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四節 經營策略

效等四個要素的共同點(common thread),定義了組織目前狀況和計 劃的未來情況的基本性質。

Glueck(1976)策略是為達成組織的基本目標而設計一套統一的、全 面的、協調的、廣泛性、整合性的計劃。

吳思華(1996)經營策略為企業有效運用資源、評估未來發展方向及界 定生存利基、採取適當企業經營目標的決策。

Porter(1996)策略就是做選擇(取捨-Trade off-選擇與放棄),設定 限制(何者可為,何者不可為)、選擇要跑的比賽,並且根據自己在所 屬產業的位置,量身訂做出一整套活動。

湯明哲(2003)策略是統合企業內相關資源之整體性的指導原則,目的 在於戰勝對手,創造公司長期良好的績效。

Miles & Snow[1978]在產業環境中,企業如何因應外在環境改變的策 略,指出企業採取的策略行為模式,大致可分為四種型態:「反應者 策略(Reactor)」、「防禦者策略(Defender)」、「分析者策略(Analyzer)」

與「前瞻者策略(Prospector)」,而每種型態,組織都有其因應環境 變化的策略,再根據此策略形成本身的技術、結構、以及程序。這四 種模式分述如下:

(1)反應者(Reactors)策略

反應者是指組織感受及察覺到組織環境變動以及不確定性,但卻無有 效地反應,由於這類組織缺乏策略與組織間關係的一致性,因此反應 者常常要到環境變化而產生巨大壓力時,才會被迫來採取改變措施。

(2) 防禦者(Defenders)策略

防禦者是指企業組織防禦自己專精的產品市場範圍,這樣的組織較少 調整本身的技術、結構以及其營運的方式,主要是專注於效率的提昇 及降低作業成本。

(3) 分析者(Analyzers)策略

(4) 前瞻者(Prospectors)策略

前瞻者是指會主動、積極且持續地在環境中尋找市場機會的組織,這 些組織是產業中的變動來源。由於它們針對環境趨勢變化的反應,來 進行各項市場的創新機會上,因此這些組織的經營效率可能不高。

Aaker (1984)認為眾多經營策略,大致上不離兩種分類:一般競爭策 略(包括差異化、低成本、集中化、先佔及綜效五種策略)及投資成長

下游、銀行、政府、勞工…等)形成一「事業共同體(Business Ecosystem)」。網路的策略構面又可分為體系成員、網路關係、網路 位置三項。

Porter(1980)指出,競爭策略的目的在於針對產業競爭的決定因素,

建立能獲取利潤且能持續競爭地位,其策略不僅要因地制宜,更要從 企業有利的角度來改變環境,具競爭優勢的策略型態主要有三種:

(1) 成本領導策略(cost leadership strategy):

控制各項成本,降低生產成本,成為產業中最低成本廠商,維持整體 成本領導地位,取得成本優勢的策略。

(2) 差異化策略(Defferentiation strategy):

企業在產業內廣泛重視某些領域,提供與其他競爭者有差別之產品或 服務,獨特的定位以取得競爭優勢。

(3) 集中化策略(Focus strategy):

Glueck(1976)認為企業的經營策略可分為下列四種:

(1) 穩定策略(Stability strategy):企業在現有的經營業務範圍 內提供服務,由於對於目前績效感到滿意,以及外在環境相對穩定,

追求以往相同的目標,所採取的維持現狀之策略。

(2) 成長策略(Expansion strategy):企業將營運目標數值訂定大 幅提高,期要超越過往的經營水準策略。例如對市場目標及銷貨目標 數值之大幅提高或採用直接擴充、購併、多角化等方式。

(3) 退縮策略(Retrenchment strategy):企業致力於某些功能的 改進,尤其是降低營運成本及營運規模,以減少所提供之產品或服務 的策略方式。例如裁撤某些部門或員工等模式。

(4) 綜合策略(Combination strategy):企業把不同的策略方向(穩 定、成長、退縮)同時應用組織於各個事業部門,或應用於未來的各 個時間階段。

Ansoff(1965)對企業的成長策略,根據市場與產品的新、舊二個構 面描述企業成長方向,分為以下四種成長策略:

(1) 市場滲透策略(Market penetration stratege):企業於現在 市場中, 以現有產品吸引新舊顧客的使用量,以提高市場佔有率等。

例如設法透過行銷來增加顧客購買產品。

(2) 市場開發策略(Market development strategy):企業以現有 產品在新市場上推出,開擴新市場區域。

(3) 產品開發策略(Product development stratege):企業在現有 市場上開發新產品或改良舊產品以吸引目前客戶群,增加銷售量而達 到成長的目標。例如開發新產品、擴張產品線等。

(4) 多角化策略(Diversification stratege):企業發展新產品,

並將該產品拿去開拓行銷新的市場,來達到企業成長目標。

Hofer&Shendal(1979)策略層次分為:

(1) 整體企業策略(Corporate Strategy):即對不同的事業領域,

加以評估,以決定企業應進入何種事業領域。

(2) 事業策略(Business Strategy):在既定的事業領域內,企業要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如何採取適當的方法來獲得有利競爭態勢。

(3) 功能領域策略(Functional Area Strategy):在探討如何使資 源的生產力達到最高。

Aaker﹙1984﹚認為,策略的管理模式著重在投入與產出的概念,

所以在擬定策略時需要投入外在及內在分析,而產出即是各項決策,

其所定義的外在分析,包含環境分析、產業分析、競爭對手分析及顧 客分析;內在分析包含內部組織分析、經營績效分析、優劣勢分析等。

企業可瞭解目前及未來的優勢、劣勢、機會與威脅,而能掌握與維持 企業的競爭優勢。

Porter (1996)認為,研擬策略的第一步,就是要有一個正確的目 標。因此,企業要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是:「我們有正確的目標嗎?」

「我們正在實踐這個正確的目標嗎?」第二個步驟,則是環顧你所在 的產業,公司要有能力從產業中得利。你不可能制定策略卻不知道你 在和誰競爭?而產業生態也會直接影響到你的經營績效,因此了解產 業結構及產業獲利程度非常重要。

吳思華(1996)在策略九說中強調企業基本目標為生存、利潤與成 長,策略規劃過程以策略分析、研擬及執行來對企業外部環境與本身 條件進行動態策略規劃,使企業制定未來發展方向。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a tiona

l Ch engchi University

策略規劃的過程均始於策略分析,策略分析核心架構,也就是 SWOT 分 析。SWOT 分析包含了外在總體環境分析、產業分析、消費者分析、競 爭者分析及自我分析。SWOT 分析的中心目的在確認適合企業經營模式 之策略,使企業之資源與能力符合環境運作之需要。

一、探索性個案研究(exploratory)

處理有關「是什麼(what)」的形式問題。探索性研究是對某些研究 問題缺乏明確觀念或理論時,研究者為了釐清與發現真象,用一個較 廣泛的研究,有助於發展更清晰的概念,建立假說,並且判斷研究是 否值得進行。

二、敘述性個案研究(descriptive)

處理有關「誰(who)」、「何處(where)」的形式問題。敘述性研 究有明確界定的研究問題和假設,並能夠以結構式的方法進行研究,

專注於欲了解研究主體的特徵或敘述某種現象與另外現象的連結,對 於分析過程中將與其無關的變項去除,針對敘述性假設而做的研究設 計。

三、解釋性個案研究(explanatory)

處理有關「如何(how)」與「為什麼(why)」的形式問題。解釋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