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綜合討論

在文檔中 中文姓名聲調探析 (頁 65-91)

本研究主要以兩大主軸探討中文姓名聲調,一是實際姓名語料的統計調查,

一是姓名聲調感知實證研究。,本章將針對這兩方面進一步深入討論,並從所得 的結論提出未來研究之建議。

全章一共分為五個部份:(一)說明姓名聲調統計之主要發現,(二)簡述並 討論聲調感知實驗之發現,(三)綜合探討統計結果和實驗結果,(四)理論探討 及(五)對後續相關研究提出具體建議及方向。

5-1 姓名聲調統計之發現

雙名聲調組合的選用不因姓氏聲調而有差異之重要發現與譚汝為(2006)不 符,譚認為在姓名音節上的安排宜平仄相間32,換言之,即雙名聲調組合的選用應 受姓氏聲調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無論姓氏聲調,雙名聲調組合偏好相近,且首 選皆為 4-2 之聲調組合。故其論述應修正為「不包含姓氏聲調,僅在雙名聲調部 分偏好平仄相間,且其形式為仄-平」。另外,三字姓名聲調組合的分析呼應譚德姿

(2000),(一)三字同調僅佔少數,即便三字同調,全平的比例高於全仄。(二)

三字姓名聲調為抑揚型的比例佔絕大多數,

根據雙名聲調統計,3-3 聲調組合殿後的結果與馮志英、宋興晟(2008)吻合。

但是,雙名聲調的高低調組合33與Chan & Huang(1997)品牌名稱聲調調查結果

34有所差異,品牌名稱偏好「高調-高調」,「低調-高調」次之,而實際姓名統計結 果恰好相反。雖然人名及品牌名稱偏好的前兩名聲調組合順序不同,但二者均偏 好高調結尾。此外,若換以平仄概念詮釋,雙名偏好「仄-平」組合,「平-平」次

32 三音節姓名宜為「平-仄-平」或「仄-平-仄」結構

33 雙名聲調的高低調組合情形:「低調-高調」>「高調-高調」>「高調-低調」>「低調-低調」

34 品牌名稱聲調分析:「高調-高調」>「低調-高調」>「高調-低調」>「低調-低調」

平」之說法不謀而合,但排序為第二之雙名「平-平」組合卻與她不宜採用「仄-仄」或「平-平」組合之論述有所牴觸。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實際語料統計結果 顯示,在兩高調或兩低調組合中可以看出性別偏好差異(雙名皆為高調時多為女 名,皆為低調時多為男名),支持陳勝雄(1995)「雙名聲調為三、四聲之組合較 符合男性;而一、二聲之組合較符合女性」的論點。

前人研究多關注的尾字聲調,本研究統計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姓名尾字採用 二聲,比例顯著高於其他聲調。馮怡蓁(1996)三字詞35的聲調研究統計三字詞 的首字、中字、尾字的聲調選用情形發現,無論是詞首、詞中或詞尾,四聲選用 比例均明顯高於其他聲調,且位置越往後比例越高36。馮認為末尾位置偏好四聲,

乃因該調型符合自然語流的句末音高衰退下傾現象37(pitch declination effect)。

專有名詞的三字姓名和一般三字詞在尾字聲調的選用恰恰相反,一般三字詞偏好 以降調結尾,而姓名則偏好以升調作結。筆者推測,升調之調型雖與自然語流的 句末音高下傾現象有所抵觸,但為達喚稱引發聽者注意之功能,姓名尾字聲調的 選用自有特殊安排。

另外,針對尾字、中字聲調統計結果值得討論的一點是,無論是尾字或中字,

字調的選擇均不喜三聲,推測可能原因有二。一、能運用在姓名的三聲字本來就 較少(三聲字調的轄字比例最低),原因二、三聲字多只唸讀為前半上(21/31),末 尾調素屬低調域,且三聲的音強最低、時長最短(翁秀民、楊正宏,1997),可能 不利於聽感,故三聲在命名時選用率低。

第二點值得注意的是,四聲在尾字聲調選擇排序第三,在中字聲調反而排序 第一,但其餘聲調前後排序不變(二聲>一聲>三聲)。許慧娟(2006)嘗試以配 搭角度解釋中字和尾字的聲調選擇,尾字末尾調素偏好高調域,故聲調選用一聲 和二聲對提高辨識度(perceptual saliency)有所幫助,且二聲既為高調且時長較

35 蒐集自中文詞知識庫小組(Chinese Knowledg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Group)的 2,107 筆三 字詞(專有名詞除外),包含名詞(如:電腦室)、動詞(如:打電話)、形容詞(如:髒兮兮)、

副詞(如:之所以)、連接詞(如:另方面)等五種不同詞性。

36 實際百分比依序是:詞首 33.2%、詞中 40.4%及詞尾 42.7%。

37 相較於句首的音高,句末音高有逐漸下降的趨勢(Cruttenden,1997)。

長,所以比例理應更高。本研究尾字聲調選用的排序結果支持其論述。欲滿足命 名響亮的效果,中字末尾調素應以低調域和尾字聲調搭配,達到一低一高的聲調 反差凸顯聽覺對比,合理解釋何以四聲在中字所佔比例最高。同時,聲調配搭的 論點亦解釋何以在兩萬兩百筆姓名資料中,雙名聲調 4-2 組合多,因為在聽覺感 知上具有高辨識度及顯著聽覺對比,因而在命名時頻頻中選。

最後,本研究尾字聲調統計結果和譚德姿(2000)、張燕春(2002)、馮志英、

宋興晟(2008)、Chan & Huang(1997)一致,無論是人名或品牌名稱,尾字調 均以一、二聲的比例高,而且特別偏好以二聲作結。

5-2 聲調感知實驗之發現

感知實驗結果發現性別影響雙名聲調組合,與文獻中陳勝雄(1995)認為雙 名聲調或尾字為三、四聲之組合較符合男性陽剛特質,而一、二聲較符合女性柔 媚特質的論點不謀而合。但與譚德姿(2000)、譚汝為(2006)姓名聲調的安排 宜平仄相間之論述不符。

此外,感知實驗結果發現,受試者依尾字聲調判斷該聲調組合適合特定性別 的行為凸顯尾字的重要性,表示在三字姓名中,尾字在聽覺感知上給人留下的印 象最為深刻、具有影響力,故須慎選姓名尾字聲調。另一方面,實驗結果顯示尾 字 聲 調 的 選 擇 偏 好 在 男 女 名 呈 現 鏡 像 關 係 , 若 從 聲 調 的 聲 情 效 應 (sound symbolism)探討,Tarte & O’ Boyle(1982)錄製三個單音節詞/kas/、/kis/、/kus/,

並操弄每個單音節詞的基頻及時長38,搭配成五種組合39。三個單音節詞配合以上 五種組合共有15 個刺激項進行感知實驗,15 位英語母語者以等級評價量表(rating scale;1-7 分)評比每一刺激項與其所提供的極性形容詞40(Bipolar Adjective)

38 在基頻部份,調整成原來的 0.75 倍(Low)、1 倍(Normal)及 1.33 倍(High);而時長部 份,調成原來的 0.67 倍(Fast)、1 倍(Normal)及 1.5 倍(Slow)。

39 低基頻-原本語速(L-N)、高基頻-原本語速(H-N)、原本基頻-語速慢(N-S)、原本基頻-語 速快(N-H)以及原本基頻-原本語速(N-N)。

40「極性形容詞」是指可以用某種「度量」量度並以一對反義詞出現的形容詞,如以高度作為度 量,則有「高/矮」這對極性形容詞,其中「高」為「正向形容詞」(Positive Adjective),「矮」

為「負向形容詞」(Negative Adjective)。

相關程度。15 組極性形容詞包含重/輕、硬/軟等(如:受試者聽到/kas/搭配 L-N 的試驗項,評比其與形容詞「重/輕」的相關程度,若受試者判斷該試驗項與「重」

較相關則分數越趨近於 7;反之與「輕」較相關則分數越趨近於 1)。實驗中一對 極性形容詞為「陽性(Masculine) / 陰性(Feminine)」,評比結果顯示:基頻高

(H-N),評分結果為 3.38,偏陰性;而基頻低(L-N)時,評分結果為 6.24,偏 陽性。石基琳(1988),鄭秋豫(1990)分析國語四聲的聲學表現41,一聲、二聲 基頻曲線終點於高頻 215-275Hz 之間,屬高調域;三聲、四聲終點落於低頻 125-180 之間,屬低調域。本論文實驗結果發現尾字四聲、三聲多被選為男名,因 基頻終點在低頻(低調域),偏「陽性」;而尾字為一聲、二聲多被選為女名,因 基頻終點為高頻(高調域),偏「陰性」。文獻上不同性別在姓名音段的選用上亦 有類似發現,朱曉農(2004)採用隨機取樣方式,抽取 121 個姓名42進行聲母及 韻母的分析,發現單元音i(如:怡、莉、妮)在女名中出現的頻率為男名的四倍

(33.9%:8.8%)。至於聲母的部份,女名傾向採用齒音 ts、s,而男名多採用顎 音tʃ、k。朱認為前者為摩擦音且能量多在高頻,故聽感上較為尖細,予人弱、小 之感受,適合女性;而後者能量多在低頻,聽起來較有低沉感。

不論聲調或音段選擇,男名偏好低調(低頻),女名偏好高調(高頻)。朱曉 農(2004)探討親密與高調時,曾引述 Ohala(1984,1994)音高在生物學的含 義,「基頻編碼(frequency code)」之跨語言、甚至跨物種意涵:「基頻編碼首先 將高調和「小體型發音者」之含義聯繫在一起,然後派生出「下屬、弱勢、屈從、

無威脅、討好、想要對方善待」等含意。相反的,低調則與「大個兒發音者」相 關,派生意義為「統領、侵犯性、有威脅」。David Graddol & Joan Swann(1989)

探討不同性別在發音本質上的差異,男性聲帶比女性長且厚,故振動頻率小,嗓 音較為低沉。音高除了受聲帶的長度及厚度的影響,亦受聲腔(vocal cavity,包

41 石基琳(1988)指出,一聲和二聲的基頻輪廓線終點在高頻 250~275Hz,而三聲和四聲 終點在低頻125~150Hz。鄭秋豫(1990)研究結果顯示,一聲和二聲的基頻輪廓線終點在 高頻215~250Hz,三聲和四聲終點在低頻 150~180Hz。

42 包含 53 個女名,68 個男名。

含口腔及鼻腔)大小及長度的影響。男性發音器(vocal apparatus)多較女性為 大,基於「空氣體積越小所發頻率越高,反之則頻率越低」的聲學物理特質,故 男女發音的先天性別差異可解釋為何低頻多與男性連結,而高頻則多與女性連結。

最後,針對雙名1-1 組合不適合男性的程度更甚於 3-3,本論文推測受試者偏 好有音高變化的聲調組合,3-3 雖以半上不變調形式呈現,但至少具有音高變化;

而1-1 不僅同調、無音高變化,且一聲屬高調域,偏「陰性」,所以最不適合男名。

5-3 語料統計及感知實驗之綜合探討

本節根據姓名統計和感知實驗結果,提出幾點深入探討。

以姓名聲調統計結果作為參照和感知實驗結果進行比較可發現,聲調選用的 性別差異並非透過前幾名偏好的聲調組合,而是藉由較不討喜的末幾名聲調組合 表現出來。從感知實驗結果觀察到,判別男名時,受試者在尾字聲調偏好三聲、

以姓名聲調統計結果作為參照和感知實驗結果進行比較可發現,聲調選用的 性別差異並非透過前幾名偏好的聲調組合,而是藉由較不討喜的末幾名聲調組合 表現出來。從感知實驗結果觀察到,判別男名時,受試者在尾字聲調偏好三聲、

在文檔中 中文姓名聲調探析 (頁 65-91)

相關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