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二、網路化創意產品設計鷹架教學網站

依據上述建置了網路化創意產品設計鷹架教學網站,以下說明網站之內容及架構:

1.鷹架教學網路化產品設計網站

鷹架教學網路化產品設計教學網站介面如圖 3-24 所示,網站共分完三個區塊,分別是 個人化區、線上學習區、網站功能區,其說明如下:

圖3-24 鷹架教學網路化產品設計教學網站

(1) 個人化區:學習者登出、修改個人大頭貼等。教學者及管理者多了一些編輯與新增 的功能。這些功能在學習者的介面上是看不到的。

(2) 線上學習區:本區為放置各學習單元所在,共分四個單元,學習者透過這個單元學 習各個階段所需之 知識及實作的程序。

(3) 網站功能區:可分為互動區、上傳區、資源下載區。這是學習者最喜歡的區域。學 習者透過公佈欄了解訊息,討論區與線上互動是教學者與學習者互動的園地,在互 動的過程中,有時是同儕、有時是教學者、有時也許是網路上的資源,呈現互動多 元化的網站功能。此外,完成的作品可上傳至作品區,學習者透過觀摩別人的作品、

票選等活動以增進自己在課程上的反思與修正,以作為下一次包裝設計學習的參 考。

2.各單元說明及教學流程

網站建置系統一共分為四個單元,如圖 3-25。內容分別是「單元一原來如此」,「單元 二包你好看」,「單元三包你出色」,「單元四大包小包」。各單元內容說明如表 3-4。

圖3-25 網站建置課程單元

表 3-4 鷹架教學網站各單元說明

單元名稱 內容說明

單元一原來如此

本學習活動課程以原住民為主題,因此本單元放置有關原住民主題的課 程、數位典藏資源與包裝設計基本認知概念。另外,近側發展區的前測也 在這個單元中,於學習本課程前實施,以了解學習者最有可能發展的區塊。

單元二包你好看 有關立體、紙器造型的學習課程。分為初階與進階兩部份。

單元三包你出色 有關包裝的視覺設計,在本單元中學習者已經對包裝設計程序流程有完整 的認識。

單元四大包小包

為系列化包裝設計。學習者這個階段的設計課程學習必須有完整的觀念與 計畫,才能完成這個階段的學習任務。在本單元中,學習者必須以原住民 為主題製作相關系列作品。

我們以單元一來說明結合鹰架式網路化包裝設計學習的作法:單元一,如圖 3-26,主 要內容包含設計主題的訂定與企劃兩部份。教學者在教學前必須作課程的相關準備,透過 網路資源尋找包括相關主題教材、制訂目標、方法、評量方式等。

圖 3-26 單元ㄧ內容 圖 3-27 公佈欄公佈訊息

(1) 首先要了解學生的近側發展區:因此一開始做一個與原住民相關的主題與包裝設計 概念的測驗,以了解其發展區所在,診斷出學習者的理解與需求,並訂定其教學目 標。

(2) 引發學生參與及學習動機:教學者在網站公佈欄公佈相關訊息,如圖 3-27,課程 學習目標、欲達成的任務等。教學者透過網路上的搜尋尋找符合主題的相關網站與 知識。例如:教學者提供一些相關網址與傑出的包裝設計作品引導學習者學習興趣。

(3) 指出關鍵因子:在目標確立後,教學者運用教材資源指出所要學習事物的特徵,提 示線索。例如:原住民文化有那些特色、一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包裝設計有那些共 同點。學習者透過網路上的資源與同儕的討論整理出學習的關鍵所在。

(4) 示範:利用線上教材區與資源區提供完整的範例,供學習者觀摩,從一個主題的訂 定到包裝設計的完成程序。

圖 3-28 分組互動功能 圖 3-29 設計主題訂定

(5) 分組合作學習:學習者以主題分組,各組依其主題完成學習任務。學習者可透過資 源區了解學習任務分配,並且各組訂定具體的計畫與完成日期,利用線上的互動與 討論與組員互相支援(圖 3-28)。例如:主題的訂定(圖 3-29)、企劃案的內容討論 等。此時教學者可視情況決定介入的程度。

(6) 學習責任轉移:教學者透過線上討論區與各組互動,提問、引導、暗示、修正、鼓 勵、讚賞等回饋學習者,使其能漸漸獨立解決事情,並幫助組員完成共同任務。例 如:組員透過討論與尋找資源,能整理出與原住民主題相關的資訊,並且上傳企劃 案至網路上,將問題解決,並且具體呈現(圖 3-30)。此時教學者應注意目標的維 持,不可偏離主題。

圖3-30 各組具體呈現相關主題

(7) 評量:教學者依學習者的各項表現作多元評量。例如:線上與組員的互動、線上學 習紀錄、問題解決、作品呈現等。

三、網路化創意產品設計鷹架教學網站的實施與推廣

建置完成網站於稻江商職廣告設計科三年級某一班實施,以作為推廣與改正修正的參 考。受實施的學習者已有設計方面的基礎,但對原住民相關的文化與數位典藏的資源並不 熟悉,學習者透過網站資源得到更多元的輔助,以幫助其完成作品與創意發想。

圖3-31 各組具體呈現相關主題

肆、結果與討論

一、計畫成果說明

總計本子計畫在執行成果內容上有以下相關產出:

1.創意學習教學系統

共建置了四個教學系統以及教學記錄網站

(1) 博物館整合式學習網站

http://140.122.91.30/shl/,已上網提供瀏覽。

(2) 博物館行動導覽學習網站

http://140.122.91.30/ml/,已上網提供瀏覽。

(3) 創意包裝學習網站

http://design.myftp.org/test/temp/index.aspx,已上網提供瀏覽。

(4) 個人化學習記錄系統

http://140.122.91.30/shl/Snapshotid.html,已上網提供瀏覽。

2.創意學習教案

(1) 博物館創意學習教案範例一「衣來 e 網」,包含九年一貫學習教案、學習單、能力 指標,已上網提供瀏覽。

(2) 網路化創意產品設計鷹架教學教案範例二「衣飾形態」,包含九年一貫學習教案、

學習單、能力指標,已上網提供瀏覽。

3.子計畫二數位典藏推廣網站

(1) 將子計畫二的相關成果,包含計畫產出論文、推廣簡報、計畫書、相關系統、教材 教案以及實驗成果等

http://140.131.24.185/net/enet2/index.htm,已上網提供瀏覽。

(2) 相關專業設計實物示範作品計 2 件,已上網提供瀏覽。

4.資料分析數據

在博物館導覽的前後,對中興國中 80 名學生實施下述之測驗,其測驗與問卷等內容,

進行資料分析,藉此評估學生在此數位典藏教學支援教學模式之下的學習效果。

量化方面:

(1) 展出內容理解程度單因子變異數分析(Two-Way AVONA)。 (2) 滿意度調查分析(百分比、平均數)。

(3) 認知風格與博物館導覽方式相關性分析。

質化方面:

(1) 學習行為記錄分析。

(2) 導覽互動傳遞訊息分析。

(3) 認知風格與手寫答案內容分析。

二、計畫成果自評

學習歷程的記錄與心得交流之功能。學生在參觀的過程之中可與展示品拍照留念並

(3) Wang, M. J. & Hsiao, H. S. (2006,1 月). Construct a Game-based Touring System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Hong Kong.

5.主要發現與其他有關價值

伍、附錄

3. Wang, M. J. & Hsiao, H. S. (2006,1 月). Construct a Game-based Touring System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useum.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chnology Education in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Hong Kong.

二、文獻參考資料

1. 王銘顯(1995),回顧四十年來國立台灣藝術學院美工設計的教育方針與理念,藝術學 2. 報,10,59-72。

3. 林正弘、張沛華(1995)。我國博物館經營管理之探討。台北市:教育部。

4. 林勝義(1997)。博物館功能與民眾之終身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4),37-43。

5. 林振春(1997)。博物館如何推動社區之終生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4),17-26。

6. 黃明月(1997)。博物館與自我導向學習。博物館學季刊。11(4),31~36。

7. 黃嘉琳(1998),「清蔚園網際虛擬博物館」,科學月刊,563-567。

8. 徐典裕(1999),「數化博物館之建構與經營管理」,博物館學季刊,43-51。

9. 靳知勤(1998)。親子觀眾在科學博物館恐龍廳之參觀偏好、口語互動與行為特性之研究。

科學教育學刊,6(1),1-29。

10. 高台茜(2002)。未來教室學習─以無線網路應用為基礎的認知學徒制學習環境。2004 年 10 月 12 日,取自 http://edtech.ntu.edu.tw/epaper/911210/prof/prof_1.asp 11. 高橋信裕(1992)。博物館與休閒公園展示設計。台北:新形象出版公司。

16. 施威銘研究室(1999),「FrontPage 2000 魔法書」。台北市: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17. 謝文和(2000)。博物館與學校的教育夥伴關係。博物館學季刊,14(2),15-21。

18. 蔡秉宸、靳知勤(2004)。藉情境學習提昇民眾科學素養:以科學博物館教育為例。博 物館學季刊。18(2),129-138。

19. 劉婉珍(1994)。博物館成人教育特性與實踐。博物館學季刊。8(4),58。

20. 鐘國南(2002)。跨越空間的博物館教育。台灣博物。73,21。

21. 漢寶德(1987)。博物館是開放的學校。博物館學季刊,1(3):1。

22. 蕭顯勝,吳姈蓉,林淑萍,游光昭(2004),專題式合作學習在行動學習環境中之研究:

以科技教育為例,2004 國際科技教育課程改革與發展學術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臺

灣。

23. Chang, C. Y., Sheu J.P. & Chan, T.W. (2003). Concept and design of Ad Hoc and Mobile classrooms,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9, 336-346.

24. Chen, Y. S. , Kao, T. C. & Sheu, J. P. (2003). A Mobile learning system for scaffolding bird watching learning.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9, 347-359.

25. Falk, J. H. & Dierking, L. D. (1992). The museum experience. Wahington, D.C.:Whalseback Books.

26. Fry, H. (1987). Worksheets as museum learning device. Museums Journal, 86(4), 219-225.

27. Hooper-Greenhill, E. (1994). Museum and Their Visitors. London: Routledge.

28. Kynäslahti, H. (2003) In Search of Elements of Mobility in the Context of Education. In Mobile Learning (eds. H. Kynäslahti & P. Seppälä) pp. 41–48.

IT Press, Helsinki.

29. McCoy, E. S., & Grinder, A. L. (1995). The Good Guide: A Sourcebook for Interpreters, Docents and Tour Guides. Scottsdale. Arizonna: Ironwood Publishing.

30. Pinkwart, N., Hoppe, H.U., Milrad, M., & Perez, J. (2003). Educational Scenarios for cooperative use of 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 In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9(3), 383-391

31. Scribner, S. (1984). Studying Working Intelligence. Everyday Cognition : Its Development in Social Context.(pp. 9□40).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2. Suchman, L. A. (1987). Plans and Situated Action: The Problem of Humanmachine Communication.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3. Lave, J. & Wenger, E. (1991).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4. Pownell, D. & Bailey, G. D. (2001, June) Getting a handle on handhelds.

Electronic School.

35. Seppälä, P. & Alamäki, H. (2003). Mobile learning in teacher training.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19, 330-335.

36. Williams, F. E.(1972). Encouraging creative potential .NJ: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ublications.

相關文件