 一 面 觀 音 , 南 壁 普 賢 和 北 壁 文 殊 ; 整 個 結 構 看 起 來 是 根 據 華 嚴 澄 觀 所 著 的 《 三 聖 圓 融 觀 門 》 思 想 所 建 構 , 他 將 華 嚴 大 教 融 攝 在 三 聖 造 像 當 中 , 作 為 禪 觀 的 方 便。第 1 4 窟 南 壁 東 起 第 三 舖 為 十 一 面 觀 音 經 變,北 壁 東 起 第 三 舖 為 觀 音 經 變 , 為 一 「 顯 密 融 合 」 的 石 窟 ,

有 、

國 )、 日 本 亦 相 當 的 盛 行 。 而 新 羅 的 十 一 面 觀 音 信 仰 , 應 可 追 溯 的 唐 代 賢 首

窟 中 的 七 尊 像 式 的 組 合 類 似 ; 雖 說 尊 像 組 合

經 本 文 的 推 論 , 此 遺 失 的 二 菩 薩 有 可 能 是 障 菩 薩 和 文 殊 菩 薩 。

一 面 觀 音 信 仰 最 盛 的 年 代 約 為 初 、 盛 唐 時 期 , 從 古 至 今 延 續 了 千 三 百 多 年 , 其 影 響 亦 是 相 當 的 深 廣 。 在 現 今 的 台 灣 仍 然 還 有 十 一 面 觀 音 的 信 仰 , 如 大 華 嚴 寺 即 是 十 一 面 觀 音 的 道 場 。 除 了 台 灣 以 外 ,

習 後,所 帶 回 的 十 一 面 觀 音 信 仰,在 現 今 的 日 本、韓 國 是 否 還 存 在 ? 文 已 概 略 性 的 對 此 議 題 稍 做 探 討 , 致 於 更 深 入 之 信 仰 層 面 的 研 究 或 許 可 留 在 日 後 繼 續 探 討 。

六 趣 , 為 一 切 眾 生 拔 苦 與 樂 。

本 文 十 一 面 觀 音 法 門 主 要 傳 達 的 內 容 , 即 在 透 過 這 些 修 持 的 外 相 , 將 主 尊 法 門 所 要 表 達 的 內 在 的 精 神 , 顯 發 出 來 ; 如 十 一 面 觀 音 的 十 一 面 是 為 應 不 同 根 機 眾 生 所 示 現 , 以 教 化 和 濟 度 眾 生 , 進 而 讓 一 切 眾 生 皆 能 成 佛 , 然 後 自 己 成 佛 ; 這 種 自 利 利 他 的 精 神 , 是 每 個 大 乘 菩 薩 所 應 具 備 , 也 是 有 心 趣 向 菩 薩 道 的 眾 生 所 學 、 應 學 。 而 這 些 密 法 之 學 理 最 終 義 意 , 也 是 希 望 一 切 的 眾 生 透 過 諸 尊 法 門 的 修 持 與 學 習 , 而 走 向 大 乘 菩 薩 道 , 最 後 趣 向 佛 道 。

在 唐 代 十 一 面 觀 音 的 信 仰 , 除 了 在 中 國 本 土 盛 行 以 外 , 新 羅 ( 韓

法 藏 與 義 湘 的 交 往 而 間 接 傳 入 。 如 今 韓 國 吐 含 山 石 窟 庵 所 遺 存 下 來 的 十 一 面 觀 音 壇 場 的 尊 像 組 合 形 制 為 , 主 尊 釋 迦 佛 、 十 一 面 觀 音 、 八 大 菩 薩 、 十 大 弟 子 、 維 摩 、 文 殊 、 帝 釋 梵 天 、 護 法 金 剛 、 天 龍 八 部 等 ; 其 形 制 與 隋 、 唐 時 期 莫 高

類 似 , 但 石 窟 庵 中 的 壇 場 為 一 圓 壇 , 且 全 室 為 白 色 系 列 , 這 與 莫 高 窟 石 窟 的 形 制 全 然 不 同 。 石 窟 庵 的 這 種 形 制 , 在 藏 經 找 到 三 點 合 理 的 解 釋 : 1 、 白 色 和 圓 壇 可 做 為 滅 罪 、 息 災 等 之 用 。 2 、 白 色 與 圓 壇 代 表 著 性 淨 和 慈 悲 。 3、 白 色 和 圓 壇 屬 如 來 部 諸 佛 的 性 類 和 壇 城 的 形 式 。

現 今 石 窟 庵 中,主 室 環 壁 之 上 層 計 有 1 0 個 龕 室,分 別 塑 有 十 尊 菩 薩( 無 榜 題 ), 已 遺 失 了 二 尊 。 目 前 學 界 已 考 定 了 八 尊 菩 薩 的 名 號 , 遺 失 的 二 尊 菩 薩 尚 不 可 考 。 但

除 蓋 十 一

中 國 地 區 是 否 還 有 此 信 仰 ? 以 及 唐 代 前 期 日 本 、 新 羅 的 遣 唐 使 在 中 國 學

第 貳 章 圖 版

圖 2 - 1

圖 2 - 2

圖 2 - 3

圖 2 - 4 圖 2 - 5 - 1 圖 2 - 5 - 2

圖 2 - 7 - 1 圖 2 - 6

圖 2 - 7 - 2

圖 2 - 8 圖 2 - 9

圖 2 - 1 0

圖 2-13 圖 2-11

圖 2-12

圖 2-14 圖 2-15

圖 5-1 2-1

圖 2-16 圖 2-17

圖 2-18 圖 2-19

圖 2-20 圖 2-21

圖 2-22 圖 2-23

圖 2-24 圖 2-25

圖 2-26 圖 2-27

圖 2-29 圖 2-28

圖 2-30 圖 2-31

圖 2-32 圖 2-33

圖 2-34 圖 2-35

圖 2-36 圖 2-37

圖 2-38 圖 2-39

圖 2-40 圖 2-41

圖 2-42

第 參 章 圖 版

圖 3 - 1 斯 3 0 0 7 號《 佛 說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

圖 3- 4 斯 3007 號 《 佛 說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

圖 3- 2 斯 3007 號《 佛 說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

圖 3- 5 斯 3007 號 《 佛 說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

圖 3- 3 斯 3007 號《 佛 說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

圖 3- 6 斯 3007 號 《 佛 說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

圖 3- 7 斯 3007 號 《 佛 說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

圖 3- 10 斯 3007 號《 佛 說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

圖 3- 8 斯 3007 號 《 佛 說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

圖 3- 11 伯 2951 號《 佛 說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

圖 3- 9 斯 3007 號 《 佛 說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

圖 3- 12 伯 2951 號《 佛 說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

圖 3- 13 伯 2951 號《 佛 說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

圖 3- 16 斯 3185 號 《 佛 說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

圖 3- 14 伯 2951 號《 佛 說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

圖 3- 17 斯 3432 號《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

圖 3- 15 斯 3185 號 《 佛 說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

圖 3- 18 斯 3432 號 《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

圖 3- 19 斯 3432 號 《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 圖 3- 23 斯 7028 號 《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

圖 3- 20 斯 7028 號 《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 圖 3- 24 斯 7028 號 《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

圖 3- 21 斯 7028 號 《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

圖 3- 22 斯 7028 號 《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

第 肆 章 圖 版

圖 4-1 釋 慧 沼 等 造 石 橋 記 圖 4-4 釋 慧 沼 等 造 石 橋 記

圖 4-2 釋 慧 沼 等 造 石 橋 記

圖 4-3 釋 慧 沼 等 造 石 橋 記

第 陸 章 圖 版

圖 6-2 敦 煌 莫 高 窟 位 置 圖

圖 片 來 源 : 阮 榮 春 編 《 絲 綢 之 路 與 石 窟 藝 術 》 第 一 卷 , 遼 寧 美 術 出 版 社 , 瀋 陽 ,2004 年 8 月 版 , 第 12 頁 。

圖 6-1 「 絲 綢 之 路 」 路 線 圖

圖 片 來 源 :《 中 國 石 窟 ‧ 敦 煌 莫 高 窟 》 一 冊 , 文 物 出 版 社 , 北 京 ,1982 年 12 月 版 , 第 11 頁 。

圖 6-3 莫 高 窟 崖 面 全 圖 圖 版 來 源 : 馬 德 < 敦 煌 莫 高 窟 史 研 究 > ,《 法 藏 文 庫 》 - 為 孫 儒 澗 繪 製

圖6-4 莫高窟崖面全圖 圖版來源: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法藏文庫》-為孫儒澗繪製

圖6-5 莫高窟崖面全圖 圖版來源:馬德<敦煌莫高窟史研究>,《法藏文庫》-為孫儒澗繪製

圖 6-6 莫 321 平 面 圖 圖 6-9 莫 331 平 面 圖

圖 6-7 莫 321 剖 面 圖 圖 6-10 莫 331 剖 面 圖

圖 6-8 初 唐 莫 321 窟 主 室 東 壁 門 北 畫 十 一 面 觀 音 經 變 一 鋪 。

圖 6-11 初 唐 莫 331 主 室 東 壁 門 南 、 北 各 畫 說 法 圖 一 鋪 , 門 北 說 法 圖 中 之 二 脅 士 為 十 一 面 觀 音 。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