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六至十世紀敦煌地區 「十一面觀音法門」之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六至十世紀敦煌地區 「十一面觀音法門」之研究"

Copied!
22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六至十世紀敦煌地區 「十一面觀音法門」之研究

提 要

佛 教 自 印 度 一 路 東 傳 到 中 國 , 其 所 傳 播 的 工 具 即 佛 教 經 典 與 佛 教 圖 像 。 然 而 , 從 古 至 今 許 多 學 者 皆 將 焦 點 放 在 經 典 的 翻 譯 和 義 理 的 研 究 , 顯 少 注 意 佛 教 圖 像 精 神 層 面 的 義 意 。 現 今 , 學 術 界 大 部 份 的 學 者 所 研 究 的 方 向 各 自 偏 向 佛 教 義 理 和 佛 教 圖 像 兩 大 分 野 , 往 往 不 能 整 合 。 故 本 議 題 的 研 究 , 在 以 此 為 前 提 下 , 試 著 以 經 典 為 藍 圖 , 佐 以 歷 史 為 背 景 來 考 察 十 一 面 觀 音 的 信 仰 以 及 佛 教 圖 像 的 發 展 源 流 。

筆 者 以 現 存 的 四 部 十 一 面 觀 音 經 典 作 為 研 究 基 礎 , 來 考 察 十 一 面 觀 音 法 門 與 十 一 面 觀 音 造 像 的 基 本 原 型 , 再 以 此 原 型 來 類 比 十 一 面 觀 音 的 信 仰 與 其 他 各 地 所 造 成 此 法 和 造 像 的 差 異 。 由 於 中 國 幅 員 遼 闊 , 各 個 區 域 的 民 族 和 風 俗 不 同 , 因 此 十 一 面 觀 音 的 信 仰 也 在 各 地 演 化 出 不 同 面 貌 的 法 門 與 造 像 ; 其 中 所 考 察 的 地 區 以 敦 煌 、 長 安 、 天 龍 山 、 龍 門 為 主。又,此 信 仰 法 門 在 唐 代 由 遣 唐 使 直 接 帶 回 了 鄰 近 的 韓 國( 現 今 慶 州 吐 含 山 石 窟 庵 遺 址 ) 和 日 本 ; 因 此 , 也 希 望 透 過 對 現 今 兩 地 所 遺 留 下 的 造 像 來 考 察 唐 代 十 一 面 觀 音 法 門 及 造 像 的 發 展 , 來 還 原 當 時 十 一 面 觀 音 的 信 仰 原 貌 。

關 鍵 詞 : 密 咒 、 十 一 面 觀 音 、 密 教 觀 音 、 敦 煌 石 窟 、 石 窟 庵

(2)

題 目 : 六 至 十 世 紀 敦 煌 地 區 「 十 一 面 觀 音 法 門 」 之 研 究

【 目 次 】

第 壹 章 緒 論 ~ ~ ~ ~ ~ ~ ~ ~ ~ ~ ~ ~ ~ ~ ~ ~ ~ ~ 1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與 目 的

第 二 節 相 關 論 題 學 術 研 究 第 三 節 佛 學 研 究 方 法

第 貳 章 五 到 十 世 紀 漢 譯 觀 音 經 典 與 造 像 的 發 展 ~ ~ ~ 7 第 一 節 南 北 朝 時 期 之 漢 譯 經 典 與 造 像

第 二 節 隋 唐 時 期 之 漢 譯 經 典 及 造 像 第 三 節 小 結

第 參 章 漢 譯 十 一 面 觀 音 經 、 疏 之 譯 考 ~ ~ ~ ~ ~ ~ ~ 42 第 一 節 四 部 十 一 面 觀 音 經 之 譯 考

第 二 節 十 一 面 觀 音 經 疏 考

第 三 節 十 一 面 觀 音 經 四 譯 本 之 比 對 第 四 節 小 結

附 錄 < 十 一 面 觀 音 經 四 譯 本 之 比 對 >

第 肆 章 慧 沼 之 《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義 疏 》 思 想 探 究 ~ ~ 65 第 一 節 慧 沼 生 平

第 二 節 《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義 疏 》 內 涵 思 想

第 三 節 《 十 一 面 神 咒 心 經 義 疏 》 之 修 行 次 第 - 教 、 理 、 行 、 果 第 四 節 小 結

第 伍 章 十 一 面 觀 音 法 門 及 運 用 ~ ~ ~ ~ ~ ~ ~ ~ ~ ~ 84 第 一 節 曼 陀 羅 之 配 置 法

第 二 節 十 一 面 觀 音 之 造 像 法 第 三 節 咒 法 及 印 法 之 探 討 第 四 節 小 結

附 錄 < 七 日 供 養 壇 法 >

第 陸 章 敦 煌 唐 代 十 一 面 觀 音 造 像 實 例 探 究 ~ ~ ~ ~ ~ 125

(3)

第 一 節 河 西 地 區 史 地 概 略

第 二 節 敦 煌 地 區 十 一 面 觀 音 造 像 之 遺 例

第 三 節 敦 煌 與 其 他 地 區 十 一 面 觀 音 造 像 之 關 係 第 四 節 小 結

第 柒 章 結 論 ~ ~ ~ ~ ~ ~ ~ ~ ~ ~ ~ ~ ~ ~ ~ ~ ~ ~ 165 圖 版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9 第 貳 章 圖 版

第 參 章 圖 版 第 肆 章 圖 版 第 陸 章 圖 版

圖 版 說 明 ~ ~ ~ ~ ~ ~ ~ ~ ~ ~ ~ ~ ~ ~ ~ ~ ~ ~ ~ 198 第 貳 章 圖 版 說 明

第 陸 章 圖 版 說 明

參 考 書 目 ~ ~ ~ ~ ~ ~ ~ ~ ~ ~ ~ ~ ~ ~ ~ ~ ~ ~ ~ 207

(4)

第 壹 章 緒 論

「 宗 教 」內 涵 的 本 質,可 分 為 以 直 觀 性 的 體 驗 及 象 徵 性 的 形 象 語 言 二 種 。 所 謂 直 觀 性 的 體 驗 即 是 形 之 於 文 字 的 神 學 理 論 、 經 文 以 及 表 達 思 想 觀 念 和 情 感 體 驗 的 神 話 、 儀 式 、 圖 像 等 ; 而 象 徵 性 的 形 象 則 是 , 因 宗 教 的 思 維 方 式 本 身 就 具 有 想 像 和 感 性 的 體 驗 的 成 份 , 故 在 表 現 的 活 動 上 則 是 以 象 徵 性 的 語 言 和 行 為 。 1

宗 教 學 方 法 是 為 考 察 宗 教 複 雜 現 象 的 具 體 方 法 , 而 非 侷 限 於 宗 教 哲 學 或 宗 教 義 理 。 此 種 考 察 包 括 了 宗 教 儀 式 、 口 頭 傳 承 、 宗 教 藝 術 等 全 面 性 的 考 察 ; 當 中 內 涵 了 心 理 、 社 會 、 文 化 等 諸 多 層 面 。 在 方 法 學 上 , 它 結 合 了 民 俗 學 、 文 化 人 類 學 、 歷 史 學 、 哲 學 、 宗 教 學 等 , 如 此 才 能 在 錯 綜 複 雜 的 宗 教 現 象 , 細 看 其 內 涵 的 思 維 形 式 及 宗 教 的 宇 宙 觀 。 學 者 藤 田 富 雄 為 宗 教 現 象 做 了 這 樣 的 詮 釋 , 他 認 為 宗 教 現 象 無 非 是 一 連 串 的 象 徵 語 言 符 號 , 它 透 過 視 覺 、 行 為 和 言 語 方 式 進 行 傳 遞 , 構 成 一 個 複 雜 的 內 在 象 徵 系 統 , 他 將 此 系 統 做 了 如 下 的 歸 類 : 2

視 覺 象 徵 : 神 象 、 宗 教 繪 畫 宗 教 藝 術 : 神 輿 、 宗 教 建 築

、 法 衣 、 法 器

言 語 象 徵 : 祝 文 、 祈 禱 文 、 宗 教 文 學 : 神 話 、 宗 教 音 樂 宗 教 語 言

行 為 象 徵 : 神 幸 、 朝 拜 宗 教 儀 禮 : 祭 典 、 宗 教 儀 式 、 宗 教 慶 典

宗 教 現 象

由 以 上 的 歸 類 及 對 照 可 看 出 宗 教 現 象 所 牽 涉 的 層 面 相 當 廣 而 且 複 雜 , 以 上 的 三 種 象 徵 , 完 整 表 達 了 宗 教 嚴 密 且 自 成 一 套 的 體 系 , 其 中 也 內 涵 了 宗 教 所 要 傳 達 的 人 生 觀 及 宇 宙 觀 , 此 種 體 系 深 植 於 每 個 教 徒 的 意 識 中,而 形 成 了 集 體 潛 意 識,並 也 直 接 或 間 接 的 影 響 文 化 及 社 會 。

第 一 節 研 究 動 機 與 目 的

1呂 大 吉 編 ,《 宗 教 學 通 論 》,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 ,1 9 9 0 年 版 , 第 6 9 0 頁 。

2宮 家 準 著 , < 民 俗 宗 教象 徵 分 析方 法 - 秘め ら れ た意 味を め て> ,《 講 座 宗 教 學 》, 東 京 大 學 出 版 社 , 東 京 , 1 9 8 5 年 版 , 第 1 9 5 頁 。

(5)

選 擇 以「 十 一 面 觀 音 」為 論 題 的 主 要 動 機,應 追 溯 到 研 一 暑 假 時 , 參 加 圓 光 研 究 所 舉 辦 了 敦 煌 石 窟 考 察 的 活 動 , 由 郭 祐 孟 老 師 等 帶 團 ; 筆 者 此 次 考 察 主 要 以 觀 音 造 像 為 要 。 到 了 敦 煌 , 莫 高 窟 中 觀 音 的 壁 畫 造 像 不 少 , 尤 以 密 教 觀 音 為 最 多 , 其 中 又 以 特 殊 的 十 一 面 觀 音 造 像 較 吸 引 筆 者 的 注 意 , 因 此 促 成 寫 下 這 篇 論 題 的 因 緣 。 又 , 十 一 面 觀 音 的 信 仰 在 現 代 已 屬 少 見 , 更 遑 論 其 複 雜 的 修 持 儀 軌 ; 因 此 希 望 能 將 曾 經 在 唐 代 興 盛 一 時 的 十 一 面 觀 音 信 仰 , 結 合 圖 像 , 於 今 日 重 新 展 現 在 世 人 的 面 前 ; 這 亦 是 觸 動 筆 者 想 要 研 究 十 一 面 觀 音 的 動 機 之 一 。

古 代 的 佛 寺 , 其 功 用 之 一 是 做 為 民 眾 閑 暇 時 遊 覽 散 心 的 地 方 , 因 此 , 牆 壁 四 周 到 處 可 見 古 德 及 畫 家 所 寫 、 所 繪 的 題 記 、 佛 傳 故 事 及 經 變 圖 等 佛 教 題 材 , 其 用 意 部 份 是 讓 古 代 社 會 大 部 份 的 民 眾 藉 以 接 觸 及 瞭 解 佛 教 。 而 這 次 的 考 察 , 也 觀 察 到 古 代 敦 煌 地 區 的 佛 寺 , 其 壁 畫 的 數 量 更 多 而 且 複 雜 , 有 許 多 的 圖 像 其 目 的 是 讓 修 行 者 , 做 為 禪 修 觀 想 及 修 持 儀 軌 之 用 。 反 觀 現 代 的 新 式 佛 寺 建 築 , 講 求 線 條 流 暢 、 簡 潔 肅 穆 , 因 此 佛 教 壁 畫 內 容 並 不 多 見 。 現 代 大 部 份 的 佛 教 信 仰 者 , 因 工 作 忙 碌 , 無 暇 無 力 閱 讀 藏 經 中 生 澀 難 懂 的 語 言 文 字 , 佛 教 徒 要 瞭 解 佛 教 義 理 , 除 了 走 訪 寺 院 聽 法 師 說 法 以 外 , 基 本 上 , 最 直 接 的 方 式 就 是 透 過 寺 院 中 莊 嚴 肅 穆 的 殿 堂、佛 菩 薩 像 的 觀 想,而 與 諸 佛 菩 薩 感 應 道 交 , 達 到 淨 化 心 靈 的 功 能 。

中 國 佛 教 發 展 史 上 , 佛 教 圖 像 一 直 是 扮 演 著 重 要 的 角 色 。 佛 教 一 路 東 傳 來 到 中 國 , 亦 或 是 中 國 僧 人 到 西 方 , 其 傳 播 的 媒 介 即 是 僧 人 所 攜 帶 的 經 典 和 造 像 ; 但 大 部 份 的 佛 教 史 都 將 焦 點 落 在 經 典 的 翻 譯 和 教 義 上 , 往 往 較 忽 略 了 佛 教 圖 像 ; 尤 其 是 現 代 的 義 理 的 學 者 , 多 數 認 為 圖 像 遺 址 的 佐 證 不 能 與 文 獻 資 料 相 比 。 佛 教 圖 像 的 功 能 性 上 文 已 約 略 的 提 過 。 因 此 , 基 於 以 上 的 理 由 , 促 使 筆 者 在 寫 「 十 一 面 觀 音 」 的 這 個 論 題 時 , 除 了 闡 述 相 關 經 典 的 思 想 外 , 也 試 著 以 十 一 面 觀 音 法 門 結 合 造 像 實 例 , 而 將 其 思 想 及 修 持 法 簡 潔 俐 落 的 表 達 於 一 二 。

第 二 節 相 關 論 題 學 術 研 究

十 一 面 觀 音 的 經 典 最 早 見 於 北 周 , 其 信 仰 盛 行 於 唐 代 , 是 中 國 最 早 的 變 化 觀 音 。 由 於 造 型 特 殊 以 及 唐 代 法 藏 法 師 對 此 法 門 的 極 力 運

(6)

用 , 而 引 起 國 人 的 青 睞 。

目 前 學 界 研 究 有 關 唐 代 十 一 面 觀 音 的 學 者 不 少 , 其 中 有 法 田 法 師

《 十 一 面 觀 音 之 探 究 》、顏 娟 英《 武 則 天 與 唐 長 安 七 寶 台 石 雕 佛 相 》、《 唐 代 十 一 面 觀 音 圖 像 與 信 仰 》、 彭 金 章 《 敦 煌 石 窟 十 一 面 觀 音 經 變 研 究 - 敦 煌 密 教 經 變 研 究 之 四 》、古 正 美《 龍 門 擂 鼓 台 三 洞 的 開 鑿 性 質 與 定 年

- 唐 中 宗 的 佛 王 政 治 活 動 及 信 仰 》、賴 鵬 舉《 北 傳 密 法 形 成 的 關 鍵 環 結 - 初 唐 華 嚴 「 禪 法 」 與 十 一 面 觀 音 「 儀 軌 」 的 結 合 》、 溫 玉 成 《 韓 國 慶 州 石 窟 庵 的 原 型 探 索 》、 郭 祐 孟《 晚 唐 觀 音 法 門 的 開 展 : 以 敦 煌 莫 高 窟 1 6 1 窟 為 中 心 的 探 討 》、《 敦 煌 密 教 石 窟 體 用 觀 初 探 - 以 莫 高 窟 1 4 窟 為 例 看 法 華 密 教 的 開 展 》、 李 翎 《 十 一 面 觀 音 像 式 研 究 》 等 。

以 上 學 者 的 研 究 主 要 可 分 為 幾 類 , 一 是 純 以 現 存 的 遺 例 來 探 討 十 一 面 觀 音 的 造 形 研 究 。 二 是 以 十 一 面 觀 音 的 圖 像 來 探 討 其 信 仰 的 歷 史 軌 跡 研 究 。 三 是 以 現 存 的 十 一 面 觀 音 的 石 窟 造 像 遺 例 來 探 索 其 深 奧 的 義 學 涵 義 。 以 上 學 者 的 研 究 , 皆 有 相 當 精 譬 獨 特 研 究 成 果 。 由 於 學 者 們 的 研 究 角 度 均 屬 區 塊 性 的 研 究 , 較 無 法 看 到 十 一 面 觀 音 多 方 議 題 的 全 貌;因 此 筆 者 試 著 以 前 輩 的 研 究 成 果 為 基 礎,再 進 一 步 以 經 典 義 理 、 佛 教 圖 像 、 歷 史 發 展 三 個 向 度 的 結 合 , 將 十 一 面 觀 音 議 題 以 另 一 角 度 做 全 面 的 爬 梳 , 而 能 更 清 晰 的 理 解 十 一 面 觀 音 的 信 仰 在 中 國 的 發 展 所 驅 勢 和 影 響 。 因 後 學 尚 在 學 習 , 如 引 用 前 輩 們 的 大 作 , 而 有 誤 用 或 看 法 錯 誤 , 望 請 見 諒 海 涵 , 並 且 不 吝 批 評 指 教 。

第 三 節 佛 學 研 究 方 法

現 代 的 佛 學 研 究 方 法,不 論 是 文 獻、藝 術 或 哲 學 都 很 強 調 學 術 性 。

3所 謂 的 學 術 性 包 括 了 原 典 資 料 的 研 究 ( 即 一 手 資 料 )、 參 考 資 料 的 重 視( 即 二 手 資 料 )。同 樣 的,佛 教 圖 像 藝 術 研 究 也 是 站 在 這 種 立 場 來 做;

這 種 做 法 , 其 目 的 是 期 望 對 所 研 究 的 主 題 做 客 觀 真 相 還 原 。

壹 、 經 典 文 獻 法

3吳 汝 鈞 ,《 佛 教 的 概 念 與 方 法 》, 臺 灣 商 務 印 書 館 , 台 北 , 民 國 7 7 年 9 月 版 , 第 2 - 4 頁 。

(7)

宗 教 的 形 成 , 主 要 來 至 於 教 主 的 教 說 , 而 教 說 結 集 之 後 即 成 為 該 教 的 經 典 。 佛 教 教 說 的 形 成 通 俗 來 說 , 是 始 於 西 元 前 約 5 9 5 年 , 在 印 度 迦 毗 羅 衛 國 釋 迦 族 的 太 子 悉 達 多 證 悟 成 道 後( 即 釋 迦 牟 尼 佛 ),去 鹿 野 苑 為 五 比 丘 說 法 開 始,至 西 元 前 約 5 4 4 年 4在 拘 尸 那 羅 城 外 的 娑 羅 雙 樹 間 入 滅 ; 期 間 釋 迦 牟 尼 佛 四 十 九 年 的 說 法 , 為 弟 子 們 所 結 集 而 成 為 佛 教 最 初 的 經 典 , 史 稱《 阿 含 經 》。 佛 陀 入 滅 後 , 教 說 開 始 分 裂 而 形 成 許 多 部 派 , 並 建 立 各 種 學 說 , 最 後 發 展 為 原 始 部 派 和 大 乘 部 派 兩 大 學 說 。 佛 教 在 印 度 有 數 段 時 期 的 發 展 , 每 個 階 段 皆 發 展 出 不 同 的 思 想 學 說 , 其 思 想 學 說 的 結 集 即 成 為 該 部 派 的 經 典 , 又 繼 續 發 展 流 傳 。

印 度 佛 教 的 發 展 一 路 東 傳 , 經 寬 廣 的 中 央 亞 細 亞 由 絲 綢 之 路 來 到 中 國 , 印 度 或 西 域 的 僧 人 所 帶 來 大 量 的 經 典 , 由 中 國 的 翻 譯 家 譯 成 華 文 。 中 國 翻 譯 家 在 翻 譯 的 同 時 , 融 合 了 中 國 本 地 的 各 種 思 想 學 說 , 並 以 中 國 的 思 維 模 式 來 暸 解 印 度 佛 教 , 而 成 為 中 國 特 有 的 中 國 佛 教 。 此 種 佛 教 在 中 國 如 火 如 荼 的 展 開 , 形 成 了 各 種 宗 派 , 各 宗 派 的 祖 師 們 依 自 己 的 理 解 、 修 證 來 闡 述 自 宗 的 學 說 並 留 下 許 多 著 作 , 這 些 著 作 亦 稱 為「 經 典 」, 也 在 中 國 繼 續 發 展 流 傳 。 佛 教 經 二 千 五 百 年 流 傳 至 今 , 雖 歷 鍊 了 中 國 史 上 有 名 的 「 三 武 一 宗 」 法 難 和 「 文 化 大 革 命 」 的 文 化 摧 毀 , 但 仍 然 在 現 今 的 中 國 飄 搖 不 墜 ; 台 灣 的 佛 教 相 較 於 中 國 的 發 展 , 卻 是 蓬 勃 興 盛 了 許 多 。

現 今 的 佛 教 思 想 研 究 法 , 最 主 要 直 接 的 還 是 來 自 於 從 古 自 今 所 留 下 的 經 典 文 獻 5來 做 為 研 究 的 依 據 。 筆 者 這 篇 以 「 十 一 面 觀 音 」 為 主 的 論 題 , 所 做 的 研 究 法 之 一 , 即 是 以 現 存 的 四 部 十 一 面 觀 音 經 之 譯 本 及 義 疏 來 做 為 考 究 的 主 要 依 據 , 再 參 考 現 代 學 者 的 學 術 研 究 , 以 奠 定 此 篇 論 題 所 具 的 前 瞻 性 。

貳 、 佛 教 詮 釋 學

4關 於 佛 陀 入 滅 的 說 法 南 、 北 傳 不 一 ; 錫 蘭 所 傳 , 眾 聖 點 記 為 4 8 6 年 ; 中 村 元 的 說 法 為 3 8 3 年 。( 世 界 佛 教 史 年 表 )

5 即 各 類 佛 教 大 藏 經, 較 知 名 的 有《 開 寶 藏 》、《 高 麗 藏 》、《 磧 砂 藏 》、《 嘉 興 藏 》、 、

《 龍 藏 》、《 新 脩 大 正 藏 》 等 。

(8)

詮 釋 學 又 稱 「 解 釋 學 」 或 『 闡 釋 學 』, 係 英 文 「Her meneutics」 一 詞 的 中 文 譯 名 , 為 二 十 世 紀 下 半 葉 西 方 學 術 界 新 創 的 佛 典 研 究 法 。 其 原 來 的 意 思 係 指 基 督 教 會 對 聖 經 之 詮 釋 , 這 樣 的 詮 釋 , 原 為 基 督 教 會 獨 攬 的 權 責 , 而 直 至 近 代 。 由 於 受 到 另 一 支 路 德 派 新 教 的 影 響 , 打 破 了 原 教 會 專 獨 的 解 釋 , 而 讓 原 典 文 獻 自 己 說 話 。 在 此 一 趨 勢 下 , 西 方 佛 學 研 究 者 亦 立 足 在 「 文 獻 中 心 (text-centered)論 」的 觀 點 上 , 擬 透 過 文 獻 以 探 求 經 典 之 本 義 。 6

佛 典 的 研 究 即 建 立 在 以 上 所 述 的 觀 點 下 , 故 稱 為 佛 教 詮 釋 學 。 對 於 經 典 或 法 義 的 詮 釋 , 在 中 國 古 代 各 宗 的 祖 師 們 就 已 將 它 發 揮 的 淋 漓 盡 致 。 如 天 台 宗 祖 師 智 顗 將 《 法 華 經 》 列 為 該 宗 的 重 要 經 典 , 他 對 該 經 就 提 出 了 「 因 緣 釋 」、「 約 教 釋 」、「 本 迹 釋 」、「 觀 心 釋 」 四 個 解 釋 。 三 論 宗 提 出 了 「 依 名 釋 義 」、「 教 理 釋 義 」、「 互 相 釋 義 」、「 無 方 釋 義 」 之「 四 重 釋 義 」。 甚 至 於 推 而 廣 之 , 淨 土 宗 、 華 嚴 、 密 宗 等 都 有 其 對 自 宗 的 釋 義 及 判 教 理 論 , 這 些 都 可 以 視 之 為 古 代 的 「 佛 教 詮 釋 學 」。

廣 義 地 說 , 詮 釋 學 的 研 究 範 圍 , 涉 及 宗 教 ( 尤 其 《 聖 經 》 等 經 典 的 詮 釋 )、哲 學、文 學、藝 術 等 人 文 學 科 乃 至 一 般 社 會 科 學 的 理 論 研 究,

也 形 成 現 代 科 際 整 合 運 動 中 不 可 或 缺 的 一 項 方 法 論 訓 練 , 不 少 西 方 學 者 已 將 結 構 主 義 、 文 藝 鑑 賞 與 批 評 、 現 象 學 ( 故 有 海 德 格 的 詮 釋 學 的 現 象 學 )、 歷 史 研 究 、 弗 洛 依 德 的 精 神 分 析 理 論 、 哲 學 人 類 學 、 存 在 論

(ontology) 等 等 , 都 看 成 廣 義 的 詮 釋 學 理 論 。

筆 者 此 篇 論 文 對 於 詮 釋 學 的 運 用 是 發 揮 在 佛 教 經 典 及 佛 教 圖 像 的 詮 釋;如 十 一 面 觀 音 經、疏 不 同 年 代 的 五 部 相 關 經 典 文 獻 的 比 對 考 察 , 以 教 、 理 、 行 、 果 四 義 來 詮 釋 此 教 的 法 義 。 在 佛 教 圖 像 的 詮 釋 則 是 以 造 型 風 格 、 圖 像 學 、 圖 像 義 理 三 點 來 做 為 研 究 進 路 的 方 向 。

參 、 佛 教 圖 像 學 藝 術 研 究 法

「 圖 像 學 」( I c o n o l o g y ) 一 詞 , 原 為 基 督 教 神 學 用 來 解 釋 「 聖 像 」

6參 闀 《 中 華 佛 學 百 科 》 電 子 檔 , 第 1 3 9 9 - 1 4 0 0 頁 。

(9)

( I c o n o g r a p h y ), 以 後 才 發 展 為 今 日 的 「 圖 像 學 」, 為 藝 術 史 研 究 的 主 要 流 派 之 一。圖 像 學 方 法 的 提 出,其 目 的 是 對 藝 術 品 內 涵 意 義 的 探 究 , 並 透 過 藝 術 圖 像 發 現 或 詮 釋 圖 像 的 象 徵 意 義 , 同 時 也 顯 發 其 在 各 個 文 化 體 系 中 的 形 成 、 演 譯 及 所 呈 現 的 內 在 涵 義 和 思 想 。 換 個 角 度 來 說 , 是 將 藝 術 圖 像 視 為 象 徵 符 號 , 進 而 詮 釋 藝 術 本 來 之 內 涵 ; 這 種 內 涵 是 透 過 歷 史 、 文 化 來 探 尋 藝 術 圖 像 的 象 徵 意 義 , 除 此 之 外 還 涉 及 時 代 社 會 的 集 體 潛 意 識 , 即 是 圖 像 反 映 了 時 代 的 精 神 及 人 們 記 憶 中 的 意 象 。 因 此 , 圖 像 學 是 從 圖 像 中 去 理 解 藝 術 品 的 內 容 及 本 質 而 非 藝 術 的 評 價 。 7

「 藝 術,是 在 言 語 世 界 之 外,另 一 個 具 有 自 己 結 構 和 意 義 的 世 界。」

8亦 是 語 言 、 文 字 所 無 法 盡 情 表 達 , 而 留 有 無 限 廣 闊 、 想 像 的 空 間 的 區 塊 。 但 與 佛 教 藝 術 不 同 的 是 , 一 般 藝 術 可 以 完 全 以 純 美 學 的 立 場 來 做 審 美 的 分 析 , 而 不 須 考 慮 太 多 的 複 雜 成 份 。 藝 術 家 的 自 由 創 作 , 是 依 據 對 生 活 種 種 方 面 的 體 驗 之 呈 現 。 9而 觀 賞 者 則 是 以 主 觀 的 立 場 、 觀 點 、 修 養 和 趣 味 來 「 再 評 價 」 和 「 再 創 造 」 藝 術 品 。 1 0

從 佛 教 的 義 學 思 想 到 佛 教 藝 術 , 是 從 一 個 抽 像 概 念 到 具 體 形 像 的 過 程 ; 這 樣 的 過 程 是 內 涵 了 對 佛 教 義 理 的 認 識 和 佛 教 的 修 行 體 驗 。 也 祇 有 在 此 前 題 之 下 , 才 能 掌 握 佛 教 藝 術 所 要 表 達 的 深 刻 意 涵 。 最 具 體 的 例 子 就 是 密 教 曼 荼 羅 圖 相 和 經 變 圖 等 ; 其 內 容 包 括 了 佛 教 經 典 、 儀 軌 、 佛 陀 傳 、 佛 本 生 故 事 等 , 皆 是 代 表 著 佛 的 說 法 與 澈 悟 的 本 質 。 一 幅 曼 荼 羅 圖 相 或 經 變 圖 , 絕 大 部 份 是 依 照 著 佛 教 經 典 和 儀 軌 來 製 作 , 而 這 些 圖 相 就 成 為 觀 修 者 的 對 像 , 以 達 到 澈 悟 的 境 界 。 所 以 佛 教 藝 術 和 一 般 藝 術 是 有 很 大 的 分 野 。

7 參 閱 謝 世 維 《 道 教 朝 元 圖 之 圖 像 及 其 宗 教 意 涵 》 之 第 二 章 < 方 法 論 > , 中 國 文 化 大 學 藝 術 研 究 所 碩 士 論 文 , 民 國 8 3 年 6 月 , 第 8 - 9 頁 。

8 E r n s t C a s s r e r 著 , 于 曉 等 譯 ,《 語 言 與 神 話 》, 久 大 文 化 公 司 , 台 北 , 1 9 9 0 年 版 , 1 0 6 頁 。

9 呂 大 吉 編 ,《 宗 教 學 通 論 》, 北 京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 , 1 9 9 0 年 版 , 第 7 2 2 頁 。

1 0 同 上 註 , 第 7 2 4 頁 。

(10)

第 貳 章 五 到 十 世 紀 漢 譯 觀 音 經 典 與 造 像 的 發 展

觀 音 信 仰 傳 到 中 國 , 被 社 會 各 階 層 人 士 、 團 體 所 接 納 , 經 過 長 時 間 的 消 化 和 吸 收 之 後 , 被 整 合 成 適 合 國 人 的 文 化 體 系 ; 總 的 來 說 , 大 致 上 可 分 為 兩 個 體 系 ; 一 是 傳 統 性 的 觀 音 信 仰 , 此 一 體 系 的 觀 音 信 仰 是 依 據 正 規 佛 教 的 典 藉 而 發 展 , 如 表 現 在 形 式 上 , 則 為 信 仰 中 心 的 義 理 思 想 和 修 持 儀 軌 的 實 踐 方 法 , 此 兩 者 又 需 以 善 業 來 累 積 功 德 資 糧 , 以 期 達 到 修 證 的 果 位 。 二 是 民 間 性 的 觀 音 信 仰 , 此 一 信 仰 是 , 民 間 地 方 性 的 信 仰 結 合 了 觀 音 的 信 仰。誠 如 李 利 安 先 生 所 說:「 民 間 佛 教 的 觀 音 信 仰 體 系 屬 民 間 宗 教 的 範 疇 , 它 最 突 出 的 特 徵 是 沒 有 經 典 的 依 據 , 不 同 時 代 , 不 同 地 區 , 不 同 層 次 的 人 士 均 可 對 其 進 行 任 意 發 揮 。 」 1 1 這 兩 個 體 系 是 相 輔 相 成 , 同 時 並 行 的 在 中 國 本 土 熱 烈 的 展 開 。

觀 音 信 仰 在 中 國 源 遠 流 傳,在 流 傳 的 過 程 中 與 政 治、宗 教、文 化 、 社 會 緊 密 相 結 合 ; 上 至 國 主 , 下 至 販 夫 走 足 無 一 不 被 觀 音 菩 薩 的 魅 力 所 深 深 吸 引 。 觀 音 信 仰 注 入 中 國 的 整 個 生 命 動 脈 , 相 互 融 合 後 , 繼 而 流 出 另 類 的 生 命 形 態 。 這 種 生 命 形 態 , 表 現 在 中 國 的 宗 教 、 文 學 、 藝 術 等 各 方 面 。 在 宗 教 則 表 現 在 佛 、 道 二 教 。 表 現 佛 教 上 , 則 有 天 台 智 顗 對 觀 音 的 詮 釋 著 作 , 如《 觀 音 玄 義 》, 以 創 新 的 手 法 將《 普 門 品 》的 觀 音 玄 義 化 、 哲 學 化 。 華 嚴 三 祖 法 藏 在 《 探 玄 記 ‧ 入 法 界 品 》 中 提 出 了 觀 音 的 大 悲 法 門 , 以 及 觀 音 譯 名 的 詮 釋 等 。 表 現 在 道 教 與 民 間 宗 教 的 則 有,作 為 觀 音 化 身 的 泗 州 大 聖 僧 伽 禪 師 的 信 仰。在 文 學 的 表 現 上 , 則 以 觀 音 的 神 力 為 基 礎 , 而 發 展 出 了 中 國 文 學 中 的 志 怪 小 說 ( 觀 音 的 應 驗 傳 說 )、 變 文 ( 俗 講 文 )、 詩 歌 等 。 在 藝 術 的 表 現 上 , 更 是 豐 富 多 樣 ; 諸 如 觀 音 之 雕 、 塑 像 ( 三 十 三 觀 音 )、 石 窟 壁 畫 ( 觀 音 經 變 圖 、 觀 音 變 )、 坊 間 的 觀 音 名 畫 像 等 枚 不 勝 舉 。 總 的 來 說 , 觀 音 信 仰 出 現 在 中 國 文 化 的 各 各 層 面 上 , 產 生 了 休 戚 與 共 的 關 係 。 因 此 筆 者 試 著 從 歷 史 的 發 展 上 , 將 以 上 受 到 觀 音 信 仰 影 響 的 宗 教 、 文 學 、 藝 術 三 者 , 試 著

1 1 李 利 安 , < 觀 音 文 化 研 究 回 顧 > ,《 中 國 佛 學 》 二 卷 , 一 期 , 1 9 9 4 年 4 月 , 第 3 3 9 - 3 4 0 頁 。

(11)

有 系 統 的 找 出 彼 此 的 關 係 與 相 互 間 的 影 響 。

第 一 節 南 北 朝 時 期 之 漢 譯 經 典 與 造 像

南 北 朝 時 期 , 為 長 期 的 戰 亂 時 期 , 天 災 人 禍 不 斷 , 廣 大 群 眾 長 期 處 於 絕 望 之 境 地 。 此 期 宗 教 為 道 教 與 佛 教 並 行 。 當 時 道 教 宣 揚 以 「 行 符 敕 水 、 消 災 滅 禍 、 累 德 增 善 」,「 白 日 升 天 , 長 生 世 上 」 1 2等 內 容 來 傳 播 ; 這 類 的 思 想 與 佛 教 有 相 似 之 處 。 故 此 期 的 佛 教 是 民 間 佛 教 徒 的 信 仰 是 混 淆 著 道 教 的 色 彩 而 傳 播 。 1 3

壹 、 南 北 朝 歷 史 略 說

一 、 南 朝 歷 史 與 佛 教

東 晉 恭 帝 元 熙 二 年 ( 4 2 0 ), 劉 裕 篡 晉 自 立 為 王 , 立 國 號 宋 , 為 宋 武 帝 , 為 中 國 歷 史 上 南 北 朝 的 開 始 。 其 間 歷 朝 有 宋 ( 4 2 0 - 4 7 8 )、 齊

( 4 7 9 - 5 0 1 )、 梁 ( 5 0 2 - 5 5 6 )、 陳 ( 5 5 7 - 5 8 9 )。 歷 朝 中 , 佛 教 發 展 最 頂 盛 的 朝 代 應 算 是 梁 朝 梁 武 帝 。 武 帝 崇 信 佛 教 , 深 入 教 理 , 並 親 身 實 踐 佛 教 教 法,過 著 嚴 謹 的 戒 律 生 活,堅 持 素 食,於 5 1 1 年 發 布「 斷 酒 肉 文 」;

又 於 5 2 9 年 , 先 後 四 次 捨 身 同 泰 寺 , 後 人 因 此 稱 為「 皇 帝 菩 薩 」。 南 朝 皇 室 繼 承 東 晉 的 傳 統,大 部 份 崇 信 佛 教,與 高 僧 往 來,並 且 精 通 佛 理 。 由 於 上 行 下 效 , 因 此 佛 教 已 深 入 社 會 各 階 層 。 據 說 南 朝 歷 代 所 建 的 寺 廟 多 達 八 千 多 所 , 數 量 驚 人 。 由 此 可 知 , 南 朝 時 期 的 佛 教 文 物 數 量 應 是 相 當 龐 大 , 但 現 今 所 遺 存 下 來 的 文 物 卻 不 多 。 1 4

南 朝 佛 教 主 要 的 論 說 有 幾 種 , 一 、 竺 道 生( 3 5 5 - 4 3 4 )的 佛 性 頓 悟

1 2《 魏 書 》, < 釋 老 志 > 二 十 , 2 0 9 8 - 2 0 9 9 頁 。《 開 放 古 籍 平 台 》, 電 子 版 。

1 3 朱 大 渭 等 著 ,《 魏 晉 南 北 朝 社 會 生 活 史 》, 中 國 社 會 科 學 出 版 社 , 北 京 , 2 0 0 5 1 月 版 , 第 2 2 5 - 2 2 8 頁 。

1 4 李 玉王 民,《 中 國 佛 教 美 術 史 》, 東 大 圖 書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 台 北 ,9 0 年 8 月 版 , 1 0 - 7 3 頁 。

(12)

說 , 以 及 一 闡 提 人 也 能 成 佛 。 二 、 訶 梨 跋 摩 撰 《 成 實 論 》, 主 張 人 、 法 二 空 。 三 、 僧 朗 攝 山 ( 栖 霞 山 ) 三 論 學 1 5與 「 真 諦 」、「 世 俗 諦 」 二 諦 之 討 論 。 四 、 儒 、 釋 、 道 之 爭 , 其 爭 論 的 主 題 為 : 神 滅 與 不 滅 之 爭 1 6、 夷 夏 之 爭 1 7、「 三 破 」 之 爭 1 8。 五 、 東 晉 慧 遠 ( 3 3 4 - 4 1 6 ) 4 0 4 年 撰 《 沙 門 不 敬 王 者 論 》 1 9

南 朝 的 譯 經 以 宋、陳 兩 朝 最 為 重 要。譯 經 方 面,著 名 的 譯 經 僧 有 , 一 、 劉 宋 求 那 跋 陀 羅 , 其 主 要 的 經 典 有 《 雜 阿 含 經 》、《 法 鼓 經 》、《 勝 鬘 經 》、《 楞 伽 經 》。 二 、 陳 朝 真 諦 , 為 中 國 佛 教 史 三 大 翻 譯 家 之 一 ; 其 所 譯 的 經 論 範 圍 遍 及 經、律、論 三 藏,其 中 重 要 的 著 作 有《 攝 大 乘 論 》、

《 阿 毗 達 磨 俱 舍 釋 論 》、《 三 無 性 論 》、《 唯 識 論 》、《 中 邊 分 別 論 》 等 。 南 朝 的 著 作 方 面 , 較 著 名 的 有 梁 朝 僧 祐 著 《 出 三 藏 記 》、《 弘 明 集 》。

二 、 北 朝 歷 史 與 佛 教

中 國 邊 疆 鮮 卑 族 拓 跋 珪 於 3 8 6 年 , 在 盛 樂 ( 今 內 蒙 古 和 林 格 爾 ) 稱 王 ; 國 勢 漸 強 之 後 , 於 3 9 8 年 遷 都 平 城 ( 山 西 大 同 ), 是 為 太 祖 道

1 5 三 論 :《 中 論 》、《 百 論 》、《 十 二 門 論 》

1 6 神 滅 與 不 滅 之 爭 : 此 說 始 於 東 晉 , 到 了 劉 宋 之 初 , 爭 論 更 為 激 烈 。 齊 梁 之 際 , 范 縝 提 出 《 神 滅 論 》, 因 此 引 起 齊 蕭 子 良 和 梁 武 帝 組 織 臣 下 極 力 反 辯 。

1 7 夷 夏 之 爭 : 為 劉 宋 末 顧 歡 撰 《 夷 夏 論 》 後 , 引 起 佛 教 界 激 烈 爭 論 。 本 論 辨 佛 道 二 家 之 異 , 然 立 場 偏 袒 道 家 , 而 貶 抑 佛 教 , 尊 華 夏 而 遠 夷 狄 。 故 此 論 一 出 , 司 徒 袁 粲 、 謝 鎮 之 、 朱 昭 之 、 朱 廣 之 、

惠 通 、 僧 敏 等 皆 撰 文 駁 斥 。

1 8「 三 破 」之 爭 : 南 齊 末 , 某 道 士 假 張 融 之 名 撰 寫《 三 破 論 》, 其 內 容 指 責 佛 教「 入 國 破 國 、 入 家 破 家 、 入 身 破 身 。 」 此 三 破 是 以 儒 家 的 綱 常 為 主 要 依 據 , 並 非 道 家 的 論 點 。

1 9 《 沙 門 不 敬 王 者 論 》: 東 晉 時 , 鑑 於 太 尉 桓 玄 之 壓 迫 佛 教 , 佛 教 教 團 乃 發 表 宣 言 , 認 為 佛 教 教

團 應 處 於 國 家 權 力 之 外 , 然 同 時 代 之 車 騎 將 軍 庾 冰 則 主 張 佛 教 沙 門 應 對 王 者 禮 敬 。 安 帝 之 際 , 桓 玄 支 持 庾 冰 之 論 , 謂 佛 教 教 團 應 從 屬 於 國 家 權 力 之 下 。 慧 遠 則 本 佛 教 徒 之 立 場 , 主 張 沙 門 不 必 禮 拜 帝 王 。 在 印 度 佛 教 之 理 念 中 , 在 法 ( 真 理 ) 之 前 , 不 論 帝 王 或 沙 門 一 律 平 等 ; 法 即 是 不 變 之 真 理 。 此 一 觀 念 於 佛 教 傳 入 我 國 後 , 因 佛 教 勢 力 之 逐 漸 強 大 , 而 形 成 國 家 權 力 與 佛 教 理 想 之 衝 突 。 全 書 分 為 五 篇 。 第 一 〈 在 家 〉 與 第 二 〈 出 家 〉 二 篇 , 論 述 佛 教 出 家 的 本 質 , 強 調 出 家 者 生 活 必 須 超 越 世 俗 。 第 三 篇 〈 求 宗 不 順 化 〉, 論 述 追 求 究 極 之 道 者 , 必 須 否 定 世 俗 的 生 活 。 第 四 篇 〈 體 極 不 兼 應 〉, 論 述 體 得 究 極 之 道 者 , 不 該 順 應 世 俗 。 第 五 篇 〈 形 盡 神 不 滅 〉, 闡 述 人 之 形 體 終 會 滅 盡 , 而 精 神 永 不 絕 滅 , 且 將

輪 迴 不 已。本 書 係 根 據 印 度 佛 教 的 觀 點,而 主 張 在 佛 法 之 前,帝 王 與 沙 門 平 等 。

(13)

武 帝 , 改 國 號 為 魏 , 即 北 魏 。 5 3 4 年 七 月 , 孝 武 帝 不 滿 高 歡 的 專 橫 , 至 長 安 投 奔 宇 文 泰 。 同 年 十 月 , 高 歡 立 孝 靜 帝 , 遷 都 於 鄴 ( 今 河 北 臨 漳 縣 西 南 ), 史 稱 「 東 魏 」。 十 二 月 , 宇 文 泰 弒 孝 武 帝 , 立 南 陽 王 寶 炬

( 魏 文 帝 ), 以 長 安 為 京 , 稱 為 「 西 魏 」。 從 此 北 魏 分 成 東 、 西 魏 。 但 實 為 高 歡 和 宇 文 泰 兩 個 政 權 的 對 峙 。 5 5 0 年 高 歡 子 高 洋 廢 孝 靜 帝 , 改 國 號 為 齊 , 為 文 宣 帝 。 5 5 6 年 宇 文 泰 卒 , 其 侄 宇 文 護 掌 政 權 。 隔 年 , 宇 文 護 舉 宇 文 覺 為 王 , 改 國 號 為 周 。

( 一 ) 北 魏

道 武 帝 群 覽 佛 經 , 深 研 佛 理 , 禮 敬 沙 門 , 任 沙 門 法 果 為 道 人 統 , 管 理 全 國 僧 眾 。 法 果 提 暢 :「 太 祖 明 叡 好 道 , 即 是 當 今 如 來 , 沙 門 宜 應 盡 禮 。 」 又 說 :「 能 鴻 道 者 人 主 也 , 我 非 拜 天 子 , 乃 是 禮 佛 耳 」 2 0此 一 暢 說 成 為 日 後 北 魏 以 佛 教 為 國 教 的 基 礎 。

太 武 帝 拓 跋 熹 初 期 並 不 反 對 佛 教 。 4 3 9 年 太 武 帝 滅 北 涼 後 , 遷 徙 北 涼 吏 民 於 平 城 , 便 有 「 沙 門 佛 事 皆 俱 東 」 2 1一 說 , 因 此 北 魏 的 佛 教 事 更 加 興 盛。4 4 2 年 太 武 帝 信 奉 寇 謙 之 的 天 師 道。4 4 5 年 盧 水 胡 蓋 吳 聚 眾 反 於 杏 城 , 太 武 帝 親 征 。 至 長 安 後 , 見 寺 院 中 有 兵 器 , 認 為 沙 門 與 蓋 吳 通 謀 , 又 聽 信 崔 浩 之 言 , 誅 殺 長 安 沙 門 。 於 次 年 下 詔 焚 燬 境 內 所 有 的 佛 像 與 佛 經 , 坑 殺 全 國 沙 門 , 手 段 極 其 殘 暴 。

太 武 帝 滅 佛 後 , 文 成 帝 於 4 5 2 年 即 位 後 , 下 詔 恢 復 佛 教 ; 詔 文 中 將 前 帝 王 對 佛 教 的 暴 行 說 成 「 有 司 失 旨 , 一 切 禁 斷 。 」 但 文 帝 仍 對 佛 教 極 力 復 興 , 建 寺 造 像 , 於 佛 門 中 多 施 恩 澤 , 廣 度 僧 尼 三 萬 餘 人 。

( 二 ) 北 齊

北 齊 諸 帝 , 屬 文 宣 帝 高 洋 最 崇 信 佛 教 ; 並 將 國 庫 分 成 三 等 份 , 一 份 國 用 , 一 份 己 用 , 一 份 為 供 養 三 寶 2 2。 在 諸 僧 中 , 文 宣 帝 特 別 敬 重

2 0《 魏 書 》, < 釋 老 志 > 二 十 , 第 2 0 8 5 頁 。《 開 放 古 籍 平 台 》, 電 子 版 。

2 1< 釋 老 志 > 二 十 , 第 2 0 8 7 頁 。

2 2< 續 高 僧 傳 > ,《 大 正 藏 》5 0 冊 , 第 5 5 4 頁 b 。

(14)

沙 門 僧 稠,更 隨 僧 稠 學 習 禪 法,受 菩 薩 戒;又 以 昭 玄 大 統 法 上 為 戒 師 , 常 布 髮 於 地 , 令 師 踐 之 。 2 3在 佛 教 事 業 中 , 文 宣 帝 特 重 講 經 弘 法 與 放 生 。 他 在 天 平 寺 盛 弘 講 席 , 國 內 賢 能 居 士 都 齊 聚 天 平 寺( 舊 鄴 宮 ), 來 聽 講 者 有 數 百 人 。2 4另 外 , 文 宣 帝 , 又 大 建 佛 寺 ; 所 度 僧 尼 八 千 餘 人 。 斷 天 下 屠 殺 , 敕 令 全 國 齋 戒 , 趨 除 葷 辛 ; 2 5以 及 冬 、 夏 大 行 布 施 , 受 於 絡 繹 不 絕 。 2 6在 位 期 間 佛 法 非 常 興 盛 。 但 文 宣 帝 晚 期 , 暴 虐 好 殺 , 荒 淫 肆 憚 ; 2 7即 使 所 倚 重 的 僧 稠 也 無 法 令 其 改 正 。

( 三 ) 北 周

北 周 的 帝 王 除 武 帝 外 , 大 部 份 都 崇 佛 教 。 被 周 朝 追 封 為 太 祖 文 皇 帝 的 宇 文 泰 , 史 書 記 載 他 崇 重 大 乘 , 雖 在 政 法 上 日 理 萬 機 , 但 也 常 常 恒 揚 三 寶 ; 並 常 在 宮 內 供 僧 百 人 , 一 起 研 討 經 論 。 2 8武 帝 的 毀 佛 , 主 要 的 原 因 , 為 爭 論 儒 , 釋 、 道 三 教 孰 重 孰 輕 的 問 題 。 從 5 6 9 年 始 , 召 集 群 臣 及 佛 、 道 二 教 人 士 正 式 議 論 , 期 間 曾 多 次 議 論 , 到 5 7 4 年 才 下 召 廢 除 道 、 佛 二 教 。 最 後 以 罷 沙 門 、 道 士 , 令 其 還 俗 為 民 , 以 及 燒 燬 經 像 無 數 。 2 9

三 、 北 朝 佛 教 概 況 3 0

北 朝 的 佛 教 整 體 來 說 有 幾 個 重 點 , 其 說 明 如 下 :

2 3< 辯 正 論 > ,《 大 正 藏 》5 2 冊 , 第 5 0 7 頁 c 。

2 4< 續 高 僧 傳 > ,《 大 正 藏 》5 0 冊 , 第 4 7 5 頁 c 。

2 5< 辯 正 論 > ,《 大 正 藏 》5 2 冊 , 第 5 0 7 頁 c 。

2 6< 廣 弘 明 集 > ,《 大 正 藏 》5 2 冊 , 第 11 3 頁 b 。

2 7《 北 齊 書 》, < 帝 紀 第 四 文 宣 > :「 其 後 縱 酒 肆 欲 , 事 極 倡 狂 , 昏 邪 殘 暴 , 近 世 未 有 。 」, 第 4 1 頁 。《 開 放 古 籍 平 台 》, 電 子 版 。

2 8楊 耀 坤,《 中 國 魏 晉 南 北 朝 宗 教 史 》,人 民 出 版 社,北 京,1 9 9 4 年 4 月 版,第 2 0 9 - 2 1 0 頁 。

2 9《 周 書 》, < 周 書 卷 五 > :「 初 斷 佛 、 道 二 教 , 經 像 悉 毀 , 罷 沙 門 、 道 士 , 並 令 還 民 。 並 禁 諸 淫 祀 , 禮 典 所 不 載 者 , 盡 除 之 。 」, 第 5 3 頁 《 開 放 古 籍 平 台 》,

電 子 版 。

3 0《 中 國 魏 晉 南 北 朝 宗 教 史 》, 第 2 1 7 - 2 4 2 頁 。

(15)

( 一 ) 譯 經 事 業

北 方 的 譯 經 事 業 , 自 鳩 摩 羅 什 後 , 就 以 菩 提 流 支 、 勒 那 摩 提 等 人 為 最 盛 。 他 於 魏 宣 武 帝( 5 0 8 )到 達 洛 陽 , 並 得 到 宣 武 帝 優 沃 的 待 遇 。 菩 提 流 支 所 譯 的 經 典, 自 永 平 初 年( 約 5 0 8 )至 東 魏 孝 靜 帝 天 平 年( 約 5 3 4 ) 間 共 譯 出 經 典 三 十 九 部 一 百 二 十 七 卷 。 3 1其 中 尤 以 《 十 地 經 論 》 對 當 時 的 影 響 最 大 。

( 二 )《 十 地 經 論 》 的 盛 行

《 十 地 經 論 》是 世 親 為《 十 地 經 》所 作 的 論 著 。 此 經 早 在 西 晉 竺 法 護 即 已 譯 出 。 菩 提 流 支 與 勒 那 摩 提 在 共 同 譯 出 《 十 地 經 論 》 後 , 即 各 別 傳 授 此 論 。 與 菩 提 流 授 學 者 , 以 道 寵 為 主 稱 為 北 道 系 。 與 勒 那 摩 提 授 學 者 , 以 慧 光 為 主 稱 為 南 道 系 。 此 二 系 在 北 朝 影 響 範 圍 甚 大 。

( 三 ) 禪 學 的 盛 行

北 朝 中 , 影 響 禪 學 最 大 的 禪 師 是 天 竺 跋 陀 禪 師 ; 於 魏 孝 文 帝 遷 都 前 來 到 北 魏 , 受 到 孝 文 帝 的 敬 重 ; 遷 都 後 , 為 跋 陀 在 嵩 山 建 少 林 寺 。 其 弟 子 中 , 以 慧 光 和 再 傳 弟 子 僧 稠 為 有 名 。 僧 稠 在 禪 學 的 實 踐 有 了 成 就 , 即 受 到 魏 、 齊 二 帝 的 極 高 尊 崇 。 並 撰 《 止 觀 法 》 兩 卷 3 2, 流 傳 於 世 。

( 四 ) 淨 土 與 觀 音 信 仰

北 朝 的 淨 土 信 仰 , 有 彌 陀 與 彌 勒 兩 大 淨 土 的 信 仰 。 彌 陀 信 仰 的 弘 傳 以 曇 鸞 為 主 要 , 所 依 據 的 經 典 為 菩 提 流 支 譯 的《 觀 無 量 壽 經 》。 倡 導 的 法 門 以 觀 想 念 佛 為 主 。 南 北 朝 以 前 , 彌 勒 信 仰 並 不 普 遍 , 此 期 以 後

3 1 < 續 高 僧 傳 > ,《 大 正 藏 》 5 0 冊 , 第 4 2 8 頁 c 。

3 2 < 續 高 僧 傳 > ,《 大 正 藏 》 5 0 冊 , 第 5 5 4 頁 c 。

(16)

才 開 始 漸 漸 盛 行 , 尤 以 北 方 為 盛 。 這 個 時 期 所 譯 出 的 相 關 經 典 有 羅 什 譯《 彌 勒 下 生 經 》、《 彌 勒 成 佛 經 》、 沮 渠 京 聲 譯《 觀 彌 勒 菩 薩 上 生 兜 率 天 經 》。 北 朝 觀 音 信 仰 將 在 下 一 小 節 一 並 詳 述 。

貳 、 南 北 朝 觀 音 信 仰 概 況

「 觀 音 」一 詞 最 早 出 現 是 在 後 漢 支 曜 所 譯 的《 佛 說 成 具 光 明 定 意 經 》

( 1 8 5 ) 中 :「 有 明 士 名 無 穢 王 、 次 復 名 光 景 尊 、 … 次 復 名 觀 音 ; 如 是 眾 名 各 各 別 異。」3 3經 中 僅 提 到 觀 音 之 名,並 無 記 載 觀 音 的 任 何 事 跡 。 其 信 仰 自 西 晉 竺 法 護 翻 譯 《 正 法 經 》 開 始 ( 2 8 6 ); 經 中 記 載 , 祇 要 稱 念 觀 世 音 菩 薩 名 號 就 能 獲 得 免 除 「 七 難 」、 滿 「 二 願 」、 離 「 三 毒 」 之 利 益 3 4; 又 提 到 , 觀 世 音 菩 薩 所 具 有 的 自 在 神 力 能 隨 機 應 化 救 度 眾 生 使 之 得 解 脫 。 3 5以 上 兩 點 論 說 正 好 契 合 了 中 國 因 戰 亂 頻 仍 , 而 顛 沛 流 離 的 人 民 百 姓 心 靈 的 需 求 。 自 此 觀 音 信 仰 才 如 星 火 燎 原 般 的 在 中 國 的 每 個 角 落 漫 延。又,後 秦 弘 始 八 年( 4 0 6 )鳩 摩 羅 什 譯 出《 妙 法 蓮 華 經 》,

《 普 門 品 》 便 被 以 單 行 本 而 流 傳 , 稱 為 《 觀 世 音 經 》 或 《 觀 音 經 》, 此 經 成 為 南 北 朝 觀 音 信 仰 的 重 要 典 藉 ; 於 此 , 觀 音 信 仰 才 算 真 正 的 普 及 到 社 會 各 階 層 。

觀 音 信 仰 的 興 盛 , 除 了 觀 音 經 典 的 大 量 流 傳 以 外 , 觀 音 的 應 驗 靈 感 事 跡 也 是 推 波 助 瀾 的 主 要 原 因 之 一。《 普 門 品 》中 觀 音 的 聞 聲 救 苦 和 三 十 二 應 化 身 的 神 力 , 讓 信 仰 者 得 到 應 驗 靈 感 , 這 種 應 驗 的 經 驗 被 信 仰 者 收 錄 起 來 , 而 集 成 《 觀 音 應 驗 記 》 一 書 流 行 於 民 間 。

最 早 將 觀 世 音 應 驗 故 事 編 纂 成 冊 是 東 晉 謝 敷《 光 世 音 應 驗 記 》,之

3 3< 成 具 光 明 定 意 經 > ,《 大 正 藏 》1 5 冊 , 第 4 5 1 頁 c 。

3 4< 正 法 華 經 ‧ 光 世 音 普 門 品 〉:「 若 有 持 名 執 在 心 懷 , 設 遇 大 火 然 其 山 野 ,… 得 聞 光 世 音 名 , 火 即 尋 滅 。 若 入 大 水 江 河… 稱 光 世 音 菩 薩 … . 使 出 安 隱 。 … 此 三 千 大 千 世 界 滿 中 眾 逆 盜 賊 怨 害 ,… 適 稱 其 名 , 賊 便 退 却 不 敢 觸 犯 , 眾 賈 解 脫 永 無 恐 怖 。… 若 有 學 人 , 婬 怒 癡 盛 , 稽 首 歸 命 光 世 音 菩 薩 , 婬 怒 癡 休 , 觀 於 無 常 苦 空 非 身 , 一 心 得 定 。 若 有 女 人 , 無 有 子 姓 , 求 男 求 女 , 歸 光 世 音 , 輒 得 男 女 。 」

《 大 正 藏 》9 冊 , 第 1 2 8 頁 c - 1 2 9 頁 b 。

3 5 〈 正 法 華 經 ‧ 光 世 音 普 門 品 〉:「 族 姓 子 ! 光 世 音 菩 薩 所 遊 世 界 , 或 現 佛 身 而 班 宣 法 ; 或 現 菩 薩 形 像 色 貌 , 說 經 開 化 ; 或 現 緣 覺 或 現 聲 聞 ,… 光 世 音 菩 薩 , 遊 諸 佛 土 , 而 普 示 現 若 干 種 形 , 在 所 變 化 開 度 一 切 。 」《 大 正 藏 》9 冊 , 第 1 2 9 b - c 。

(17)

中 , 他 收 錄 了 十 餘 則 的 故 事 , 並 將 它 送 給 傅 瑗 , 後 因 東 晉 末 戰 事 而 散 失 殆 ; 劉 宋 時 、 傅 瑗 之 子 傅 亮 根 據 記 憶 寫 了 七 則 , 編 成 《 光 世 音 應 驗 記 》; 張 演 看 到 此 本 後 , 又 撰 集 了 十 則 , 續 於 傅 亮 之 後 故 稱《 續 光 世 音 應 驗 記 》; 到 了 蕭 齊 時 , 陸 杲 又 根 據 當 時 的 書 籍 、 傳 聞 , 輯 錄 觀 世 音 應 驗 故 事 六 十 九 則,繫 於 傅 亮、張 演 二 書 之 後,即 是《 續 光 世 音 應 驗 記 》。

三 本 應 驗 記 共 錄 有 八 十 六 則 觀 音 靈 感 故 事 , 故 又 稱 為 《 觀 世 音 應 驗 記 三 種 》 3 6

除 了 《 法 華 經 ‧ 普 門 品 》 以 外 , 這 一 時 期 相 關 的 經 典 譯 出 也 不 算 少 , 如 : 1、 曹 魏 ( 2 5 2 ) 康 僧 鎧 譯 《 佛 說 無 量 壽 經 》( 現 存 ) 二 卷 。 2 、 晉 ( 2 8 6 ) 竺 法 護 譯 《 普 門 經 》 一 卷 。 3、 晉 ( 2 6 5 - 3 0 8 ) 竺 法 護 譯 《 光 世 音 大 勢 至 受 決 經 》一 卷。4、東 晉( 3 1 7 - 4 2 0 )祗 多 蜜 譯《 普 門 品 經 》。

5、宋( 4 1 8 - 4 2 1 )佛 馱 跋 陀 羅 譯《 大 方 廣 佛 華 嚴 經‧入 法 界 品 》( 現 存 )。

6 、 宋 ( 4 2 0 - 4 2 2 ) 曇 無 竭 譯 《 觀 世 音 菩 薩 授 記 經 》 一 卷 ( 現 存 )。 7 、 北 涼( 4 0 1 - 4 3 3 )曇 無 竭 譯《 悲 華 經 ‧ 授 記 品 》( 現 存 )。 8、 北 涼( 4 3 9 ) 沮 渠 京 聲 《 觀 世 音 觀 經 》 一 卷 。 9 、 南 齊 ( 4 9 0 ) 法 意 譯 《 觀 世 音 懺 悔 除 罪 咒 經 》3 7。 1 0、 劉 宋( 4 2 4 - 4 5 2 )畺 良 耶 舍 譯《 觀 無 量 壽 佛 經 》( 現 存 )。 1 1 、 劉 宋 ( 4 2 0 - 4 7 9 ) 竺 難 提 譯 《 請 觀 世 音 菩 薩 消 伏 毒 害 陀 羅 尼 咒 經 》。 1 2、 梁 ( 5 0 2 - 5 7 7 )《 觀 世 音 成 佛 》。 1 3、 北 周 ( 5 6 0 - 5 7 8 ) 耶 舍 崛 多 譯《 十 一 面 觀 世 音 神 咒 經 》一 卷( 現 存 )、 等 。 以 上 所 述 之 經 典 皆 是 外 來 的 翻 譯 經 典;另 外,國 人 也 著 作 了 符 合 中 國 人 體 材 的 觀 音 經 典 , 但 被 稱 為 疑 偽 經 , 如 《 觀 世 音 三 昧 經 》 一 卷 ( 現 存 )、《 彌 勒 下 生 觀 世 音 施 珠 寶 經 》、《 觀 世 音 十 大 願 經 》 一 卷 、《 觀 世 音 懺 悔 經 》、 東 魏

( 5 3 4 - 5 3 7 )《 高 王 觀 音 經 》( 現 存 )、《 大 悲 雄 猛 觀 世 音 經 》。《 觀 世 音 詠 託 生 經 》 一 卷 。 3 8由 此 可 以 看 出 , 五 世 紀 的 觀 音 信 仰 是 相 當 興 盛 。

3 6董 志 翹 ,《 < 觀 世 音 應 驗 記 三 種 > 譯 注 》, 江 蘇 古 藉 出 版 社 , 南 京 ,2 0 0 2 年 1 月 版 , 第 2 - 3 頁 。

3 7< 歷 代 三 寶 紀 > :「 觀 世 音 懺 悔 除 罪 呪 經 一 卷( 永 明 八 年 十 二 月 出 。 亦 名 觀 世 音 所 說 行 法 經 。 見 寶 唱 錄 及 三 藏 記) 」 第 9 5 頁 , c 。 < 眾 經 目 錄 > :「 觀 世 音 懺 悔 除 罪 呪 經 一 卷( 南 齊 永 明 年 沙 門 法 意 譯 」 第 11 6 頁 c 。 < 大 唐 內 典 錄 > :「 觀 世 音 懺 悔 除 罪 呪 經( 永 明 八 年 十 二 月 出 亦 名 觀 世 音 所 說 行 法 經 見 寶 唱 錄 及 三 藏 ) 」 第 2 6 2 頁 b - c 。 均 出 《 大 正 藏 》 5 5 冊 。

3 8李 玉王 民, < 南 北 朝 觀 世 音 造 像 考 > ,《 中 央 研 究 院 第 三 屆 國 漢 學 會 議 》, 第 6 - 8 頁 。

(18)

南 北 朝 時 代 , 雖 說 密 教 在 中 國 尚 未 形 成 , 但 屬 密 意 的 觀 音 典 藉 己 經 出 現 , 如 宋( 4 2 0 - 4 7 9 )《 請 觀 世 音 消 伏 毒 害 陀 羅 尼 經 》( 簡 稱《 請 觀 音 經 》) 一 卷 、 齊 永 明 八 年 ( 4 9 0 )《 觀 世 音 懺 悔 除 罪 咒 經 》( 闕 本 。 又 稱 為 《 觀 世 音 所 說 行 法 經 》) 一 卷 3 9、 北 周 武 帝 ( 5 6 0 - 5 7 8 )《 十 一 面 觀 世 音 神 咒 經 》 一 卷 。 以 上 的 三 部 經 典 , 現 存 的 有 《 請 觀 音 經 》 和 《 十 一 面 觀 世 音 神 咒 經 》, 此 二 部 經 典 與《 普 門 品 》皆 以 觀 世 音 救 濟 眾 生 為 首 要 訴 求 , 不 同 的 是 , 含 有 密 意 的 經 典 則 增 加 神 咒 的 功 用 。

參 、 南 北 朝 觀 音 造 像 發 展

近 代 中 , 研 究 關 於 南 北 朝 觀 音 造 像 較 為 集 中 的 學 者 有 , 佐 藤 智 水

《 北 朝 造 像 銘 考 》、 侯 旭 東 《 五 、 六 世 紀 北 方 民 民 眾 佛 教 信 仰 》、 李 玉

《 南 北 朝 觀 世 音 造 像 考 》、《 中 國 觀 音 的 信 仰 與 圖 像 》 等 。 其 中 又 以 李 玉民 先 生 的《 南 北 朝 觀 世 音 造 像 考 》 考 察 的 最 為 全 面 與 仔 細 , 不 論 是 在 經 典 依 據 、 造 像 題 記 、 像 式 的 組 合 、 時 代 的 造 像 特 徵 、 分 佈 地 區 及 手 持 物 等 , 無 不 巨 細 靡 遺 。 故 此 小 節 , 筆 者 將 以 上 述 幾 篇 現 有 的 研 究 成 果 , 整 理 如 以 下 的 說 明 。

一 、 觀 音 造 像 題 記

南 北 朝 時 期 的 觀 音 信 仰 狀 況 , 可 從 各 時 代 當 時 的 觀 音 造 像 題 記 看 出 端 倪 。 以 下 為 從 李 先 生 所 搜 集 的 南 北 朝 2 2 7 則 觀 音 造 像 記 , 出 現 在 各 時 代 的 數 量 。

南 朝 4 2 0 - 5 8 9

北 魏 3 8 5 - 5 3 4

東 魏 5 3 4 - 5 5 0

西 魏 5 3 5 - 5 5 1

北 齊 5 5 0 - 5 7 7

北 周 5 5 1 - 5 8 9

6 8 3 3 9 3 8 4 1 2

3 9 < 歷 代 三 寶 紀 > 卷 11 :「 觀 世 音 懺 悔 除 罪 呪 經 一 卷 ( 永 明 八 年 十 二 月 出 。 亦 名 觀 世 音 所 說 行 法 經 。 見 寶 唱 錄 及 三 藏 記) 」《 大 正 藏 》 4 9 冊 , 第 9 5 頁 c 。 闕 本 。

(19)

以 上 的 數 據 顯 示 , 北 魏 和 北 齊 的 觀 音 造 像 數 量 是 最 多 的 ; 但 北 魏 的 國 祚 1 4 9 年 , 北 齊 僅 2 7 年 ; 所 以 在 南 北 的 觀 音 信 仰 , 北 魏 不 如 北 齊 興 盛 。 另 外 , 東 魏 、 北 齊 的 造 像 數 量 是 超 過 西 魏 、 北 周 ; 由 此 可 知 , 東 魏 和 北 齊 的 觀 音 信 仰 比 西 魏 和 北 周 更 加 蓬 勃 。 4 0

二 、 題 記 中 觀 音 像 式 組 合

李 先 生 所 搜 集 的 南 北 朝 2 2 7 則 南 北 朝 造 像 記 中 , 觀 音 像 式 組 合 的 類 型 分 為:( 一 )以 觀 音 為 主 尊 的 組 合 有 2 1 9 則。( 二 )以 阿 彌 陀 佛( 或 無 量 壽 佛 )為 主 尊 , 觀 音 、 勢 至 並 列 兩 側 的 組 合 有 6 則 。( 三 )以 釋 迦 牟 尼 佛 、 觀 音 、 文 殊 三 尊 像 的 組 合 有 1 則 。( 四 )以 彌 勒 、 觀 音 和 藥 師 合 龕 的 組 合 有 1 則 。 4 1

由 以 上 的 分 類 得 知 , 南 北 朝 時 期 觀 音 造 像 的 像 式 組 合 , 仍 以 觀 音 為 主 尊 之 像 式 較 興 盛 。 這 樣 的 結 論 顯 示 , 這 可 能 與 觀 音 經 單 行 本 和 觀 音 應 驗 記 的 廣 泛 流 通 有 甚 大 的 關 係 。

三 、 觀 音 造 像 記 之 願 文

除 了 造 像 題 記 可 提 供 瞭 解 南 北 朝 觀 音 信 仰 的 狀 況 外 , 另 外 , 題 記 中 的 願 文 也 顯 示 了 造 像 者 的 身 份 以 及 造 像 的 目 的 。 以 下 表 格 , 主 要 說 明 李 玉民 先 生 所 搜 集 的 2 2 7 條 的 觀 音 造 像 記 中 , 社 會 各 階 層 人 士 造 觀 音 像 之 目 的 和 發 願 文 來 做 統 計 。 她 將 觀 音 造 像 之 願 文 分 為 三 類 : 供 養 4 2、 世 4 3、 宗 教 4 4。 其 中 屬 宗 教 願 文 者 又 分 為 : 祈 生 西 方 淨 土 和 祈 生 彌 勒 淨 土

4 0李 玉王 民, < 南 北 朝 觀 世 音 造 像 考 > ,《 中 央 研 究 院 第 三 屆 國 漢 學 會 議 》, 第 2 0 頁 。

4 1李 玉, < 南 北 朝 觀 世 音 造 像 考 > ,《 中 央 研 究 院 第 三 屆 國 漢 學 會 議 》, 第 2 0 頁 。

4 2李 玉對 「 供 養 」 類 的 說 法 為 , 僅 記 述 造 像 時 間 、 尊 像 的 名 號 和 造 像 迴 向 的 對 象 , 並 沒 有 載 錄 其 他 任 何 祈 願 文 字 。

4 3李 玉對 「 世 俗 」 類 的 說 法 為 , 對 世 俗 間 的 祈 願 , 如 離 苦 除 病 、 延 年 益 壽 、 現 世 平 安 、 國 祚 永 隆 等 句 子 。

4 4李 玉對 「 宗 教 」 類 的 說 法 為 , 對 出 世 間 的 祈 願 , 如 俱 時 成 佛 、 咸 同 正 覺 、 共 登 彼 岸 、 值 遇 諸 佛 等 句 子 。

(20)

兩 類 。 又 說 明 , 此 兩 類 淨 土 在 南 北 朝 各 時 代 的 分 佈 統 計 以 及 造 像 記 中 觀 音 的 像 式 組 合 類 型 。

供 養 世 俗 宗 教 3 4

西 方 淨 土 2 3 彌 勒 淨 土 1 1

西

1 3 7 1 1 1 7 6 1 1 7

阿 彌 陀 三 尊 像 3

觀 音 主 尊 像 2 0

1 3 2 2 3

在 2 3 則 生 西 方 淨 土 願 文 中,李 先 生 以 觀 音 圖 像 的 角 度 來 考 察,認 為 北 方 造 像 記 中 , 祈 願 往 生 西 方 並 不 意 味 著 觀 音 造 像 具 有 淨 土 的 成 份 。 4 5 另 外 , 1 1 則 祈 生 彌 勒 淨 土 造 像 記 中 , 南 北 朝 各 時 代 皆 有 ; 所 以 , 她 認 為 是 彌 勒 與 觀 音 信 仰 有 混 融 的 狀 況 , 並 無 地 域 的 差 異 。 依 上 文 李 先 生 的 分 析 , 筆 者 以 為 , 從 出 土 的 觀 音 造 像 記 或 許 可 以 看 出 往 生 西 方 願 文 是 否 含 有 淨 土 的 成 份 ? 但 若 從 經 典 的 文 獻 來 看 , 或 許 還 有 另 一 個 思 考 的 角 度 。

南 北 朝 時 期 及 以 前 所 翻 譯 的 淨 土 經 典 , 如 曹 魏 康 僧 鎧 譯 《 佛 說 無 量 壽 經 》、北 涼 曇 無 竭 譯《 悲 華 經‧授 記 品 》,以 及 劉 宋 畺 良 耶 舍 譯《 觀 無 量 壽 佛 經 》和 此 經 的 第 二 譯 後 漢 支 讖《 無 量 清 淨 平 等 覺 經 》、 第 三 譯 吳 支 謙 《 大 阿 彌 陀 經 》 4 6、 第 四 譯 曹 魏 康 僧 鎧 《 無 量 壽 經 》 等 , 以 上 大 部 份 是 以 阿 彌 陀 佛 為 主 , 觀 音 、 勢 至 為 輔 的 形 態 ; 但 其 中 也 有 不 少 強 化 淨 土 觀 音 的 意 味 兒 。 以 下 在 「 淨 土 中 的 觀 音 」 的 小 節 筆 者 將 有 論 述 。 因 此 筆 者 認 為 , 從 觀 音 造 像 記 中 , 祈 願 往 生 西 方 淨 土 的 願 文 , 應 是 含 有 淨 土 成 份 。

4 5李 玉, < 南 北 朝 觀 世 音 造 像 考 > ,《 中 央 研 究 院 第 三 屆 國 漢 學 會 議 》, 第 4 5 頁 。

4 6高 麗 本 名 為《 佛 說 諸 佛 阿 彌 陀 三 耶 三 佛 薩 樓 佛 檀 過 度 人 道 經 》。 為 有 別 於 後 秦 鳩 摩 羅 什 譯 之 《 阿 彌 陀 經 》 故 稱 《 大 阿 彌 陀 經 》。《 出 三 藏 記 集 》 所 載 祇 有 吳 支 謙 和 西 晉 竺 法 護 二 個 譯 本 。

(21)

年 代 位 置 尊 像 式 捻 珠 握 天

淨 瓶 白 拂 姿 態 蓮

楊 柳

1 建 弘 元 年( 4 2 0 )

炳 靈 寺 1 6 9 窟

無 量 壽

像,右 脅 觀 世 音

左 手 當 胸

4 7

右 手 下 垂

立 姿

2 五 世 紀

文 殊 山 千 佛 洞

無 量 壽

像,左 脅 觀 世 音

左 手

右 手

立 姿

3 魏 和 平

( 4 6 0 )

舊 金 山 亞 洲 美 術 館

金 銅 佛 彌 勒 三 尊 像,無 榜 題

左 手

右 手

立 姿

4 延 興 四

( 4 7 4 )

大 阪 市 立 美 術

金 銅 佛 釋 迦 三 尊 像,無 榜 題

左 手

右 手

立 姿

5 太 和 七

( 4 8 3 )

雲 岡 石 窟 1 1 窟 東 壁

菩 薩 三 尊 像 觀 音 、 勢 至、文 殊

遊 戲

6 北 魏 太

和 年 間

雲 岡 石 窟 1 7 窟 南 壁

無 量 壽 三 尊 像

左 手

右 手

冠 中 禪 定 7 南 齊 建

武 二 年

( 4 9 5 )

舊 金 山 亞 洲 美 術 館

左 手

右 手

又 , 從 侯 旭 東 先 生 在 研 究 北 朝 造 像 時 , 收 集 了 共 1 9 6 條 以 觀 音 為 主 的 造 像 記 , 他 以 每 1 0 年 為 一 個 單 位 作 統 計 ; 發 現 觀 世 音 信 仰 自 4 7 0

4 7從 圖 檔 來 看 , 很 有 可 能 左 手 拿 的 是 花 苞 。

(22)

年 盛 行 , 一 直 到 北 朝 末 , 大 致 上 是 發 展 穩 定 4 8。 在 研 究 的 同 時 , 也 發 現 平 民 、 信 徒 所 造 的 觀 世 音 像 要 比 官 吏 、 僧 尼 早 了 幾 十 年 ; 而 平 民 、 僧 尼 造 觀 音 像 的 數 量 皆 高 於 官 吏 。 由 此 他 推 斷 , 北 朝 時 , 平 民 、 僧 尼 是 更 熱 衷 於 觀 世 音 的 信 仰 。 4 9這 一 研 究 的 結 果 , 與 靈 驗 故 事 主 角 人 物 身 份 的 分 析 不 謀 而 合 。 5 0

從 以 上 的 研 究 來 看 , 經 典 中 觀 世 音 救 苦 難 的 精 神 , 為 當 時 現 世 中 飽 受 戰 役 苦 難 的 平 民 、 信 徒 所 接 受 ; 而 平 民 百 姓 所 受 的 苦 難 也 非 在 上 者 的 官 吏 所 能 深 刻 體 悟 ; 因 此 觀 音 造 像 記 中 結 果 顯 示 , 官 吏 的 造 像 數 量 之 所 以 會 少 於 平 民 百 姓 的 原 因 之 一 。

四 、 觀 音 圖 像

從 李 玉先 生 所 做 的 南 北 朝 觀 音 造 像 遺 例 分 析 報 告 中 , 筆 者 試 著 將 所 舉 之 遺 例 以 時 代 之 先 後 、 手 中 持 物 、 姿 勢 、 尊 像 組 合 等 做 表 格 化 的 整 理 , 以 方 便 分 析 觀 音 圖 像 在 南 北 朝 時 代 不 同 的 演 化 過 程 。

( 一 ) 北 魏 中 期 ( 4 5 0 - 5 0 0 )

序 號 1 ( 如 圖 2 - 1 )、 2 之 遺 例 是 我 國 最 早 的 觀 世 音 造 像 遺 例 , 其 造 像 顯 示 , 到 了 五 世 紀 上 半 葉 , 觀 音 的 持 物 似 乎 還 尚 無 規 定 。 而 從 序 號 2 至 4 的 造 像 來 看 , 北 魏 中 期 的 觀 音 造 像 , 部 份 是 承 接 早 期 的 傳 統 造 像 , 其 圖 像 特 徵 並 不 明 顯 , 但 有 部 份 確 漸 具 特 徵 , 如 雲 岡 1 1 窟 東 壁 第 四 層 南 側 的 觀 音 、 勢 至 、 文 殊 皆 採 遊 戲 坐 姿 , 但 三 者 的 圖 像 特 徵 並 不 明 顯 ( 如 圖 2 - 2 )。 五 世 紀 下 半 , 手 持 白 拂 和 水 瓶 的 菩 薩 可 以 作 為 無 量 壽 、 彌 勒 、 釋 迦 等 佛 的 脅 侍 ; 在 此 期 這 類 型 的 菩 薩 可 能 是 觀 世 音 菩

4 8侯 旭 東,< 五、六 世 紀 北 方 民 民 眾 佛 教 信 仰 >,《 法 藏 文 庫‧中 國 佛 教 學 術 論 典 》 佛 光 山 文 教 基 金 會 , 大 樹 , 2 0 0 1 年 8 月 版 , 第 1 1 1 - 1 1 2 頁 。

4 9侯 旭 東 ,《 五 、 六 世 紀 北 方 民 民 眾 佛 教 信 仰 》, 第 1 2 3 頁 。

5 0李 玉, < 南 北 朝 觀 世 音 造 像 考 > ,《 中 央 研 究 院 第 三 屆 國 漢 學 會 議 》, 第 2 1 頁 。

(23)

薩,但 並 非 所 有 的 三 尊 像 中 的 類 型 的 脅 侍 菩 薩,皆 可 視 為 觀 世 音 菩 薩 。 雲 岡 1 7 窟 南 壁 第 二 層 之 三 尊 像 龕 中,右 脅 侍 觀 音 頂 上 所 出 現 的 化 佛 特 徵 ( 如 圖 2 - 3 ) 是 南 北 朝 所 罕 見 ; 這 種 化 佛 特 徵 一 直 到 隋 代 才 開 始 大 量 出 現 。 5 1序 號 7 為 南 齊 ( 4 9 5 ) 的 作 品 ( 如 圖 2 - 4 ), 此 時 南 朝 已 出 現 了 楊 柳 觀 音 的 造 像 , 比 較 北 周 楊 柳 觀 音 的 出 現 卻 早 了 5 0 年 以 上 。

此 外 , 李 先 生 也 收 集 了 1 2 2 件 南 北 朝 時 期 刻 著 觀 音 名 號 的 金 銅 或 石 雕 造 像 的 資 料 。 其 中 南 朝 造 像 祇 有 兩 件 , 北 朝 有 1 2 0 件 , 差 別 相 當 的 大 。 此 種 差 異 可 能 受 了 當 時 南 方 佛 教 偏 重 義 學 , 北 方 重 實 踐 的 風 氣 的 影 響 。 又 , 1 2 2 件 的 觀 音 造 像 中 , 屬 北 魏 ( 5 0 0 ) 以 前 的 有 1 1 件 。 1 1 件 中 , 依 圖 像 的 特 徵 可 分 為 兩 大 類 : 一 類 是 , 右 手 持 一 莖 長 莖 未 敷 蓮 花 , 左 手 握 天 衣 的 造 像 ; 計 有 六 件 , 應 屬 河 北 作 品 。 另 一 類 是 , 右 手 持 一 莖 長 莖 未 敷 蓮 花 , 左 手 執 淨 瓶 的 造 像 ; 計 有 五 件 , 大 部 份 屬 山 東 作 品 。 因 河 北 、 山 東 彼 此 相 鄰 , 故 在 造 像 風 格 上 也 會 相 互 影 響 , 因 此 河 北 出 土 的 觀 音 金 銅 像 有 著 山 東 的 造 像 特 徵 。 5 2

( 二 ) 北 魏 晚 期 ( 5 0 1 - 5 3 4 )

承 上 述,屬 北 魏 晚 期 的 觀 音 造 像 有 4 1 件,依 其 圖 像 特 徵 主 要 可 分 為 四 類 : 1、 右 手 持 一 長 莖 未 敷 蓮 花 , 左 手 握 天 衣 的 造 像 ; 有 8 件 。 2 、 右 手 持 一 長 莖 未 敷 蓮 花,左 手 執 淨 瓶 的 造 像 有 1 0 件。3、右 手 施 無 畏 , 左 手 與 願 印 之 造 像 有 1 0 件 。 4 、 右 手 無 畏 印 , 左 手 或 下 垂 、 或 手 背 向 外 、 或 持 淨 瓶 有 7 件 。

從 以 上 李 先 生 的 分 類 可 以 看 出 , 在 北 魏 晚 期 , 觀 音 圖 像 特 徵 有 了 新 的 變 化 , 如 出 現 像 第 3、 4 類 的 造 像 , 觀 音 右 手 無 畏 印 , 左 手 與 願 印 或 下 垂 、 或 手 背 向 外 、 或 持 淨 瓶 的 新 特 徵 。

在 像 式 組 合 方 面,則 有 3 8 件 單 尊 式 觀 音 菩 薩 立 像,以 及 三 件 以 觀 音 為 主 尊 的 三 尊 像 。 此 三 尊 像 的 形 式 組 合 為 : 1、 陝 西 出 土 的 一 菩 薩 二

5 1李 玉, < 南 北 朝 觀 世 音 造 像 考 > ,《 中 央 研 究 院 第 三 屆 國 漢 學 會 議 》, 第 2 8 頁 。

5 2李 玉,< 南 北 朝 觀 世 音 造 像 考 >,《 中 央 研 究 院 第 三 屆 國 漢 學 會 議 》,第 2 9 - 3 0 頁 。

(24)

脅 侍 菩 薩 組 合 。 2 、 山 東 出 土 的 一 菩 薩 二 脅 侍 比 丘 組 合 。 3 、 身 著 褒 衣 博 帶 袈 裟 的 立 佛 三 尊 像 , 造 像 記 說 明 主 尊 是 觀 音 。 李 先 生 指 出 , 這 件 遺 例 的 出 現 , 可 能 與 當 時 所 流 行 的 《 大 阿 彌 陀 經 》 5 3和 《 悲 華 經 》 5 4 中 觀 世 音 被 授 記 成 佛 的 說 法 有 關 。 而 觀 音 佛 和 菩 薩 三 尊 像 的 出 現 , 也 說 明 了 此 期 的 觀 音 信 仰 較 北 魏 中 期 重 要 。

( 三 ) 東 魏 ( 5 3 4 - 5 5 0 )、 西 魏 ( 5 3 5 - 5 5 1 )

此 期 2 4 件 的 遺 例 中 , 2 3 件 東 魏 , 1 件 西 魏 ; 2 4 件 中 , 有 2 件 是 觀 音 佛 的 遺 例;3 件 觀 音 菩 薩 三 尊 像;其 餘 皆 為 單 尊 的 觀 音 菩 薩 立 像 。 東 魏 1 1 件 河 北 造 像 中,有 1 0 尊 皆 為 大 理 石 雕( 大 理 石 材 為 定 州 所 產 ), 其 特 徵 為 , 手 持 蓮 苞 ( 如 圖 2 - 5 - 1 、 2 - 5 - 2 ), 這 種 特 徵 北 魏 從 未 出 現 過 。 1 件 是 銅 造 觀 音 像 , 其 特 徵 為 , 一 手 持 一 莖 長 莖 未 敷 蓮 花 , 一 手 執 淨 瓶 , 為 北 魏 所 常 見 的 造 形 。 另 外 1 3 件 非 河 北 的 造 像 中 , 大 部 份 皆 上 承 北 魏 晚 期 的 傳 統 造 像 。

( 四 ) 北 齊 ( 5 5 0 - 5 7 7 )、 北 周 ( 5 5 1 - 5 8 9 )

六 世 紀 下 半 , 北 朝 的 遺 例 中 共 有 5 4 件 ; 北 齊 4 9 件 , 北 周 5 件 。 1、5 4 件 中 之 像 式 組 合 分 為 :單 尊 像( 如 圖 2 - 6 )5 5、 三 尊 像 、 五 尊 像 、

七 尊 像 、 雙 觀 音 像 。

2、5 4 件 中 之 觀 音 持 物 的 造 形 特 徵:2 6 件 為 右 手 施 無 畏,左 手 與 願 印;。

另 有 , 一 手 執 蓮 苞 , 一 手 持 桃 形 物 之 造 形 。

3 、 北 齊 觀 音 造 像 特 徵 : 雙 觀 音 像 ( 如 圖 2 - 7 - 1 、 2 - 7 - 2 )。

4 、 北 朝 已 出 現 了 楊 柳 觀 音 立 像 的 形 式 ( 右 持 楊 柳 、 左 持 淨 瓶 )( 如 圖 2 - 8 )。 北 周 觀 音 造 像 特 徵 則 出 現 了 趺 坐 像 。

從 以 上 條 列 式 的 說 明 可 看 出 , 六 世 紀 下 半 , 觀 音 的 造 像 出 現 了 不

5 3< 佛 說 大 阿 彌 陀 經 > ,《 大 正 藏 》1 2 冊 , 第 3 3 6 頁 b 。

5 4< 悲 華 經 ‧ 諸 菩 薩 本 授 記 品 > ,《 大 正 藏 》3 冊 , 第 1 8 6 頁 a 。

5 5《 碑 刻 造 像 》, 山 東 友 誼 出 版 社 , 濟 南 ,2 0 0 2 年 1 0 月 版 , 第 5 0 4 頁 。

(25)

少 的 變 化 。 在 像 式 組 合 方 面 , 出 現 了 五 尊 、 七 尊 及 雙 像 組 合 。 尤 以 觀 音 雙 像 組 合 , 學 者 認 為 是 受 到 《 法 華 經 》 思 想 的 影 響 , 主 要 是 彰 顯 權 實 的 觀 念 。 5 6

第 二 節 隋 唐 時 期 之 漢 譯 經 典 及 造 像

中 國 佛 教 的 發 展 到 了 隋 唐 , 可 說 是 蓬 勃 盎 然 , 花 團 錦 簇 , 充 滿 了 無 限 的 生 機 。 佛 教 的 各 種 學 說 、 各 個 宗 派 , 到 了 這 一 時 期 , 都 得 到 相 當 完 備 的 發 展 , 且 大 致 抵 定 。 在 隋 唐 , 佛 教 盛 行 的 地 方 , 其 佛 教 圖 像 也 隨 著 興 盛 , 其 發 展 的 樣 式 及 變 化 , 也 有 如 櫻 花 亂 墜 般 的 絃 爛 奪 目 , 令 人 目 不 暇 給 。 當 在 研 究 隋 唐 觀 音 信 仰 和 圖 像 的 發 展 時 , 瞭 解 隋 唐 的 佛 教 概 況 和 佛 教 圖 像 背 景 是 有 其 必 要 。

壹 、 隋 唐 時 期 的 歷 史 與 佛 教

一 、 隋 代 歷 史 與 佛 教

隋 代 國 祚 很 短( 5 8 1 - 6 1 7 ), 經 歷 兩 個 皇 帝 , 文 帝( 5 8 1 - 6 0 4 )與 煬 帝 ( 6 0 4 - 6 1 7 )。 隋 文 帝 崇 尚 佛 教 , 由 於 前 朝 北 周 武 帝 的 毀 佛 , 佛 教 幾 乎 殆 滅 。 故 文 帝 即 位 後 就 開 積 極 的 復 興 佛 教 , 極 力 修 復 北 周 所 廢 的 寺 宇 和 經 像 。 立 國 初 年 , 在 首 都 興 建 大 興 善 寺 , 並 敕 令 全 國 四 十 五 州 各 建 大 興 善 寺 一 所 。 5 7仁 壽 年 間 ( 6 0 1 - 6 0 4 ) 在 各 州 建 造 舍 利 塔 。 5 8又 廣 邀 南 北 的 高 僧 、 賢 德 齊 聚 長 安 , 一 時 , 長 安 佛 教 鼎 盛 , 人 文 薈 粹 , 成 為 佛 教 的 中 心

煬 帝 在 晉 王 時 , 於 平 陳 之 後 , 就 利 用 軍 隊 搜 尋 經 像 , 編 成 寶 台 經

5 6林 保 堯 ,《 法 華 造 像 研 究 - 嘉 登 博 物 館 藏 東 魏 武 定 元 年 石 造 釋 迦 像 考 - 》, 藝 術 家 出 版 社 , 台 北 ,1 9 9 3 年 版 , 第 2 4 5 - 2 5 6 頁 。

5 7道 宣 , < 集 古 今 佛 道 論 衡 > :「 乃 命 史 官 為 尼 作 傳 , 帝 昔 龍 潛 所 經 四 十 五 州 , 及 登 極 後 , 皆 悉 同 時 起 大 興 國 寺 。 」《 大 正 藏 》5 2 冊 , 第 3 7 9 頁 a 。

5 8< 集 古 今 佛 道 論 衡 > 卷 2:「 仁 壽 元 年 帝 及 後 宮 同 感 舍 利 並 放 光 明 , 砧 槌 試 之 宛 然 無 損 , 遂 前 後 置 塔 諸 州 百 有 餘 所 。 」《 大 正 藏 》2 0 冊 , 第 3 7 9 頁 a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千」的法界觀。智者大師依《法華經》十如是,《華嚴經》十法界,《智 論》三世間,立如來法身實相之境的「一念三千」。《智論》說法界有三 類世間 :

香光莊嚴門第七十二期〕民國九十一年十二月 wv 一一三.. 行動。所以,說社區的要旨即要在無組織的地理社區內 9

還有一些寫卷,我們只能確認其大概書寫區域,無法將其系於

凡是到敦煌莫高窟參觀過的人,大多都被北魏第二五四窟的兩幅壁畫震撼過,那就是南

“…are no longer walled gardens with ‘keep out’ signs, but open and exciting hubs offering us an intellectually charged socket into which we can all plug when in need of

大多是對佛教進行管理方面的內容。前已述及,唐令迄今為止已經佚失。二十世紀初,在中

第二種為專門論述西方印刷字體發展史的著作,目前具代表性例如前節所 述,哈佛大學出版的 Daniel Berkeley Updike《Printing Type: Their History, Forms and

敦煌寫本〈禪門十二時〉,歌詠勸凡人的計有:S.427,北京 8440(鳥 10)等二件。全 套十二首。體制為「三 韻 、七 韻 、七、七 韻 、七、七 韻 、七、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